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6979
——教授 赵刚
因为文字间充满了智慧和爱, 而使这些平庸的语言也散发出了不朽的光芒。
——紫晴
序一 一部极具教育价值的当代家训/001
序二 用江湖之火,燃庙堂之香/006
作者自序 心田留与子孙耕/008
1.
青春的定力/001
2. 选择读书/015
3. 健康/029
4. 崇尚节俭/039
5. 慎重交友/046
6.
提升人格的力量/057
7. 善待老师/079
8. 交际力是重要的生存能力/087
9. 习惯的力量/095
10.
文化素养的养成/102
11. 创造性才能/112
12. 管理好自己的人生/121
13. 懂得谦卑/134
14.
学会说话/144
15.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156
16. 自胜者强/168
17. 蕴蓄生命的地力/178
18.
学点辩证法/187
19. 教训的价值/196
20.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203
21. 人生有悔/212
22.
学会与人合作/218
23. 改变思想的重要性/227
24. 懂得求助/236
25. 掌握分寸/242
26.
现代人的适应力/249
27. 知人与自知/260
28. 关键时刻的选择/267
29. 婚姻八要/276
30.
职业选择之我见/287
31. 如果你想创业/294
32. 能像罗文上尉那样么/307
33. 杂说/313
34.
官场十悟/319
35. 爱国情怀/336
36.
信仰与迷信/342
外一篇 可怜天下父母心——《心田留与子孙耕》的题外话/351
后 记/358
2016年5月的一天,家住深圳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跟我要100本书,说要用来做礼物赠给身边的亲友。他还调侃说,如今给亲友赠送烟酒、衣物已经不稀罕,而赠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正所谓“赠人以言,重于金玉”嘛!有朋友喜欢我的书,我自然高兴。我马上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系,责编告诉我:库里已经没有,需要第三次加印,要等几天才行。我说:既然有重印可能,为了不负读者的厚爱,就再给我一次修订的机会吧。于是,就有了这次再版。
离初版刚过一年,就有了这次再版机会,完全出乎我自己的预料——我不曾想一番给孙儿的“私房话”,能得到读者们的青睐。一年多来,出版社是怎么营销我这本书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几百家网店有售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我也曾在王府井书店、深圳宝安书城买到过我自己的书。我也先后从出版社购回3000多册,满足那些跟我索(购)书的人。这些人索书,有的是作为职工培训读本,有的是公司用作回馈客户的赠品,有的是开展单位读书活动特别推荐给员工的。有些人如我深圳朋友那样专门用来赠送朋友,也有些人专程找到我让我在扉页题字送给新郎新妇做贺礼。其间,《中国老年报》、《父母课堂》等报刊也做了个别篇章的摘选。《父母课堂》的编辑在给我的信中说:“这些隽永如流水一般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昭示着人生智慧。我从中看到了您对孙辈朴实真挚的情感和殷切的期望。这部著作不仅是您送给孙子的金玉良言,也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像灯塔一样为许多年轻人指明人生的方向。”编辑老师这样首肯,令我感动!我作为一个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别无所求,自己的书能有益社会、造福众生,就足矣!我也因此收到许多读者的感言,已逾20多万字。读者的肯定和鼓励,令我欣慰,更使我有一种成就感。
再版机会,是读者给我的,是出版社编辑给我的,是那些一直关注我并给我写作以指导的师友给我的,是时代需求的大趋势给我的,所以,我愿借再版机会,一并表达我真诚的谢意!
