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5926
编辑推荐
很多90后都不知道“老克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旧上海对他们来说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年代。但有十几个90后大学生却做了一件有趣的事——采访了一批老克勒,合作编写了一本《海派生活小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海派文化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对20多位老上海人的采访,以他们在老上海的生活细节和切身经历为线索,展示上海的今昔面貌,从中展现上海的历史沿革、城市变迁、市政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地方口述史。
目 录
愚园路“十样景”的人和事 / 1
旧传统与新视野 / 13
“休夫”的民国外婆与参建东方明珠的外孙 / 22
记忆中的永嘉路弄堂生活 / 32
五金公司小开的醇味生活 / 45
“老大房”走出的评话人生 / 55
“扎台型”扎出的西餐馆活地图 / 67
老城厢讲老克勒 / 83
海派剪纸的源泉是现实生活 / 94
美丽牌香烟和涌泉坊的风风雨雨 / 103
我与培罗蒙的一世情缘 / 115
小资女子的老上海回忆 / 132
虹口的前世今生 / 146
兆丰别墅、桥牌及西餐 / 162
老歌老话里的上海精神 / 173
记忆中的上海嘉定 / 182
校园往事和生活琐忆 / 195
回味川沙往事 / 210
都市里的村庄 / 225
海上笔墨客忆旧 / 235
后记 / 242
前 言
20 个老上海人的回忆与讲述,拼出了地理意义上的上海,也拼出了历史进程中的上海。而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乡间地头、石库门内外的细节,则补齐了上海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小至大饼油条的价格,大到地产与企业的风云变幻……在这里,老上海人将用他们点点滴滴的亲身经历,重构上海,讲给年轻人听,也留下一份岁月的见证。
免费在线读
我家祖籍苏州东山镇陆巷古村,但是我父亲就出生在上海。年轻时,父亲跟着上海的丝绸大王蔡声白先生做生意,并获得他的赏识。我父母亲结婚时的证婚人就是蔡声白先生,他用楷书写的证婚词一直就贴在家中大衣橱门的后面。丝绸向来是高档的衣料,一般只有家庭条件比较好又讲究生活的人家才会享用。我父亲的工作一般是跟各地有声望的生意人打交道。
我家最早的时候是住在胶州路愚园路口,之后搬到中国银行在万航渡路的中行别墅。中行别墅又叫“中行别业”,1923 年由宋汉章提出建造,经中行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选址在地价较为实惠的越界筑路区极司菲尔路96 号(今万航渡路623 弄)起造,作为“中国银行在营业用房以外所置的房屋”。工程是分几批进行的,到1946 年才全部完成,整体上是四合院型建筑群。
抗战期间,我们家移居到天潼路浙江路的徐家园居住。现在呢,我住在上海愚园路的“十样景”,是一座花园弄堂。愚园路是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和长宁区境内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著名马路。从最东端的赫德路(现名常德路)延伸到最西端的兆丰公园(现名中山公园)。这条马路前后3 公里左右。在1860 年、1911 年和1913 年,愚园路曾经三次筑路,1899 年以路东端的常德路口的著名园林“愚园”而命名。1860 年,为对付太平军的进攻,上海道台在静安寺北面修筑了一条很短的军路,就是现在愚园路最东端的一段。
愚园路很安静,一排排小弄堂和一幢幢小洋房以及一个个传奇历史人文故事,都隐匿在这条不事张扬的马路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想象的余地。1922 年,上海第一辆公共汽车就行驶在这条路上,由于交通便利,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商人、公司、银行都在这条路上相继建造洋楼和别墅,愚园路也成了沪西乃至整个上海的高级住宅区之一。1934 年,广东潮州人陈楚南先生在这条路上投资开发了规模宏大的新式弄堂愚谷邨。据说,南市的龙门邨弄堂建筑也是由陈楚南先生所投资开发的。1936 年,华成烟厂(美丽牌香烟的制造商)总经理、浙江镇海人陈楚湘先生在“愚谷邨”和“十样景”弄堂之间的荒地小河上,建造了西班牙式的弄堂和私家花园住宅—涌泉坊。据传,“涌泉坊”弄堂的铭牌是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的。“文革”时,为保护这块玉匾,有位老人劝说红卫兵写了张标语覆盖了事。
我现在居住的“十样景”弄堂就在涌泉坊西侧。“十样景”弄堂是由犹太房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建成的10 栋西式英国乡村风格的洋房。弄堂建于20 世纪20 年代,至今已近百年历史。10 栋洋房均匀分布在里弄两侧,每侧5 栋,每一栋建有汽车库房和近300 平方米的院落。这些建筑密度较低,小巧灵活,凸显了英国乡村别墅的情调,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花园住宅。
“十样景”弄堂的建筑外形设计各有差异。每栋建筑的阳台、烟囱、门洞,看似风格相似,实则形态变化多样。“文革”之前,同济大学的学生来此采风写生的很多,都是想从中寻找新的设计灵感。这些建筑的内部基本功能差异不大,但细节的装饰方面各具特色。譬如,每栋住宅除配置了做工精美的壁炉外,在厨房内还安装了小型的锅炉,通过热水汀供每间房间取暖。花园墙体最开始都是篱笆墙,既通风,又防盗。一栋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还筑有安全楼梯。总之,房子的设计细节十分讲究、周全,是一般的老房子所少见的。现在,愚园路整条马路及周边老建筑被市政府保护起来,保持着百年前的样子,供老年人怀旧,供青年人遐想。
愚园路是我萌生梦想之路,又是我追逐梦想之路。记得40 多年前,我跟我太太谈恋爱时去中山公园约会,当时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中山公园,途经“十样景”弄堂,我第一眼看到时就特别欢喜。回来时,我们特意“荡马路”,走进弄堂仔细观赏建筑的风貌,从此萌生了来此居住的梦想。一个偶然的巧合,我这个梦想就实现了,尽管花了不少代价,但终于能够享受到愚园路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这里特有的人文气息。世事变迁,这个弄堂又陆续引入了不少住户,但是整个弄堂的文化底蕴依然深厚,邻里关系也非常平和友善。出生在愚谷路419 弄“十样景”弄堂8 号的英国人近十余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不断改善整体环境,完善设施,目前每户都实现了卫生间独用,大家都觉得生活越来越舒适。正如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所说:此乃“于人间世而有冥思”的“市井福地”。
最早在这些洋房里居住的大多是在洋行工作的外籍人士,而洋房对面的尤来旬教会学校(今市西中学)早已创立,方便外籍人士的子女就读。我现在的住宅,80 多年前住的是一位从香港来的英国人,他是柯达公司的兼职摄影师,在外滩和平饭店旁开了一家书店。他出生在此的孩子现在已经有86 岁了,这位老人的后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来这里寻访,带了很多值得纪念的影像资料。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老人的后裔前来探望。2016 年4 月,来的是老先生的两位侄女。……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