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8670
史全生主编
江苏凤凰出版社
目录
前言…………………………………………………………………史全生1
中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创始者张振勋…………………………………蔡志新1
商界领袖朱葆三………………………………………………………杨世红15
苏北实业巨子许鼎霖…………………………………………………沈量27
百货业先驱马应彪……………………………………………………史全生37
工商巨头虞洽卿………………………………………………………费晓明50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史全生68
“药王”黄楚九…………………………………………………………殷文89
永安集团创业者郭氏家族……………………………………………张昊101
纺织巨子穆藕初………………………………………………………徐亚玲118
才子富商陈蝶仙………………………………………………………胡云华134
报业巨子史量才………………………………………………………蔡志新145
中国民族机器制造业的先驱严裕棠…………………………………赵华能159
锐意革新的富商聂云台………………………………………………范骏172
化工先驱范旭东………………………………………………………费晓明187
书业巨擘陆费逵………………………………………………………蔡志新202
创造纺织工业奇迹的刘国钧…………………………………………史全生216
从小摊贩起家的冼冠生………………………………………………范骏232
吴蕴初与天字号化工企业……………………………………………张昊244
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始人方液仙………………………………………史全生258
青楼出身的锦江饭店女老板董竹君…………………………………胡云华271
站柜台出身的“金笔女王”汤蒂因……………………………………张昊281
前言
史全生
民国实业家是民国年间实业界群体,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的夹缝中诞生的,是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奠基人。本书选择了民国年间实业界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21人,按出生年代为序,一人一传,以再现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抗衡中艰难创业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廉价商品便如潮水般地汹涌而入。1864年,中国的进口总值为1713万英镑,1866年就猛增至2337万英镑,1881年为2546万英镑,1890年上升至3338万英镑① ,从而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使中国从一个纯出超的国家,逐步成为纯入超的国家。在1864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还基本都是出超,此后便逐步沦为入超国家,开始时入超的数额还不大,而且在1872—1876年间或还有少量的出超,可自1876年以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都是入超,而且入超的数额越来越大,逐步破坏了中国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和城乡个体手工业,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
西方列强在大量向中国输入商品的同时,还肆意掠夺中国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从而使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先中国的出口商品以丝
①杨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92页。
绸和茶叶为主,鸦片战争以后,丝绸和茶叶的出口量不断下降。即以茶叶为例,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还出口茶叶123.8万公担,到90年代初期,每年只有
105.5万公担了,到辛亥革命前每年只出口91万公担;而大豆和棉花的出口却日益增多。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大豆每年出口5.7万公担,棉花0.8万公担,到80年代初期,大豆的每年出口量已增至8.4万多公担,棉花1.7万多公担,到辛亥革命前,大豆出口量已增加到733.8万多公担,棉花55.6万多公担①。至20世纪初年,豆饼和猪鬃的出口也逐年增加,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工业原料基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大量抢占中国的矿产开采权、铁路建筑权。至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列强已先后霸占了云南、两广、山西地区和中东、南满、胶济、胶沂等铁路沿线两侧的矿产开采权,以及全国18000多公里的铁路建筑权,在中国先后开办了136家工矿企业。在全国已建的9600多公里的铁路中,西方列强操纵控制了93.1%,全国机械采煤量475万吨中的91.9%,以及几乎全部的新式铁矿开采和冶铁业②,从而操纵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国弱民贫,任人宰割。
在这个民族灾难日益深重的时刻,广大的爱国志士们“寝食不安”,“痛心疾首”, ③, “实业救国”相号召。张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
“恐从此中国不能自立”便以表。张謇的挚友刘厚生说:《马关条约》提出实业救
“张謇于乙未(1895年)签订后,国、教育救国之口号,身体而力行之。实业救国之口号,是针对《马关条约》,苏、杭及内地通商而发。”④张謇自己也说:“自乙未《马关条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⑤, 以开风气而保利权”⑥