作 者
2016年6月25日
序一 一部极具教育价值的当代家训
赵 刚
世事无独有偶:刚给一个从事地产、生物技术等行业,资产有几十亿元的家族企业内部成员做了“跳出富不过三代魔咒”的演讲,回后刚坐,房国东先生来电,邀我为他所著《心田留与子孙耕》作序。二事连至,令我感慨:中国人的家庭建设水平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进入关注人本身与家族成员生命质量上来。这是中国家庭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我是在一次参加有关家庭教育的公益活动时,结识国东先生,并有幸读到他的《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家训”的。作为一名倾心家庭教育的学者,我为有这样一部著作的产生感到欣喜,并对这部书能够促进“中国的家庭教育水平步入一个新阶段”寄予厚望。
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开放,至今已过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应为“中华民族亘古未有之大变革”,绝大部分国人走出饥饿与贫困,迈入衣食无忧、广厦安居的小康时代。但在以无限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为代价获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称誉的背后,是国人素养、家族产业可否持续、独生代弊端、社会诚信缺失等多重问题阻碍着我们的国际化、市场化、民主化之路。从穷到富易,从富到贵难。如同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德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围绕国人素质与国家软实力等因素,西方的许多预言家在唱衰中国。这些言论催我们警醒与反思。掩耳盗铃般地无视问题,或夜郎自大,只会使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从两类群体可见一斑:中国家族产业代创业者平均年龄在55~65岁,未来十年,家族企业全面进入“接班人”状态。出人意料的是,只有18%的富二代愿意接班。究其原因,既有代沟、富二代钟情虚拟经济、对传统行业不感兴趣等诸多因素,更多的是代创业者为了票子,忘了孩子,忽视了后代的培养与教育。他们面对这些温室长起来的树徒有叹息。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身边六个长辈呵护、溺爱,成长的阶段,只会上学读书,不会应对生活的挫折、困境,当他们走进职场与社会,包容、协作、勤奋、诚信、担当等素质严重缺失。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考场上的英雄、职场上的狗熊。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使许多手持亮丽文凭的孩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一旦无白领岗位可就,又不屑于蓝领工作,很多孩子成了退居家庭的“啃老族”。
一个成熟的民族与家庭需要优秀的成员与文化引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内忧外患而持续发展,家文化作用巨大。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同构,产生无以估量的凝聚力。家训、家教、家风,绵延世代,至今仍是许多优秀家族的治家法宝。大儒曾国藩留有四句遗嘱,让后代“慎独”、“主敬”、“仁爱”、“力行”,曾家后代个个成人、成才,没有一个败家子。曾国藩说从三个地方就可看出一个家庭的兴败:一看子孙睡到几点起床,二看子孙是否做家务,三看子孙是否读书。所以民间有“越富越读书,越穷越养猪”之说。
前年承以色列驻华使馆安泰毅大使之邀,赴使馆畅谈中以文教交流话题,获赠《以色列:小国强大的内因》一书。今天以色列以其巨大的成就与公认的实力被誉为“世界上小的超级大国”,犹太人成为智慧与财富的代名词。其成就来自哪里,这本书归纳为六点:一是家庭,二是化逆境为机遇,三是厚脸皮(高情商之形象表述),四是教育,五是勇于实践,六是奉献。从中可见家庭的作用与力量。犹太人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堪称不可思议的奇迹。这个家族19世纪全盛时据称掌控了欧洲四分之一的财富。至今已逾十代,产业遍布全球,去年巴黎一份年报说罗氏家族现有资产86.2万亿欧元。家族产业创始人梅耶1812年去世时所留遗训,后代一直视为神圣。罗家祖训:只要你们团结一致,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
一个家族传承后代有价值的是精神而非财富。很多的文化与家典,把一个家族的兴旺标准归结为金融资产的多寡,极少明白财富是由人力、智力、金融资产构成,更少有明白若不积极管理人力、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将无法存续。
同志曾推荐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告诫全党同志,当时法国的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革命的主因是腐败与社会秩序、国民道德的衰退。狄更斯的《双城记》形象地描绘了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的状况: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给中国的是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国民道德水平与人口素质令人汗颜,映现在世人眼中的是: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尤其是在少子化时代,许多家庭对孩子未来人生的高期望值与高定位,使许多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与科学的人生走向,带给家庭更多的是无奈、失望与愤懑。
可见,家庭教育事关家族兴衰、民族昌盛、国家安危呀!
因此,我们太需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提高全民素质了!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具有民族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教材”,中国社会的发展呼唤可以匡扶社会、拯世易俗的“家训”类精品!
而房国东先生大著,正是应着时代的呼唤,适时来到了读者面前。2014年2月份中央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让“正能量”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强调教化,归拢民心,讲空道理不行,要细化到家庭,细化到孩子,而“家风”、“家训”的传承,是贴近百姓的教育,《心田留与子孙耕》的普世价值也正在这里。
这些写给他孙儿的“私房话”,可谓一种现代版的传世家训,其生命意义与活力在于给许多爱而无方、教而无术的家长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亲、可近的优秀家庭教育读物;对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此书不愧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宝典。“家训”通篇饱蕴着深情大爱,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字里行间,充满智慧,其主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相信,每一个关心孩子成长、注重自身品格修炼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迪。
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繁盛和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慷慨悲歌、直面危局之士,他们总会以智慧、勇气赢得掌声。国东先生历时五年,殚精沥血,数次精修细改,推出了这部力作,这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无穷动力。
如今这部书得以面世,无疑对丰富家文化宝库、对推动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
借房先生著作出版之际,聊发数感,求教广大读者,让我们共筑和谐社会、幸福家庭之梦吧!
