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6738
章 绪论1
节 “敦煌汉简”的发掘、保存及整理情况概述1
一、斯坦因所获部分1
二、周炳南、夏鼐所获部分5
三、建国后敦煌、玉门等地历次发掘与收集6
第二节 汉代的敦煌郡9
一、敦煌郡的设立时代9
二、敦煌郡的民政体系11
三、敦煌郡的军政体系14
四、敦煌郡的邮驿系统19
第二章 释文搜集与校订22
节 “旧简”释文详校28
一、斯坦因二探所获部分28
二、斯坦因三探所获部分113
三、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所获部分140
四、斯坦因二探、三探所获新刊简牍的初步整理与研究
第二节 “新简”校释185
一、马圈湾烽隧遗址出土汉简185
二、敦煌后坑墩(D20 T11)采集的汉简316
三、敦煌马圈湾烽隧遗址(D21)采集的汉简318
四、敦煌小方盘城(D25 T14)采集的汉简318
五、敦煌臭墩子墩(D65 T23o)采集的汉简321
六、敦煌小方盘城南烽隧(D81)采集的汉简322
七、敦煌芦草井子墩(D83•T14c)采集的汉简322
八、敦煌盐池湾墩(D22 T12a)采集的汉简323
九、敦煌小月牙湖东墩(D57)采集的汉简325
十、敦煌悬泉遗址采集的汉简328
十一、出土地点不详339
十二、敦煌酥油土出土的汉简339
十三、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一组汉简347
十四、玉门花海出土的汉简348
十五、人头疙瘩所出354
十六、条湖坡烽隧遗址354
十七、疏勒河北三墩(清水沟东墩) 355
十八、陕西省博物馆所藏敦煌汉简360
十九、瓜州县博物馆藏361
二十、一棵树烽隧所出汉代简牍361
附录一 1949年以前“敦煌汉简”出土地点及著录对照表364
附录二 1949年以后散见“敦煌汉简”出土地对照表帮助418
“文昌论丛”序言
论丛以“文昌”为名,有以说也。
其一,文昌路是目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坐落之所。二〇〇九年,应学校整体规划的调整要求,文学院奉命从据守二十年(一九八八—二〇〇九)的“红楼”搬迁至文昌路这座小院的三栋旧楼。学院里年长一点的先生们都记得,这里本是中文系的旧地,中文系历辉煌的时候就这里缔造的。故以“文昌”为名,为了纪念文学院的沧桑历史、纪念曾在这里创造不息、为我们留下宝贵遗产的前贤们。
其次,常有同仁说文昌路是文学院的“福地”。此番搬迁,当时只道是“暂厝”,不意倏忽又六年。综观文学院的历史,重回文昌路这段时期,学院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发展走上了复兴。而“文丛”中的作者,多数是这段时期入职学院的。从学校规划来看,文学院迟早要离开文昌路。取“文昌”之名,也有意铭记这段时期里新老学人团结进取、急起直追的历程。
后,从字面意义上,“文昌”寄寓着文化昌明、文学昌盛、文章昌茂、文运昌隆等意涵,故以“文昌”命名丛书,代表我们对文学院、对东北师范大大学、对中华文明的祈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所高校——东北大学的国文系,从一九四六年至今,她已走过了七十年。七十年中,历代学人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奋斗,把文学院建成了人文学术与教育的关外重镇,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十年前,在建院(系)六十周年之际,学院组织出版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学论集(一九四六—二〇〇五)》,这部煌煌一百四十万言的大书,为院重要的成果进行了文献总结。去年,王确教授开始主持编选“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把学院历代学人的学术代表作重新编订,统一装帧出版,首批出版著作十种近三百万字,这些都展示了这座古老学院的丰腴成就。近年来,文学院有了许多新的气象和变化,“文昌论丛”必然是这一页历史的见证之一。这套书首批推出八部著作,与历史巡礼式的文献编纂和学术史文库式的代表作展示的思路不同,“文昌论丛”着力助推新生代学者。丛书的诸位作者,年龄的四十岁,小的三十二岁,半数以上属于“八〇后学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近三年才加盟文学院,他们的才思与文笔代表着文学院的未来。近年来,文学院形成了一种共识:前贤们深厚的积淀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土壤,但未来的持续发展,要依靠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个共识正在逐渐升华为一种“尚少”的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管理上(比如科研奖励向青年教师“倒挂”的激励机制),学院都有意向年轻人倾斜,以期更快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承担起文学院的未来。这一文化已在文学院近年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当然,我们知道,若没有文学院这些前辈和中年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就不可能培育和形成这种文化。“文昌论丛”的推出,既受惠于这一文化,反过来也验证这一文化,并丰富它的内涵、为它积累经验。集中推出三十多岁青年教师的著作,这在东师文学院历史上还是首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希望这套论丛能兼具“导夫先路”的作用:随着目前新生代的持续成长,以及未来新生力量的不断融入,论丛会不断增加品种、扩大规模,终形成我们的学术品牌。
“文昌论丛”是文学院青年一代学人的检阅。从作者的学缘结构来说,他们分别在法国戴高乐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这反映了学院目前的师资学缘构成更趋向于多元化,人才结构上的新变及其背后蕴含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必定对文学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科角度看,“论丛”涵盖古典文献、语言学、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和文艺美学,基本囊括了文学院的主干学科。从研究水准来说,由于多数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形成的专著,经过了严格遴选,并非一般性概论或入门式作品,所以都聚焦于学科的前沿问题,形成许多独具个性的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为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支持,学科建设办公室提出了指导建议,王确、刘雨两位老师对丛书的出版非常关心,徐强、陶国立为丛书的策划出版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这套丛书在不同出版社统一装帧出版,各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对丛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一同表示谢意。
必须指出,丛书中的多数著作是作者的部书。起步之作,难免稚嫩,深愿学界高明之士能够有以教诲。你们对这些著作及作者的批评与指教,就是对东师文学院的莫大支持。我在东师文学院求学七年,回国后又在这里工作七年,人生中许多重要经历都与这里难解难分,我从中受益良多,也承担了师友们的许多期待,实乃人生中之幸运。藉此机会我想向这座学院和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也想以“戒骄戒躁”四字,与各位青年学者共勉。生有涯,学无涯,学问之路正长,这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要日进、日进、日日进,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前贤。
李洋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