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5550丛书名: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第二讲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张岂之34
第三讲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胡显章61
第四讲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王冀生98
第五讲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陈来117
第六讲永远的“笳吹弦诵”——关于西南联大的
历史、追忆及其阐释陈平原147
第七讲美洲白银与明清中国陈春声183
第八讲中国诗词中的爱国传统王步高227
第九讲大道行天下——老子哲学的当代思考杨中有268
第十讲读书与人生彭林287
第十一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陈众议315
第十二讲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源流陈剑澜332
为什么称“新人文讲座”呢?主要有两层寓意:
其一,系统、深入探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有十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认识上应当有新的提高、新的深入。
从一所大学来看,应当从大学的历史文化使命和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努力发挥好文化融合的功能。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学科发展的不断精细化,加上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对人们的普遍影响,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分野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隔阂、分离与论争,影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1948年,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曾在清华大学做过“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呼吁大学教育中的文理结合。
文化传承与创新总序1959年,英国具有作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C.P.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有关“两种文化”的讲演,指出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隔阂、互不理解的状态及其危险性; 1963年,他在《再看两种文化》一文中呼吁建设一种能沟通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 “第三种文化”。关于两种文化和第三种文化的话题所引发的讨论延续至今,尽管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断为沟通这两种文化做出过努力,斯诺所期望的局面始终未能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正如罗伯特·卢普瑞特在《四十年后: 回顾C.P.斯诺的“两种文化”》一文中指出的,尽管斯诺的观点是对的,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如此惊人,以致将人文世界完全置于阴影之中,而且这一势头越来越强劲,越发使人文处于守势”。表现在管理工作者以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上就是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 因而“情形往斯诺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二元对立的哲学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妨碍了科学学者与人文学者的相互尊重、宽容与接近,影响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实际上,这种哲学观也影响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沟通与融合。近期以来,党与国家领导集体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等重要性,明确了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以至和谐世界的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哲学基础和外部环境。作为文化殿堂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融合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为此,大学将面临着重大的文化自觉的任务,这也正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良好的为人治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法,终使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得到提高,并由此而影响整个社会。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精神文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其二,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实施的方法内容上应当有新的探索、新的开拓。目前,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正在做四件事情:
件事情是开展大学文化的研究,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为提升大学的文化自觉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件事情是组织编写“清华新人文丛书”,这套丛书的立意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大学文化的基本思考与判断,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探讨与体现。丛书分为三个系列: ①科学与人文的会通; ②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③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不难看出,这里的所谓“新人文”是一种能够与科学文化和不同文化对话、渗透、会通的人文文化,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广义的“第三种文化”。
第三件事情是协助学校教务处完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在强化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文化的会通。
第四件事情便是与校团委、教务处、校图书馆联手组织好“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这个讲座从探讨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出发,以推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为主要宗旨。
文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受教育者自己的事情。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难题当然要依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教育方法的改革,但是,对于学习的主体来说,那只是外部条件,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我们期望每个“受教育者”能够高瞻远瞩,主动利用学校以至社会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我们希望这个“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演讲集能使读者 “开卷有益”。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胡显章
2006年春节于清华园
也谈文化传承与创新
胡显章
时间: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下午3:20~5:20
地点: 清华大学,大礼堂
主持人: 王孙禺教授
从本质上讲,大学是一个以传承创新文化为己任的、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体系。
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它的精神文化。我们把精神文化分解为两部分,即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么样办大学四个问题,此外,也包括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上大学等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当中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带有大学特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这样的精神文化内涵,实际上影响了学校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轨迹。大学在社会上的作用,不仅影响大学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的竞争力。
