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4422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编辑推荐
作者以史笔勾勒人物命运,解析旧迹时不乏妙笔。把故事、学术思考置于一个空间里为之,有奇异的效果。从清代的典章制度、官场风气、民间习俗、士大夫意趣里,寻找小说家超出常人的智慧之源。通达与敏锐,苍凉与平静中说出旧文人的隐秘。世俗之情与远世的诗意在一个奇异的维度里展开,很有立体之感。
文史专家孙郁
这是蒲松龄研究者真确的记述,化史为诗,从生活经历中寻觅创作的轨迹;这是《聊斋志异》研究者的新见,化诗为史,从诗文中窥视作者心路的历程;这是作家幻化而成的故事链——形神兼备的人物传记,可望成为蒲传中一次新的超越。
文学专家刘茵
文史专家孙郁
这是蒲松龄研究者真确的记述,化史为诗,从生活经历中寻觅创作的轨迹;这是《聊斋志异》研究者的新见,化诗为史,从诗文中窥视作者心路的历程;这是作家幻化而成的故事链——形神兼备的人物传记,可望成为蒲传中一次新的超越。
文学专家刘茵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全书的写法很有特色,对传主的身份、家事、交游、形迹均有详细的描述,考据、细读、理论思考都在感性的书写里得到表达。文字自然老到,是体贴历史的一种陈述。作者考察蒲松龄的家事,很有史家的感觉,是深通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一种沉思。描述蒲松龄科举的挫折之路,故事生动有趣,将材料消化于感性的空间里。底层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民俗与风气,都有声有色。
目 录
卷首语
引言/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从这儿崛起
部/风华正茂
章/蒲松龄出生与先祖民族之谜
第二章/山东头名秀才
第三章/迷惘而珍贵的青春岁月
第四章/确立为人要则——王永印家坐馆
第二部/南游作幕
第五章/漫向风尘试壮游
第六章/新闻总入鬼狐史
第七章/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三部/七年困窘
第八章/高官朋友和崂山之行
第九章/家徒四壁妇愁贫
第十章/秀才入闱飞鸿铩羽
第十一章/泰山行和艳情诗——王观正家坐馆
第十二章/卷入沈家纷争——沈天祥家坐馆
第十三章/《聊斋志异》初步成书
第四部/西铺坐馆
第十四章/初到西铺
第十五章/毕府的聊斋知音
第十六章/毕府的宾客们
第十七章/结识王士禛
第十八章/孙蕙和顾青霞
第十九章/科场重挫及科举作
第二十章/终生磨一书
第二十一章/俚曲和杂著
第二十二章/平民生涯
第二十三章/历下游踪
第五部/暮年家居
第二十四章/老卧蓬窗
第二十五章/聊斋传千古
附录一/相关史料与文章/
附录二/蒲松龄年表
附录三/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从这儿崛起
部/风华正茂
章/蒲松龄出生与先祖民族之谜
第二章/山东头名秀才
第三章/迷惘而珍贵的青春岁月
第四章/确立为人要则——王永印家坐馆
第二部/南游作幕
第五章/漫向风尘试壮游
第六章/新闻总入鬼狐史
第七章/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三部/七年困窘
第八章/高官朋友和崂山之行
第九章/家徒四壁妇愁贫
第十章/秀才入闱飞鸿铩羽
第十一章/泰山行和艳情诗——王观正家坐馆
第十二章/卷入沈家纷争——沈天祥家坐馆
第十三章/《聊斋志异》初步成书
第四部/西铺坐馆
第十四章/初到西铺
第十五章/毕府的聊斋知音
第十六章/毕府的宾客们
第十七章/结识王士禛
第十八章/孙蕙和顾青霞
第十九章/科场重挫及科举作
第二十章/终生磨一书
第二十一章/俚曲和杂著
第二十二章/平民生涯
第二十三章/历下游踪
第五部/暮年家居
第二十四章/老卧蓬窗
第二十五章/聊斋传千古
附录一/相关史料与文章/
附录二/蒲松龄年表
附录三/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为什么写蒲松龄?初是为完成科研任务。1978年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成立,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写《蒲松龄评传》。我用四年时间查找蒲松龄生平资料。它们大多尘封在博物馆、图书馆、蒲松龄纪念馆,多年无人问津。如多种蒲松龄手稿和《聊斋志异》珍贵抄本;淄川县志、山东府志;与蒲松龄交往的张笃庆、袁藩、王士禛、毕际有、高珩、唐梦赉、朱缃等的文集,多数是手抄本乃至手稿本。《蒲松龄评传》于1986年出版,程千帆先生称评传“翔实而有文采”;萧涤非先生称评传“文笔犀利,三端—-辩士的舌端、侠客的剑端、文士的笔端—-俱备”;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孙犁先生也不吝赐教,给予热情鼓励。在红霞公寓,白羽老人指着他的书架对我说:“你看,我把你写的《柳泉居士》和莫洛亚写的雨果传记排在一起,能出这么漂亮的好书,连稿费都可以不要。”《柳泉居士蒲松龄评传》是台湾出的繁体字版。
完成蒲松龄评传后,我转入《聊斋志异》文本研究,又得到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吴组缃先生、程千帆先生指教。程先生建议我寻找只属于蒲松龄、非共性、别人没有、而他非常突出的东西。吴先生用整整一天时间与我谈如何写好《聊斋志异创作论》,并欣然题写书名。吴先生提醒我:研究《聊斋志异》,不要仅关注文学,还要关注时代经济和社会思潮。在两位老先生指导下,我在“人物编”、“词章编”之外增写“神思编”,综合论述聊斋思想艺术,写出诸如“《聊斋志异》是历史长河在巨大断层跌落时溅起的飞瀑;《聊斋志异》是新思潮、新方法的阳光投射在传统文化的滔滔江水上映出的彩虹”。朋友们谓之“颇得新意”。此后我用八年时间在《文史知识》开《聊斋人物论》专栏并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幽冥人生—-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引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关注和邀请,从而有了“马瑞芳说聊斋”24讲并衍生多种聊斋专著,尤其是《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
