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280774
“奶爸系列”在博客、微信中发布、转播后,一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先后表示喜欢这一组文字,希望我不断写下去,说他们在等着看。
有位长时间关注我博客的同事,甚至对我说,自从我开始写作“奶爸系列”后,她就喜欢上了,我别的文章,她不再看了,只看“奶爸系列”,每篇必看。
各地不少素昧平生的朋友——男女老少都有,因为在网络上读了我的“奶爸系列”,自称成了馨儿的“粉丝”。他们的点赞、评论和鼓励,心平气和,词句温婉,全然没有网络言论常见的喧嚣与粗糙,不啻是我平淡生活的美好点缀。
馨儿出生了,刚从产台下来,就睁开了双眼,还对爸爸咧嘴而笑;馨儿学会站立了;馨儿会爬了;馨儿学会走路了,从独立行走二三步、四五步,到学会中途暂停、拐弯、转身、绕圈,只用了一两个小时……
从出生到三岁半,一个“人之初”的纯真世界,过亿的点击量,你也可以共享……
千金驾到
1.千金驾到 /
2.爱,需要注视 /
3.半月记 /
4.小女大名 /
5.小美女的另一面 /
6.拜婴孩为师 /
7.初为人母的妻子 /
8.江南美女 /
9.迷人的笑容 /
10.美女的爸爸 /
11.我的前世情人 /
12.玉米的女儿 /
13.婴儿的韧劲 /
14.与生俱来的语言 /
15.五十岁和一岁 /
16.笑是对爱的好回应 /
17.听说中的馨儿 /
18.逗子有方 /
19.不愿意孩子长大 /
20.奶奶来了 /
南巡东游
21.壮游 /
22.南巡东游 /
23.粑粑挨骂了 /
24.站立起来了 /
25.我们的2014年 /
26.会打电话了 /
27.过周岁 /
28.下江南 /
29.学会走路的一天 /
30.不叫我“爸爸” /
31.动物爱好者 /
32.父亲节的礼物 /
33.广场舞的影响 /
34.去看大草原 /
35.大海初印象 /
36.观看大阅兵 /
37.有限的词汇量 /
38.冀西北三日游 /
39.小小画家 /
40.再游天津 /
明年要当小模特
41.明年要当小模特 /
42.卫生纸的故事 /
43.夜猫子 /
44.婴儿语言里隐藏着的秘密 /
45.晒娃狂魔的理论 /
46.语言艺术 /
47.不开心的事 /
48.思想境界 /
49.长大后做什么 /
50.敏捷应答 /
51.家天下的观念 /
52.不大淘 /
53.次拒绝去超市 /
54.小小戏剧家 /
55.害怕的事物 /
56.迈进三岁大不同 /
57.稚气豪爽的上声调 /
58.挟小弟弟以令爹妈 /
59.社交行为发育商 /
60.语言、权利、交际 /
61.小小舞蹈家 /
62.三岁时的父亲节 /
63.晨母暮父 /
64.三岁半生日 /
后记 我愉快的写作
代自序
晒娃何妨
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两岁闺女弹琴的照片,冠以“关键看艺术气质”的标题。闺女萌萌的表情,赢得了众多朋友的赞扬——点赞和文字表扬都有。
与此同时,有位朋友向我提出了劝告:晒娃有危险。他说自己以前也经常晒娃,但不久前一位朋友告诫有危险,他经过一番思考,便删去了所有晒娃的微信。
劝告我不要晒娃的朋友,不是只有他一位。自从有微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不下十人次。
我当然相信,劝我不要晒娃的朋友,都是出自善意。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想法。我认为,他们的担忧有点过度。
反对晒娃人士,中外都有。但是,理由截然不同。大致说来,外国理由是,晒娃可能不利于娃心理的健康成长,可能侵犯娃的隐私权;本国理由则是,坏人太多,他们可能利用个中信息对娃不利,比如将娃拐骗走。
