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535942
陆小曼是民国*有故事的女人,才高八斗,颠倒众生,却我行我素,一生为人诋毁。她兼具丰采与文采、柔情与豪情,让徐志摩宠爱了一辈子,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怀想了一辈子。她曾在这世间飞扬与落寞,人们说她一生半累,但她有她的超脱,她不屑辩白。她的对手,只有岁月。
庄严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举世闻名的景泰蓝工艺,都是这位美丽智慧的女子留给国人的瑰宝,可是公众却往往因徐志摩而记住林徽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喜爱林徽因的人们,别再纠葛于诗人的爱情了,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于是本书打破了以往林徽因传记单纯以时间顺序记述的套路,采取新颖的,以建筑家、诗人、作家、魅力女人、母亲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等身份为切入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林徽因真实动人的一生。
同类好书推荐:
《半累烟云遗惠在美不过陆小曼 》稿以云水禅意,写一个久经冷眼诟病的奇女子,凭百转柔肠,画一颗平凡红尘里的女人心。
本书不但纠正了以往林传诸多史实上的错误和小说演绎之类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手珍贵文史资料……当然,写作者*的心愿:开卷之时,能给置身喧嚣尘世的您送上一小束一小束宁静、祥和、感动与美丽……
《万古人间四月天 暖不过林徽因》不但纠正了以往林传诸多史实上的错误和小说演绎之类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手珍贵文史资料……当然,写作者*的心愿:开卷之时,能给置身喧嚣尘世的您送上一小束一小束宁静、祥和、感动与美丽……
《半累烟云遗惠在 美不过陆小曼》
卷红尘有你
章盛开
第二章聪慧
第三章光华
第四章望风
第五章承爱
第二卷这样写你
章有女
第二章订婚
第三章繁花
第四章迷惘
第五章脱轨
第三卷倾城之约
章变故
第二章告白
第三章流言
第四章分离
第五章成全
第四卷繁华盛开
章如愿
第二章征询
第三章插曲
第四章祝福
第五章家规
第五卷北雁南飞
章守密
第二章拯救
第三章底线
第四章北漂
第五章距离
第六卷往事如烟
章流言
《万古人间四月天 暖不过林徽因》
卷建筑学家林徽因:爱上凝固的音乐
章英伦初识建筑
第二章与建筑起舞
第三章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
第四章奏响建筑音符
第五章魂系建筑
第二卷诗人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章江南水韵:坠入凡间的精灵
第二章姑母启蒙:兰之猗扬扬其香
第三章志摩影响:平林新月人归后
第四章爱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
第五章伤逝:哭三弟恒
第六章思辨:病中杂诗
第三卷作家林徽因:触摸一丝温润
章骗走的童年:与父通信
第二章我知绣绣心:母亲郁郁寡欢的背影
第三章诗意的信仰:悼志摩
第四章北平众生相:九十九度中
第五章病中絮语:云中谁寄锦书来
第四卷魅力女人林徽因:三个男人成就的爱情传奇
章惊鸿一瞥:梁思成初遇林徽因
第二章康桥绝恋:金风玉露一相逢
第三章车祸成全:夜深忽梦少年事
第四章聚散依依:《齐德拉》绝唱
第五章烟火人生:千年修得共枕眠
第六章情痴老金:一生一代一双人
第七章迷人病妻: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五卷母亲林徽因:万古人间四月天
章痴迷读书
第二章如歌的诵读
第三章为自己建的房子
第四章贫病中的坚持
第六卷至情至性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但凡仙人,也有凡心萌动的刹那间,何不人间走一遭?于是有人大胆,有人便无怨无悔地跟随,一同坠入这泥作的人世,又因因果轮回的塑造,他作了痴情公子贾宝玉,她是泪珠儿挂满腮边的林黛玉,他们在天上本有一段出世的仙缘,注定会在人世间再续,纠葛,牵绊。这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红楼梦》,上下五千年的巨匠之作,故事心酸,多少人为之心动,而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心疼。有人说,曾经也有这么一位女子,她是坠入凡间的仙子,就像绛珠草追随神瑛侍者一般的执著,为爱人走进红尘俗世。她是民国一代传奇女子——陆小曼。
