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909844丛书名: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编辑推荐
该书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记述了邢球痕院士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卓越贡献;同时,对于航天四院这一英雄群体也进行了广泛描写和热情歌颂。该书对于航天科技人员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其他行业的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人生价值,也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该书描写了邢球痕院士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典型的性格特点,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 录
引 子
**章 战乱岁月 寒门子弟求学路
1. 祖孙三代相依为命
2. 战乱年月的读书郎
3. 跋山涉水的初中三年
第二章 走出山村 潜心苦读甬江畔
1. 丧母之痛
2. 从绍兴中学到宁波高工
第三章 报考军校 展翅欲飞向蓝天
1. 报考华东军政大学
2. 一波三折
3. 改名
第四章 青春似火 南京炮校新教员
1. 考入特校
2. 走上三尺讲台
3. 突如其来的考试
第五章 松花江畔 名将名师育英才
1. 走进哈军工
2. 师从任新民
3. 钱学森的身影
4. 鱼雁往还的爱情
5. 在困惑彷徨中的毕业设计
6. 铭记陈赓院长的叮嘱
第六章 牛刀小试 “上游二号”飞起来
1. 回绍兴完婚
2.“上游二号”
3. 仿制“543”导弹
第七章 大海捞针 东山沟里固体芯
1. 肖淦和他的团队
2. 李乃暨和东山沟的固体芯
3. 强强联合,迈出关键的**步
第八章 移师西安 丈八沟里练兵忙
1. **次搬家——移师西安三所
2.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3. 筹建固体发动机研究所
第九章 成立新所 山重水复创业难
1. 第二次搬家——南下泸州
2.“12·6”爆炸事故
3. 邢球痕的带兵之道
第十章 成立四院 酒泉秋风传捷报
1. 降伏两只拦路虎
2. 亲切的指示
3. 杨南生来到泸州
4. 第二次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5. 酒泉试飞
第十一章 漫天风沙 荒凉南地新家园
1. 第三次搬家——风沙漫天的南地
2.“综合楼”里的年轻人
第十二章 狂飙袭来 乱世如磐荆棘路
1.“文革”狂飙下的四院
2. 谷城调研,遭遇造反派
3.“三青团”问题
第十三章 乱世受命 知难而进勇攀登
1.“651工程”——四院的**场胜仗
2. 乱世中受命研制潜地导弹发动机
第十四章 襟怀坦荡 敢逆潮流吐真言
1. 到秦岭大山里选点
2. 女儿眼里的父亲
3. 拉煤的故事
4. 干校轶事
第十五章 多难之秋 风骨卓然担大任
1. 倔强的所长
2. 批邓联张
3. 返回式遥感卫星
4. 云开雾散的时候
第十六章 拨乱反正 “一弹两用”新布局
1. 宋部长到南地
2. 张爱萍的“三抓”战役
3. 刘有光的胸怀
4. 面见张爱萍
5. 钱维崧与四院
第十七章 雷震海天 一代玲珑神工手
1. 黄土高原的陆台试验
2. 雷震海天
3. 张爱萍接见
第十八章 蓝田履新 攻关夺隘两突破
1. 提出潜地导弹新方案
2. 走上院长岗位
3. 苦干一年,拿下两级大发动机
第十九章 八字题词 中央贺信如春风
1. 张爱萍来到蓝田
2. 中央贺信
3.“三抓”大战*后一役的考验
4. 鲁大东进山
第二十章 战略思维 固液兄弟一家亲
1. 1984年的两次会议
2. 院长之难
第二十一章 布衣院长 群众冷暖记心头
1. 电风扇和电视机
2. 买西瓜的故事
3. 面对堵路的山民
第二十二章 民品难寻 双肩如铁担道义
1. 民品的困惑
2. 发动机试车失败之后
第二十三章 病魔袭来 卸任院长自从容
1. 切掉左肾
2. 在杭州化疗时的思考
3. 卸任
第二十四章 老骥伏枥 航天事业无穷期
1.在科技委主任的岗位上