“令即通州设立纱厂,。在张謇的号召下,一些开明地主、官僚、富商纷纷投资工矿企业,兴办实业,以“挽回利权”,,。1905年,广东富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
“提倡国货”“堵塞漏卮”“不用美国货,不吸美国烟”“为挽回利权振兴国货”⑦创办了
的抵制美货运动中,,
①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②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24、127、129页。
③《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
④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73页。
⑤《张謇日记》辛亥年11)五月十七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9,
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
⑦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10、1004页。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后来他们还多次在各大报刊发表文告,指出:“窃惟香烟一物,已成日用所必须。舶来吸我利权,岁计七八千万,递年增广,犹未可量。若大漏卮莫此为甚!”终落于外人之手
“设不幸此烟草利权,商等夫复何言!沦胥以亡,又岂敝公司所能幸免哉!”①同样,当刘鸿生在开滦煤矿公司做了十余年买办,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以后,就想要为中国的富强做点事。当时他想:
“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在短短的买办生涯中,使我感到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受气,是因为没有工业,没有科学”,因此,“中国要强盛,非发展工业不可”,非走“实业救国”之路不可。于是“凭着他自己的经验”②,先后创办了鸿生火柴厂、上海华商水泥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章华毛纺厂、华丰搪瓷厂、华东煤矿公司等20余家工矿企业。因此,这些民国的实业家首先是民族的。
二
中国新兴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市场垄断的一统天下,成为西方列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新兴民族工商业的幼苗一经破土成长,就立即遭受到西方列强的打击扼杀。西方列强打击扼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常用手法主要有三:一是削价倾销。西方资本主义工矿企业一般都规模大,资本雄厚。即如英美烟公司,190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总公司时资本即达600万英镑,其1903年在香港成立的美国烟公司(后改名为英国烟公司)注册资本也有7500万墨西哥银元。1919年正式成为驻华英美烟公司时,拥有2.5亿港元,
“为国际烟草托拉斯在远东的主要堡垒”③。而当时中国的卷烟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前身南洋烟草公司,1905年在香港成立时资本才10万元,后经过十年发展,至1915年增资达100万元,1918年再增资达500万元,1919年增资达1500万元,已撑破了天,可也只是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的一个零头。英美烟公司就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在华削价竞销,企图“在营业上挤垮南洋”④ ,先后将250元一箱的goodbeam烟降价一半在市场上抛售,将5.85元一盒的“三炮台”降至5.25元以下。同
①《新闻报》1919年5月28日。
②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2、407页。
③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91页。
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样,日、英等西方棉纺织业利用华商纺织业大都集中在较易开发的纺纱和织布业上,而印染方面十分薄弱,便将棉纱、坯布在中国市场上压价销售,抬高色布价格,以打击中国的民族棉纺织业,等等。二是借口中国商标侵权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企业品牌。英美烟公司就先后诬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白鹤”牌商标“影射”其“玫
“双喜”“三喜”“影射”“三炮台”“伪冒”“金斧”
瑰”牌,、牌其,“无双”牌其“三炮台”,牌“影射”其“厌巴士”,等等,多次提出诉讼,迫使南洋公司将价值2000余元的“白鹤”牌香烟在香港付之一炬,并禁止“双喜”牌香烟在香港出售,要南洋公司“遍登
致使南洋公司损失惨重,“三喜”
各埠广告认罪”,早期经营连年亏损。被迫改为“喜鹊”牌,销量顿减1/3。①三是企图通过收买和合并的方法并吞中国民族资本企业。英美烟公司就曾先后三次提出收买或与南洋公司合并。次是在1914年。当时南洋公司已增资达50万元,英美烟公司提出以100万元的高价收买南洋公司。第二次在1917年2月。这时南洋公司已增资达100万元。英美烟公司提出与南洋公司合并成立一家新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收500万元,南洋公司以地产原材料和机器折旧作价200万元,比原资本高出一倍,控股40%为诱饵。第三次在1921—1922年间,这时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本已达2.5亿墨西哥银元,许以南洋公司在合并以后成立的新公司中仍占25%的股权相引诱。
当然,外国资本企业打击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手段是多方面的,除此以
外还有垄断控制工业原料,利用其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企业,