学术研究不可能靠一人一书打天下,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众擎群举,蒲松龄生平及作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继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集刊》出版四辑停刊后,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已出八十多期。路大荒、前野直彬(日)、刘阶平(台湾)、罗敬之(台湾)、张景樵(台湾)、高明阁、劳洪、李士钊、袁世硕、邹宗良、王枝忠、李永祥、杨海儒等学者出版蒲松龄生平事迹著作研究论著。朱一玄先生出版《<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吴组缃、聂绀弩、聂石樵、何满子、殷孟伦、孙昌熙、关德栋、严薇青、朱其恺、任笃行、章培恒、赵蔚芝、李茂肃、李厚基、周先慎、马振方、任孚先、张稔穰、王平、藤田祐贤(日)、杨瑞(美)、白亚仁(英)、蔡九迪(美)、辜美高(新加坡)、八木章好(日)等学者整理、疏证、剖析蒲松龄作品。蒲学成为古代文学领域进展快,开拓深,成果突出的重要学科。
2012年承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青睐,让我撰写蒲松龄传。我曾踌躇有无必要第四次为蒲松龄写传?仔细想来,又有必要。
1986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应算原创性“大陆本”,可勘误补漏、深入探讨之处不少。蒲松龄是古代作家生平资料保存全的作家之一,经过蒲学家多年共同努力,蒲松龄生平事迹基本搞清,没有大的难点、疑点,也没有重大争议。这个时期我出版两本蒲松龄传,即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山东教育社“齐鲁人杰丛书”与山东友谊社的《图说蒲松龄》,与学术界蒲松龄研究同步,汲取了蒲学家共同研究成果。如果说仍有遗憾,则是这类学者型传记写法既学院化,又失之简略。而中国历史名人传编委会的决定,正可成就我将蒲松龄研究数十年成果集于一书,力求实现补缺消憾,以期获得更广泛读者的愿望。
歌德说过,传记文学是“半史半诗”文体。
写作家传记,既要有事实依据,又须文采激情。传主不能仅躺在纸上,还须像3D动画般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古人与当代人思想、情感互通互动。2015年恰好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正需要一部让蒲老先生动起来、活起来、可读性较强的传记文学作品(不是历史小说)。这一点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组织者初衷不谋而合。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留名的作家,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做出只属于自己的特殊贡献,为他立传,就该把这些特殊贡献及来历弄清楚。比如说:
他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何形成?
他的遭遇对后世有哪些特殊启迪?
他对社会历史有哪些独到认知?
他绘制历史画卷有哪些特殊手段?
他如何颠覆了传统狐狸精形象?
他怎样把牛鬼蛇神写得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他如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扬弃传统弊端、超越传统局限?
有哪类构思模式由他开宗作祖?
有哪类文学样式由他推向?
他的作品为何不因岁月流逝而湮灭?
......
孙犁先生说过:文学史上一两行记载都不容易得到。蒲松龄在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史》都单占一章。作家的荣誉始终由其作品、特别是《聊斋志异》保证着。本传试图通过可靠的史料说明:
为什么说写鬼写狐的《聊斋志异》实际写的是清朝历史?
《聊斋志异》卷三《驱怪》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与邓小平的“猫论”何其相似?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古代短篇小说艺术高峰、小说艺术集大成之书?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
蒲松龄终生乡居,除三十一岁一次南游外,都在淄川做私塾老师,没见过多大世面,也没有惊天动地事业;蒲松龄的家庭是普通柴米夫妇,无浪漫情怀可言;蒲松龄的朋友,除蒲松龄私附门墙的王士禛是文坛盟主外,基本都是没多大名气的底层人物,而因蒲松龄与王士禛身份的差异,基本不具备平等朋友资格。蒲松龄一生可用“读书、考试、教书、写书”八字总结,怎样从如此简单普通的生活中挖掘闪光点?
“终生磨一书”是蒲松龄的闪光点。《聊斋志异》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耗尽其毕生精力,写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人生的事件。如何解读聊斋成书过程?如何将聊斋博大精深的内容与相对琐屑的生平联系起来?此前写作三部蒲松龄传时,都是将《聊斋志异》单独加以论述,本次则将《聊斋志异》各类内容融合在蒲松龄各阶段生活中加以阐述,寻找蒲松龄生平事迹与聊斋故事的联系,比如:
山东头名秀才为何参加大约十次乡试考不中区区举人?
科举蹉跌如何启动步步深入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
幕宾南游如何启发“官虎吏狼”深刻思维?
生活艰窘如何启发刺贪剌虐名作产生?
为东家到济南找菊种如何导致名作《黄英》问世?
蒲松龄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在他心中有什么不同解释?
蒲松龄对顾青霞的精神之恋如何启发人鬼恋经典模式?
不为多数研究者重视的聊斋艳情诗如何影响并融化进聊斋名作?
蒲松龄为何与南游时的东翁孙蕙“反目成仇”?
非常欣赏《聊斋志异》的王士禛为什么没给写序?
哪个大人物想花重金将《聊斋志异》买到自己名下?