2. 将军与老兵的友谊
3.“下海”
第二十五章 壮心不已 晚霞似火红满天
1. 当选院士
2. 薪火传承50年
3. 故乡情
4. 莫道桑榆晚
邢球痕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致 谢
后 记
**章 战乱岁月 寒门子弟求学路
1. 祖孙三代相依为命
2. 战乱年月的读书郎
3. 跋山涉水的初中三年
第二章 走出山村 潜心苦读甬江畔
1. 丧母之痛
2. 从绍兴中学到宁波高工
第三章 报考军校 展翅欲飞向蓝天
1. 报考华东军政大学
2. 一波三折
3. 改名
第四章 青春似火 南京炮校新教员
1. 考入特校
2. 走上三尺讲台
3. 突如其来的考试
第五章 松花江畔 名将名师育英才
1. 走进哈军工
2. 师从任新民
3. 钱学森的身影
4. 鱼雁往还的爱情
5. 在困惑彷徨中的毕业设计
6. 铭记陈赓院长的叮嘱
第六章 牛刀小试 “上游二号”飞起来
1. 回绍兴完婚
2.“上游二号”
3. 仿制“543”导弹
第七章 大海捞针 东山沟里固体芯
1. 肖淦和他的团队
2. 李乃暨和东山沟的固体芯
3. 强强联合,迈出关键的**步
第八章 移师西安 丈八沟里练兵忙
1. **次搬家——移师西安三所
2.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3. 筹建固体发动机研究所
第九章 成立新所 山重水复创业难
1. 第二次搬家——南下泸州
2.“12·6”爆炸事故
3. 邢球痕的带兵之道
第十章 成立四院 酒泉秋风传捷报
1. 降伏两只拦路虎
2. 亲切的指示
3. 杨南生来到泸州
4. 第二次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5. 酒泉试飞
第十一章 漫天风沙 荒凉南地新家园
1. 第三次搬家——风沙漫天的南地
2.“综合楼”里的年轻人
第十二章 狂飙袭来 乱世如磐荆棘路
1.“文革”狂飙下的四院
2. 谷城调研,遭遇造反派
3.“三青团”问题
第十三章 乱世受命 知难而进勇攀登
1.“651工程”——四院的**场胜仗
2. 乱世中受命研制潜地导弹发动机
第十四章 襟怀坦荡 敢逆潮流吐真言
1. 到秦岭大山里选点
2. 女儿眼里的父亲
3. 拉煤的故事
4. 干校轶事
第十五章 多难之秋 风骨卓然担大任
1. 倔强的所长
2. 批邓联张
3. 返回式遥感卫星
4. 云开雾散的时候
第十六章 拨乱反正 “一弹两用”新布局
1. 宋部长到南地
2. 张爱萍的“三抓”战役
3. 刘有光的胸怀
4. 面见张爱萍
5. 钱维崧与四院
第十七章 雷震海天 一代玲珑神工手
1. 黄土高原的陆台试验
2. 雷震海天
3. 张爱萍接见
第十八章 蓝田履新 攻关夺隘两突破
1. 提出潜地导弹新方案
2. 走上院长岗位
3. 苦干一年,拿下两级大发动机
第十九章 八字题词 中央贺信如春风
1. 张爱萍来到蓝田
2. 中央贺信
3.“三抓”大战*后一役的考验
4. 鲁大东进山
第二十章 战略思维 固液兄弟一家亲
1. 1984年的两次会议
2. 院长之难
第二十一章 布衣院长 群众冷暖记心头
1. 电风扇和电视机
2. 买西瓜的故事
3. 面对堵路的山民
第二十二章 民品难寻 双肩如铁担道义
1. 民品的困惑
2. 发动机试车失败之后
第二十三章 病魔袭来 卸任院长自从容
1. 切掉左肾
2. 在杭州化疗时的思考
3. 卸任
第二十四章 老骥伏枥 航天事业无穷期
1.在科技委主任的岗位上
2. 将军与老兵的友谊
3.“下海”
第二十五章 壮心不已 晚霞似火红满天
1. 当选院士
2. 薪火传承50年
3. 故乡情
4. 莫道桑榆晚
邢球痕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致 谢
后 记
在线试读
自1967年上马起,“巨浪一号”已经走过了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之路,70年代初,四院总体部划归一院后,由于一院重点型号任务过多,固体潜地导弹型号进展缓慢。列入“三抓”任务之一后,1979年,经过七机部综合平衡,决定把固体潜地导弹的研制划归二院,黄纬禄担任“巨浪一号”和“东风二十一号”总设计师,并任二院副院长。由于二院领导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使整个研制形势出现转机,开始走出长期徘徊不前的低谷。
