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063919
写给孩子视野宏大、脉络清晰的人类简史。
一部描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启蒙巨著。
全新修订,完整再现大师经典力作 ,让孩子轻松掌握人类历史。
全球畅销数百万册,入选多个国家教科书。
国内外读者一致好评!口碑爆棚!
历史,就像是一座依靠人类的经验所精心修建的塔,想要到达穹顶,一窥全景,绝非易事。这里没有电梯,但是年轻人有强健有力的双脚,足够完成这艰苦的攀登。
现在,我把能打开大门的钥匙给予你们。
当你们返回时,你就会理解我为何如此的热情了。
——房龙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向哪里?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以幽默、流畅的笔法,将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讲述成了一个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 “人类成长故事”。它的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为读者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
本书是一部极具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是通俗写史的开山之作。既是一部极具现场感的人类成长史,也将镜头贴近局部和具体的英雄或普通人,既引人入胜,更令人在读完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自成书以来,被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亿万人的历史通识阅读枕边书。
序 言 致威廉与汉斯………………. 1
第 一 章 恒久一日,世间万载…………. 001
第 二 章 舞台的根本………………… 002
第 三 章 人类的祖先………………… 006
第 四 章 史前的人类生活…………….. 008
第 五 章 象形文字起源………………. 010
第 六 章 尼罗河流域………………… 014
第 七 章 埃及旧事………………….. 016
第 八 章 两河流域………………….. 018
第 九 章 苏美尔人与楔形文字…………. 019
第 十 章 先知摩西………………….. 023
第十一章 腓尼基人的兴衰………….. 026
第十二章 古印欧人……………….. 027
第十三章 爱琴海…………………. 028
第十四章 古希腊先民及其部族……….. 031
第十五章 古希腊城邦……………… 033
第十六章 古希腊的独立……………. 035
第十七章 希腊式生活……………… 037
第十八章 古希腊戏剧……………… 040
第十九章 希波战争……………….. 042
第二十章 残酷的雅典-斯巴达大战…….. 045
第二十一章 亚历山大三世………………. 047
第二十二章 总结…………………….. 048
第二十三章 罗马与迦太基的纷争…………. 050
第二十四章 罗马的兴起………………… 057
第二十五章 罗马帝国………………….. 059
第二十六章 “耶稣”的故事…………….. 067
第二十七章 罗马帝国陨落………………. 070
第二十八章 教会兴起………………….. 075
第二十九章 伊斯兰先知………………… 079
第三十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084
第三十一章 北欧人…………………… 088
第三十二章 封建制度起源………………. 090
第三十三章 骑士制度起源………………. 093
第三十四章 教皇与皇帝的纷争…………… 095
第三十五章 十字军东征………………… 101
第三十六章 中世纪的城市………………. 105
第三十七章 中世纪的独立………………. 113
第三十八章 中世纪人的视野…………….. 117
第三十九章 中世纪的贸易历程…………… 124
第四十章 文艺复兴进程……………. 130
第四十一章 表达的时代………………… 141
第四十二章 探索时代………………….. 145
第四十三章 悉达多和孔子………………. 154
第四十四章 宗教改革………………….. 162
第四十五章 宗教之战………………….. 171
第四十六章 英国大革命………………… 182
第四十七章 权力均衡………………….. 195
第四十八章 俄国的兴起………………… 198
第四十九章 俄瑞之战………………….. 204
第五十章 普鲁士的兴起……………. 207
第五十一章 重商主义………………….. 210
第五十二章 美国革命………………….. 213
第五十三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218
第五十四章 法兰西帝国缔造者……….. 228
第五十五章 神圣同盟………………….. 237
第五十六章 反攻时刻………………….. 245
第五十七章 民族独立运动………………. 251
第五十八章 机器时代………………….. 266
第五十九章 社会变革………………….. 272
第六十章 解放奴隶……………….. 276
第六十一章 步入科学新时代…………….. 281
第六十二章 艺术历程………………….. 285
第六十三章 殖民扩展和斗争…………….. 295