晒娃可能不利于娃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可能侵犯娃隐私权的说法,我比较认同。娃的成长,需要一个平静常态的空间,过早、过多地将娃的言行举止公之于众,可能对娃构成压力,促使其早熟,或者感到不安;娃被晒的时候,因为年龄小,还没有隐私权的意识,还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将来长大,有了隐私权的意识,可能不认同父母的尺度把握。不止一位朋友说过,懂事了的娃不让他们在微信上晒自己。父母认为是萌,是可爱,而他们认为是丑,是傻样。娃跟父母,审美观上有分歧。
外国的理由,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它跟我国的理由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尊重,而不是基于恐惧。实际上,外国理由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晒娃可能不利于娃的成长,可能触及娃的隐私权,因此需要审慎。
审慎不等于不可以晒。将娃置于无菌室、保温箱、与世隔绝的城堡中,不见得比让娃在有菌、自然、开放的环境中生长,更有利于娃的健康成长。
不是我崇洋媚外,国产的晒娃危险论,的确不如外国的有道理,有高度。晒娃是有可能透露名字、住址之类信息,坏人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干坏事。但是,这样的事情,显然属于小概率事件。网络搜索半天,大家说来说去的事例,也就是浙江某地,有人因为在微信中说出了娃的名字,差点儿被坏人利用,拐走四岁的娃。
显然,国产的理由、结论几乎就是:晒娃随时可能导致娃的身体、生命受到损害。
这种危险理论,不啻是杞人忧天。
按照这种危险理论,不光是微信不能晒,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切公共场合,亲人之间都应该道路以目,或者用暗号、密语进行交流。否则,娃的名字也可能被坏人侦知、利用。
为了一种小概率的危险,全城戒严,全民皆兵,人人自危,步步惊心。这样真的好吗?
完全没有防范意识,固然是不对的;但过分地担忧,也是不明智的。孔子曰:过犹不及。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我认为,与其死于大面积的杞人忧天,不如死于小概率的犯罪事件。
认真说起来,晒娃危险理论,本身就相当有害:它会以蔓延、惑众的方式,制造紧张、恐怖气氛,使得人民时时处于忧虑、痛苦状态中。久而久之,必然身心俱损。这种理论,与瘟疫何异?
世上流行阴谋论,我一般是不相信的。但晒娃危险论,我怀疑背后有阴谋。无需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让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惧而亡,这是天大的阴谋呀!
再理想的社会,再强大的国度,再太平的世界,也不能避免小概率的伤害。正确的应对之策是:不夸大,不恐惧;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忧来明日忧。
曾经有首广泛流行的歌,这样唱道:“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现在的情况,不用那么复杂,只需改动三个字,“假如人人都减少一点忧”,就会有个好结果: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综上,我的结论是:晒娃虽然有风险,但不必忧惧过多,因噎废食。
2016.06.16
1.千金驾到
我家的千金来了,来得有点突然,比预产期提前了整整二十四天!
妻子一直希望她是小马驹,因此常常冲着自己的大肚子说:宝贝儿,不要急着出来啊,至少要坚持到大年初二。为了迎合妻子的心思,我送给她的两个小礼物,都跟马有关。一个是在从澳门回北京的飞机上买的黑曜石手链,上边缀有一颗宝石红心和一匹银质小奔马;一个是在一家银行买的丝绳项链,项链坠是一匹纯金小马驹。现在,这两样礼物都只好另作解释了。比如说,小龙属相的宝宝,加上小马驹,就是龙马精神了。
