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8016
《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 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 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 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 、安史之乱等。《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的 作者为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 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细说体”在普及历史的领域独树一帜,既有精彩生动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评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序言
自序
一 再现大一统
二 隋文帝
三 独孤皇后
四 隋初功臣
五 高颍
六 韩擒虎、贺若弼
七 李德林
八 史万岁
九 洗夫人
一○ 大索貌阅、输籍法
一一 杨素
一二 嫡长制的变通
一三 雄心大欲的隋炀帝
一四 突厥问题
一五 大运河
一六 征高丽
一七 隋末大起义
一八 杨玄感事变
一九 宇文化及
二○ 王世充
二一 瓦岗寨
二二 窦建德
二三 杜伏威、辅公柘
二四 李渊从太原起兵
二五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六 裴寂
二七 刘文静
二八 玄武门之变
二九 古今独步的唐太宗
三○ 房玄龄、杜如晦
三一 魏徵、王珪
三二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三三 贞观之治
三四 玄奘取经
三五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三六 药王孙思邈
三七 唐高宗
三八 女皇武则天
三九 狄仁杰
四○ 许敬宗、李义府
四一 来俊臣、周兴
四二 唐中宗、韦后一
四三 唐睿宗、太平公主
四四 史才刘知几
四五 千古奇帝唐玄宗
四六 姚崇、宋璟
四七 开天盛世
四八 张九龄
四九 李林甫
五○ 高力士
五一 杨贵妃
五二 僧一行
五三 诗仙李白
五四 诗圣杜甫
五五 安史之乱
五六 张巡、许远
五七 人如其字的颜真卿
五八 唐肃宗
五九 李泌
六○ 郭子仪、李光弼
六一 唐代宗
六二 唐德宗
六三 理财家刘晏
六四 杨炎与二税法
六五 卢杞
六六 陆贽
六七 唐顺宗与永贞革新
六八 刘禹锡、柳宗元
六九 中兴之主唐宪宗
七○ 裴度
七一 李想
七二 韩愈
七三 自居易
七四 唐穆宗
七五 唐敬宗
七六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七七 唐武宗与会昌毁佛
七八 小太宗唐宣宗
七九 牛李党争
八○ 唐懿宗
八一 裘甫起义
八二 庞勋起义
八三 唐僖宗
八四 黄巢起义
八五 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八六 三省六部
八七 地方官制
八八 学校
八九 科举考试
九○ 山河的裂变
九一 后梁
九二 后唐
九三 后晋
九四 后汉
九五 后周
九六 吴
九七 南唐
九八 前蜀
九九 后蜀
一○○ 南汉
一○一 楚
一○二 吴越
一○三 闽
一○四 荆南
一○五 北汉
一○六 敬翔
一○七 周德威
一○八 桑维翰
一○九 史弘肇
一一○ 王朴
一一一 冯道
一一二 罗隐
一一三 李煜
序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邓广铭
人们大概都知道,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载有“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大概也都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蔡中郎”,当然就是说三国史当中的一个片段。
南宋晚年吴自牧的《梦粱录》则记有“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耐得翁《都城纪胜》所载略同)。这里所说的“通鉴”,绝不是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或朱熹的《通鉴纲目》而言,而是略似“通史”之意,与下文之“汉唐历代”是一样的意思。
举述以上三事,我是想用来说明,到了宋代,一般社会人群的文化水平,在当时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自然形势走向的推动下,也正企求逐步提高,故不论城市的市肆、涂巷,或是百姓聚居的村落,都有以讲说史事为专业的人(包括盲人)。但是,这些以讲说史书为业的人,全都是并不真正读过史书的人,他们只是在从某些读书人闻知某一阶段的历史(大都是战乱最多的时期)的粗略梗概之后,再加以演义和穿插,增加一些热闹的、传奇的场面,写成文本,口耳相传。有许多盲人也成为这类传承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藉以用为谋生的一种技艺。这许多讲史的文本,经过长时期和千百人(包括一些真正读过史书的人)的充实修改,最后便结集为《三国志演义》、《五代史平话》、《水浒传》等书,成为现今多数人喜读的古典小说。
在《三国志演义》等书已经广为流行之后,在各大城市以及乡村市镇的市场或庙会上,一直还有人在继续讲说三国的群雄和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也仍然能吸引一些听众,这说明,由并不阅读史书的人向社会人群讲说历史故事的风习,在继续了千百年之久而并未改变。
可是,在抗日战争期内,在当时作为临时首都,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重庆,却有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挺身而出,要向这个山城的社会人群,讲说真正的历史事实。他找定了一个可以容纳大量听众的会场,作为他演说的固定场地,按一定的日期和一定的时间,到那里进行演讲,听众则须买票入场。这真称得起是一支异军突起,然而这支突起的异军,一上阵
却收到了横扫千军的效果。前一期的讲题是“说三国”,后一期的讲题是“说武则天”,听众与日俱增,在重庆这个山城,确实引起了一大阵轰动。我当时身居北碚的复旦大学,距重庆百多华里,竟也经常有为这番讲史的叫好声传来耳边,经常为这一轰动效应所震动。
若问:主讲人何以具有如此这般的魅力? 何以能使他的讲史引起如此这般的轰动? 我的答复是:因为他是洞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那时他的正式职务,是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史地教育委员会,并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兼任教职。
黎东方教授所讲说的三国史或武则天的历史,全都大异于从宋代以来,出现在城市或村镇中那些说书人和讲史人所讲说的内容,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照这样做,按常理而论,则他的讲说,较之那班职业的说书、讲史人,便应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听众的兴趣,然而他竟能以突起的异军,横扫一切职业的说书、讲史人员,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原,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
在重庆演说上述两段历史,引起了一大阵轰动之后,黎东方教授又飞往昆明,把这两段历史又全都重讲一番,其所引致的盛况,一如在重庆讲说时。他是否又到另外的地方讲述过,我却记不起来了。但单就渝、昆两地来说,只因黎教授的讲演而接受到真正的历史教育的,正不知已有若干千百人次了。
黎东方教授于1949 年离开大陆之后,经常往返于台湾与美国。但不论何时何地,他一直还在操其旧业,或则是执教于某一大学或学院,担任某种历史课程,或则是在某个研究机构专心致志于某一历史课题的研究。总之,他是无往而不是以历史学科这一领域作为他的安身立命之地的。
在黎东方教授离开大陆,直到目前的这四十多年内,我虽然也曾接到过他的来信,当他于80 年代末来北京探视朋友时,虽也曾有过短暂的晤谈,而对他在此四十多年的生活情况,除上面所概述的诸事而外,却并不详知,只是在进入90 年代以来,我从台湾刊行的几种杂志上,特别是从《传记文学》所刊载的书刊报道上面,才得知悉,这四十多年,乃是黎东方教授在历史学的论著方面最为丰收的时期。他既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不
计其数的史学论文,更先后出版了《细说先秦史》、《细说三国》、《细说元
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一直细说到民国的肇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