潜地型号是一个复杂的武器系统,承担任务的有109个单位,涉及20多个省市、工业部门和军兵种。跨地区、跨单位的组织协调是以黄纬禄为首的总设计师室面临的严峻问题。代表四院参加总设计师室并任副总师的是崔国良。
1979年8月6日,总设计师室在二院召开总师扩大会,会议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在一级固体发动机摆动喷管摩擦力矩技术攻关受阻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总体初步设计,结束初样研制阶段。可见,四院的工作如何,直接影响到全局。
这次会后,总结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
邢球痕十分尊重黄纬禄先生。在讨论具体技术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观点,也会有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但在研制出“ 巨浪一号”的大方向上是同心协力、顾全大局的。
十余年来,四院人在固体潜地导弹型号两级发动机的研制上,先后攻克了重重难关:药柱头/ 尾部严重脱粘、点火初始压力峰过高、燃烧室内壳体与后盖对接结构密封失效、摆动喷管停摆及密封失效、壳体低应力爆破、壳体结构精度超差、内弹道性能精度控制。现在,邢球痕和他的团队正在向**发起*后冲刺。
探索未知的**步,就是靠试验。为了考验发动机在**情况下能否经受意外撞击,邢球痕和赵殿礼、杨思孝商量:“我们是否模拟一个情况,用榔头砸喷管……”
赵殿礼和杨思孝吓了一跳,愣怔地望着邢所长。
“杨子,你来砸,把喷管扩散段绝热材料打裂!”
杨思孝站着不动。
“哎呀,拿榔头嘛!”邢球痕收敛笑容,认真地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是所长,出了问题,由我承担责任!”
杨思孝只好听令。他拿起榔头,一边敲打一边咬牙。他心疼啊!这么好的材料被打裂了。
邢球痕又指示技术人员用四院研制的非金属材料对喷管裂缝进行了修补。*后,这台样机试车成功。
非设计条件下的可靠性试验不止做过这一次。邢球痕还让技术人员把喷管扩散段的裂纹故意划深,再用盐水浸泡。试验证明,喷管无恙。
1982年10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布禁海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26日,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十年磨一剑。十余年来为中国固体潜地导弹熬尽心血的航天科技人员迎来了收获的金秋。参加“巨浪一号”水下发射试验的各路分队秘密地向大连海军试验基地集中,在规定的时间里与舰艇一起各就各位。刚刚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张爱萍担任试验组长,他和其他领导同志集聚在临海山坡上的指挥所内,对各方面实施联络指挥。
此前,七机部刚刚改称航天部。四院的试验人员,除了崔国良副总师外,从内蒙古基地赶来的试验队由邢球痕带队,成员有陈立学、项建杏、王有富、朱懋诚、张柏柱、胡永强、卓庆先等人。
10月7日,大连海军试验基地,烈日当空,海水湛蓝。指挥人员和参试人员精神抖擞,等待那庄严时刻的到来。
试验潜艇奉命起航,驶往预定海区。接近发射时间,潜艇放出浮筏,浮筏上的通信设备与指挥所保持通信联系。潜艇下潜至要求的深度并缓慢前进,潜艇内导弹操作手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发射指令。此时浮筏上的指示灯点亮,标出潜艇所在的位置,让光测仪器和摄影机对准方向。
一切准备就绪,人们心情紧张、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浮筏灯光闪烁的海面。扬声器里传出艇长的倒计时口令。那是多么漫长的三四秒钟啊,只见一枚潜地导弹破水而出,随着一团火光直飞起来。意外发生了:导弹姿态异常,失去控制,偏离方向,超出安全范围。数秒钟后导弹自毁,无数燃烧着的碎片洒落在海面上。