千金的提前到来,让我们吓得不轻。那天凌晨三点多钟,妻子突然感觉到腹部疼痛难忍。缺乏经验的我们,不能肯定是不是临盆征兆。我手忙脚乱,像以往那样采取一些穴位按摩措施,希望减轻她的腹痛。同时上网查阅,对照是否早产症状。忙乎了半天,她的腹痛症状未见减轻。于是打电话把住在附近的我岳母叫来,开车到了妇幼保健院。
挂了急诊,医生的诊断结论是:早产。
没有空床位,只好在检查室里等待,做胎心监测。检查室的病床,窄仅容身,我很担心,已然腹痛难忍的妻子,稍微侧身就会滚落在地,雪上加霜。小小的检查室,有时候三张床上都躺了产妇,加上医生、护士、家属,挤作一团,空气令人窒息。
好不容易熬到进产房的时间,以为很快便可以生出宝宝。不料,进去之后,时间漫长得停止了一般,四五个小时里毫无进展。在产房外等待的我们,有时坐在椅子上,有时坐在楼梯上,有时站在楼道里,坐立不安。眼睁睁看着同时甚至稍晚进去的产妇,一个个生产后被推出产房,在门外亲属的簇拥下转往病房。
终于,听到“导乐”叫我妻子的名字了。我飞奔下楼去交了费,拿回防护服,迅速穿戴齐整,准备进产房给妻子加油打气。不料,一等就是一个小时。
进去之前,我问过一个刚完成生产的产妇的家属,被告知,到里边后,一般只需等待半个小时。但是,等我进去之后,发现妻子的情况有些不同。可能是饿得身体乏力,使不上劲,也可能是她拒绝了采用无痛生产措施,疼得没法用力。我进去后,时而给她往嘴里塞一小块巧克力,时而给她用吸管喝一口红牛饮料。我们一起努力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没能顺利生下宝宝。后,医生以早产和胎心减速两个原因,建议我们授权侧切,取出了宝宝。我们终于听到了宝宝一声清脆的啼哭。
正如产前那位主管医生所预测的,我家宝宝体重六斤多。3080克,六斤一两六。
当时我以为,我家宝宝是早产儿,身体羸弱,没有力气哭泣。但是,助产士告诉我,宝宝的情况不错,过一会儿也许会哭个不止的。她指给我看,我家宝宝是女孩,腿上膝盖部分有青色块,说可能是胎记。助产士特别告诉我,我家宝宝皮肤挺白,手指修长。因为是早产儿,产科医生要求我喂奶勤着些。
但是,自始至终,我家宝宝都没有现出任何早产儿的情状。刚下产台,助产士抱给我看时,她就睁开双眼看着我;我逗她,说她长得精神,漂亮,她有咧嘴似笑的回应。母婴在产房休息两个小时之后,到了病房。不久,宝宝就将我从护士站拿来的半小瓶奶喝个精光。这个时候,同病房比她早出生六个小时的男宝宝和比她早出生两个小时的足月女宝宝,都还没有睁开眼睛,还不会吸奶,一直在睡觉呢。
住在医院的两天里,我家宝宝睁开眼睛看人的时间,明显比同屋另外两个宝宝多,而且基本上不怎么哭,顶多是吸不到奶时,嗷一嗓子,吓人一跳,不像哥哥姐姐,哭起来都是长调连音。
临出院的时候,在宝宝妈妈提议下,我动员另外两个宝宝的家长,让三个宝宝合了个影,为他们建立了人生的个微信朋友圈。妻子注意到,护士站给开的黄色出院单上,关于我家宝宝的信息是:早产……正常。
昨天得知,那男宝宝因为受到感染,暂时不能回家,不能跟他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代表我家宝宝,祝他早点康复,回家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回家已经四天了,我家宝宝的样子更加老成,精致。不过,前两天的文静淑女形象,也被她自己破坏了大半:吸奶时的霸道作风(用力推开妈妈的手,只有她自己才能抓着粮仓),吸不到奶时的有力嗷叫,气势如虹,令人退避三舍。
好几位朋友,一直在追问我家宝宝名字取了没有。这里我一并作答:我家宝宝一直都是有名字的。出生之前,我们期望胎宝宝健康成长,所以给取了个“壮壮”的名字。现在知道宝宝是个女孩,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了。回到家里的头两天,吃奶,睡觉,睁眼看人,不哭不闹,一派文静,妻子直接拿澳门作家朋友林中英来信中用的美称“宁馨儿”(林中英的信中有“你家宁馨儿……”一句)作了她的名字,叫她“馨儿”或者“馨馨”。根据宝宝这两天的表现,这个名字似乎又有点勉强了。
我认为,宝宝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健康成长。
但是,宝宝妈妈不这么想,她总在追问我:咱家宝宝的大名想好了没有?