第六十四章 放眼新世界………………… 301
后 记 千载不变 309
章
恒久一日,世间万载
相传,斯维思约德北部的高坡上立着一块高一百英里、宽一百英里的巨石。每过千年,一只鸟儿就会来此细细磨砺自己的喙尖。经年累月,巨石被磨完了,永恒的时针却才转了一圈。
第二章
舞台的根本
我们究竟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是始终困扰人类的疑问。
这个问题的边界太大了,人类尚未找到真正的答案,可也不曾放弃,始终秉持勇气和毅力钻研,并逐渐向答案的边缘靠近。
但至今,对此的探索和研究仍不尽如人意,我们了解得太少,可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事情仍能以此而获知。
在地球上,人类历史的大舞台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读完这一章你会明白。如果把地球生命存在的时间用直线的长度来衡量,那么人类或与人类生命类似的动物的存活时间线短。
比起其他地球生命,人类出现得晚,可却是先依靠智慧成为大自然的征服者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在猫、狗、马等动物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它们的历史故事也很有趣——而单单只研究人的原因。
一开始,地球是个大火球,没有任何生命能在上面安家落户。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中,它仅是一缕毫不起眼的烟云。后来,大火烧尽了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岩石包裹住了这个星球,这一过程历时几百万年。接着,暴雨降临在死气沉沉的地球上,坚实的花岗岩也被持续不断的雨水冲刷、侵蚀掉了。冲下来的泥土随着雨水开始慢慢堆积成了高耸的山峰,随之出现了深邃的峡谷。雨水汇成的洪流成了横跨东西半球的汪洋大海。而后,当雾消云散,阳光洒遍大地之时,地球的面貌已全然不同。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奇迹,一个细胞活了下来!它的出现让地球不再冷清。
它不知自己在哪儿,又该去往何处,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它没有目标地随波逐流。为了在地球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这个生命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习性。生命体中的一些细胞随着雨水来到了湖底或者池塘的淤泥中,生出了根,变成了植物——它们觉得这里安全舒适,即便环境黑暗。相反,另一些细胞喜欢自由,这种习性也促使一节一节的腿从它们的身体里长出来,它们像蝎子一样在海底植物和与水母相似的淡绿色物体间来回穿梭。还有一些细胞比较特别,身上满是鳞片,于是它们在海中觅食,坚硬的鳞片像盔甲一般保护着它们,后来它们成了游弋在海洋中的诸多鱼类。
在同一时期,植物也开始慢慢蔓延,覆盖着广袤的海底,海底可用空间的缩小使一些植物不得不寻找新家安身——沼泽地和山脚下的淤泥潭成了的选择。
每天,潮汐都会将它们淹没,这是大海故乡给它们留下的后念想。它们必须尽快使自己适应这种环境,争取在空气稀薄的陆地上生存下来,繁衍生息。
适应期过去后,它们竟可以像在水里生活那般自然了。它们慢慢长高,稍矮的变成了灌木,高大的成了树木,还慢慢地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了,辛勤而忙碌的大黄蜂和鸟儿替它们播撒花种。就这样,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森林遍布整个地球。
此时,鱼类也开始探索奇妙的陆地,它们好奇心十足,还学会了用鳃和肺呼吸。在水里,它们用鳃呼吸;在陆地上,则用肺呼吸。这样不管是在海洋中还是陆地上,它们都能生活得十分惬意,所以它们被称为两栖动物。青蛙就是两栖动物,它能够在水陆之间畅快游玩。
探索陆地的动物脱离了海洋,就需要尽快适应陆地生活,去探求更远的未知世界。一部分动物变成了像蜥蜴一样的爬行动物,在幽寂的森林里和昆虫们一起享受生活。而为了方便在泥土上敏捷行动,它们长出了粗壮的四肢,并渐渐长成了高达三四十英尺的巨型动物(这些庞然大物在生物学上被归在鱼龙、斑龙、雷龙之类的恐龙家族中)。如果它们和大象一起嬉戏,则宛若体态强悍的大狮子在逗弄自己的幼崽一般。
之后,爬行动物中的一些成员计划搬迁到树顶,那里距地面达数十英尺。因此,它们的腿已不是用来走路的了,它们要学会跳跃,才能快速地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上。为了能够平安降落到地面上,它们的身体两侧和脚趾之间开始长出像降落伞一样又轻又薄的肉膜,两翼的肉膜上出现了羽毛,变成了翅膀,尾巴用以控制方向——它们进化成了真正的鸟类,能够在树林中任意飞行。
