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66885
由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担任主编并作序,国家发展改革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宁吉喆、王晓涛为副主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编写
继2014、2015年出版国内反映“一带一路”和双向投资状况的大型丛书后,在2021年推出重点配合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权威性大型丛书。
“丛书”特点:
权威性:“丛书”编委成员均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各地方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同时还得到商务部有关司局、外国驻华大使馆以及各行业协会、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使本套书全面且丰富。
政策性:本套书深度解读了“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政策,以及各地方落实推进方案,向境内外投资者展示中国开放的新政策及投资导向。
务实性:本套书内容结合了大量“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案例,总结并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合作前景、方式、方法,是切实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套丛书。
可观性:本套书图文并茂地展开对“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探讨与研究,语言平实易懂。
《“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行业布局研究》分析我国行业优势富裕产能,借鉴国内外产能合作经验,优化海外布局,对境内外投资者进一步系统了解相关情况提供了多层面的大量信息。
编委会
序言
前言
篇 国际产能合作的背景和现实基础
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 / 2
一、我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多方共赢 / 2
二、国际产能合作注重加强与东道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产业互补衔接 / 3
三、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国际产能合作 / 3
第二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意义 / 5
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 5
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新阶段上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 6
三、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 / 6
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新形势下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必经之路 / 7
五、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新格局中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任务 / 7
第三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现实基础 / 8
一、我国优势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 8
二、重点行业加速向全球布局 / 9
三、我国具备了构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基础 / 9
第四章 对国内广泛关注若干问题的解答 / 11
一、 为什么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国外,而不是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
问题 / 12
二、 为什么花力气到国外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一些地方仍然面临基础设施滞后的尴
尬局面 / 14
三、 为什么拿出大笔资金赴海外投资,而国内许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面临招商引
资难的问题 / 16
四、 为什么投入大量资金设立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而国内却还有大量企业面临融资
难、成本高的问题 / 19
五、鼓励产能转移,是否会既培养竞争对手,又影响国内经济和就业稳定 / 21
第二篇 重点行业的基础分析
章 基础性原材料全球分布 / 26
一、矿产 / 26
二、有色金属 / 29
三、能源 / 38
第二章 重点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 45
一、全球商品进出口分布 / 45
二、全球钢材贸易情况 / 51
三、全球能源贸易情况 / 53
四、全球纺织业贸易情况 / 54
五、全球工程机械贸易情况 / 56
第三章 重点行业全球市场运行情况 / 58
一、重点行业的产量 / 58
二、重点行业的市场需求 / 72
第四章 我国与主要国家互补合作领域 / 82
一、周边地区 / 82
二、非洲国家 / 101
三、欧洲国家 / 114
四、拉美国家 / 116
五、大洋洲 / 121
第三篇 我国重点行业的优势产能
章 钢铁行业 / 124
一、生产能力 / 124
二、国内需求 / 126
三、对外出口 / 129
四、优势富余产能 / 131
五、国际竞争力 / 132
第二章 有色金属行业 / 134
一、生产能力 / 134
二、国内需求 / 138
三、国际贸易 / 139
四、优势富余产能 / 141
五、产业竞争力 / 142
第三章 电力行业 / 143
一、电力投资情况 / 143
二、生产能力 / 144
三、国内需求 / 153
四、进出口情况 / 156
五、产业竞争力 / 157
第四章 能源资源行业 / 158
一、生产能力 / 158
二、国内需求 / 161
三、进出口情况 / 163
四、优势富余产能 / 168
五、产业竞争力 / 168
第五章 建材行业 / 170
一、生产能力 / 170
二、国内需求 / 172
三、对外出口 / 174
四、优势富余产能 / 175
五、国际竞争力 / 175
第六章 化工行业 / 176
一、生产能力 / 176
二、国内需求 / 187
三、对外出口 / 191
四、优势富余产能 / 197
五、产业竞争力 / 198
第七章 轻纺行业 / 199
一、生产能力 / 199
二、国内需求 / 201
三、对外出口 / 202
四、优势富余产能 / 208
五、产业竞争力 / 208
第八章 汽车行业 / 209
一、生产能力 / 209
二、国内需求 / 214
三、对外出口 / 222
四、优势富余产能 / 223
五、产业竞争力 / 224
第九章 通信行业 / 225
一、生产能力 / 225
二、国内需求 / 231
三、对外投资 / 238
四、产业竞争力 / 240
第十章 工程机械行业 / 241
一、生产能力 / 241
二、国内需求 / 241
三、对外出口 / 247
四、优势富余产能 / 251
五、国际竞争力 / 251
第十一章 航天航空行业 / 253
一、生产能力 / 253
二、国际竞争力 / 254
第十二章 船舶和海洋工程行业 / 256
一、生产能力 / 256
二、国内需求 / 257
三、对外出口 / 258
四、优势富余产能 / 258
五、国际竞争力 / 259
第十三章 农业 / 260
一、生产能力 / 260
二、国内需求 / 261
三、对外出口 / 262
第四篇 重点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章 能源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 264
一、欧洲能源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64
二、美国能源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73
三、日本能源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79
第二章 钢铁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 283
一、欧洲钢铁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83
二、日本钢铁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86
三、韩国钢铁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292
第三章 矿业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 295
一、韩国矿业产能合作经验 / 295
二、日本矿业产能合作经验 / 297
三、矿业跨国企业发展历程和启示 / 301
第四章 汽车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 311
一、欧美汽车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311
二、日韩汽车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312
三、汽车跨国企业发展历程和启示 / 313
第五章 工程机械行业产能合作的国际经验 / 320
一、美国工程机械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320
二、日本工程机械行业产能合作经验 / 321
第五篇 优势产能“走出去”成果突出
章 铁路出海取得重大突破 / 327
一、周边互联互通 / 329
二、陆上通道 / 330
三、非洲重点区域 / 331
四、高铁进入欧美 / 331
第二章 中国核电引领全球 / 334
一、亚洲周边国家 / 335
二、欧美高端市场 / 335
三、非洲市场 / 336
四、拉美市场 / 337
第三章 优势产能规模化向外转移 / 339
一、钢铁 / 339
二、有色金属 / 345
三、建材 / 348
第四章 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快速增长 / 353
一、工程机械 / 353
二、船舶和海洋工程 / 358
第六篇 加快重点行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章 重点行业产业链布局现状 / 366
一、重点行业加速全球布局 / 366