……
让我们从蒲松龄普通平凡的布衣生活,寻找不同寻常的蕴味吧。
后
记
2014年三月底,《蒲松龄传》书到改成梦始安。
2013年初,中国历史名人传编委会对我的蒲松龄传提纲—-内容已熔入《卷首语》—-做出如下《审读意见》:
作者是蒲松龄研究专家,又有多部著作行世,既知已有和所缺,又知其难点和创新用力之处。这次写作,采取从《聊斋》中的各类故事内容寻绎出传主生平事迹之联系的思路,真实可靠且独辟蹊径;大纲全方位地剖析了传主的历史贡献和价值所在,包括与同时代世界小说高峰的比较、与同时代人的交往评判等,既能拓展空间、展现时代背景,又能明了而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传主,值得期待。
需要提醒的是:如何突破前人尤其是突破自己,此为关键。
编委会的充分信任反而给我带来更大压力。特别是那个“关键”。
1986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写了四稿,此后出过两个版本蒲松龄传记,这次写蒲松龄,落笔就是第七稿,按说轻车熟路,负担不该太重,没想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总提醒自己两个“必须”:必须靠三十多年蒲松龄研究积累写成超越前此的成果;必须兢兢业业、认真写好每一章、每一段甚至每一字。这次是与文坛诸多高手同坛竞技,丝毫不可懈怠,在这套国家工程丛书中,即使因个人能力写不到好,至少不能写成差。
从2012年末接受任务到2014年三月,五百多天,除几次短暂外出讲学、应邀出国访问外,每天早六点打开电脑,进入“蒲传”写作状态,直忙到“新闻联播”开始。不知有节假日、不知有周末。每当稍有新发现、新感悟,辄喜不自禁。二十年前孩子的奶奶形容我敲电脑“像上了刑罚”,没想到,我到了她老人家感叹的年纪,还继续“上刑罚”。真合了那句流行语:辛劳并快乐着。感谢编委会信赖,给了这次“冲刺”机会!
历代名人传编委会黄宾堂主任曾打电话,希望我能参加批出书,我说:“我想看看王充闾、王蒙如何写!”
201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稿子完成,如释重负。恰好历代名人传编委会将批书寄来,好奇地按其体例对蒲松龄传做“初步排版”,不排不知道,一排吓一跳!780页!自忖:读者拿到这么厚的书,得说“麻子不叫麻子叫‘坑人’!”古代文学研究者总怕漏掉哪怕微小的疑点,喜欢无一事不说清道明、无一字不交待文本来历,读者想看的,却是凝练关键、结论性东西。怎么办?与其让编委会提出删改,不如自觉“瘦身”!
主意拿定,负担重新背到肩上。原本打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马年春节变成“马年加狠鞭”,把已完成的稿子当素材,砍、砍、砍!既要修剪还不能伤其筋骨,有些地方还得增写。春节晚会都没兴致看了。我对先生说:我得像三十六年前写《祖父》那样,用写散文要求重改一遍《蒲松龄老爷爷》!蒲松龄南游三章近八万字,两番砍杀剩下四万多字。我对先生叹道:“一星期抠出一万字,一上午倒砍了一万二。”他笑曰:“‘删繁就简三秋树’,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马年元宵,原稿删节三分之一,780页变成510页,长舒一口气。
幸运的是,《逍遥游庄子传》作者、大散文家王充闾被我拉来“审稿”。我将南游、王士禛、孙蕙顾青霞五章从网上发给他,求指点。他提醒“要六经注我”、“重视可读性”。在我决定“瘦身”后,充闾先生两次对南游提出具体删改建议。待我砍杀完成,将卷首语、导语、章及两度“减肥”后南游三章、终生磨一书等章节发他,得到首肯。我得意地说:“傻人有傻福”。我写红学专著,有冯其庸先生、蔡义江先生、吕启祥大姐帮着看稿。写文学传记,有王充闾先生场外指导!同样幸运的是,我就一些清史问题,打电话向清史名家阎崇年教授求教,阎先生立即在电话里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我就蒲松龄曾“从杖履”的高珩官职给阎先生发短信。阎先生立即把《清实录》有关高珩的全部记载发给我。
还有两位在我把书稿交出版社前看稿。一位是我家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博导牛运清教授,我所有作品的读者及编辑。另一位是与我同教研室的邹宗良教授。五十来岁的宗良研究蒲松龄已三十多年,潜心治学,熟悉蒲留仙生平;他做过出版社编审,文字功底好;他与蒲松龄同乡,熟悉淄川风俗语言地理人文。宗良还把他正撰写的《蒲松龄年谱》部分“半成品”发我参考。我们两家书房恰好对望,我夜里两三点起来,总看到宗良的台灯亮着。不由叹息:年轻真好,有精力天天开夜车!三十年前我不也是白天上课、深夜研究蒲松龄?聊斋先生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有一代一代学者深夜不眠,趴在书案上,为他“寻章摘句”吧?做这样的作家何等幸福!科举蹉跌、清贫终生,又算什么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蒲松龄研究已做了三十六年,恰好是我过往人生的一半。套用蒲松龄画像上的话,一万多天,所成何事?忽已白头?未免惆怅,未免伤感,不过总算又了却一桩心事。
人生有涯,学无止境,欢迎指谬,发展蒲学!
