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909028丛书名: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1.古镇的读书人家
2.教母识字做“圣人”
3.此仇不报非男儿
4.少年立誓造飞机
报国之路
1.进入清华学机械
2.长沙联大迁昆明
3.奔赴西南强体魄
4.西南联大好学风
5.自制飞机起航了
6.远渡重洋求学路
7.航空硕士归祖国
人生转折
1.现实社会真黑暗
2.西南联大副教授
3.昂首挺进新生活
国防新兵
1.国家严峻新形势
2.进入国防部五院
3.航空教授教导弹
4.“反设计”中速成长
第五章 仿制学步
1.精神抖擞迎仿制
2.全面铺开“仿设计”
3.地空导弹勇探索
4.艰苦条件勤工作
5.仿制工作大练兵
独立设计
苏联专家在五院
.撕毁合同撤专家
探索研制中国弹
诸事开头难上难
重重困境求摸索
6.意气风发建队伍
7.开创科研好环境
8.初创科研“三步棋”
第七章 临危受命
1.艰难时刻挑重担
2.排查故障挂帅旗
3.技术挖潜创佳绩
第八章 规划未来
1.总结经验向未来
2..中国式发展途径
3.全面论证新规划
4.导弹发展理思路
第九章 肩负重任
1.洲际导弹上日程
2.实事求是定方案
3.向科学高峰进军
4.展开方案攻坚战
5.生不逢时洲际导弹
6.开展全国大会战
7.艰难困苦勇拼搏
第十章 国家利益
1.从容选择发射场
2.幸免厄运忙科研
3.举步维艰心高远
4.顶住压力攀高峰
5.曙光初露展笑颜
第十一章 “三抓”任务
1.多事之秋悲喜忧
2.科学春天心舒畅
3.珠联鐾合结硕果
4.万无一失保成功
5.再次出征胸成竹
6.远洋试飞扬国威
第十二章 金牌火箭
1.精益求精高标准
2.千锤百炼作风硬
3.一片丹心为人民
4.金牌火箭响神州
第十三章 航天腾飞
1.航天的经济价值
2.坦诚向国家进言
3.中国航天再腾飞
第十四章 孜孜以求
1.在科学的道路上.
2.循序渐进中探索
3.“固执已见”追求者
4.赤诚奉献“金娃娃”
5.航天市场有中国
6.航天精神谱新篇
7.“神箭”冲天奠定人
第十五章 总师风采
1.“倔”总师赤诚胸怀
2.性情耿直的总师
3.总体部的当家人
4.记者眼中的总师
5.一代总师为楷模
第十六章 家庭生活
1.儿女眼中的父亲
2.儿女眼中的父母
3.和睦家庭手足情
屠守锷大事年表
屠守锷部分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引领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航天事业“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记载航天历史。航天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套《丛书》不仅是航天院士个人的传记,也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从技术到管理、从思想到精神的真实历史。弘扬航天文化。宣传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航天事业,弘扬航天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丛书》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培育航天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丛书》是泽被后世的人才工程,对于培育航天人才、发展航天事业、铸造新的辉煌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丛书》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再攀高峰,使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高红卫 2014年1月
屠守锷长期工作在技术领导岗位,接触的人比较多,特别是与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几乎朝夕相处。说起屠老总率领他们搞科研的事,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轻松地说上一段,细听起来,全是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事;说到屠老总的“倔”,他们收敛了笑容说,其实那是认真,而且是特别认真。
每次判读试验数据,特别是那些关键数据,屠老总都能说出上一次的数据是多少,非常精确。没有把握的数据,但凡“大概”、“可能”、“差不多”之类的词,屠老总**不会说,也不接受这样的报告。对说不清楚的数据,他就直接到现场查明白。
和屠老总一起工作,认真负责是**位的。只要养成这个习惯,与他相处就会很愉快。如果不了解他作风的这一特点,而是习惯于凭印象和感觉办事,那日子就肯定不好过。用屠老总的话说:“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资格搞航天。”偶然犯一次规,屠老总会扬眉看你一眼,以示提醒,下不为例。但若下次还这样,肯定要受到批评。
屠老总批评人,不是用词多严厉,就是一句话,“这样不行”。说这话时,他会非常专注地看着你,而且下次还专找你继续询问。在屠老总手下工作的人,也许会有一次疏忽大意,但**不会有第二次。这不仅仅是不敢,而是因为屠老总会让你强烈地认识到你是在为国家把关,庄严而神圣。屠老总能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马虎,他习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的严谨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耳濡目染后也就适应了,但对于不熟悉他的人,往往就会被“倔”总师的威严所吓倒。