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上,需要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手抓价值观,一手抓创新文化,这是在大学文化建设当中需要着重努力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现在国家在一些文件中提到的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目前只看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但这些都是客体创新。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主体创新、人的精神生命的创新,这带有更加根本的意义,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基础。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跟西方的大学还有差距。胡显章1939年生。1957—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校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参与了清华大学文科恢复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1987—1989年曾赴美做访问学者,参与纳米技术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全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策划组织工作,曾任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2002年9月出任北大、清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首届轮值主任。曾任全国高等教育学科规划组组长,现在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委员会顾问、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等。
胡显章的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大学文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等,编著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世纪清华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走出“半人时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科学技术概论》等20余部书籍,另发表百余篇论文。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委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课题,获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各一项。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讲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持人的话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胡显章教授来给我们做讲座。胡显章老师1957年来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后来留校工作,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去访问,胡老师是纳米和纳米技术方面的专家。90年代以后,学校恢复文科,胡老师对我们学校的文科建设一直起着组织和领导的作用。胡老师曾任学校校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而且也担任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等。胡老师长期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写了很多的书,也写了很多的文章,我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绍了。胡老师曾获得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清华大学建校100年之后,大家对大学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胡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那么今天胡老师将与我们一同谈谈“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胡老师来给大家做演讲。演讲全文
文化是知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情怀的信仰。什么叫文化自觉?为什么要文化自觉呢?我们知道社会进步有三个要素,即政治治国、经济提高和文化立国。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自立于世界国家之林。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先生曾说,科技落后就要挨打,文化不行不打自垮。还有人说无科技、无文化无以强国,所以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5年,在香山召开的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开幕式上,杨振宁先生讲了一段话: 目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他回顾了在西南联大时候的校歌: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当初的新生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把自己的学习工作跟民族的解放、国家经济的富强联系在一起。但是他说: “我在清华待了一年半以后,感觉到很多大学生对这一点似乎认识不够。”所以杨先生呼吁: 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灌注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这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呼吁,也是对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自觉的一种警示。
什么是文化自觉?杨先生实际上是受到了费孝通先生的启发。1997年,费孝通先生依据自身对中国知识分子在新学与旧学、西学和中学间不断探索选择的文化苦旅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必须提升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也了解其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形成这种认知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在信息环境新时代中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杨振宁先生看到,世纪之交面临一种多元文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国家与人民要进行何种新的文化选择十分重要,因此他提出了文化自觉。
2010年夏天,中宣部部长发表了长篇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文章中写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他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文化自觉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所以在新的形势之下,迫切需要我们提升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的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和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所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中指出,必须促进我们广大师生提升自己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去更好地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主动担当起文化建设的责任。
接下来介绍一下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分类。在本质上,大学是一个以传承与创新文化为己任的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体系。在这里,借用组织文化学里的“洋葱理论”。洋葱外层是比较容易看到的物质文化,它内层的内涵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它的过渡层是制度文化,大学文化正包括这三个方面。此类分法叫三分法,也有人用四分法、五分法。