完成蒲松龄评传后,我转入《聊斋志异》文本研究,又得到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吴组缃先生、程千帆先生指教。程先生建议我寻找只属于蒲松龄、非共性、别人没有、而他非常突出的东西。吴先生用整整一天时间与我谈如何写好《聊斋志异创作论》,并欣然题写书名。吴先生提醒我:研究《聊斋志异》,不要仅关注文学,还要关注时代经济和社会思潮。在两位老先生指导下,我在“人物编”、“词章编”之外增写“神思编”,综合论述聊斋思想艺术,写出诸如“《聊斋志异》是历史长河在巨大断层跌落时溅起的飞瀑;《聊斋志异》是新思潮、新方法的阳光投射在传统文化的滔滔江水上映出的彩虹”。朋友们谓之“颇得新意”。此后我用八年时间在《文史知识》开《聊斋人物论》专栏并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幽冥人生—-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引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关注和邀请,从而有了“马瑞芳说聊斋”24讲并衍生多种聊斋专著,尤其是《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
学术研究不可能靠一人一书打天下,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众擎群举,蒲松龄生平及作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继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集刊》出版四辑停刊后,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已出八十多期。路大荒、前野直彬(日)、刘阶平(台湾)、罗敬之(台湾)、张景樵(台湾)、高明阁、劳洪、李士钊、袁世硕、邹宗良、王枝忠、李永祥、杨海儒等学者出版蒲松龄生平事迹著作研究论著。朱一玄先生出版《<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吴组缃、聂绀弩、聂石樵、何满子、殷孟伦、孙昌熙、关德栋、严薇青、朱其恺、任笃行、章培恒、赵蔚芝、李茂肃、李厚基、周先慎、马振方、任孚先、张稔穰、王平、藤田祐贤(日)、杨瑞(美)、白亚仁(英)、蔡九迪(美)、辜美高(新加坡)、八木章好(日)等学者整理、疏证、剖析蒲松龄作品。蒲学成为古代文学领域进展快,开拓深,成果突出的重要学科。
2012年承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青睐,让我撰写蒲松龄传。我曾踌躇有无必要第四次为蒲松龄写传?仔细想来,又有必要。
1986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应算原创性“大陆本”,可勘误补漏、深入探讨之处不少。蒲松龄是古代作家生平资料保存全的作家之一,经过蒲学家多年共同努力,蒲松龄生平事迹基本搞清,没有大的难点、疑点,也没有重大争议。这个时期我出版两本蒲松龄传,即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山东教育社“齐鲁人杰丛书”与山东友谊社的《图说蒲松龄》,与学术界蒲松龄研究同步,汲取了蒲学家共同研究成果。如果说仍有遗憾,则是这类学者型传记写法既学院化,又失之简略。而中国历史名人传编委会的决定,正可成就我将蒲松龄研究数十年成果集于一书,力求实现补缺消憾,以期获得更广泛读者的愿望。
歌德说过,传记文学是“半史半诗”文体。
写作家传记,既要有事实依据,又须文采激情。传主不能仅躺在纸上,还须像3D动画般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古人与当代人思想、情感互通互动。2015年恰好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正需要一部让蒲老先生动起来、活起来、可读性较强的传记文学作品(不是历史小说)。这一点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组织者初衷不谋而合。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留名的作家,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做出只属于自己的特殊贡献,为他立传,就该把这些特殊贡献及来历弄清楚。比如说:
他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何形成?
他的遭遇对后世有哪些特殊启迪?
他对社会历史有哪些独到认知?
他绘制历史画卷有哪些特殊手段?
他如何颠覆了传统狐狸精形象?
他怎样把牛鬼蛇神写得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他如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扬弃传统弊端、超越传统局限?
有哪类构思模式由他开宗作祖?
有哪类文学样式由他推向?
他的作品为何不因岁月流逝而湮灭?
......
孙犁先生说过:文学史上一两行记载都不容易得到。蒲松龄在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史》都单占一章。作家的荣誉始终由其作品、特别是《聊斋志异》保证着。本传试图通过可靠的史料说明:
为什么说写鬼写狐的《聊斋志异》实际写的是清朝历史?
《聊斋志异》卷三《驱怪》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与邓小平的“猫论”何其相似?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古代短篇小说艺术高峰、小说艺术集大成之书?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
蒲松龄终生乡居,除三十一岁一次南游外,都在淄川做私塾老师,没见过多大世面,也没有惊天动地事业;蒲松龄的家庭是普通柴米夫妇,无浪漫情怀可言;蒲松龄的朋友,除蒲松龄私附门墙的王士禛是文坛盟主外,基本都是没多大名气的底层人物,而因蒲松龄与王士禛身份的差异,基本不具备平等朋友资格。蒲松龄一生可用“读书、考试、教书、写书”八字总结,怎样从如此简单普通的生活中挖掘闪光点?
“终生磨一书”是蒲松龄的闪光点。《聊斋志异》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耗尽其毕生精力,写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人生的事件。如何解读聊斋成书过程?如何将聊斋博大精深的内容与相对琐屑的生平联系起来?此前写作三部蒲松龄传时,都是将《聊斋志异》单独加以论述,本次则将《聊斋志异》各类内容融合在蒲松龄各阶段生活中加以阐述,寻找蒲松龄生平事迹与聊斋故事的联系,比如:
山东头名秀才为何参加大约十次乡试考不中区区举人?
科举蹉跌如何启动步步深入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
幕宾南游如何启发“官虎吏狼”深刻思维?
生活艰窘如何启发刺贪剌虐名作产生?
为东家到济南找菊种如何导致名作《黄英》问世?
蒲松龄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在他心中有什么不同解释?
蒲松龄对顾青霞的精神之恋如何启发人鬼恋经典模式?
不为多数研究者重视的聊斋艳情诗如何影响并融化进聊斋名作?
蒲松龄为何与南游时的东翁孙蕙“反目成仇”?
非常欣赏《聊斋志异》的王士禛为什么没给写序?
哪个大人物想花重金将《聊斋志异》买到自己名下?