二、产业链海外布局路线图初步建立 / 370
第二章 重点行业海外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7
一、全球投资体系变革和产业竞争加剧的新挑战 / 377
二、对外投资风险识别和防范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 378
三、“抱团发展”尚未成形,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 379
四、部分合作国家基础设施滞后,技术标准不兼容 / 379
五、融资的客观条件有待改善,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 380
第三章 发达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经验做法 / 381
一、协同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国际市场主导权 / 381
二、引导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融入全球产业链 / 382
三、官民一体的投资模式,注重长期的战略性投资 / 384
四、规范企业海外行为,塑造良好的海外形象 / 384
五、完善的金融保障体系,强有力的融资支撑 / 386
第四章 加快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 389
一、统筹谋划优势产业全球布局 / 389
二、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在基建、能矿、制造业等领域的产能合作 / 392
三、围绕两大经济走廊建设开展与南亚国家的产业对接 / 395
四、深入推进与西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合作 / 396
五、加快推进与中亚国家在矿产、电力等领域合作 / 397
六、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东北亚国家产能合作 / 399
七、结合“三网一化”深入实施非洲国家产能合作 / 400
八、结合中拉产能合作“3×3”模式开展拉美地区产能合作 / 402
九、拓展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高端产业合作 / 403
十、进一步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 / 405
第七篇 重点行业的海外布局与优化
章 促进优势产能全球合理布局 / 411
一、推进钢铁产能合理转移 / 411
二、延伸有色金属境外产业链条 / 413
三、开拓建材行业发展空间 / 414
四、推动化工领域对外合作 / 416
五、优化轻纺行业全球布局 / 417
六、扩大汽车国际市场 / 418
第二章 扩大优势装备有序出口 / 421
一、构建工程机械国际业务网络 / 421
二、加快航空航天装备对外出口 / 423
三、开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 / 425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对外合作 / 427
一、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产能合作 / 427
二、深化电力等能源基础设施合作 / 428
三、扩大通信基础设施合作 / 429
第八篇 优势产能“走出去”模式创新
章 建立上下游配套生产线 / 432
一、构建产业合作区,建立资源下游产业链 / 432
二、依托产业投资合作,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 433
三、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衔接 / 433
四、推动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物流链 / 434
五、构建产业上下游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链“走出去”示范工程 / 435
第二章 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 / 438
一、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的模式及意义 / 439
二、我国海外园区发展现状与特点 / 443
三、海外产业合作园区典型案例 / 449
四、境外产业集聚区创新路径 / 457
第三章 推进优势产业“抱团出海” / 461
一、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与信息服务 / 461
二、实现跨区域企业联盟,构建上下游企业产业链 / 461
三、建立对外投资机制,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 462
四、构建本地战略联盟,创建企业性质多元化的产业同盟 / 463
五、完善内外联动机制,建立区域性产能合作促进中心 / 463
第四章 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 465
一、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 / 466
二、中韩第三方市场合作 / 469
三、中德第三方市场合作 / 472
四、中日韩第四方市场合作 / 479
第九篇 推进重点行业产能合作的政策措施
章 加快建立综合支撑体系 / 492
一、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 492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 494
三、推动我国标准国际化 / 496
四、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 498
五、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 500
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502
第二章 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 504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 / 504
二、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 507
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拓展与转型升级 / 509
第三章 加大政策支持 / 511
一、财税支持 / 511
二、金融支持 / 512
第四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514
一、改进信息服务质量 / 514
二、提升外交服务水平 / 515
三、提高投资贸易规则话语权 / 516
四、加强海外利益保护 / 517
五、对外政策沟通 / 520
编后语 / 522
序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把开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双向开放,特别是加快促进双向投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2015 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6.9% 的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中国的双向投资不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呈现出六大新的发展格局。
新格局之一:中国双向投资总规模都位居全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015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355.77 亿美元,同比2014 年增长5.51%,比2014 年增速快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456.7 亿美元,同比2014 年增长18.3%,比2014 年增速快4.1 个百分点,投资额是2002 年的54 倍,不仅实现连续13 年的增长,而且年均增速高达35.9%。2015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次于美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且“走出去”比“引进来”多100.7 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5 倍和2.4 倍,这表明中国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发展能力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格局之二:在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双向投资的重点领域的同时,出现了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持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的新特点。
2015 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三个产业构成比为1.13∶32.16∶66.71。与2014年相比,、第二产业分别下降0.05、2.0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应增加2.09 个百分点。投资金额多的主要产业领域依次排名是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批发零售业,共计占利用外资金额总量的77.34%。国内产业结构变动与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变动的吻合,充分表明利用外资对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5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 个大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三个产业构成比为1.74∶27.5∶70.76。与2014 年相比,、第二产业分别提升了0.44 和2.2 个百分点,相应第三产业下降了2.64 个百分点。投资金额多的主要产业领域依次排名是制造业199.9 亿美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100.5 亿美元,占制造业的50.3% ;金融业242.5 亿美元,同比增长52.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68.2 亿美元,同比增长115.2%。