2014.01.28
2.爱,需要注视
“孩子是自家的好”这说法,早就知道。但是,因为不曾有过直接经验,体会难免肤浅。馨儿出生至今不过十天时间,但这十天的朝夕相处,于此我算是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短短的十天,我亲眼目睹了馨儿的不少“先进”事迹。例如:
怀孕36周加两天,就急着出来的馨儿,被产科医生诊断为早产儿。但是,刚从产台上下来,馨儿就睁开了双眼,盯着我看,还能左右转动眼珠。我逗她玩,说些“我宝贝女儿真漂亮”之类的话,馨儿当时就做出了咧嘴微笑的回应。
馨儿出生后,跟其他足月儿一样,只在产房待了两个小时,就跟妈妈一起转到了普通病房。转到病房后不到一个小时,馨儿就喝完了护士给调配的半小瓶奶。
在病房住了两天,母女就获准出院回家了。护士站开的出院单上写着临床诊断:早产……正常。
馨儿回家后的两天里,不哭不闹,能吃能睡。奶粉能喝,母乳也行。妻子担心的孩子喝过奶粉后不愿意接受母乳喂养的情况,并没有发生。馨儿睡觉的样子,安静甜美。因此,妻子一下子就“馨儿”“馨儿”地叫了起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回家第三天,馨儿开始会闹。也就是在肚子饿了和一时吮不到奶汁的时候,嗷一两嗓子,大概就是所谓的“嗷嗷待哺”。同时,双手乱舞,乱抓,甚至把她妈妈的手当作竞争者,用力拨开。
回家第四天,馨儿的一个表姐,六岁的小学生小苹果来看望她。我对抱在怀里似睡非睡的馨儿说:“小苹果姐姐会唱歌,会跳舞,让姐姐给馨儿唱一首歌好不好?”她竟然出人意料地做出了点头的动作!须知,这个时候的婴儿脖子非常柔软,一般没有点头的能力。
第五天,其实一直希望我们生个儿子的孩子的老舅,小苹果的爸爸,来看望馨儿的时候,妻子对馨儿说:“馨儿宝贝,老舅来看你了。老舅对你可好了,他可喜欢馨儿了。你表示一下欢迎,好不好?”馨儿马上就咧了咧嘴,做出了微笑的样子。把老舅高兴得几乎蹦了起来。
前天开始,馨儿又有了一招新花样:面红耳赤挣扎两回后,双脚用力一蹬,摆脱襁褓的束缚,身体往上冒出三四厘米。原来,前两次挣扎,她是在拉屎,双脚蹬是为了让她的小屁股离开屎堆,感觉舒服一点儿。
还有一件事,匪夷所思。馨儿习惯于左侧睡觉,岳母说,这样容易造成左右脸不一样大。于是妻子和我,有时候会对着半睡半醒的馨儿说:“馨儿,把头转到另一边儿睡,这样你长大后会更漂亮。”几乎是每一次,她真的都照做了!
从下产台以来至今,大人们在旁边谈论她,只要她不是真的睡着了,好赖话基本上会有不同的反应。说她好话,她表情怡然,或者咧嘴微笑;说她坏话,她眉头紧蹙,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有时候还会双手乱舞,双脚乱踢,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
如果不是怕读者朋友难以忍受,这类事情,我还可以列举出一长串。
出于好奇,我给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时,问她,我刚出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这类“先进”事迹。母亲的回答,令我有些失望。她说,记不得许多了,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经常饿得头昏眼花的。父亲一天到晚在生产队干农活,回到家时,已经很累了。谁能有闲工夫、闲心情,一天到晚哄孩子玩?另外,生我的时候,母亲没有经验(不满19岁),好多事情不晓得该怎么做。因此,卫生方面,做得很不好。不过,她说,因祸得福,我身体的抵抗力,反而比情况大有改善的两个弟弟好。比如说,我的皮肤不怕蚊虫叮咬。三四岁时,一次在水沟里玩水,双腿叮满了蚂蝗,鲜血淋漓,我都没有发觉!