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西方列强的打击压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毫不示弱,纷纷予以坚决抵制和还击。只是由于各行各业和各企业家们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各自采取的抵制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即如刘鸿生为了抵制日本水泥和瑞典火柴的倾销,他采取了与同业联营的办法,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西方列强进行竞争,大大加强了民族资本企业的竞争力。在19世纪20年代为了抵制日本小野田水泥的倾销,他先与启新洋灰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后又增加了中国水泥公司,三个水泥公司根据各自的产能,合理分配了国内的水泥市场,确保了三家水泥厂的销售市场,避免了不必要的内部竞争。1930年他又成功地实行了鸿生、荧昌、中华三家火柴厂联合成立大
①《关系中国主权纸烟捐款之问题》,上海总商会1924年印行。
中华火柴公司,并收购了一些小火柴厂,力量大增,有力地抗击了外国火柴、其中尤其是瑞典火柴的倾销。刘国钧则采用了避实就虚的办法,针对外商棉纺织业向中国大量倾销棉纱和坯布的状况,发展高端产品,向织染方面进军,不将自己的纱和坯布推向市场,而是将之染成色布和花布出售,形成了自纺自织自染“一贯”之工程。①这样既避免了外商在纱和坯布市场上的打击,而在色布和花布市场上居于压倒的优势与外商展开竞争。也有的打出“国货”招牌吸引顾客,争取市场,等等。对于外商所谓的商标侵权案,打击华商的商标,广大的民族企业家则采取不断创制新品牌的办法,使之无所适从,无暇以对。即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先后创制了“飞船”“飞马”“双喜”“三喜”“喜鹊”“金斧”“白鹤”“白金龙”“黄金
、、、、、、、、龙”、、、等数十个品牌。对于外商收买合并的问题,
“无双”“地球”“自由钟”许多民族企业家也都予以坚决拒绝,许多企业打出了只招收“华资”入股的旗号,拒绝外资的合并与收购。针对外商垄断原料的问题,许多华商也开辟了自己的原料基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分别在山东坊子、安徽刘府、河南许昌推广烟草种植,建立烤烟厂,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穆藕初为了打破外商在国际市场上对美棉的垄断,曾长期致力于对美棉的推广试种。1916年9月,他上书北京政府农商部,提出改良棉种和推广棉产,并联合一些民族企业家成立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先后在上海、南京、南通、郑州、保定、唐山等地试种美棉。他还撰写了《改良棉种浅说》一书,广为散发,从而使美国棉花的优良品种得到了不断的推广,等等。
当然,他们这些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还不彻底,有时还表现了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对外商在中国的垄断势力予以了有力的还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民国的这些实业家们,在经营他们各自的企业公司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经营理念。他们的经营理念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稍微总结一下,也不难找出他们中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共同的经验主要有:
1. 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以使他们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功的实业家一般都会在他们开办公司企业之前,即已对他们未来公司业务的市场进行了一番周密的调查,以使他们的公司一开业,就能在市场上占
①史全生:《刘国钧》,《民国人物传》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有一席之地。即如实业家刘鸿生在他创办个企业鸿生火柴厂之前,就已摸清了“火柴工业的产销情况,分析了设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①,并且通过钻研技术,掌握了火柴生产的全过程。这就叫做“谋定而后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了打开各地卷烟市场,曾多次派员分赴各地调查该地的卷烟市场行情,而对长江一带尤为重视,曾“轮派两员来往调查”② ,因为长江一带当时是英美烟公司的根据地,上海尤为其据点,要与英美烟公司展开竞争,就必须对市场了如指掌。刘国钧不仅在办厂前,而且在办厂的自始至终都不断开展市场调查,每到周末他都要到各布店转悠,了解消费者的爱好,以便生产适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不断开拓商品市场。
2. 加强管理制度。管理是公司企业的生命,一个工厂企业办得好坏,关键就在管理上。民国实业家们大多都重视管理,其中尤以穆藕初为。穆藕初早年曾留学美国,专门研究过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一书,回国后又将之翻译成中文,以
《工厂适用的学理的管理法》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因此,他在创办工厂企业时,首先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打破一切陋规,废除工头制度。过去各工厂企业招工均由工头负责,工人管理也由工头负责,工人遭受到工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穆藕初废除工头制度,改由工厂直接招工,工人直接归工厂管理。为了加强科学管理,他编制了一整套统计报表,其中有各车间的统计报表、机器设备营运状况报表、原料成本统计报表,还设计了一整套簿记规格,逐日逐月统计汇总,使企业的经营和盈亏一目了然。
