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12016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高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研究型大学对解决农业原始创新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和绿色发展水平不高的卡脖子问题具有研究优势。福建省浦城县是全国著名的丹桂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亲临浦城,鼓励发展水稻产业。本书以浦城县水稻产业为例,发现、总结、宣传、推广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导,带动县域科技发展,为推广大学科技和科技特派员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研究型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以浦城县水稻产业为例》深入福建省浦城县农业管理部门、企业和农户,从区域发展实践出发,探讨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振兴乡村的理论探讨和方向问题。第二部分论述县域产业开发理论与途径,从县域开发产业集聚要素理论开始,论述资源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区域农业发展策略与区域农业发展规划,论述如何在宏观层面引导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研究型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以浦城县水稻产业为例》从整个产业发展的流程改造上对乡村振兴进行指导,适合政府管理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干部阅读、参考。
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研究型大学要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积聚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新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 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科技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重大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低,缺乏高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一)原始创新不足
在原始创新不足方面,我国科学研究能够领跑世界的技术占19%,并跑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占17%,跟跑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占6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仍处于跟踪世界的是水平。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研究型大学要重点集中在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突破原始创新的“瓶颈”,解决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用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沉下心来,静心打磨,切实提高我们乡村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农业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不强,土地产生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2016年,我国农林牧渔土地产出率为4.89万元/公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倒挂,农产品进口压力空前加大。我国的大豆、棉花、蔗糖等重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5%。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美国的1%。
(三)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在化肥农药污染方面,我国拥有全球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全球总量的35%。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在环境承载力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化学需氧量接近全国一半,氨氮占到全国32%,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
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目标和策略
(一)研究型大学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上,研究型大学要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通过研究型大学科技支撑,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 明显提升。
(二)研究型大学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策略
1. 坚持问题导向
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2. 坚持目标引领
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
3. 坚持联合协作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各方面共同发力、协调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4. 坚持分类施策
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