……
让我们从蒲松龄普通平凡的布衣生活,寻找不同寻常的蕴味吧。
后
记
2014年三月底,《蒲松龄传》书到改成梦始安。
2013年初,中国历史名人传编委会对我的蒲松龄传提纲—-内容已熔入《卷首语》—-做出如下《审读意见》:
作者是蒲松龄研究专家,又有多部著作行世,既知已有和所缺,又知其难点和创新用力之处。这次写作,采取从《聊斋》中的各类故事内容寻绎出传主生平事迹之联系的思路,真实可靠且独辟蹊径;大纲全方位地剖析了传主的历史贡献和价值所在,包括与同时代世界小说高峰的比较、与同时代人的交往评判等,既能拓展空间、展现时代背景,又能明了而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传主,值得期待。
需要提醒的是:如何突破前人尤其是突破自己,此为关键。
编委会的充分信任反而给我带来更大压力。特别是那个“关键”。
1986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写了四稿,此后出过两个版本蒲松龄传记,这次写蒲松龄,落笔就是第七稿,按说轻车熟路,负担不该太重,没想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总提醒自己两个“必须”:必须靠三十多年蒲松龄研究积累写成超越前此的成果;必须兢兢业业、认真写好每一章、每一段甚至每一字。这次是与文坛诸多高手同坛竞技,丝毫不可懈怠,在这套国家工程丛书中,即使因个人能力写不到好,至少不能写成差。
从2012年末接受任务到2014年三月,五百多天,除几次短暂外出讲学、应邀出国访问外,每天早六点打开电脑,进入“蒲传”写作状态,直忙到“新闻联播”开始。不知有节假日、不知有周末。每当稍有新发现、新感悟,辄喜不自禁。二十年前孩子的奶奶形容我敲电脑“像上了刑罚”,没想到,我到了她老人家感叹的年纪,还继续“上刑罚”。真合了那句流行语:辛劳并快乐着。感谢编委会信赖,给了这次“冲刺”机会!
历代名人传编委会黄宾堂主任曾打电话,希望我能参加批出书,我说:“我想看看王充闾、王蒙如何写!”
201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稿子完成,如释重负。恰好历代名人传编委会将批书寄来,好奇地按其体例对蒲松龄传做“初步排版”,不排不知道,一排吓一跳!780页!自忖:读者拿到这么厚的书,得说“麻子不叫麻子叫‘坑人’!”古代文学研究者总怕漏掉哪怕微小的疑点,喜欢无一事不说清道明、无一字不交待文本来历,读者想看的,却是凝练关键、结论性东西。怎么办?与其让编委会提出删改,不如自觉“瘦身”!
主意拿定,负担重新背到肩上。原本打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马年春节变成“马年加狠鞭”,把已完成的稿子当素材,砍、砍、砍!既要修剪还不能伤其筋骨,有些地方还得增写。春节晚会都没兴致看了。我对先生说:我得像三十六年前写《祖父》那样,用写散文要求重改一遍《蒲松龄老爷爷》!蒲松龄南游三章近八万字,两番砍杀剩下四万多字。我对先生叹道:“一星期抠出一万字,一上午倒砍了一万二。”他笑曰:“‘删繁就简三秋树’,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马年元宵,原稿删节三分之一,780页变成510页,长舒一口气。
幸运的是,《逍遥游庄子传》作者、大散文家王充闾被我拉来“审稿”。我将南游、王士禛、孙蕙顾青霞五章从网上发给他,求指点。他提醒“要六经注我”、“重视可读性”。在我决定“瘦身”后,充闾先生两次对南游提出具体删改建议。待我砍杀完成,将卷首语、导语、章及两度“减肥”后南游三章、终生磨一书等章节发他,得到首肯。我得意地说:“傻人有傻福”。我写红学专著,有冯其庸先生、蔡义江先生、吕启祥大姐帮着看稿。写文学传记,有王充闾先生场外指导!同样幸运的是,我就一些清史问题,打电话向清史名家阎崇年教授求教,阎先生立即在电话里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我就蒲松龄曾“从杖履”的高珩官职给阎先生发短信。阎先生立即把《清实录》有关高珩的全部记载发给我。
还有两位在我把书稿交出版社前看稿。一位是我家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博导牛运清教授,我所有作品的读者及编辑。另一位是与我同教研室的邹宗良教授。五十来岁的宗良研究蒲松龄已三十多年,潜心治学,熟悉蒲留仙生平;他做过出版社编审,文字功底好;他与蒲松龄同乡,熟悉淄川风俗语言地理人文。宗良还把他正撰写的《蒲松龄年谱》部分“半成品”发我参考。我们两家书房恰好对望,我夜里两三点起来,总看到宗良的台灯亮着。不由叹息:年轻真好,有精力天天开夜车!三十年前我不也是白天上课、深夜研究蒲松龄?聊斋先生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有一代一代学者深夜不眠,趴在书案上,为他“寻章摘句”吧?做这样的作家何等幸福!科举蹉跌、清贫终生,又算什么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蒲松龄研究已做了三十六年,恰好是我过往人生的一半。套用蒲松龄画像上的话,一万多天,所成何事?忽已白头?未免惆怅,未免伤感,不过总算又了却一桩心事。
人生有涯,学无止境,欢迎指谬,发展蒲学!