母亲电话里告诫我,馨儿的卫生也不必太讲究,以免将来抵抗力差。这条母命,当然是根本无法执行的。妻子,岳母,尤其是岳母,根本容不得馨儿受丝毫的委屈。馨儿撒了,拉了,换尿片,那叫一个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估计,母亲若在,看到馨儿的小样子,也会是这样做的。
馨儿长得像我。母亲说,我当年跟馨儿似的,并非足月出生,也是九个多月时早产。据此推测,我当年大概也是有过不少“先进”事迹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好,正巧是学校的寒假,我有时间、心情观察馨儿的一举一动。据说,心理学界有一种观点,两位异性能够用眼睛互相注视十秒钟以上,说明他们是相爱的,原本不相爱的两个人,注视十秒之后,也将从此坠入情网。
我对女儿的注视,何止十秒钟,恨不能一天到晚!
朋友们看到馨儿的照片后,是一片赞扬声。一些有过生育经验的女性朋友,说馨儿的样子,完全不像才出生几天的孩子,更不像早产儿,一看就是聪明漂亮的小女生;一些喜欢研究属相、星座的年轻朋友,则说馨儿属蛇、水瓶座,都预示着她长大后,将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生。
当然,面对这些说好听话的好心人,我一概报以一番自谦,有时甚至引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语,贬低一下馨儿。
实际上,经过这十天的注视,作为父亲,我对馨儿的爱已经相当深厚,对馨儿的欣赏已经无以复加。换言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我对她的爱,对她的欣赏了。至于她长大后是否聪明,是否漂亮,已经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只要她健健康康长大成人,我便心满意足了!
2014.02.02
3.半月记
今天是我家闺女馨儿出生的第十五天。心血来潮,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组馨儿的照片,同时诌了一首诗。诗云:“馨儿来我家,转眼半月啦。只知吃拉睡,模样美如花。”很快就有细心的女性朋友提出意见,说“来我家”三个字看着别扭,馨儿本来就是你家的人。其实,诌诗的时候,我心里也曾为此纠结过,但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不过,对朋友的这个意见,我并未词穷。我回复说:“馨儿原本是天使。”没错,馨儿还在她娘肚子里的时候,妻子就和我约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们都要热烈欢迎,决不搞性别歧视。我们也将这个意思,知会了双方长辈。
对成年人而言,半个月的时间,会于不知不觉间,倏忽而过。但对初生的婴儿而言,却因为会发生不少(小)的变化,而显得较为悠长。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初为父母者,喜爱孩子且比较有闲暇,无分白昼黑夜地守在孩子身边,随时注视着,婴儿的吃奶,睡觉,拉屎撒尿,一颦一笑,都不会错过,时间之流就如蜿蜒小溪,一步一景,多姿多彩。
当然,吸引我们、令家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依然是关于馨儿的心智表现。听妻子说,她儿时,每当她妈妈因她怄气时,她爸总会站在她那一边,对她妈说:“一个吃屎的娃,她能懂个啥,你跟她计较什么?”现在,刚出生才几天的馨儿,就给了我岳父当年的理论以有力的回击:还不会吃屎的娃,都已经懂不少事儿了!