**次发射失利,邢球痕神经绷紧,双眉拧成一个疙瘩。他马上召集四院的参试人员分析研究,先从自身检查起,是否是四院两级发动机的责任。总师黄纬禄和副总师崔国良等人更是焦急万分,寝食难安。人们面色凝重,在“追查责任”的传闻下,有的参试人员不免惶惶不安。
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叶剑英副主席和徐向前副主席闻讯后做出指示,鼓励参试人员放下包袱,继续努力。后来,邓小平主席也做出了同样的指示。
但试验指挥所里的空气依然冷飕飕的。人们明白,必须迅速查清故障的原因,否则,下一发导弹就不能发射,而超过海上禁航日期就得另行公告,那在全世界的影响就大了。在这困难的时刻,张爱萍安慰总师们说:“我们发射**发的目的就是试验,导弹能从水下发射出来,又在水面上点着火,并飞了起来,就是成功。试验嘛,之所以叫试验,就是因为谁也没有把握一次成功,为了下次、下下次或今后的成功进行的工作才叫试验嘛!何况我们还不能说是失败呢?只能说是没完全成功。现在要紧的问题,是你们几位把头抬起来,带头振作起来,稳定大家的情绪,查找原因,我们重新再干!至于国务院、中央军委方面,
由我来汇报,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接着,他安排基地领导、有关干部分赴各参试单位做安抚、总结工作。他拉着黄纬禄进舱单独交谈。张爱萍说:“你是总设计师,责任重大。你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休息几天,然后再带领技术人员查找原因。”
北京有急事,张爱萍暂时离开了大连。
黄纬禄哪里肯休息,他对大家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应负主要责任。试验失败主要是弹的问题,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打好第二发。”
各系统研制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对多种数据进行分析,迅速查找出故障原因,*终的结论是控制系统一对分离插头座在一、二级尚未分离时提前脱开,造成一级伺服机构供电中断,发动机喷管没有得到控制信号,就一直拐弯,导致飞行试验失败。在国防科工委、海军和参试各单位领导的联席会议上,黄纬禄做了故障分析汇报。
邢球痕和战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不能大意。邢球痕不断提醒大家:“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参观的。”在整改时,邢球痕发现弹体尾罩脱落时,打到了发动机的喷管上。他立即向航天部副部长程连昌汇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这个意外非同小可,总师们连夜研究,表示接受四院同志的批评,必须消除隐患。对喷管受到撞击后是否会影响发射,一时不好下结论。
程连昌和黄纬禄分别找邢球痕商讨,第二发弹喷管有裂纹怎么办?可否按计划发射?邢球痕告诉他们,尾罩脱落不应该打到发动机的喷管上,但他还是同意继续发射。程副部长心里没底,对他说,邢所长,你可不能拍胸脯啊,你说没有问题,要拿数据说话。
邢球痕就把他曾做过榔头击打喷管的试验说了一遍,程副部长才将信将疑地不说话了。
10月12日,渤海碧波万顷,风平浪静,试验潜艇如五天前那样悄无声息地驶入预定海域,下潜待命。
下午3时许,指挥所下达发射指令后,第二发潜地导弹像一条白色的鲸鱼钻出海面,一声脆响,尾部骤然喷出一团橘红色的火焰,裹着巨大的水柱,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身后留下一道白色烟云长龙,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
此刻,指挥所里的人们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着从喇叭里不断传来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导弹发射正常!”
“一级发动机点火!”
“某某站跟踪正常!”
“二级点火,两级分离!”
“头体分离正常!”
……
每一个消息都扣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弦。数百秒钟后,一个礼炮般的捷报震撼着人们:
“末区发现目标!弹头命中预定海域!”
中国**代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试射成功!