2014年6月30日
(序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序二 用江湖之火,燃庙堂之香
朱虹宇
进入2013年,身体上的一些不舒服固执地搅扰我的神经,我放下手上写着的一篇小说,开始主动寻找阅读一些关于生命体验的文章。这一年的3月,国东先生带着书稿来到我的案前,严肃的面容,绵长的情思,细密的讲述,其时,一室阳光。
谈了很久。感受萦怀。
那一刻,我想到了父亲。
我想我还是需要不期而遇的契合,和因此产生的心灵理解和感知,以及借此触摸在匆忙生活中久已忽略了的灵魂。
毕竟,这些年,我让灵魂受累了。
这是一番写给幼孙的家话,20余万言。寄望他明事理,会说话,知进退,恪操守,心通达。
每个话题独立成章又一脉相承,用长辈的经验和视角洞悉人生,耳提面命。
这些话,将为阔阔人生打开第二道门。
步入人生,每一个可能就等在那里。不管喜不喜欢,一些际遇和境况都会染上生命的画册,绚烂或者纷乱,简单或是隽永。
更需要试着用好自己手中的那支笔。
这些话,现在的阔阔一定不能看懂,但他或许已经懂得爷爷是要他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若没有真心或者用心,即使百万之言,又怎么能承载一个生命的茁壮?
国东先生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支撑,涉足成长话题和励志领域,更像是一个草根。只是,有了对孙子的爱,才把自己多年的阅历和学养倾囊倒出,哺育那枝发芽的幼苗;牵挂对后代的责任,才连续十八天伏案成稿,又历五年之功三次印刷内部试发行,广泛征求意见,进行精修细改。
对孩子的关照和培养也许并不需要专家的身份,教育孩子的方法管用就是对的,有启发、被借鉴就是有质量的。当这些书稿出现在博客上,一些读到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感觉很受益,积极在更大范围助推传播。
至此,这些家话已不只是对阔阔的附耳低语。
这部书要比想象的更有力量。
人若没有经过繁华,难得淡定到不虚荣。
国东先生年过六十,经历良多,平静温和。一番家话引来抢读的佳话,虽出乎意料也并未使他热血沸腾。他对我说,自己不是作家,汗颜出一本书。
我说,一定是有了作品,才出现了作家。
抛开这部书的启蒙和教诲功用,它还是一部好的随笔集。
2013年6月20日
(序者系齐齐哈尔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
作者自序 心田留与子孙耕
许多人,进入天命之年后,对人生的感悟至深。觉得自己才开始活得明白了,恨不能重活一回,可是,好年华却已一去不返。于是,把万千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然而,此时回望他自己的孩子,却像他年轻时一样,正“从零开始”,懵懂地在人生路上“左冲右撞”,甚至一如自己当年那样游戏人生。遗憾的是,当儿子又进入天命之年后,他的孙子又在重复他儿子年轻时的“轻狂岁月”。一辈又一辈,走不出“重复前辈”的怪圈。
如果,有一个孩子,能较早从他祖辈、父辈那里汲取到人生经验,试想,这个孩子该少走多少弯路,节省多少“探寻人生真谛”的时日啊!
尽管“传授”永远无法替代“亲历”的功效,但是,有人指路与无人指路,毕竟对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有着毋庸置疑的不一样的影响。
该传承的,不仅是血脉,更包括智慧和经验。
那么,该谁来为孩子完成这个“奠基”呢?当然是他的祖辈或父辈。
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关心子孙的成长,希望能为子孙谋划得长远一些。
笔者跟所有的老人一样,在能劳动的情况下,会努力挣扎着工作,想多给孙子留下点钱,想让孙子的未来没有衣食之忧。
可是,这就是重于大山之爱吗?
明朝朱之瑜在《杂著·教子》篇中说:“先贤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今人但思积金以遗子孙,所见亦浅矣。”
我读了这句话颇有感触。
金钱,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却又不是我们生活中好的东西。给子孙留下金钱,或许会养成子孙的懒散、怠惰和奢靡、骄横,或许留下的是一种潜在危险。
那么,怎样才能既留下金钱,又不留下隐患呢?
