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15762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随着建国初期劳动保险制度的初步确立而建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基本遵循着两条线的设计思路:以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主体为一条线,企业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伤亡,称为”工伤”;以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为另外一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伤亡,称为”公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
章 中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
一、1951年2月至1996年9月,《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与工伤保险制度的曲折发展
二、1996年10月至2003年12月,《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实施奠定了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为工伤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立法中强调了工伤职工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发展与问题并存
三、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
四、2011年至今,《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修改,进一步推动了工伤保险法治化
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模式与构建
节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概述
第二节 混合构造的工伤保险基金
一、构造模式
二、实施功能
三、监管体制
第三节 工伤预防
一、关于工伤事故预防的一般规定
二、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
三、职业病的预防
第四节 行政-司法双轨处理机制
一、工伤保险处理流程和公共部门职责
二、工伤处理机制的特点
第五节 工伤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性因素
一、保障对象范围
二、工伤认定标准
三、工伤保险待遇
四、制度渊源
第六节 工伤保险法律责任
一、关于骗取工伤保险待遇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法律责任的规定
二、关于未参保单位法律责任的规定
三、关于对用人单位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法律责任的规定
四、非法用工单位的赔偿责任
第三章 工伤认定标准及司法救济
节 工伤认定概述
一、认定工伤的前提是具有劳动关系
二、认定工伤须具有法定情形
三、认定工伤应予排除的情形
四、认定工伤的行政主体是劳动保险行政部门
第二节 工伤认定的处理程序
一、工伤认定申请的提起
二、工伤认定申请的受理
三、工伤认定的调查
四、工伤认定决定的作出
五、不服工伤认定决定的救济
第三节 因日常工作遭受伤害的工伤认定
一、因生产安全事故遭受伤害的工伤认定
二、因预备性、收尾性工作遭受伤害的工伤认定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工伤认定
第四节 遭受交通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一、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如何认定为工伤
二、认定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的关键因素是合理时间、合理路线的认定
三、因工外出期间受到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四、职工驾驶本单位(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第五节 因工外出受到伤害的工伤认定
一、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因为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
二、因工外出期间为解决必需的生理需要而发生的意外,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失踪或长期下落不明应当认定为工伤
四、被派遣出境工作期间的工伤认定问题
第六节 职业病的工伤认定
一、我国现行的职业病种类
二、职业病的诊断
第七节 视同工伤的工伤认定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可认定为视同工伤
二、职工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应该认定为视同工伤
三、伤残复转军人旧病复发,应该认定为工伤
第八节 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
节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概述
一、我国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法律定位
第二节 劳动能力鉴定的功能与局限
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性质
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与工作规则
三、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权的性质与内容
四、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主体
第三节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一、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与流程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内容
三、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评价
第四节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法律功能
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性质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可诉性探讨
三、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法律地位与规则完善–从诉讼证据角度考察
第五节 域外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比较
一、劳动能力鉴定主体的职责
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和规则比较研究
三、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比较
四、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制度的比较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确定与责任承担
节 工伤保险待遇概述
第二节 工伤保险待遇的计发标准
第三节 工伤保险待遇的基数确定
第四节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主体
一、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工伤保险待遇
二、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节 未参保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给付
第六节 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
一、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出台的背景
二、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争议
四、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的法律判定
第六章 第三人侵权所致工伤的法律适用:冲突与竞合
节 第三人侵权所致工伤的问题由来
第二节 国际通行的赔付模式考察
一、国际上通行的四种模式
二、国际通行模式借鉴的启示
第三节 第三人侵权所致的工伤法律适用–以交通事故为例
一、第三人侵权所致工伤的赔偿模式
二、第三人侵权的交通事故所致工伤适用双重赔偿模式是对法律的正确适用
三、用人单位侵权的交通事故所致工伤只能适用工伤赔偿
第四节 构建统一工伤赔付模式
一、实行双重受益模式必须衔接立法,改变各地现行做法
二、实行补差模式必须确立代位追偿权制度
三、确立补差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前 言
我与工伤保险制度结缘始于15年前,确切地说,是从我自己申报工伤开始的。2003年,我因为在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受伤,此后围绕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过程。在此期间,除了感受到作为普通职工维权的不易,也深感工伤保险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就我的意外伤害是否属于工伤我曾征询了多位专业人士的意见,不仅未能获得一致的答案甚至未能获得统一的认识标准,尽管在数个月的惴惴不安中我还是等来了工伤认定结论。此后的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由于涉及多个赔偿项目与多种处理情形,来自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所给予的解释就更是五花八门了。作为经历工伤维权艰难的过来人,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个领域的多数从业人员(更不要说那些工伤职工了),并不具备我这样的专业判断力(好歹我也是正规硕士毕业的律师),一旦被错误认识所误导,谬种流传,那可真是贻害四方。带着不平则鸣的激愤,以及出于物伤其类的朴素感情,我在工伤治疗期间下决心出版一本有助于解决工伤实务难题的专著。在对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的所有中文类工伤著作进行了优劣分析后,决定按照自己的设想编辑一本自认为既傻瓜、又专业的工伤著作。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写作,《工伤处理操作实务》得以在2004年9月出版。令人意外的是,该书竟然成为2005年中国法律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进入前30名的畅销书,并由此奠定了我与工伤的不解之缘。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包括再版在内累计出版的工伤类专著竟然达到了近20册。可以说,10年前处理工伤案子比较多的律师、仲裁员与法官,看过我的专著的朋友们不在少数。实务类专著的写作于我而言,除了解决实务类法律问题之外,也激发了我更多的问题意识,这些在参与立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从2007年开始至今的涉及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立法工作,我与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团队几乎从未缺席过。关于我们具体参与了哪些立法、提出了哪些有建设性的立法建议以及如何技巧地参与立法博弈,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阅《法治路上公益人》一书。作为一个年轻的律师团队,之所以能够在工伤保险立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我们在处理案件及写作书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而参与立法的经历,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制度架构的手资料,也激发了自己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工伤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无论是疑难个案的处理,还是立法文本的设计,没有理论的支撑都是很难想象的。法律规定永远无法穷尽个案的具体情形,唯有追溯制度原理及其价值判断标准,才能真正做出符合立法原意的判断与结论。立法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立法文本唯有适应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展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个法律条款的设计都必须有其自身特有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带着这种思考,从2009年开始就构思出版理论专著,力求系统对工伤保险制度做深入的理论探讨。然终因杂事缠身,时断时续的研究,并没有能够写出系统完整的稿子来。尽管其间,也曾出版了《职业病法律制度研究》(与叶明欣合著);但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越发觉得自己的理论积淀的肤浅。此间也不断有朋友催问我何时出版新著作,我总是答曰”快了”。不意之间竟然过去了9年。而今终于下定决心出版此书,一方面是多年的积累需要借助出版的契机强化自己写作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博士学习期间有交付科研成果的压力。实事求是地说,本书虽是个人多年积累的思想结晶,然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有很多。鉴于出版如期临近,所以只得如期付梓。
感谢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朱茂林律师、韩世春律师、张舒迟研究员与张莹莹研究员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多年好友、法律出版社应用分社社长戴伟先生为本书出版所提供的帮助。当然,更要感谢法律出版社李璐编辑为本书如期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不当之处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我也一定尽的努力在未来修改与完善本书稿,力争实现当初写作本书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大家支持!
黄乐平
2018年4月于海淀区知春路豪景大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