指挥所里、舰艇上和海域周边的山坡上,参试人员和海军官兵欢呼雀跃,热泪盈眶,高声呼喊。年轻战士把水兵帽抛到空中,有的水兵帽被大风吹进了海里……
邢球痕和四院的同志们相互拥抱,拍打着肩膀,除了忘情地大笑,竟说不出话来。15 年的心血汗水,酸甜苦辣,都由那条白色长龙书写到了海天之间。
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祝贺“巨浪一号”海上发射成功。贺电说:“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潜地型号是一个复杂的武器系统,承担任务的有109个单位,涉及20多个省市、工业部门和军兵种。跨地区、跨单位的组织协调是以黄纬禄为首的总设计师室面临的严峻问题。代表四院参加总设计师室并任副总师的是崔国良。
1979年8月6日,总设计师室在二院召开总师扩大会,会议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在一级固体发动机摆动喷管摩擦力矩技术攻关受阻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总体初步设计,结束初样研制阶段。可见,四院的工作如何,直接影响到全局。
这次会后,总结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
邢球痕十分尊重黄纬禄先生。在讨论具体技术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观点,也会有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但在研制出“ 巨浪一号”的大方向上是同心协力、顾全大局的。
十余年来,四院人在固体潜地导弹型号两级发动机的研制上,先后攻克了重重难关:药柱头/ 尾部严重脱粘、点火初始压力峰过高、燃烧室内壳体与后盖对接结构密封失效、摆动喷管停摆及密封失效、壳体低应力爆破、壳体结构精度超差、内弹道性能精度控制。现在,邢球痕和他的团队正在向**发起*后冲刺。
探索未知的**步,就是靠试验。为了考验发动机在**情况下能否经受意外撞击,邢球痕和赵殿礼、杨思孝商量:“我们是否模拟一个情况,用榔头砸喷管……”
赵殿礼和杨思孝吓了一跳,愣怔地望着邢所长。
“杨子,你来砸,把喷管扩散段绝热材料打裂!”
杨思孝站着不动。
“哎呀,拿榔头嘛!”邢球痕收敛笑容,认真地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是所长,出了问题,由我承担责任!”
杨思孝只好听令。他拿起榔头,一边敲打一边咬牙。他心疼啊!这么好的材料被打裂了。
邢球痕又指示技术人员用四院研制的非金属材料对喷管裂缝进行了修补。*后,这台样机试车成功。
非设计条件下的可靠性试验不止做过这一次。邢球痕还让技术人员把喷管扩散段的裂纹故意划深,再用盐水浸泡。试验证明,喷管无恙。
1982年10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布禁海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26日,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十年磨一剑。十余年来为中国固体潜地导弹熬尽心血的航天科技人员迎来了收获的金秋。参加“巨浪一号”水下发射试验的各路分队秘密地向大连海军试验基地集中,在规定的时间里与舰艇一起各就各位。刚刚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张爱萍担任试验组长,他和其他领导同志集聚在临海山坡上的指挥所内,对各方面实施联络指挥。
此前,七机部刚刚改称航天部。四院的试验人员,除了崔国良副总师外,从内蒙古基地赶来的试验队由邢球痕带队,成员有陈立学、项建杏、王有富、朱懋诚、张柏柱、胡永强、卓庆先等人。
10月7日,大连海军试验基地,烈日当空,海水湛蓝。指挥人员和参试人员精神抖擞,等待那庄严时刻的到来。
试验潜艇奉命起航,驶往预定海区。接近发射时间,潜艇放出浮筏,浮筏上的通信设备与指挥所保持通信联系。潜艇下潜至要求的深度并缓慢前进,潜艇内导弹操作手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发射指令。此时浮筏上的指示灯点亮,标出潜艇所在的位置,让光测仪器和摄影机对准方向。
一切准备就绪,人们心情紧张、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浮筏灯光闪烁的海面。扬声器里传出艇长的倒计时口令。那是多么漫长的三四秒钟啊,只见一枚潜地导弹破水而出,随着一团火光直飞起来。意外发生了:导弹姿态异常,失去控制,偏离方向,超出安全范围。数秒钟后导弹自毁,无数燃烧着的碎片洒落在海面上。