笔者认为,那就必须同时给子孙留下深邃的思想和圆熟的人生经验。
这就是我要给孙孙留下“家训”的缘故。
美国有百年发达史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富达十多亿美元。从老约翰·洛克菲勒,到他的孙子戴维·洛克菲勒,成功地延续了家族的辉煌。他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良好的基因遗传,也有后天的不懈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老约翰·洛克菲勒给他的儿孙留下了一本《洛克菲勒信札》,
从人生、事业方方面面,给出了一个成功而深情的父辈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
美国同时代的巨富和杰出的人物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杰克·维尔奇,都表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在多方面受到了《洛克菲勒信札》的影响。美国经济界风云人物艾伦·格林斯潘认为,《洛克菲勒信札》比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敌国的全部财富还要宝贵。
江苏无锡古镇荡口有华氏家族,近四十代,代代出俊才。仅明清两代就走出三十七名进士;近代有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以及华绎之、华秋苹、华君武等一大批名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华氏始祖留下的《十劝书》代代相传,成了家族代代兴旺、发达的传家宝典。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获奖的比例大约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犹太人何以如此聪明?因为犹太民族传承着制胜的“教子三宝”:一是让孩子熟读经典,丰富知识;二是发掘孩子的个性创造力;三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三点,造就了一个优秀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更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一大批宝贵的家训经典。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背景、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孩子们读起来感到生涩、难懂,很少有人能系统研读。孩子们需要有一个通俗的“家训”读本。
我效法他们,将自己六十年的人生感悟用三十六篇文章写出来,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力求情理交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努力为自己的孙子描绘了一幅“三十六维”的人生立体剖面图,供他慢慢解读。
这区区二十万字,是我留给自己孙子的一笔情感财富、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希望能将自己的所有情怀,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这些生存智慧和做人道理,化作一片知识的心田,留给子孙们耕耘,让后人从中收获成功之果。
可是,许多孩子处在青春期时,又因为缺乏实际生活的磨炼,没有生活经历的教训,不能理解“过来人”讲的人生大道理,甚至会固执地自以为是,不屑于别人的教诲。我的孙子也不例外,刚开始,也可能对爷爷的教诲不感兴趣。但是,老年人是人生的结晶,是智慧的代表,老年表现生命的深刻和成熟。古人云“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孩子只有从内心敬畏老人,才会尊重长辈的教诲。《圣经》里有一句箴言:“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相信,我的孙子也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摒弃愚妄,而对爷爷的“家训”逐渐有新认识。
阔阔,如果你真正理解爷爷的苦心,能认真去研读,反复领会爷爷留下的思想,它将值得你一直读到六十岁。如果你一直不能理解爷爷的苦心,不肯看或不认真看,那便是你的遗憾,更是爷爷的悲哀了。爷爷可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如此天地大爱,人生智慧,将一文不值了。
当然,爷爷不希望你“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变迁,爷爷的有些观点,会不合时宜,你可批判地汲取。但,这毕竟是早于你近六十年的一个老人对生活的体悟,是值得你思索、珍视和借鉴的。爷爷希望你不仅能从“家训”中体味到做人的真谛,同时能从这本“家训”的读者群中,找到更多的知音——友谊,这是爷爷期望留给你的另一笔更大的财富。
爷爷在为你写这些“家训”的同时,又有一点担忧:怕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过高,而对你造成过大压力,反而不利于你的成长。有个叫“随心笔迹”的博友说:“人们总是对第二代、第三代抱有十分美好的期待,也愿意为他们做无私的付出。然而现实给我们的却常常是无情的失望……在我看来,过多的关爱与呵护,乃至竭尽全力的‘打造’,恐怕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因。一个从小习惯了多方重重呵护和给予的人,很难设想他能轻松自如地迈出独立情况下的步。”爷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年轻人要成器,没压力不行,压力过大也不行。希望孙孙理解大人们的苦心,能清醒地摆脱这个怪圈,健康成长。
爷爷现在是“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啦!如果爷爷在有生之年,能亲自参加你主持的关于这本书的读者座谈会,则爷爷此生之愿足矣。
有些至近亲朋当初无意中听说我正给两岁的孙孙写“家训”,
都十分感兴趣,鼓励我结集成书,一定也送他们一本,供儿孙分享。或许,仅仅留给自己的孙子看,是一种狭隘和自私,如果能给更多人以启迪,那也许是我回馈给这个世界好的礼物。《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于是,才决定结集成书。
一番“私房话”,毫无粉饰,毫不做作,或许有些太过直白,只适合爷爷对孙子来说,不宜示人。然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真实”所在。我自信,我的书值得一读,因为,书中每个字都浸入我的真情,每个观点都是我对人生真切的感悟,毫不做作,句句是我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咦!“匹夫而为百世师”,不自量乎?这些文字是金玉良言,还是虚妄之说,任由读者来评说吧。
作 者
2009年6月25日
这些写给他孙儿的“私房话”,可谓一种现代版的传世家训。其生命意义与活力在于给许多爱而无方、教而无术的家长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亲、可近的优秀家庭教育读物;对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愧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宝典。
——教授,赵刚
因为文字间充满了智慧和爱,这些平实的语言也散发出了不朽的光芒。
——诗人,紫晴
这些隽永如流水一般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昭示着人生智慧。我从中看到了您对孙辈*朴实真挚的情感和*殷切的期望。这部著作不仅是您送给孙子的金玉良言,也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像灯塔一样为许多年轻人指明人生的方向。
——《父母课堂》编辑致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