3. 提高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工厂企业办得好坏工人是关键,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将大大提高工厂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要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在这方面穆藕初和刘国钧堪称民国实业家的典范。刘国钧常对工人们说:乃工人的厂,才能办好工厂。”他在制定职
“工厂工厂,只有大家努力,
工工资时提出了三个“一些”,即“将工资订得比同业略高一些,发福利略好一些,
年奖多一些”。他说,这样熟练工人就不会跳槽到别的工厂去了。这样看起来增
加了工厂的开支,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热情高涨,效益将大大提高,远远超过
此数,数十倍之收益”他在提高工人待遇时也对工人提出了
“甚至有数倍、。当然,
①刘念智:《实业家刘鸿生传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90页。
三个“一点”的要求,即要求“质量好一点,产量高一点,成本低一点”。①刘国钧大成公司职工的工资是当时全国同类职工中的。除了工资,还有、
“分红酬劳”“暗贴”等奖金。此外厂里还办有食堂、保健所,建有职工宿舍、大成小学。职工患有小病可免费治疗,住房有“房贴”,子女上小学可报销学费,上中学可补贴一部分学费,等等。也正因为大成纺织染公司职工工资待遇较高,所以在民国年间全国工人运动十分高涨的情况下,大成公司从来没有发生过工人罢工。工厂的效益也特别好,从1930年初创时的50万元资本,逐年递增至1936年的400万元资本②,六年之中翻了八倍。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4.重视科学技术,许多工厂企业都不惜重金采购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高薪聘请国内外学有专长的一流专家任厂长、总工程师、工程师、总会计师和其他高级职务。这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如此,有的实业家还特别重视提高普通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如穆藕初、刘国钧等。他们认为职工生产工作在线,对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工人众多,全厂一般都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职工,如果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工作效率1%的话,那全厂全公司就等于提高了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个1%效率,其总和将无可限量。为此许多工厂都办了工人夜校,组织工人晚上学习文化技术。刘国钧的大成公司还分别办了练习生班、艺徒班和值车工养成所,自己培养技术员工的后备力量。其中练习生班招收初中毕业以上学生,学习两三年后,充任各车间的副职管理员。艺徒班招收小学毕业以上学生,学习一定年限以后留厂作养车工技术员。值车工养成所招收附近略有文化的女青年,学习以后充任挡车工。所以大成厂的许多技术员工都是自己培养的,他们与大成厂的感情也深。
5. 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虽然各工厂企业不惜工本采购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用高薪聘请一流的专家充任厂长、总工程师、工程师、总会计师。但平素他们又都十分注重厉行节约,对原有的设备能利用的都必须充分利用,即使是一个螺丝帽螺丝钉,也不能随意抛弃浪费,只有“违反经济原则之原有设备”,才加以改革或更换重新添置。总之,不应花的钱,③。
“应花的钱绝不吝惜,分文不花”
①《工商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3辑。
②朱希武:《大成纺织染公司与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1962年版。
③刘念智:《实业家刘鸿生传略》,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60—66页。
资料,
此外,各实业家也都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大群众的爱国运动,参与社会的慈善
公益事业,参加各地的救灾赈灾,支持各地方办教育,资助有志青年出国留学,等
等。这对开辟市场、提高企业信誉,也都有积极意义。
中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创始者张振勋
蔡志新
张振勋,清末民初著名的华侨爱国富商,中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创始者。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少年时代,他就立下兴办实业、为国增光的远大志向。年仅17岁就漂洋过海去南洋“打工”,经30余年不懈奋斗,终于成为当时南洋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在海外发迹后,立即回国投资办厂,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1895年,他在山东烟台正式创办了著名的张裕酿酒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家葡萄酒厂,也是当时远东的葡萄酒酿造企业。从此,张裕美酒驰名天下,百年不衰,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世纪品牌。
一、有志少年
张振勋,字弼士,号肇燮,1841年12月21日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黄堂乡。他的父亲张兰轩,是一位私塾先生,业余兼做中医。张振勋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幼时跟随父亲在村塾读书,学业优秀。但由于弟兄较多,父亲微薄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为了替父分忧,自幼就很懂事的张振勋思考再三,决定选择一条不同于“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所以,他在学堂只学了3年就弃学了。辍学之前,少年张振勋曾对他父亲说:“咱们家这样贫穷,没有法子走读书这一条路,我想还不如就此辍学,去学个手艺,将来好做买卖以谋出路。”①张兰轩闻言大吃一惊,苦心劝说,试图让儿子打消此念。因为他希望这个天资聪颖、读书用功的儿子有朝一日能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但后来他见儿子意志坚决,只得勉强同意了。这一年,张振勋