什么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在大学的物质形态当中的文化内涵。大学里重要的物质组成包括学科、教学体系、基础设施、师生和一些文化的标志物。下面我主要以清华大学为例,对物质文化的一个方面进行表述。清华大学的建筑也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有一种中西合璧、古今呼应的特点。这些建筑物都展现了清华人追求卓越的理想,也演示着清华历史文化演变的历程。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以往都是评点富豪榜,但在2010年它评出了14个美大学校园,清华大学是亚洲一个进入这一行列的。所以可见我们校园的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清华校园坐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1707年,是跟圆明园一起建的。它建在圆明园的东边,所以也称东园,在康熙皇帝的时候,把它分为清华园和近春园。在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风格。20世纪初,我们学校还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当时的办学理念受到美国大学的深刻影响,学校的建筑风格也是欧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学校受到了苏联多方面的影响,除了思想教育理念之外,还有建筑风格,我们的中央主楼群受到了莫斯科大学的影响。现在的建筑大家都很熟悉,特别是在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有新清华学堂、音乐厅,还有非常宏伟的学生宿舍建筑群,一些国外大学的校长在这儿一下车,一阵惊呼,你们居然有这样宏伟的学生宿舍。
国外很多大学的学生不住校,因此像这样庞大的、非常宏伟的学生宿舍建筑群也是很少有的。另外在清华园里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的建筑,如有教授三亭: 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自清亭;还有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吴晗是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是北京市的副市长,由于写了《海瑞罢官》这篇文章受到迫害。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纪念先烈的标志物,例如,“三一八”烈士韦杰三纪念碑。“三一八”惨案是1926年日本的军舰进入塘沽,炮轰国民军的阵地,国民军进行反击,后来日本人说你们违反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就是八国联军当时打进来定下的条约。那么清华大学师生进行游行示威,后惨遭屠杀。韦杰三烈士是大一新生,当时去世前弥留的时候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清华园还有51位先烈,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兴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有一个“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先烈纪念碑。
清华校园里有很多艺术雕刻。“水木清华”是纪念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施滉烈士,还有纪念国学院四大导师的智慧之门、荷塘月色等。所以在校园里面有很多文化艺术的雕塑,以及反映我们学校精神、理想和追求的清华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20级毕业生送给母校的、在礼堂南端的日晷,上面的“行胜于言”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校风。学校大礼堂南墙上挂的这个匾怎么念?是“人文日新”,不是“新日文人”。它是我们的象征、学校的格言。另外在三教墙上有“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所以整个学校我们走一走,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像荀子文章所说的: “安久移质”。“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说: “我生活在这个园林似的学校里,感到无限的幸福,并不由自主地萌生了一种自豪感。‘清华学堂’在我心目中实际是‘清华天堂’。”
季羡林先生说: “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我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难忘、愉快的四年。清华园这一幅母亲的形象,这一首美丽的诗,将在我要走的道路上永远伴随着我,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1951年毕业于电机系的学长说: “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我想清华园在我们在座的同学心目当中,也应该是天堂,是永远难忘的母亲的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力量,因为它蕴含着精神文化的内涵。
关于制度文化,它反映了大学和政府、大学和社会,以及大学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并且把它转化为和谐、有序、高效行动的一种保障。制度文化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关于清华的制度文化,老清华我就不讲了,我就讲一讲现在的。学校的整体制度实际上是十六字的方针,“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并以这十六字方针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的、创造性的制度。譬如说1953年形成的政治辅导员制度,这个制度不仅仅是一些高班学生带领低班学生的有效制度,它本身也是培养人的有效制度。在十四至十六届党中央委员会当中,有9位在清华当过辅导员,可见它是很锻炼人的。我校的领导班子全部都当过学生辅导员,还有一些院士、部长在学校都当过辅导员。我们还有各种代表会制度和讨论会制度。譬如,清华大学每年要开两次教代会,学校的领导校长要向全体教工代表报告学校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改革,并听取意见。另外,我们形成了4年一次的教育工作讨论会,每次会议都讨论整整一年,听取全校师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还有科研讨论会。此外,从1984年开始,每年一次的教书育人研讨会,表彰先进,讨论这一方面的规律。还有以教授为主导的32个委员会。通过这些制度,学校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为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凝聚大家的心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精神文明?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把精神文化分解为两部分,即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么样办大学,也包括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上大学等问题。当今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清华大学重在提高,在提高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有一些兄弟院校就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办了许多比较低层次的学校,譬如夜校、大专等。清华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作为国家重中之重的一所学校,明确提出了重在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理念,因此放弃了那些低层次的办学方式,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研究生院,着重在建好本科的基础上,加大研究生的发展力度。现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1.51∶1,这一比例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第二,清华大学逐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85年,党代会率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1993年明确提出,要在2011年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现在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21世纪中叶我们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现存的一批大学。
第三,清华大学明确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四项职能的办学思路。一个根本是要以人才的培养为根本任务。两个中心,不是说学校本身有两个中心,而是学校要建成国家的重要教育和研究的中心。四项职能是近在原来三项职能的基础上才发展出来的,就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在百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明确提出这样一个原则,要将所有的办学优势都尽可能地转换为育人优势。
第五,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明确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和创造性的人才目标,并强调德育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