而此时,灭顶之灾降临在体形巨大的爬行动物身上,它们在短时间绝迹。我们无法获悉其中原委,只能猜测可能是气候的突变,也可能是身体太过巨大,以至于行动困难,连游泳、奔跑和爬行都不能,看到近在咫尺的蕨类植物和树叶都无能为力,只能饿死。不管怎样,它们曾统治地球数百万年,但属于它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随后,另一种动物开始统治地球。它们是“哺乳动物”——虽然是古爬行动物的后代,但和祖先不同,它们用乳汁哺育自己的孩子。它们的全身都被浓密的毛发覆盖着,没有了鱼类的鳞片,也不像鸟类长满羽毛。哺乳动物相较其他动物更显优秀。比如,它们的受精卵一直藏在体内,直至孵化出生,之后幼崽会由母亲一直陪伴保护。在幼年阶段,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抵御天敌时,母亲会一直陪伴着它们成长,教会它们许多生存的技能,直到它们拥有独立的能力才会放手。母猫就是这样教小猫洗脸、捉老鼠的,它要让小猫学会如何自立。而其他的动物则把产出的卵暴露在野外,经受风吹日晒、严寒酷暑,还有可能被另一些野兽破坏、吞食。
关于哺乳动物,你不用听我说太多,自己去观察就行。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你早已相当熟悉了,甚至它还会成为你的伙伴、“家人”。有些不太熟悉的哺乳动物,你也能在动物园里看到。
眼下,地球生命临近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动物们一直默默无闻,听从大自然的安排,而这时出现了一种动物,能够凭借超凡的智慧掌控自己种族的命运。它头脑聪慧,学习能力也强,特别是在觅食和探寻栖息地方面大大超越了其他族类。没用多久,它就掌握了用前肢捕猎的技巧,而经过长期锻炼还进化出了“手”——也就是前爪。之后,又通过经年累月的锻炼,它可以站立行走了,而且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直立行走其实并不简单,即便人类已经有了数百万年直立行走的历史,但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都必须像他们的祖先那样从头开始,直到学会行走)。
这种哺乳动物在外形上与猿、猴相似,却比它们更加优秀。他们能适应多变的地球气候环境,在捕猎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本领。他们头脑聪慧,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经常成群结队地行动以保证安全。如果身边有危险,他们会用古怪的咕嘎声、吼叫声来警告自己的同伴和孩子。再后来,历经几十万年的进化,这种喉音变成了他们交流信息的语言。
这种聪慧的动物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第三章
人类的祖先
早的“人类”并没有留下影像照片,因此我们对他们了解得并不多。幸好,古老的黏土层深处还留有他们的骨骼碎片,他们和一些早已灭绝的动物的化石静静躺在一起。人类学家(人类在这些学识渊博的科学家眼中是动物群体的一员,值得耗尽毕生心血去研究)可以通过拼接骨骼碎片,重现人类始祖的样貌。
人类的祖先是一种外表难看、毫无魅力的哺乳动物,在现代人面前,他们显得十分矮小。历经风吹日晒,他们的肌肤变成了深棕色,他们全身长满了浓密且粗糙的长毛,手指细而有力,像猴子的爪子。他们的额头扁平,下巴与以牙齿作为刀叉的兽类一般无二。此外他们赤身裸体。他们见过火山喷发时冒出的浓烟和喷涌的岩浆,却不知道什么是“火”。
幽暗潮湿的森林深处就是他们的藏身之所,今天,非洲的俾格米人还沿袭旧俗,住在那样的森林里。觉得饿了,他们就嚼食树叶和植物根茎,要么就是从愤怒的鸟儿那里偷鸟蛋来填饱孩子们的肚子。运气好的话,在耐心追捕之下,还能抓到一些松鼠、兔子、野狗之类的小动物。不过,他们只知道茹毛饮血,不晓得火烤之后熟肉的美妙滋味。
日间,我们的祖先为了食物四处奔波,当黑暗席卷整座森林,他们会把妻儿藏在隐蔽的树洞里或巨石后面,防止伺机出动的猛兽将他们的妻儿变为盘中餐。这些野兽习惯在夜间出没为配偶和幼崽觅食,弱小的人类是它们喜欢的美食。在这个世界里,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十分悲苦。
夏天,毒辣的太阳会灼伤他们,冬天,凛冽的寒风会冻伤他们幼小的儿女。更不幸的是,若不可避免地受了伤(捕捉猎物时极易扭伤或骨折),如没人照顾,便只能在惊恐和疼痛中孤独地死去。
动物园里的各类动物喜欢吱呀乱叫,人类初期也是一样。他们长时间不断地发出古怪的叫声,因为他们很享受这一刻,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声音当中。慢慢地,他们发现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带有警示性,告知同伴要躲避危险。当危险来临时,他们的尖叫声都有特定的含意,比如“老虎来了”或者“五只大象来了”。听到警报声,同伴就会吼叫几声作为应答,表示已经注意到了或者表示他们会躲起来。想来,语言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我前面说过,我们对人类的起源了解不多。早期的人类不会制造工具,不会修建房屋。不管是他们的生前还是死后,我们手上没有多少能研究他们的东西,只有几片锁骨和头盖骨,告诉我们数百万年前,这些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哺乳类生命曾经在地球上存活。他们的祖先或许是一种和人猿很相像的动物,我们也并不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后来,通过学习,他们能直立行走了,前爪进化成了能紧紧抓握的双手——或许,这种哺乳动物就是人类的祖先。
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剩下的谜团还有待解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