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1771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目 录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
校雠篇
史志篇
宗教目录篇
专科目录篇
特种目录篇
结论篇
后记
姚名达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目录学史》述评
在线试读
《中国目录学史(120年纪念版)》:
一般治历史者,每喜用断代法,盖一时代苟有一时代之特殊色彩,其断代也固宜;然在中国目录学史中,则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强立名义,反觉辞费。故《中国目录学史(120年纪念版)》不用此法而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然此种主题分述法亦有其流弊,一则同一事件而分散于各题之中,不能识其全貌;盖有经无纬,则组织不能周密也。一则文气所至,不便琐陈,以致时代不明,后先倒乱,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著者为此统筹并顾,决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以蕲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故首述《溯源篇》,以推究目录之渊源,迄于向、歆《录》、《略》而止,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写定、分类、编目以至插架,莫不推寻其原始、状态,混合叙述,不似后此各篇之以主题为纲领。在全书中,其笔法独异,倘欲名之,或可谓之追问法。其次所宜述者为目录学史之全貌,既不欲顺时断代为混合之论次,又不欲杂厕无关要义之关系史事于各主题篇中,故特用正史之本纪体例,取自古至今有关于目录学之零星史事,依年代之先后,逐件系年,名之日《通纪篇》。此篇悉属原料,从千百书中钩稽而出,考定排比,费时多。书成自观,殊觉乏味。然欲确知某一史事之时代及其过程,则舍是莫由;苟能一气读毕,对于中国目录学之发展,亦可隐约得一概念;专家用作参考,必可免翻检之烦;且读各主题篇时,必有随手比照,增加领略之功。然因其数量太多,颇党累赘,故特抽出单行,易名日《中国目录学年表》。此篇之后,分题另篇,不复综合。一日《体质篇》,二日《分类篇》,皆所以勘同析异,明变求因,上下古今,分别学派,合数十家为一段,不复胪列条别。所用体例,盖如正史之书志,以事为主,不以人或书为主,重在大势而不重在个体。此二篇者,在全书为重要。欲知中国目录学之主要精神,必亦于此求之。然其所述皆为总目录之演变,故于性质特别之目录未暇兼顾。于是另作《史志篇》以述各时代之目录,作《宗教目录篇》以述见弃于总目录之目录,作《专科目录篇》以述各种学术之目录,作《特种目录篇》以述各种畸形发展,不以学术分类之目录。《专科篇》以学术分科,溯古详今,侧意提倡。《特种篇》以对象分题,如丛书、禁书,以至地方著作,皆未可限于一科者也。《宗教篇》大体以书名为主,若解题然,此因其向为正统派所不道,知者尤鲜,故考证论次,比较稍详。《史志篇》则以时代为主,凡正史艺文志之来源,后世补志之纷起,莫不加以评骘。而史志之成,莫不据秘阁之校雠,合而为目录学之正统派,故作一《校雠篇》为之前驱。此五篇者,所用笔法各异,且与前二篇亦迥殊。纵横经纬,交相为功。不拘泥于体例之一致,庶几各得如意遣辞,不为文气所迫焉;后乃作《结论篇》,略陈著者对于过去之感想,将来之希望,以结束全书。如此安排,稍觉称意。但恐材料芜杂,分配维艰,则重复矛盾之弊失于检点者,亦不少耳。
……
一般治历史者,每喜用断代法,盖一时代苟有一时代之特殊色彩,其断代也固宜;然在中国目录学史中,则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强立名义,反觉辞费。故《中国目录学史(120年纪念版)》不用此法而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然此种主题分述法亦有其流弊,一则同一事件而分散于各题之中,不能识其全貌;盖有经无纬,则组织不能周密也。一则文气所至,不便琐陈,以致时代不明,后先倒乱,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著者为此统筹并顾,决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以蕲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故首述《溯源篇》,以推究目录之渊源,迄于向、歆《录》、《略》而止,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写定、分类、编目以至插架,莫不推寻其原始、状态,混合叙述,不似后此各篇之以主题为纲领。在全书中,其笔法独异,倘欲名之,或可谓之追问法。其次所宜述者为目录学史之全貌,既不欲顺时断代为混合之论次,又不欲杂厕无关要义之关系史事于各主题篇中,故特用正史之本纪体例,取自古至今有关于目录学之零星史事,依年代之先后,逐件系年,名之日《通纪篇》。此篇悉属原料,从千百书中钩稽而出,考定排比,费时多。书成自观,殊觉乏味。然欲确知某一史事之时代及其过程,则舍是莫由;苟能一气读毕,对于中国目录学之发展,亦可隐约得一概念;专家用作参考,必可免翻检之烦;且读各主题篇时,必有随手比照,增加领略之功。然因其数量太多,颇党累赘,故特抽出单行,易名日《中国目录学年表》。此篇之后,分题另篇,不复综合。一日《体质篇》,二日《分类篇》,皆所以勘同析异,明变求因,上下古今,分别学派,合数十家为一段,不复胪列条别。所用体例,盖如正史之书志,以事为主,不以人或书为主,重在大势而不重在个体。此二篇者,在全书为重要。欲知中国目录学之主要精神,必亦于此求之。然其所述皆为总目录之演变,故于性质特别之目录未暇兼顾。于是另作《史志篇》以述各时代之目录,作《宗教目录篇》以述见弃于总目录之目录,作《专科目录篇》以述各种学术之目录,作《特种目录篇》以述各种畸形发展,不以学术分类之目录。《专科篇》以学术分科,溯古详今,侧意提倡。《特种篇》以对象分题,如丛书、禁书,以至地方著作,皆未可限于一科者也。《宗教篇》大体以书名为主,若解题然,此因其向为正统派所不道,知者尤鲜,故考证论次,比较稍详。《史志篇》则以时代为主,凡正史艺文志之来源,后世补志之纷起,莫不加以评骘。而史志之成,莫不据秘阁之校雠,合而为目录学之正统派,故作一《校雠篇》为之前驱。此五篇者,所用笔法各异,且与前二篇亦迥殊。纵横经纬,交相为功。不拘泥于体例之一致,庶几各得如意遣辞,不为文气所迫焉;后乃作《结论篇》,略陈著者对于过去之感想,将来之希望,以结束全书。如此安排,稍觉称意。但恐材料芜杂,分配维艰,则重复矛盾之弊失于检点者,亦不少耳。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