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94950
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章 天道有常 周行不殆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思考与研讨
第二章 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节 先秦:中国文化的萌发与争鸣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思考与研讨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与研讨
中篇 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第四章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节 先秦儒家人伦
第二节 汉代儒家观念
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第五章 守静致虚 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思考与研讨
第六章 雄赡浩博 赫奕天下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节 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三节 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第七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
第四节 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第八章 流丽万有 东方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节 以意境为核心的中国诗文化
第二节 以泛文学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散文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辉煌成就
第四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成就与东方形态
思考与研讨
第九章 推本天元 顺承厥意
——中国古代科技
节 中国古代对科技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思考与研讨
下篇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第十章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思考与研讨
第十一章 物一无文 同则不济
——中西文化的差异
节 中西文化的自然观比较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社会观比较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世界观比较
第四节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
思考与研讨
第十二章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
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讨论与“文化热”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变革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会通
第四节 当代“国学热”和传统文化教育
思考与研讨
后记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不开的。
所谓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具体地说,自然经济下的生产者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和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为了氏族、庄园、家庭等经济单位的物质需求。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基础。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组成的,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主贵族庄园、封建领主或地主庄园、宗族式农民家庭等。每一个这样的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都在这些经济单位内部进行,很少与外部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一个农民家庭就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年龄、性别自然分工,从事着维持家庭成员生存所必需的劳动。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前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始终占着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补充的作用。在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一切生产部门都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和家庭、家族成员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积累和聚敛财宫。在社会的一切生产部门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在中国,这种自然经济则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实际上这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从人类一经进化形成就存在着。那时的人类只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食物,比如采集树种、野果,捕猎野兽等,还不懂得“生产和再生产”。人类只有进化、发展到以种植业,即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时,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只有这时才谈得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原始农业是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妇女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原始农业的开端。《易·系辞下》中曾说:“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末,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号篇》中也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便是古代关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再生产活动”。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禹死后,其子启夺取了王位,废除禹以前的氏族首领“禅让制”,开始实行“世袭制”,阶级产生,原始氏族公社解体。
因此,夏末至商代,社会经济单位由原始氏族公社逐渐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商代的农业已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商王对农业生产十分关心,他经常向天帝、祖先祈求降雨和获得好收成,并亲自去田间察看庄稼,参加耕田活动。商代不但农业有了大发展,手工业和畜牧饲养业也得到了发展。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庄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生产活动仍然是群体性集体劳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单位,其劳动产品主要是用于本经济单位内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包括要拿出大部分产品供给奴隶主贵族消费。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封建领主或庄园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农奴的全部生产所得就是为了供养奴隶主贵族和维持自己的生活。周代也有官府手工业和农奴家庭手工业,但都是为了自给自足而生产。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周王室及诸侯、卿大夫等贵族享用,农奴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自用,而不是为了交换。周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但初期的封建社会还是领主制,还不是地主制,土地还是分封的,而不是归个人所有的私田,领主对农奴的剥削,还是徭役地租形式。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步被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秦时期封建的统一国家形成。在此后大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家庭为主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农业和小手工业经济形式一直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西汉政府编制的户籍中,自耕农人数多,他们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负担着非常沉重的租赋,这就迫使农民必须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才有可能完成繁重的租赋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汉书·食货志》上曾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西汉时期这种“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形式是当时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西汉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东汉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使南方的农耕种植、桑蚕丝织等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南方各民族的进步,也是自然经济在南方传播的必然结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