1959年11月,发动机设计部的一个设计员带着介绍信到二部查阅火工品资料,资料室的同志讲,需要主任批准。设计员一听需要屠守锷主任签字,显得有些犹豫,说:“坏了,听说屠主任很倔,可能要遇到麻烦了。”
资料室的同志说:“你还没去,怎么知道呢?”看到设计员为难的样子,资料室的同志便陪着他一同去屠守锷办公室。
当他们找到屠主任时,他看过介绍信签完字后说:“带他去看吧。”态度很和蔼。从屋里出来后,设计员一身轻松地说:“不像外面传的嘛!”资料室的同志笑着说:“要不让你直接进去呢,只要手续齐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1981年,基层研究所的一位技术人员写了一份报告送给屠守锷。他在报告中提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曾出现纵向耦合振动问题,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也有类似问题,并且列举了一些试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这种看法。
一些设计员知道后,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研制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并且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出来后,已成功飞行了多次,这本身就说明了火箭没有方案性问题,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折腾自己就算练兵了,现在导弹定型的文件像山一样高,等着屠老总审阅,你还给屠老总添乱,等着挨批吧!”
这位技术人员听后感到很不安,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是自己的思考方式有问题。可报告已经送给屠老总了,本来就很忙的“倔”老总,这回肯定轻饶不了自己。
报告送到了屠守锷手里。屠守锷认为,这位技术人员的出发点是关心型号研制工作,特别是作为一个基层的设计员,能够主动想问题,并且有了看法就提出来,这是好事,不能泼冷水。于是,屠守锷在这个报告上写了很长的一段评语,说明其中的道理,并勉励他继续深入研究。当这位技术人员看到屠老总的批语后,非常感动,逢人便说:“谁说屠老总倔?多可爱的一位老总啊!”在屠老总面前,你只要将航天精神和作风变成个人自觉的行动,习惯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做人、做事,就不会觉得他倔,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他温和的另一面。
屠守锷把身边的年轻部下,都当作自己的学生,不但在工作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就是在平时生活中也关怀备至。
总师系统的很多人至今都记得,在靶场飞行试验前夕,他们经常是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都不能休息,每次都是屠老总命令他们回去睡觉,自己一人留下继续值班。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会很不甘心地离开工作岗位,但屠老总不容置疑的命令语气,让几个副总设计师面面相觑,无可奈何。他们心里想着尽可能多地分担屠老总的工作压力,但也知道只要屠老总下令,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们早就领教了屠老总在这种事上的“倔”劲。
屠老总用这种语气说话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他拒绝别人对他的照顾以及参与各种名利活动时,二是他要求别人接受他的照顾和享受某种荣誉时。
很多老设计员还记得,当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后,*不习惯的就是食堂的伙食。特别是一些来自南方的科技人员,不但要吃面食,还要吃粗粮,觉得很不适应。屠老总知道后,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专门到航天系统的新江厂参观学习,他虚心地向食堂的师傅们请教,为什么上海的食堂办得这么好?有什么好的经验?回来后,立即与北京食堂的师傅们认真地研究伙食改进措施。
屠守锷一直担负主持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工作的艰巨任务,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每天要面临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在他心里,却经常装着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屠守锷认为,导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这些琐事也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只有把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好,这个庞大的系统才能生机勃勃地运转。
总设计师王德臣,对屠守锷的一件倔事,印象深刻。一次,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要做一档航天专题节目,此时正是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辉煌的时期,王德臣认为,技术总顾问屠守锷不坐在主席台上不合适,便力劝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把屠守锷请到嘉宾席上就座。