生于农历九月十九日这一天的陆小曼,在父母眼里,她的降临如“小观音”转世,让这个子嗣单薄的家庭有了幸福的欢声笑语。小小曼肤色晶莹白皙,眉眼弯弯,一抹似蹙似非的淡淡烟云,撇下清澈一弯水湄,灵动自由地波澜着,小嘴角微翘,悬上鼻架撑起的不光是端正秀丽,更是近似青莲濯濯的仪容,如雏荷高洁出尘。这般模样,从小就是美人坯子。她是父母捧在掌心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注定了不平凡的生命绽放,或如夏花炫丽,或似春绿肆意,披一身秋红,那便是一个浪漫的枫林,叶子一片片随风而舞,摇曳着优美的滑翔姿态。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她是雪中的朱砂梅,快乐地飞扬、舞蹈。
人说,仙人都要历经各种各样的劫难磨砺,修炼人间疾苦,饱受爱恨情仇。“小观音”陆小曼的一生,光耀璀璨,她是外交翻译官,坦荡直率,却又游刃有余。她是社会名媛,有惊艳四座的招展魅力,却又似一幅水墨江南的清静流韵。她是一代画家,师承著名国手,注定她画艺非凡。她是民国时期轰动京城和上海滩的一朵奇葩。她的爱情故事抒写的一页页篇章,比生命里的任何一笔都来得直接、痛快。
她是高官之女,嘴含金勺子出生。她是将军之妻,荣光簪在高髻上。叛逆的她,后成了诗人的妻。
她不要牢笼,不要违背自己的心。她敢爱敢恨,也敢于冲破束缚。她不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她一直和命运做斗争,同自己作斗争,和社会的规矩方圆作斗争。她是时代的叛逆者,是婚姻阵地上突破防线的先锋,举起了一面独立旗帜。
陆小曼烈如焰火,灿烂星辰。她行云流水时更知进退,大苦大悲时也曾在迷失中撕心裂肺,但不放弃,刚亦可为理想粉身碎骨。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一树花开中挺拔俏丽的那一朵,姿态高雅,清香余绕。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他也为她倾倒着迷过。
《万古人间四月天 暖不过林徽因》序
悲情才女林徽因
蓦然回首,曾有“民国才女”之称、“一身诗意千寻瀑”的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暂,但在这个缺乏才女而盛产“超女”的时代,林徽因仍然绽放出无人替代的美丽而耀眼的光亮。
无疑,才女大多是悲情的。
曾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能诗善歌,通晓音律,聪慧灵逸,而“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蔡文姬是如此。
出身于士大夫家庭,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被人誉为“神仙眷侣”,而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是如此。
成长在新旧变动中,处于潮头的书香世家,“从小得到优越教养,在中西领域之间、文化之间……都是去来自如”,文理相通,“多少带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林徽因的人生是悲情的。
作为一名书香世家走出来的大家闺秀,林徽因自幼生活环境优越,又受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和教会学校教育,但是,同样也有普通人成长的阵痛和新旧交替时代家庭生活的痛楚。童年的她,“爱自己的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伤害过她”。身为林家长女又早慧的林徽因,过早地独立承担起原本不属于她这个的年龄的责任,她更早地进入成人世界。仅有13岁的她,就以长姐的身份来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妹和生病的二娘,还兼顾家中搬家等诸多事宜。
1925年,其父林长民突然遇难离世后,一夜之间,身在大洋彼岸留学的林徽因就从令人羡慕的大家闺秀成为了一个家道中落的失怙孤女。留学国外,远离家乡和亲人,又遭逢家庭不幸,当时林徽因不过21岁,作为长女,她却必须迅速地成长和担负家庭的责任。
林徽因的一生纵然多姿多彩,但总体而言,总是艰辛多于幸福,疾病与战乱消耗了她太多的宝贵时间。她曾经感慨道:“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饭,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难得兑现,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几年,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的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她在《秋天,这秋天》写道:“悲哀,归根儿蒂结住/在这人生的中心!”