从医院出来的第二天,也就是馨儿出生的第四天,岳父从洛阳来到北京。听了我们关于馨儿种种早慧迹象的汇报,岳父当着馨儿的面表示怀疑。结果,馨儿当时就表现出了不快乐的神情。在妻子、岳母和我的敦促下,岳父表示道歉,馨儿脸上立即现出轻松的表情,跟花儿开放似的。岳父将信将疑。为此,他曾几次对馨儿进行反应测试,有时说她没有那么聪明,有时说她并不漂亮,等等。结果是,馨儿一律以不高兴的样子做出回应,屡试不爽。现在,我岳父已经表示,自己可能真的是低估了婴儿的心智水平。
今天中午,我再一次见证了馨儿的心智奇迹。刚睡醒的馨儿扭动了两下身体,我问她:“馨儿是不是尿尿了?”不料,仰面躺着的馨儿,轻轻地点了两下头。我以为自己看花眼了,或者馨儿打嗝了。确定她并没有打嗝后,我再问一次:“馨儿告诉爸爸,是不是尿尿了?”结果,她又轻轻点了两下头。打开襁褓,果然!有必要说明一下,仰面躺着点头,这个动作,打馨儿出生以来,我们从来不曾见到过。
今天,馨儿有了如下两种不同以往的表现:
一是,她半睡半醒时,想要拨转她脸部的朝向,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能直接拨转。今天强扭不行了,她脖子“变硬”了。但是,如果轻言细语跟她说,为了让她更漂亮,需要转一下脸,她就会乖乖地任凭我们拨转。
二是,嗷叫不一定代表她要吃奶。今天以前,馨儿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发出嗷叫,那就是,她肚子饿了。其他时间,都会安静地睡觉,或睁着眼睛,看看天花板,打量身边的家人。即使是撒尿拉屎了,挺多也只是轻轻哼唧两声。今天下午,一如往常,发出了要吃奶的嗷叫声。但是,妻子给她喂奶时,她并没有那意思。我们以为母乳不能满足她的需要,立即调了奶粉,但是,她对奶瓶嘴完全不感兴趣;我们又以为她身体哪儿不舒服了。一时间,岳母、妻子、我,三个人手忙脚乱的,不知所措。后来,妻子怀疑,她可能是撒尿了。果然!换了尿布,馨儿立即安静下来。而且,很快便进入了如狼似虎的吃奶状态。
对于馨儿上述两种表现,我的分析是:脖子“硬了”,表示馨儿从此有性格了,不再由人随便摆布了;尿了也嗷叫,说明馨儿开始讲卫生了,开始懂环境的重要性了。
看馨儿吃奶时那副蛮横的样子,我告诉她,要温柔一点儿,不然妈妈会疼的。但是,没有任何效果。我觉得,婴儿毕竟是婴儿,心智蒙昧。但是,想到比预产期提前了将近一个月、原本还应该待在娘胎里的小生命,现在居然忽闪着一对有明显双眼皮的眼睛,做出那么多出乎我们意料的举动,不能不为之感到惊诧。
如果,我家馨儿的许多“若智”举动,不是巧合,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错误解读,那么,我猜测:大多数婴儿之所以显得蒙昧无知,是因为她们缺少注视的目光,是因为她们的父母家人缺少观察的耐心,缺少发现的眼光。
陪伴馨儿成长的这半个月,我还有一点感想:封建时代,朝廷官府为了表示亲民,总是宣称自己“爱民如子”“以民为子”,创造出“子民”一词。我觉得,这些词语,未必尽是忽悠欺诈的口号。其中可能包含有真实的成分。但是,词语中的“子”字大有名堂,需要作必要的限定。如果朝廷官府以民为嗷嗷待哺的婴儿,可能真的会有些许仁爱之心;如果朝廷官府以民为富有叛逆精神“狗都嫌”的八九岁孩子,态度必将大为不同,鞭笞交加,也不无可能。
2014.02.07
后记
我愉快的写作
迄今为止,我出版的各种著作有十几本,写过的散文随笔大约三千来篇。但是,这个“奶爸系列”、历时三年半的写作,是我轻松、愉快的经历。
虽然一开始就取了个“奶爸系列”的名目,但它只是一个随性、散漫的写作规划。将写成什么样,会写多少篇,能否结集成书出版,都没有认真考虑过。间隔多长时间写一篇,一篇写多少字数,也没有讲究。完全视乎素材,视乎忙闲,视乎心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素材、有时间、有感触,就写上一篇;短的一千多字,长的有三千来字;间隔短的只有几天,间隔长的有半月,一个月。当然,偶尔也会因有读者朋友的催促,“好久没有读到关于馨儿的文章了”“‘奶爸系列’该更新了吧”,于是写上一篇。我写其他短文,大多有“功利”目的,或者为了表达某个学术思考的观点,或者为了参与感兴趣的时事话题的讨论博取些许点击量,或者为了给我的几个报刊网络专栏供稿赚取一点稿费。但是,“奶爸系列”没有这些“功利”的考量,就是因为好玩,好玩就写,不管它是否适合现有专栏发表,是否会被门户网推荐到首页。不过,可能是趣味有共性的原因,其中还是有不少篇什,被网络编辑推荐到了首页,在报纸专栏上发表出来。就是说,这些文章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影响。