在线试读
一·古老文明的般阳
淄川是蒲松龄终生与之厮守的地方。除青年时代有历时一年短暂南游外,蒲松龄都在淄川生活。
山青水秀的淄川古名“般阳”,意即般水之阳。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云:般水,“一名峪头河”。自县东南峪河头发源,随山势回环,向北流去,河水澄碧,游鱼可数,两岸芦荻萧萧,雁翔鹜鸣。般水旁是杨柳依依的官路,临水村舍树木葱郁,翠竹森森。般水流至龙口庄,有双泉自地下涌出,一泉温暖如春,一泉寒气逼人。双泉之水汇入般水,流向淄川古城。此段河水,冬季东温西冷,夏季西温东凉,乡民谓之“温凉河”。般水流至县城东,被一道拦水坝一截为二,一股绕淄川南门流向西,一股绕东门流向北,两股水环流县城后,并入孝妇河。
孝妇河,就是《水经注》说的“陇水”。它中贯淄川,过田越垄,接纳般水、萌水、嫩水河、白泥河,北注入海。丰收时节,孝妇河鱼丰蟹肥,一条条渔船上一网网大鲤鱼泛着银光。河滩上,青草如茵,牧童吹着芦笛,村姑在青石上浣衣,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蒲松龄出生的村庄,后因蒲姓占据优势,更名“蒲家庄”,他出生时村名“满井庄”。因庄东有自满而溢的清泉“满井”得名。此清泉虽遇大旱仍涓涓不竭。康熙四十二年(1703),满井建龙王庙,蒲松龄物色四棵线柳“以点景色”。现在柳泉边仍有若干柳树迎风飘拂,其中就有线柳,哪棵是蒲松龄手植?已不可考。据乡人传闻,龙王庙除供奉龙王外,还塑有杨二郎和“七圣”像。
满井又名“柳泉”,泉深数丈,泉水清洌异常,酿酒可得美酒,沏茶增加甘旨。泉水四季不竭,水流满泉眼后,宛转曲折,自流成河。坐在树下,俯首观泉,只见远处青山倒映在河水中,细看,或见青峰撑起白云青天,或见峭壁如削,怪石如齿。柳泉边有棵数百年古柳,两人才能环抱,古柳岁久中空,因靠近甘泉,依然枝繁叶绿。满井周围,绿杨飘拂,溪水两岸,嫩柳迎风。河边是南北通道,来往行人喜欢到柳泉边停留。冬天泉边青石上晒得热乎乎,坐在上边晒太阳,聊闲天,留连忘返;夏天,太阳火辣辣照着大地,汗水顺着行人面颊涔涔下滴,人们走到泉边,坐到树下,泉水冷森森,树下风飕飕,仿佛天气突然变凉。行人摘去斗笠,脱下衣衫,泉边稍坐片刻,暑气全无,柳树下一缕缕漏下的阳光,已丧失了灼热的力量,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声,令人昏昏欲睡。于是,人们流连满井边,三五成群,在树底下讲些鬼狐神怪的故事……
蒲松龄在世时,柳泉泉水自溢成渠,柳泉旁边有草亭。《三借庐笔谈》说:蒲松龄曾在此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回家创作成聊斋故事。此说不可信。写小说,特别是写艺术功力达到古典小说的小说,怎么可能如此讨巧?鲁迅先生早就指出《三借庐笔谈》的话是“委巷之谈”。事实是:蒲松龄数十年在外边做私塾先生,哪有闲情逸致在泉边摆茶摊?何况《聊斋志异》篇末常注明哪篇在哪里听哪人讲的,却无任何一篇注明在柳泉摆茶摊所获。
蒲松龄受民间传说影响却不可否认。淄川是充满文化氛围、许多著名文人居住过的小城。它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奇异传说和故事。
城东有座黉山,山腰有座绿瓦雕甍的雄伟殿堂,是汉代大儒郑康成教授门人的“郑公书院”。院内古木参天,绿荫覆地,院门外下临山涧。郑康成曾在黉山一块山岩上修订诗书,这块石头被叫作“晒书台”。晒书台下的草像绿色彩带飘拂,在风中散发阵阵香气。人们叫它“书带草”。
传说在黉山白云出没的山峰上,有个仙人洞,里边藏着神谷。仙人数年晒谷一次,谷子落于山坡上,转眼功夫发芽、抽穗、变黄。这种“回头黄”谷种只有运气特别好的人才能得到。仙人洞的仙女还养蚕,以供织女织锦,有个农家少女拾到条蚕,拿回家后变成了金蚕!
黉山山后有座梓橦山。溪流淙淙,冲刷着涧底青墨相间的石头,石头上有铜屑似花纹。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留恋山青水秀的梓橦山,曾结庐于此。他到青州做官后,还让人到这里采集石头,做成“范公砚”。梓橦山后有个山洞,传说是鬼谷子隐居处。苏秦和张仪都在这儿听他讲学。鬼谷子说:你们都讲讲自己的主张,谁能讲得我流泪,谁就可以下山帮助人主打天下。苏秦口若悬河,雄辩滔滔,讲得老师和五十个同学潸然泪下。鬼谷子放他下山,随后,张仪也走了。合纵连横好戏从此开始。
苏秦墓在淄川县西,不远处有庞涓墓。庞涓和孙膑斗法,孙膑用增兵减灶法大破魏兵,庞涓兵败后只好自杀。韩国赵国的兵士恨透了残暴的庞涓,与齐国士兵争夺庞涓的头。齐兵夺得庞涓的头,埋在淄川县西。墓旁边的村庄从此改名叫“将军头”。
与将军头相连的奂山,平缓的山坡上寺观一处接一处,绿树红墙,殿宇巍峨,清泉岔流,时见奇花异草。天气清明时,可以在奂山看到海市蜃楼:烟霞郁丽,松柏苍秀,城阁峻整,楼树台阁之间,时有行人出现……奂山是蒲松龄诗文中出现次数多的山,它虽不是名胜古迹,却是蒲松龄四十岁后设馆西铺三十年,每年数次经过的地方。
淄川县西南,甲山远连岱麓,山路幽石嶙峋,山顶却平整如镜,可容千人,名叫“夹谷台”。当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陪鲁定公到夹谷台与齐侯相会。夹谷台上金甲列阵,旌旗飞舞,煞是好看。甲山之东,昆仑山连亘十几里,如翠屏罗列,成为淄川屏障。昆仑山旁的大奎山,山势险峻,依天而立的削壁上,有个硕大铁环。人们传说:洪水到来时,古人在那里拴船呢!昆仑山后,重重叠叠的山峦,数也数不尽,画也画不完。层峦散霭,卷碧飞青,绵延二百里,与五岳之首的泰山遥遥相连。
在淄川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讲诚信、守道德、劝善惩恶的传说,世世代代广为流传,如:“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故事。
在一条大沟边,有座仅容二人的石洞,有一天夜色将临,骤雨急至,一个青年男子进洞避雨。他刚坐下,一位美丽少女接踵而至。地方狭小,少女只好紧挨着男子坐下。山风呼啸,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青年男子端坐终夜,目不斜视,也不和少女攀谈。雨声滴滴嗒嗒,山洪呼呼啦啦,长夜已过,青年男子仍泥塑木雕一样。雨停了,东方露出鱼肚白。少女起身离开山洞,在晨光中向男子万福:“您可真是个老实哥哥啊!”乡民敬佩青年男子的高洁善良,在石洞边为他建庙塑像,名曰“老实哥哥庙”。
淄川县西有个跛脚乞丐,事母至孝。他讨饭得到食物,必定先让母亲吃,自己饿极也不肯先吃一口。有天傍晚,乞丐急忙往家赶。突然,阴云四合,暴雨将至。路边有个古庙,乞丐惦记着依门盼儿的老母,不肯到古庙休息一小会儿再走。强支残躯,一跛一拐,汗流浃背。
“雷声滚滚,大雨将至,你怎么不进庙休息一会儿再走?”路边一位老人问。此时乞丐已走不动,将讨饭筐衔在嘴里,手脚并用向前爬,听到此问话,他头也不回,也没法回答。
老人又大声地叫他,他把筐放到地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娘在家等着吃东西,我在这儿休息,她老人家岂不饿坏?”