林徽因的事业是悲情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她在推动新月派(特别是后期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贡献颇多,同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单就创作的数量而言,林徽因无疑是低产的作家,文学也从不是她的主业。林徽因常常在灵感一至,挥笔写下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她的一生中,写过的东西远比发表过的要多得多;战乱又带来了文稿的遗毁,佚失的文字远比保留下来的多得多。林徽因生前作品没有结集过,保存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不过有诗歌60余首,小说6篇,散文10余篇和一部完成了三幕的话剧。
曾有“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浪漫才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徽因从不缺优秀诗人的才华,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文艺圈里,林徽因声名远播。但她毕竟不是一位专业的文学创作者,她的专业是建筑学,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仅仅是她的业余爱好。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参与的热情,她正是以“爱好者”的姿态介入到“圈内人”的活动当中。具有悲情意味的是:如果她全力从事文学创作的话,她也许会超过同时代的冰心或张爱玲,令人扼腕叹息。
再说她的建筑专业吧。林徽因早在16岁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期间,她便确定建筑是她一生追求的事业,那是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回中国以后,她轻易地引导梁思成走上同一条路。”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可是建筑系只收男生,她只好在美术系注册。她没有就此妥协,经过努力,她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并和梁思成一起上建筑课,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学习建筑,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赞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她以高分拿到美术学士的学位,梁思成拿到建筑学士学位后继而拿到硕士学位,随即受邀回国创办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系,该系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建筑学训练中心之一。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大量科学调查研究成果,一起揭示了中国建筑在结构、设计、施工、形式和装饰等方面的内在规律,成为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和创立者。虽然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地位,但是,她充当的主要角色还是梁思成的助手。正因为如此,才有吴良镛院士缅怀林徽因时的这一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门厅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补上林徽因先生的像?”
1903年9月19日,在上海市孔家弄,这个被称为“小观音”的女孩降世了,她的肌肤似雪,眉眼纤柔,如水般的玲珑讨巧,家人赐了小名“眉”,又呼“小眉”或“小龙”,这深情呢哝的爱称,足可从中窥探出小女孩的长相,有不一般的美好。这女孩就是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才女——陆小曼。
吴曼华生了九个孩子,只有陆小曼活下来了。所以,她是一个金贵的孩子,小时候本多病体弱,又是独苗的她,家人顺理成章地宠,宠字下面的一个“小龙”,当然是有蜜罐泡着,被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关怀着,可以自由放肆地淘气着。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能办到的,陆定和吴曼华绝不会拒绝和阻挡。天性有号召气质的陆小曼,便成了玩伴们的领袖人物,她总会有法子变着花样,寻新鲜、刺激而特别的游戏玩耍。从小就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在她幼年的词典里,没有一个叫“挫折”的词存在,也没有什么抵触的人事,一切如意、丰顺。世界在她眼里是美好的,也是广阔的,有鲜花、草坪、果子、朋友……
她似一匹放纵的小马驹,野性,刚烈。如果这匹小马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大红的光泽透亮,耀眼而夺目,充满了魔性一般的魅力。我行我素,做事高亢,不受约束的性子,时常会惹出些祸事来,常常是陆定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生气模样,很是无奈,偶尔他也会动手,巴掌上火时不得不打几下以示惩戒。母亲吴曼华倒是清风细雨,说教为主,看见丈夫对女儿的敲打,难免会生疼保护。这夫妻二人黑脸和红脸把戏,并不是彩排好了的,都是即兴的上演。陆小曼是小孩子,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调皮时期,不是大人们说是或不是就能改变和扭转的,错误常犯,再犯,一点点的心性爆发后,慢慢地,陆小曼也在长高,长大。孩子醒事,或许就是在那么一瞬间完成的。