这些年我写的短文,以学术随笔居多。学术随笔,免不了要参考若干文献,引用一些文句。这就需要花不少时间在查阅、核对上,摊书满桌,在所难免。“奶爸系列”的写作,没有这些问题。只需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往往可以一气呵成。写惯了学术论著的人,来写这一种生活随笔,轻松、自由的感觉,格外强烈。
至于写作“奶爸系列”时的愉快心情,其实是无需多言的。我老来得女,已然比一般年轻父亲多了些育儿的耐心与细心;此女长得又乖巧可人,健康活泼,性情更是古灵精怪,伶牙俐齿;再加上我们夫妇俩又爱带着她走南闯北,到处游逛……山川映发,夫妻配合,父女逗趣,好玩的事情便成箩成筐。作文之苦,苦于目中无人,腹中无货,心中无爱,我写“奶爸系列”,完全没有这些问题。眼中有个可爱的小人儿,腹中有层出不穷的作文材料,心中有道不尽的舐犊之爱,我的写作充满了快乐。
各地不少素昧平生的朋友——男女老少皆有,因为在网络上读了我的“奶爸系列”,自称成了馨儿的“粉丝”。他们的点赞、评论和鼓励,不时提醒我更新文章,心平气和,词句温婉,全然没有网络言论常见的喧嚣与粗糙,不啻是我平淡生活的美好点缀。有几位女性朋友,因为读了这个系列的文章,大老远给馨儿小朋友寄来漂亮的服装。童装事小,她们的用心、贴心,足以令领受者冬暖夏凉!
我有两位年届耄耋的恩师,她们都是学术上有大成就的人,生命不息,治学不止,从事繁忙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她们都对馨儿小朋友怀有浓厚的兴趣,微信点赞,赠送小礼物,关心其成长。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对我而言,有着双重的愉快。
回忆自己孩提时代,我一直有个遗憾:三四岁以前的事情,记得太少。现在还记得的二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有如下一些:妈妈让我站在水桶边等她,等了一会儿不见妈妈回来,我便大哭不止。爸妈带我去二姨家,觉得二姨家后院好玩,说愿意一个人住在二姨家,让爸妈回了家。结果天一黑下来,就哭喊着非回自己家不可。正月里走亲戚(姨婆,父亲的姨母吧),路上骑在父亲肩颈上,父亲开玩笑说不听话就把我丢进路边水塘里,当时心里真有点儿害怕。姨婆提着一条大鲞鱼到我家,我雀跃着边跑边喊,报告妈妈姨婆来了。在外婆家吃饭,见外公喝酒,我嚷嚷着也要喝,外公拿筷子头蘸了白酒,点在我舌头上,辣得我当时就哭了。从此不敢沾酒,直到成年。大年初一,那时还嗜烟如命的父亲在我要求下,给我吸了口他的旱烟。结果,我把吃的早饭全部吐了出来,从此对烟没有好感……我记事不算太晚,也不算太少吧?但是,我仍然想,假如我能记得更多孩提时代的事情,那该多好!在父亲去世以后,在自己做了父亲以后,这种想法更加清晰,更加强烈。回忆跟逝者有关的往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正常情况下,三四岁以前,孩子千娇百媚,父母百般疼爱,这个时期有家庭、人间美好的生活情景,特别值得记住,以便成年后回忆,品味,从中吸取力量。
馨儿长大以后,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自己孩提时代的许多经历,了解父母对她的爱,了解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情形,了解有许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喜欢过她……她的遗憾就会比我、比我们这一代人少得多。想起来,这也是一件令我感到愉快的事情!
有朋友说我前半生重要的作品不是那些学术论著,而是书中的主人公——馨儿小朋友,我很愿意认同这个说法。
2017.08.0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