老人说:“快进庙,我帮你治脚,你岂不就跑得快了?”
乞丐不肯,说:“我脚跛多年,仓促之间怎么可能治好?”
老人硬是把乞丐扶进庙中,帮他掐足、捏腰,乞儿觉得一股热气贯向全身……老人将他拉起,将要饭筐塞到他手中说:“快跑!不要回头!”
乞儿未及思考,快速跑出一里多路,才突然想起:我怎么能跑了?回头找老人,影都没有。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感叹:“天佑孝子啊!”
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记载见于《淄川县志》。类似故事,如苍龙峡祷雨辄应、异人观山泉预知兵灾,雷击不孝子……车载斗量、俯拾皆是。九曲回肠的故事,神奇瑰丽的传说,千百年遐尔闻名、妇孺皆知。终于,在景色宜人的淄川,诞生了中国古代神奇志怪小说好手、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技巧集大成者、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淄川,不仅是蒲松龄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毕生时光及长眠的地方。淄川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给蒲松龄无比深厚的滋养,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借助天才作家的一管之笔,成了风靡中外的聊斋故事。
淄川是蒲松龄终生与之厮守的地方。除青年时代有历时一年短暂南游外,蒲松龄都在淄川生活。
山青水秀的淄川古名“般阳”,意即般水之阳。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云:般水,“一名峪头河”。自县东南峪河头发源,随山势回环,向北流去,河水澄碧,游鱼可数,两岸芦荻萧萧,雁翔鹜鸣。般水旁是杨柳依依的官路,临水村舍树木葱郁,翠竹森森。般水流至龙口庄,有双泉自地下涌出,一泉温暖如春,一泉寒气逼人。双泉之水汇入般水,流向淄川古城。此段河水,冬季东温西冷,夏季西温东凉,乡民谓之“温凉河”。般水流至县城东,被一道拦水坝一截为二,一股绕淄川南门流向西,一股绕东门流向北,两股水环流县城后,并入孝妇河。
孝妇河,就是《水经注》说的“陇水”。它中贯淄川,过田越垄,接纳般水、萌水、嫩水河、白泥河,北注入海。丰收时节,孝妇河鱼丰蟹肥,一条条渔船上一网网大鲤鱼泛着银光。河滩上,青草如茵,牧童吹着芦笛,村姑在青石上浣衣,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蒲松龄出生的村庄,后因蒲姓占据优势,更名“蒲家庄”,他出生时村名“满井庄”。因庄东有自满而溢的清泉“满井”得名。此清泉虽遇大旱仍涓涓不竭。康熙四十二年(1703),满井建龙王庙,蒲松龄物色四棵线柳“以点景色”。现在柳泉边仍有若干柳树迎风飘拂,其中就有线柳,哪棵是蒲松龄手植?已不可考。据乡人传闻,龙王庙除供奉龙王外,还塑有杨二郎和“七圣”像。
满井又名“柳泉”,泉深数丈,泉水清洌异常,酿酒可得美酒,沏茶增加甘旨。泉水四季不竭,水流满泉眼后,宛转曲折,自流成河。坐在树下,俯首观泉,只见远处青山倒映在河水中,细看,或见青峰撑起白云青天,或见峭壁如削,怪石如齿。柳泉边有棵数百年古柳,两人才能环抱,古柳岁久中空,因靠近甘泉,依然枝繁叶绿。满井周围,绿杨飘拂,溪水两岸,嫩柳迎风。河边是南北通道,来往行人喜欢到柳泉边停留。冬天泉边青石上晒得热乎乎,坐在上边晒太阳,聊闲天,留连忘返;夏天,太阳火辣辣照着大地,汗水顺着行人面颊涔涔下滴,人们走到泉边,坐到树下,泉水冷森森,树下风飕飕,仿佛天气突然变凉。行人摘去斗笠,脱下衣衫,泉边稍坐片刻,暑气全无,柳树下一缕缕漏下的阳光,已丧失了灼热的力量,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声,令人昏昏欲睡。于是,人们流连满井边,三五成群,在树底下讲些鬼狐神怪的故事……
蒲松龄在世时,柳泉泉水自溢成渠,柳泉旁边有草亭。《三借庐笔谈》说:蒲松龄曾在此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回家创作成聊斋故事。此说不可信。写小说,特别是写艺术功力达到古典小说的小说,怎么可能如此讨巧?鲁迅先生早就指出《三借庐笔谈》的话是“委巷之谈”。事实是:蒲松龄数十年在外边做私塾先生,哪有闲情逸致在泉边摆茶摊?何况《聊斋志异》篇末常注明哪篇在哪里听哪人讲的,却无任何一篇注明在柳泉摆茶摊所获。
蒲松龄受民间传说影响却不可否认。淄川是充满文化氛围、许多著名文人居住过的小城。它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奇异传说和故事。
城东有座黉山,山腰有座绿瓦雕甍的雄伟殿堂,是汉代大儒郑康成教授门人的“郑公书院”。院内古木参天,绿荫覆地,院门外下临山涧。郑康成曾在黉山一块山岩上修订诗书,这块石头被叫作“晒书台”。晒书台下的草像绿色彩带飘拂,在风中散发阵阵香气。人们叫它“书带草”。
传说在黉山白云出没的山峰上,有个仙人洞,里边藏着神谷。仙人数年晒谷一次,谷子落于山坡上,转眼功夫发芽、抽穗、变黄。这种“回头黄”谷种只有运气特别好的人才能得到。仙人洞的仙女还养蚕,以供织女织锦,有个农家少女拾到条蚕,拿回家后变成了金蚕!