新格局之三:香港仍是内地双向投资和稳定的来源地与投资目的地,发达经济体在中国双向投资中出现了分化的新特点。
2015 年,中国境内利用外资的来源地与对外直接投资地仍主要是亚洲,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都占七成以上(分别为82.32% 和74.4%),其中来自香港的投资与内地对香港的投资都高达六成以上(分别为63.7% 和61.7%),基本与2014 年持平,保持了稳定的态势。
2015 年,在外商投资来源地中,来自美国与欧盟15 国的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53% 和11.9%,但来自美国的实际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11.8%,欧盟则增长了3.55%。2015 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美国的投资仅增长5.7%,对欧盟、澳大利亚的投资则分别下降了44% 和16%,都大大低于去年同期增长两位数以上的水平。这表明,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企业发展经营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参与高端产业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正在大大提高,但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等也在逐步加大,成为影响着中国对外投资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格局之四:在中国双向投资的国内区域分布中,“东重中西轻”的格局没有根本变化,但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2015 年,东部地区仍是中国双向投资的主要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与投资金额占总量之比分别约为88.41% 和78.09%。相比之下,中部分别约为7.04% 和7.7%,西部分别约为4.52% 和7.34%,比重都仍较低,但一些中西部省份已经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如中部的安徽省和湖南省,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36.2 亿美元和115.6 亿美元,分别增长10.4% 和12.7% ;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9.7 亿美元和14.8 亿美元,分别增长1.1 倍和55.9%,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又如西部的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29.9 亿美元和4.5 亿美元,分别增长10.6% 和8.5% ;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13.44 亿美元和11.02 亿美元,分别增长30.4% 和37%,也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中西部大开发正在逐步形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格局之五: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中国双向投资的主要发展格局。
2015 年,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股份制等已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企业类型,但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占有九成,已成为主导。2015 年,在对外投资中,已形成了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的,包括民营、股份制、个体、集体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为50.4%,较2014 年同期下降了3.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为49.6%,表明非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生力军。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已形成了并购投资、股权投资、收益再投资、债务工具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新格局之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向投资跨入新阶段,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亮点。
2015 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89.3 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土耳其、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 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 份,新签合同额926.4 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同比增长7.4%;完成营业额692.6 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同比增长7.6%。
2015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设立外商企业2164 家,比2014 年同期增长18.32%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89 亿美元,比2014 年同期增长25.34%,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的水平。这充分表明在全面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 年中国企业在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约116.6 亿美元,同比增长80.2%。截至2015 年年底,我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境外经济合作区共计75 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 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 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 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4.2 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出口快速增长,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10%。中资企业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布局,带动国内装备、技术、服务、标准和品牌走出去,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这充分表明,中国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业合作正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亮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中国的双向投资仍存在诸多问题。就“引进来”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提升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吸引与指导外资更好地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就“走出去”方面,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积累。特别是由于对外投资面临的国家多、领域宽,情况复杂多变,政治、经济、市场、文化、外交及人才等风险因素交错,更增加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难度。同时,在今后的对外投资发展中中国企业也还将要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因此,特别需要加强对投资国国情、法律、市场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与认识,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对外投资发展的新形势。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编写的“一带一路双向投资丛书”,是一套为推动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投资良好发展,以信息服务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工具书。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收集了2015 年中国国家与各地方双向投资的发展情况,为全面了解中国双向投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信息;二是汇集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相关政策,向境内外投资者展示中国开放的新政策及投资导向;三是提供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研究报告,对境内外投资者深入了解投资国国情,把握市场动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四是收集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典型案例,包括地方案例和企业案例,以及重点行业研究报告,对境内外投资者进一步系统了解相关情况提供了多层面的大量信息。
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将对各方面更加全面完整了解中国的双向投资提供有益的信息与情况,有助于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交流。
徐绍史
(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