**次发射失利,邢球痕神经绷紧,双眉拧成一个疙瘩。他马上召集四院的参试人员分析研究,先从自身检查起,是否是四院两级发动机的责任。总师黄纬禄和副总师崔国良等人更是焦急万分,寝食难安。人们面色凝重,在“追查责任”的传闻下,有的参试人员不免惶惶不安。
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叶剑英副主席和徐向前副主席闻讯后做出指示,鼓励参试人员放下包袱,继续努力。后来,邓小平主席也做出了同样的指示。
但试验指挥所里的空气依然冷飕飕的。人们明白,必须迅速查清故障的原因,否则,下一发导弹就不能发射,而超过海上禁航日期就得另行公告,那在全世界的影响就大了。在这困难的时刻,张爱萍安慰总师们说:“我们发射**发的目的就是试验,导弹能从水下发射出来,又在水面上点着火,并飞了起来,就是成功。试验嘛,之所以叫试验,就是因为谁也没有把握一次成功,为了下次、下下次或今后的成功进行的工作才叫试验嘛!何况我们还不能说是失败呢?只能说是没完全成功。现在要紧的问题,是你们几位把头抬起来,带头振作起来,稳定大家的情绪,查找原因,我们重新再干!至于国务院、中央军委方面,
由我来汇报,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接着,他安排基地领导、有关干部分赴各参试单位做安抚、总结工作。他拉着黄纬禄进舱单独交谈。张爱萍说:“你是总设计师,责任重大。你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休息几天,然后再带领技术人员查找原因。”
北京有急事,张爱萍暂时离开了大连。
黄纬禄哪里肯休息,他对大家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应负主要责任。试验失败主要是弹的问题,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打好第二发。”
各系统研制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对多种数据进行分析,迅速查找出故障原因,*终的结论是控制系统一对分离插头座在一、二级尚未分离时提前脱开,造成一级伺服机构供电中断,发动机喷管没有得到控制信号,就一直拐弯,导致飞行试验失败。在国防科工委、海军和参试各单位领导的联席会议上,黄纬禄做了故障分析汇报。
邢球痕和战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不能大意。邢球痕不断提醒大家:“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参观的。”在整改时,邢球痕发现弹体尾罩脱落时,打到了发动机的喷管上。他立即向航天部副部长程连昌汇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这个意外非同小可,总师们连夜研究,表示接受四院同志的批评,必须消除隐患。对喷管受到撞击后是否会影响发射,一时不好下结论。
程连昌和黄纬禄分别找邢球痕商讨,第二发弹喷管有裂纹怎么办?可否按计划发射?邢球痕告诉他们,尾罩脱落不应该打到发动机的喷管上,但他还是同意继续发射。程副部长心里没底,对他说,邢所长,你可不能拍胸脯啊,你说没有问题,要拿数据说话。
邢球痕就把他曾做过榔头击打喷管的试验说了一遍,程副部长才将信将疑地不说话了。
10月12日,渤海碧波万顷,风平浪静,试验潜艇如五天前那样悄无声息地驶入预定海域,下潜待命。
下午3时许,指挥所下达发射指令后,第二发潜地导弹像一条白色的鲸鱼钻出海面,一声脆响,尾部骤然喷出一团橘红色的火焰,裹着巨大的水柱,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身后留下一道白色烟云长龙,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
此刻,指挥所里的人们屏住呼吸,静静地聆听着从喇叭里不断传来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导弹发射正常!”
“一级发动机点火!”
“某某站跟踪正常!”
“二级点火,两级分离!”
“头体分离正常!”
……
每一个消息都扣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弦。数百秒钟后,一个礼炮般的捷报震撼着人们:
“末区发现目标!弹头命中预定海域!”
中国**代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试射成功!
指挥所里、舰艇上和海域周边的山坡上,参试人员和海军官兵欢呼雀跃,热泪盈眶,高声呼喊。年轻战士把水兵帽抛到空中,有的水兵帽被大风吹进了海里……
邢球痕和四院的同志们相互拥抱,拍打着肩膀,除了忘情地大笑,竟说不出话来。15 年的心血汗水,酸甜苦辣,都由那条白色长龙书写到了海天之间。
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祝贺“巨浪一号”海上发射成功。贺电说:“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