黉山山后有座梓橦山。溪流淙淙,冲刷着涧底青墨相间的石头,石头上有铜屑似花纹。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留恋山青水秀的梓橦山,曾结庐于此。他到青州做官后,还让人到这里采集石头,做成“范公砚”。梓橦山后有个山洞,传说是鬼谷子隐居处。苏秦和张仪都在这儿听他讲学。鬼谷子说:你们都讲讲自己的主张,谁能讲得我流泪,谁就可以下山帮助人主打天下。苏秦口若悬河,雄辩滔滔,讲得老师和五十个同学潸然泪下。鬼谷子放他下山,随后,张仪也走了。合纵连横好戏从此开始。
苏秦墓在淄川县西,不远处有庞涓墓。庞涓和孙膑斗法,孙膑用增兵减灶法大破魏兵,庞涓兵败后只好自杀。韩国赵国的兵士恨透了残暴的庞涓,与齐国士兵争夺庞涓的头。齐兵夺得庞涓的头,埋在淄川县西。墓旁边的村庄从此改名叫“将军头”。
与将军头相连的奂山,平缓的山坡上寺观一处接一处,绿树红墙,殿宇巍峨,清泉岔流,时见奇花异草。天气清明时,可以在奂山看到海市蜃楼:烟霞郁丽,松柏苍秀,城阁峻整,楼树台阁之间,时有行人出现……奂山是蒲松龄诗文中出现次数多的山,它虽不是名胜古迹,却是蒲松龄四十岁后设馆西铺三十年,每年数次经过的地方。
淄川县西南,甲山远连岱麓,山路幽石嶙峋,山顶却平整如镜,可容千人,名叫“夹谷台”。当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陪鲁定公到夹谷台与齐侯相会。夹谷台上金甲列阵,旌旗飞舞,煞是好看。甲山之东,昆仑山连亘十几里,如翠屏罗列,成为淄川屏障。昆仑山旁的大奎山,山势险峻,依天而立的削壁上,有个硕大铁环。人们传说:洪水到来时,古人在那里拴船呢!昆仑山后,重重叠叠的山峦,数也数不尽,画也画不完。层峦散霭,卷碧飞青,绵延二百里,与五岳之首的泰山遥遥相连。
在淄川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讲诚信、守道德、劝善惩恶的传说,世世代代广为流传,如:“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故事。
在一条大沟边,有座仅容二人的石洞,有一天夜色将临,骤雨急至,一个青年男子进洞避雨。他刚坐下,一位美丽少女接踵而至。地方狭小,少女只好紧挨着男子坐下。山风呼啸,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青年男子端坐终夜,目不斜视,也不和少女攀谈。雨声滴滴嗒嗒,山洪呼呼啦啦,长夜已过,青年男子仍泥塑木雕一样。雨停了,东方露出鱼肚白。少女起身离开山洞,在晨光中向男子万福:“您可真是个老实哥哥啊!”乡民敬佩青年男子的高洁善良,在石洞边为他建庙塑像,名曰“老实哥哥庙”。
淄川县西有个跛脚乞丐,事母至孝。他讨饭得到食物,必定先让母亲吃,自己饿极也不肯先吃一口。有天傍晚,乞丐急忙往家赶。突然,阴云四合,暴雨将至。路边有个古庙,乞丐惦记着依门盼儿的老母,不肯到古庙休息一小会儿再走。强支残躯,一跛一拐,汗流浃背。
“雷声滚滚,大雨将至,你怎么不进庙休息一会儿再走?”路边一位老人问。此时乞丐已走不动,将讨饭筐衔在嘴里,手脚并用向前爬,听到此问话,他头也不回,也没法回答。
老人又大声地叫他,他把筐放到地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娘在家等着吃东西,我在这儿休息,她老人家岂不饿坏?”
老人说:“快进庙,我帮你治脚,你岂不就跑得快了?”
乞丐不肯,说:“我脚跛多年,仓促之间怎么可能治好?”
老人硬是把乞丐扶进庙中,帮他掐足、捏腰,乞儿觉得一股热气贯向全身……老人将他拉起,将要饭筐塞到他手中说:“快跑!不要回头!”
乞儿未及思考,快速跑出一里多路,才突然想起:我怎么能跑了?回头找老人,影都没有。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感叹:“天佑孝子啊!”
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记载见于《淄川县志》。类似故事,如苍龙峡祷雨辄应、异人观山泉预知兵灾,雷击不孝子……车载斗量、俯拾皆是。九曲回肠的故事,神奇瑰丽的传说,千百年遐尔闻名、妇孺皆知。终于,在景色宜人的淄川,诞生了中国古代神奇志怪小说好手、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技巧集大成者、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淄川,不仅是蒲松龄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毕生时光及长眠的地方。淄川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给蒲松龄无比深厚的滋养,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借助天才作家的一管之笔,成了风靡中外的聊斋故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