陆小曼的成长就如一只蝴蝶,在漫长的蛹道里,必定会经过瞎撞瞎胡闹的过程,当有一天破茧而出时,翅翼便全是斑斓的色彩,透明却坚毅,不断地颤动生命之姿,振翅高飞。
陆定能给女儿的天空,很大很辽远,这是他自身的能力就能决定的方向和高度。
陆小曼祖籍江苏常州。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誉。陆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的樟村。清咸丰、同治年间,陆小曼祖父陆荣昌因避“长毛”(即太平天国)之乱,迁居到了上海。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1930),字厚生,因他少时聪慧,每考必中,长辈因此替他改名为陆定。陆定,又字静安,号建三,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陆定和其他很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翰林汪洵之推荐入度支部(后为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定才学非凡,一度担任贝子贝勒学校的教师,专门教授这些王孙贵族写文章。生在这样的富贵之家,陆小曼何来忧愁?她比“绛珠草”林黛玉不知幸福多少倍。她是父母膝下胆大妄为的孩子,可以自由飞翔不看任何人脸色。小曼的名字,一听就和母亲吴曼华名字有关联,都有一个“曼”字,或许是陆定夫妻俩对此字情有独钟,有不可外传的浪漫寓意在里面也不是不可能的。吴曼华是大家闺秀,小名梅寿,她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的长女,上祖吴光悦,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吴曼华多才多艺,对古文有较深功底,更擅长一手工笔画,是一位博学的知识女性,陆小曼嗜画,受其母亲影响至深。
陆小曼的童年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6岁随父母赴京,7岁时进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至14岁,她是在北平女子中学度过的童年。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了北平圣心学堂,也在同年,陆定专门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她英文。
陆小曼小时候很调皮,读书功夫自然没下够,功课好坏一时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孩子在小学时,都是玩耍的居多,况且她还是猴子的脾气,上下跳跃着,根本静不下来念“之乎者也”,到了圣心学堂,她的聪慧才真正得以体现。
勤奋,好学,聪明,这样的孩子,学不好知识是不可能的。陆小曼学外语,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这为她后来的外交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还兼学钢琴,一般名门贵族的子女,条件都非常好,家里便会捡一两样能体现淑女气质的特长来培养,钢琴既高雅浪漫,又能练习心性,首当其冲便是再自然不过了。如同民国名女子张爱玲、林徽因,才女们都有习练钢琴的经历。当然,琴棋书画是相互贯通的,这些才女,除了通晓乐理,大都又擅长绘画,林徽因暂且不说,这是她的专长。像张爱玲,后来的三毛、席慕容,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优秀的文学家,她们的另一面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确实难得,这也说明一点,文艺不分家,永远都是一个路子里的分支,一人多才则不足为奇了。当然,陆小曼的绘画,是专业的,她是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的嫡传弟子,晚年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学生时代的陆小曼,才华出众,含苞待放,有南方姑娘的俏丽聪慧,又有北平女孩的秀美端庄,如一朵娇艳的蓓蕾含苞待放。学校里,都称她为“皇后”,她是许多少男少女心中的崇拜偶像,引得不少“粉丝”一直追随。从中国学生到外国学生,从学校到剧院、公园,从本校到外校,她都是年轻人聚焦的焦点,魅力十足。
陆小曼的才貌出众,仙子般的气质,天生惹得有情人的遐思。她的美好,除了外表的落落出尘,更重要的是率性而为的性子,活脱脱的男儿样子,敢作敢为。她是天使,也如“魔鬼”般调皮捣蛋,天上是她的,地下更是她放肆的地盘。好孩子、坏孩子的面孔,一左一右的黑白张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其吸引。
如果说,对一位女性的极度敬仰来自“先生”的称谓,那么,林徽因女士则当之无愧。
京城西区的八宝山公墓一隅,是先生长眠之地。
纵一身诗意,洒万般才情,终凝成不朽的隶书七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墓碑由林徽因夫君梁思成亲手设计。墓碑洁净,碑身无铭。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本是当年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手设计并试刻的一个碑座雕饰样品,人们把它作为一份独特的纪念,终奉献给了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真正的林徽因先生,是作为一位建筑学家而存在的。无字墓碑,或许这是生命里简洁的告白,更是一个隽永故事意味深长的开端。拨开历史的重重雾霭,一次次走近先生,这让我们有幸去领悟她的建筑思想,感受她的建筑情怀,品味她的建筑人生……万古人间四月天