屠守锷从不参加此类活动,但这一次,不知深谙屠老总习性的王德臣总师采取了什么方法,还真把他请来了。屠守锷坐在*靠边的一个角落里,一点都不显眼。节目主持人肯定是记住了这位老人的特殊身份,现场即兴请屠老总讲话。这一次,他的“倔”劲上来了,在全国直播的电视节目上说了一句“说好了不讲话的”,就再也不开口了,弄得主持人很尴尬。
王德臣总师在航天界有个著名的绰号,叫“王铁嘴”。他中等个头,稍显魁梧的身材,配上一张大中华式的国字脸,两道很有特色的长寿眉,加上喜笑怒骂总带着些戏谑诙谐的味道,显示出一种超然自信。他说话语速不快,声调也不高,略带点东北口音,表情也不甚严肃,谈不上多威严。在与外方谈判的谈判桌上,他的机智、快速反应、严谨的思辨能力,让以幽默见长的西方人,也只剩下耸耸肩膀。
多么艰难的谈判,王德臣总师都不怵,但他*终还是无法协助主持人完成对屠老总的采访,可见屠守锷的“倔劲”。
在航天领域,有些领导也认为屠守锷“倔”,却很重视他的意见。因工作中的一些计划安排,屠守锷有时会同领导的意见发生冲突,有时还会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由于有以往的经验佐证,屠守锷善于从全局、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善于从全系统去把握导弹、火箭的战术技术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技术手段,同时又很熟悉我国尖端技术的研究进程和实际水平,因而对关键技术及其难点,看得很清楚。在剖析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时,屠守锷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本质,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正因为如此,那些对屠守锷性格比较熟悉的领导,都认为他对问题看得准,原则性强,意见中肯,往往更信任他。加上屠守锷一贯作风严谨,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从不随便发表意见,因而对他的见解都十分重视。有时分歧实在很难统一时,领导索性也不再继续做说服工作,而是直接说“按屠老总的意见办”,可见他的学识、学风和人格的力量。
在一次申请订购液压振动台设备的讨论会上,与会者都是权威专家,仅院士就有五六位。会上意见分歧很大,双方阐述的理由都很充分,买与不买,成为焦点。
主持会议的庄逢甘院士,请一直没有表态的屠守锷发言。
只见屠守锷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他的“备忘录”,显然对于这件事,他是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的。
在简要分析了研制工作的现状之后,他说:“由于我们的试验手段不充分,目前航天产品还存在着事故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常需要增加这个试验设备。”
屠守锷建立在严密逻辑关系基础上深入浅出的分析,令与会者折服。庄逢甘院士说:“今天的会议我不做总结了,屠老总的发言,就是总结。”
屠守锷对火箭工程研制规律的掌握,表现出一位战略家的才能。这种洞察全局、驾驭总体规律的能力,不是每个领导者都具备的。
屠守锷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负责人,受党和人民的委托,主持过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的制定工作,临危受命承担了中国改型研制的**枚导弹的故障分析和技术改进的重任,担任过中国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从那时开始,他思虑的平台,早就跳出了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而是整个国家。他时时告诫自己,中国只有一个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牵一发而动全局。所以,他在火箭研制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上,在科技队伍的作风培养、思想品质要求和业务能力提高上,一贯是严而又严,精而又精。经过多年的锤炼,他相信这支队伍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航天事业的忠诚。在具体做出每一个决策时,他一旦认定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胸就豁达了,思路就清晰了,勇气也随之增加,决策就简单了。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吧!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倔”。
有人概括地说,屠守锷作为总师,在航天科技队伍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品质培养上,不仅严格把关,严格要求,而且不向任何有损航天队伍建设的行为让步。他坚持原则的立场和观点,就像他推导公式一样,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由于他不讲情面,不徇私情,所以在他面前,任何对科学不求甚解、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做法,都难逃他的法眼。凡了解他这一特点的人,都说他是位“严厉”的人,对他这种不屈不挠地坚持原则的精神和韧劲,也有人笑称这就是屠老总的“倔”,屠守锷听后,只是微微一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