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26832
内容简介
戴勇、王平、金文华编*的《探究河口巡研海岸(陈吉余传)》承载着国家弘扬科学精神的高意宏旨,担负着陈吉余先生治学经验传于后人的历史使命,寄托着读者领略大师风采的殷切希望。
目 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自序
导言
章 书香浸童年
难忘的家庭
童年的史地情结
祖父高大的背影
第二章 辗转中学路
考进东海师范学校
在大轰炸中读书
第三章 浙大攻地学
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求是精神
史地系的人才培养
大师们的精彩课堂
野外实习
领路人叶良辅
研究生生活
转入河口海岸研究
第四章 留母校初为师
留校浙大
置疑杭州冰川之说
钱塘设想
迎解放
治淮之梅山水库调查
第五章 地学拓新域
院系调整入师大
圈堤蓄水做实事
初识长江口
创建首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河口海岸学的创生与论争
渤海湾淤泥质海岸
深探长江三角洲
“赶鸭子下水”
管用的“土办法”
钱塘江河口沙坎的研究
第六章 时乱心不改
破“老鳖翻身”谣言
闯杭州湾建港禁区
第七章 尽展报同志
科学春天的来临
揭示长江口发育模式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海岸研究硕果累累
长江口治理
浦东机场选址
净水江心求
艰苦奋斗创家业
筑巢引凤哺凤
当选院士
第八章 耄耋仍伏枥
新世纪的系念
没冒沙水库论证
长江头和长江尾
第三驱动力
构划长江亚三角洲
结语陈吉余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因
附录一 陈吉余年表
附录二 陈吉余主要著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自序
导言
章 书香浸童年
难忘的家庭
童年的史地情结
祖父高大的背影
第二章 辗转中学路
考进东海师范学校
在大轰炸中读书
第三章 浙大攻地学
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求是精神
史地系的人才培养
大师们的精彩课堂
野外实习
领路人叶良辅
研究生生活
转入河口海岸研究
第四章 留母校初为师
留校浙大
置疑杭州冰川之说
钱塘设想
迎解放
治淮之梅山水库调查
第五章 地学拓新域
院系调整入师大
圈堤蓄水做实事
初识长江口
创建首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河口海岸学的创生与论争
渤海湾淤泥质海岸
深探长江三角洲
“赶鸭子下水”
管用的“土办法”
钱塘江河口沙坎的研究
第六章 时乱心不改
破“老鳖翻身”谣言
闯杭州湾建港禁区
第七章 尽展报同志
科学春天的来临
揭示长江口发育模式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海岸研究硕果累累
长江口治理
浦东机场选址
净水江心求
艰苦奋斗创家业
筑巢引凤哺凤
当选院士
第八章 耄耋仍伏枥
新世纪的系念
没冒沙水库论证
长江头和长江尾
第三驱动力
构划长江亚三角洲
结语陈吉余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因
附录一 陈吉余年表
附录二 陈吉余主要著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难忘的家庭 许久以前,江苏灌云县本是汪洋沼泽之地。性情乖张的黄河有一段时间在这里东入黄海。黄河发怒时,裹挟泥沙,冲杀到这里。泥沙久积,土地便渐渐形成了。这些新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湖田”。
灌云县有个叫汤圩(时属东海县)的地方,生活着人丁兴旺的汤氏家族。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西方文化思潮涌入神州大地,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汤圩这个小地方也受到影响,悄悄地发生着变革。有一叫汤序林的人,在当地颇有名望,是读书明理的开明人士。这位曾经在民国初年获得“大总统奖”的乡绅,平时很重视教育并让其子女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其次子名叫祖芬(字苾斋),毕业于南京法政学校,以律师为职业。汤祖芬在 1921年农历9月17日这天,喜得爱子,取名汤魁三① 。
较好的家庭环境让魁三很早就得到了知识启蒙。
他自小聪慧好学,3岁那年父亲就已经开始教他认字。姐姐们的朗朗读书声,不断刺激着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首《老渔翁》的歌曲,伴随着他幼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父亲由于要维持家庭生计,不可能对他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5岁时,家里人就开始考虑让他进入小学读书。在那个时代,能够进学堂读上书是非常幸运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开始瓦解,私塾被废除。但政府力量孱弱,又无法立刻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更不可能将其推行到农村基层。
再加上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一些村镇即使办了初级学校,也没多少孩子上得起。于是有钱人家的孩予从小就要远道负笈求学,没钱人家的孩子只能像牛羊一样满街乱跑。汤圩的状况也是如此。然而看着这么多孩子都无学可上,村里的乡绅们开始着急了,商量着筹建一所小学,魁三的七叔就是发起者之一。经过多次筹划,小学就设在了魁三家的客堂屋里。懵懂的他就跟着那些年长的孩子“大狗叫,小狗跳”地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不幸的是,这所家庭学校仅仅维持了一年。在这里学到了什么,他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劳作课。
这种失学的情况,是他人生里司空见惯的事情。
1927年春天,他来到了汤沟小学读二年级。汤沟小学是一所县立小学,离魁三家大约五里路。中间还有一条河,魁三回家上学都要来回摆渡,很不方便,于是他就住到了大伯主持的酿酒作坊,他和这里的学徒住在一起,倒也十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却被一次意外中断了。