暖不过林徽因卷建筑学家林徽因:
爱上凝固的音乐0000章
英伦初识建筑英国伦敦是林徽因的建筑梦起飞的地方。
羁旅中无意播下的艺术种子,在未来的峥嵘岁月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长成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丘吉尔说过:“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建筑往往比书本还要栩栩如生。正是在远离故国的伦敦,中世纪古建筑群,向16岁的花季少女林徽因开启了一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艺术之窗。
20世纪初,中华大地上正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荡。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但北洋军阀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割据混战,“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不少经过“民主”“科学”洗礼的进步中国人希望通过西式教育来改变国家和后代的命运,正如梁启超的大声疾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民国三年,清华派遣一百多名学生留学美国。这一举措,启迪了国人中的有识之士,他们更加认识到了西式学习的重要意义,从此,国门渐次打开,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意识在进步学人中逐渐形成思潮。
时逢1920年暮春,一艘由上海到法国的邮船Pauliecat正航行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一位白衫蓝裙的少女静静地伫立在甲板上,任惬意的海风吹拂,迎接着黎明的束曙光。她极目远眺,望向无边无际蔚蓝的大海,海天相接之处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林徽因顿觉心旷神怡,视野从未有过如此开阔。她的耳畔回响着父亲的谆谆教诲:“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那时“国际联盟”创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作为“国际联盟中国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理所当然成为协会的领袖人物。他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并要常驻伦敦一年。开明的父亲毅然决定携长女林徽因前往。此时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莲。她已经在北平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四年,不仅会英文,而且谈吐优雅,举止大方,是父亲亲密、知心的朋友和助手。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对林徽因来说,真是好的应验。以聪明伶俐的女儿为傲的父亲,不仅仅希望女儿在国内出类拔萃,更寄厚望于爱女能在更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
“是的,父亲,此次随您欧洲行,开阔的不仅仅是眼界,还应该是我的胸襟。”林徽因一遍遍琢磨着父亲的话,不由在心里暗下决心:此行定不辜负父亲的慈爱和期望。
林徽因引以为傲的当然也是父亲。
熟识他们的人都说她和父亲长得极像。的确,她曾偷偷拿着父亲的照片和自己对比:高而阔的额头、略含忧郁的眉宇、明亮清澈的眼睛,还有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甚至连举手投足的神态都是那么相似,眼神中都透着几许执著和率真。俊朗儒雅、才华横溢的父亲,从小就让小林徽因敬重有加。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更工书法,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是父亲的手迹。林长民英语、日语都说得流畅自如,素善辞令,雄辩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他,为国为民厘定学则,革除积习,成天都在外奔波忙碌,难得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次远游能与父亲朝夕相处,林徽因心里盛满了幸福和温暖。当然,对于次走出国门的她,出发时,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好奇、开放的心灵。
林徽因与父亲所乘邮船航行到地中海,恰逢五月四日那天,同船赴法勤工俭学的一百余名爱国学生在船上自发举行“五四运动一周年纪念会”。1919年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这是现代中国的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20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