① 郑观应:《张弼士君生平事略》。
13岁。
半个月后,张兰轩请朋友帮忙,把少年张振勋送到一家竹器作坊当学徒。张振勋行了拜师礼后,白天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收工后,则要帮师母烧茶做饭、洗涮锅碗,还要照看师傅年幼的孩子。有时候,师母还让他倒尿壶、洗马桶。为了学到真本领,张振勋忍辱负重,想方设法讨师傅师母的欢心。
时光飞逝,3年后,张振勋出师了。这时他已能娴熟地编织各种竹器,尤其擅长编织鸡笼。他编的鸡笼,外形美观,结实耐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他的父亲张兰轩十分欣慰,心想“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虽然儿子未能如愿求取功名,但现在他既有了一门好手艺,今后也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但张振勋不这么想,他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人。他在竹器坊学徒时,因师傅只管吃饭,不给工钱,所以在农忙时,他还要抽空到姑父家帮忙,以换点工钱或粮食贴补家用。他的姑父姓饶,家境较为富裕,但为人势利瞧不起穷亲戚,认为交了这些穷亲戚,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与这些穷光蛋来往是一件令他十分丢脸的事情。有一年秋收时节,张振勋在姑父家的地里割稻子,他的姑父则紧绷着一张长长的脸在田头监工。但不知什么原因,姑父突然觉得这个穷小子十分不顺眼,就把张振勋叫到面前,一句话也不说,抬手左右开弓,连打侄子两记耳光。顿时,张振勋的脸上出现了10道红红的指印,火辣辣的生疼。张振勋捂着脸,莫名其妙地望着姑父问:“这是为什么?”“你这个穷小子真是连死人都不如,
姑父破口大骂:拿老子的工钱,吃老子的饭,干活竟这般偷懒,看我不揍扁你!”事实上,张振勋一直忙个不停,一块地的稻子差不多快要割完了。张振勋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火冒三丈,愤愤地对这个势利的长辈说:“你欺我年幼家贫,将来我发了财给你颜色看,你别门缝里瞧人……”不等他说完,“穷小子也能发财?除非太
姑父便冷笑着打断了他的话:
阳从西边出。如果你能发财,我饶家的灯笼倒过头来吊。”张振勋长这么大,从来没
有受过这般羞辱,他气得脸色发青,怒目而视地说:“我记住你的‘金玉良言’了,我
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叫你家的灯笼倒过来吊的。”①说完掉头就走。十余年
后,张振勋在南洋开办企业致富后,曾特地回到故乡,让管家精心制作了一对纱纸灯
笼,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饶府”,而后点燃红烛,倒过来悬挂,并准备了大担
①李松庵:《华侨富商张弼士史料》,《广州文史资料》第10期。
礼品,请人敲锣打鼓,直奔姑父家。他姑父惭愧得不敢出来。
1858年,也就是张振勋17岁那年,广东遭受了旱灾。大埔县境,百业萧条,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乞讨。张振勋和父亲都失业在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起来。父亲终日长吁短叹,母亲不时以泪洗面。张振勋和兄弟们上山拔草根、剥树皮,拿回家充作口粮,晚上在床上辗转难眠,苦苦思索“路在何方”。就在这一年,村里有个姓黄的华侨归乡探亲,见家乡遭此大灾,乡亲们的生活凄苦,便慷慨解囊,到外地买来白米,给村里每家每户都送去一斗。乡亲们感激涕零,摆案焚香,求神仙保佑这个大善人平安吉祥。耳闻目睹这一切,年近弱冠的张振勋羡慕不已,同时也认识到: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发财致富,走出家乡漂洋过海去闯天下,才是一条出路。
于是,他去拜访了这位黄家阿叔。“阿叔,你能带我去南洋挣钱吗?”张振勋问。“我看你年轻力壮,若去南洋做工,每月至少可以挣到三四十块光洋。只要你不怕吃苦,我可以带你去。”黄家阿叔爽快地答应了。张振勋高兴得像小鸟一样回到家。一到门口,他就大声喊:阿妈,答应带我到南洋做工挣
“阿爸、那位黄阿叔,钱了!我们家快要翻身了!”这一回,张兰轩对这个疼爱的儿子的打算不再感到意外,因为他已深深了解了儿子的性格和志向,“古
但他还是要问个明白。他说: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谚云:旧土难离。’你何苦要背井离乡
’ ‘穷家难舍,漂洋过海呢?在家乡不是一样挣钱养家吗?”
张振勋说:“阿爸,大丈夫不能以文学致身,通显扬命,亦当破万里浪,建树遐方,创兴实业,为国外华侨生色,为祖国人民增辉,安能郁郁久居乡里耶?”①张兰轩听罢,愁苦的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说:这才是我张兰轩的
“好!说得好!有志气,儿子!”
二、南洋“打工”
1858年秋的一天,张振勋和黄家阿叔在汕头登上了开往荷兰属东印度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首都雅加达)的鸡眼帆船。抵达巴城后,黄家阿叔把这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带到自己寄居的大埔会馆住下,而后帮他寻找工作。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张振勋没能找到工作。他只好替人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做零工挣的钱少得可怜,仅够他一人糊口。有时,没有零工做,他只好一连几日待在会馆中喝稀粥充饥。严峻的现实与他先前的幻想大相径庭,他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压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