1927年农历10月的一个夜晚,噼里啪啦的枪声,打破了汤沟的宁静。一群穷凶极恶的土匪冲进了大伯家,狮子大开口要大伯交钱。大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土匪就将魁三和在作坊暂住的祖母做人质掠走,要求汤家筹钱赎人。土匪走后,全家乱作一团,年迈的祖父气血攻心,中风痴呆。着急没用,得想个万全之策才行。自个邻居,对黑道白道都比较熟悉,家里请他出面,交了赎金,此事才算作罢,魁三和祖母关了两个月才被放出来。这是魁三次经历生死考验,以后成为科学家的他,将深山峡谷的调查、风浪中的观测等恶劣环境中所遇到的危险都视作“泥丸”。
魁三回来后,父母不忍心再将孩子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他辍学了。父亲眼看着孩子这样耽搁着,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就决定自己教孩子。
在这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家庭里,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亲是魁三的知识启蒙老师,也是魁三做人的标杆。长大以后,魁三还时常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非常严格的人。
50多人的大家庭,没有威信的话是管不住的。”在他眼里,父亲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承担的人,家里8个兄弟姐妹都要靠他养活,卜分不容易。以后,魁三工作后带领队伍进行各种外业调查,既要进行研究,又要操心队伍的吃穿住行,然而每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这种本领就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授。
灌云县有个叫汤圩(时属东海县)的地方,生活着人丁兴旺的汤氏家族。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西方文化思潮涌入神州大地,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汤圩这个小地方也受到影响,悄悄地发生着变革。有一叫汤序林的人,在当地颇有名望,是读书明理的开明人士。这位曾经在民国初年获得“大总统奖”的乡绅,平时很重视教育并让其子女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其次子名叫祖芬(字苾斋),毕业于南京法政学校,以律师为职业。汤祖芬在 1921年农历9月17日这天,喜得爱子,取名汤魁三① 。
较好的家庭环境让魁三很早就得到了知识启蒙。
他自小聪慧好学,3岁那年父亲就已经开始教他认字。姐姐们的朗朗读书声,不断刺激着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首《老渔翁》的歌曲,伴随着他幼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父亲由于要维持家庭生计,不可能对他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5岁时,家里人就开始考虑让他进入小学读书。在那个时代,能够进学堂读上书是非常幸运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开始瓦解,私塾被废除。但政府力量孱弱,又无法立刻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更不可能将其推行到农村基层。
再加上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一些村镇即使办了初级学校,也没多少孩子上得起。于是有钱人家的孩予从小就要远道负笈求学,没钱人家的孩子只能像牛羊一样满街乱跑。汤圩的状况也是如此。然而看着这么多孩子都无学可上,村里的乡绅们开始着急了,商量着筹建一所小学,魁三的七叔就是发起者之一。经过多次筹划,小学就设在了魁三家的客堂屋里。懵懂的他就跟着那些年长的孩子“大狗叫,小狗跳”地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不幸的是,这所家庭学校仅仅维持了一年。在这里学到了什么,他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劳作课。
这种失学的情况,是他人生里司空见惯的事情。
1927年春天,他来到了汤沟小学读二年级。汤沟小学是一所县立小学,离魁三家大约五里路。中间还有一条河,魁三回家上学都要来回摆渡,很不方便,于是他就住到了大伯主持的酿酒作坊,他和这里的学徒住在一起,倒也十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却被一次意外中断了。
1927年农历10月的一个夜晚,噼里啪啦的枪声,打破了汤沟的宁静。一群穷凶极恶的土匪冲进了大伯家,狮子大开口要大伯交钱。大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土匪就将魁三和在作坊暂住的祖母做人质掠走,要求汤家筹钱赎人。土匪走后,全家乱作一团,年迈的祖父气血攻心,中风痴呆。着急没用,得想个万全之策才行。自个邻居,对黑道白道都比较熟悉,家里请他出面,交了赎金,此事才算作罢,魁三和祖母关了两个月才被放出来。这是魁三次经历生死考验,以后成为科学家的他,将深山峡谷的调查、风浪中的观测等恶劣环境中所遇到的危险都视作“泥丸”。
魁三回来后,父母不忍心再将孩子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他辍学了。父亲眼看着孩子这样耽搁着,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就决定自己教孩子。
在这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家庭里,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亲是魁三的知识启蒙老师,也是魁三做人的标杆。长大以后,魁三还时常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非常严格的人。
50多人的大家庭,没有威信的话是管不住的。”在他眼里,父亲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承担的人,家里8个兄弟姐妹都要靠他养活,卜分不容易。以后,魁三工作后带领队伍进行各种外业调查,既要进行研究,又要操心队伍的吃穿住行,然而每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这种本领就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