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97015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汪兆骞倾情推荐
专业教育记者多年采访实录,直击中国家庭教育数十种典型问题
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心理解析,探究孩子成长的秘密
细致跌宕的故事情节
1 /第一章 小家藏着大问题,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施爱若施肥,过与不及都是祸
—如何教育过于依赖与自恋的孩子 3
感谢“懒惰”的妈妈
—好家长懂得对孩子进行劳动启蒙教育 14
为何娶了媳妇忘了娘
—原生家庭的情感沟通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25
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有父亲,不等于父爱不缺位 34
老人带娃,隐忧四伏
—舐犊情深下的隔代抚养 44
揭开强势母亲的面纱
—焦虑的母亲,会给孩子的成长投射阴影 55
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健全的人,从母亲心灵的“广场”走过 64
良性亲子关系,就像弓与箭
—亲子矛盾,或是双方审视角度的差异 71
女儿为何嫌弃“穷”爸爸
—千万别把所谓的“富养”搞错了 78
别让孩子陷入童年忧郁
—悦纳彼此的不完美 86
失效的“棍棒法”
—粗暴教育,治标不治本 94
105 /第二章 探究孩子内心的秘密,让教育事半功倍
高情商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幽默与即景调教,事半功倍 107
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看看孩子是否混淆了这些东西 115
为何孩子不自信
—重视孩子人格发展的最初时期 125
孩子对不好的事情上瘾怎么办
—有一种原因叫习得性无助 135
文雅女孩儿的“饿”症
—脑胼体神经焦虑,不可小觑 154
具有抗输精神的孩子更强大
—挫折教育意义重大 164
儿童噩梦预示的心理恐慌
—舒缓孩子内心的怕 171
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自残
—孩子为什么会身心自虐 178
187 /第三章 这些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孩子处理好跟老师的关系
—师生情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189
激活“冰山”下的那一角
—妙用积极心理暗示 199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
—被动学习之苦与主动学习之乐 209
凡事坚持出奇迹,这样培养孩子的毅力
—成事不足,大多缺乏意志力 218
万一孩子成了“学渣”怎么办
—考试不能是学生不堪承受之重 226
玩是门大学问
—儿童游戏中的小社会 234
推动专注力的多米诺骨牌
—注意力障碍,多是家长自己惹的祸 243
为何孩子没有理想
—理想不是绑架下的“鞭子”抽出来的 252
拖延是一剂慢性“毒药”
—帮孩子的内心安插一个自治“小哨兵” 261
我一直认为,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宿命的戏谑。15年前,从北师大文学院毕业后,我的一位英语老师引荐我去北京科技报社做见习记者,副主编孟老师为北师大师兄,食堂一顿小炸鱼招待之后,孟老师委婉地表示一线记者已经满员,问我能否以英语的优势偶尔翻译一些科技小品文。或许是懵懂幼稚之故,当年的我竟然以住得太远为由,婉拒了这一珍贵的入职机会—天晓得当年《北青报》的《安顿情感专栏》给了我多少纪实采访的冲动,天晓得事后我有多后悔自己的呆板,天晓得10余年的辗转之后竟然还是遂了这一线采访的心愿!
有趣的是,研究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以及两个孩子的出生与教养心路,终究让我的职场生涯拐了一个弯,从沿袭的教育领地,跳入了另一个全新的教育媒体领地。我以心理学记者的名头,开始频繁接触形形色色的家长与孩子,若干年中,竟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下了一个关乎青少年成长的“隐微世界”。忽有一日,我突发奇想,这些有着细致跌宕故事情节、已经赋予了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的案例,不正精彩纷呈地向人们打开一扇窗吗?从这扇窗里,我们不仅能窥见孩子内心的涟漪与曲折的心路,还能窥见家长澎湃起伏的焦虑与疑惑,同时也能窥见这个时代某些群体的隐忧与刻画在心灵上的烙印……于是,“摄像头精神,像摄像头一样如实记录的精神”这一闪念,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掠过,我执意要将它“捕捉”,而后续的事实证明,这次“捕捉”是有意义的。
出版圈的同乡兼好友陈平先生,立马就我的闪念提出了若干意见,鼓励我写作,谆谆善意,展露无遗。然后,中国画报社的张文杰女士充当起了最直接的“相马者”,首先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在素材零散与构架迷惘的情况下,慧眼成为提鞭人,鞭策启迪彼此“即便四处尚茫然,也要仗剑寻光芒”;多次的切磋与努力,张文杰女士指导我反复梳理框架,在与本报社产品不相符的背景下,又把这一蕴含着千家万户教育心得的“小窗散作”推荐给了国内知名“作家捕手”傅兴文先生。很幸运,傅老师亦是第一时间认真审读了文本,并且细心提出了诸多接地气的建议,然后将书稿交给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宋舒白老师……至此,“隐微世界”的那扇窗,终于仰仗众多同人的接棒之力,得以徐徐打开。
我经常思忖,在包罗万象的信息轰炸时代,当我的读者打开这一扇窗的时候,我究竟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风景呢?一个在文学与翻译、创作世界里游弋摸索的教育记者,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典型中国妈妈,一个期待悟化人生哲思的普通人,能否有着“泥犁拔舌自担当”的勇气,来构筑起通往孩子内心的“隐微世界”的桥梁呢?让我欣慰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均取材于活生生的人群影像,这寻常千万家的琐屑育儿事,就在我们身边循环上演,甚至投射下了我们自身的影子,我力求能够深情款款地记录下这些人与事,尽可能精微渗入机理地剖析这其中蕴含的心理动机,让我的读者们在这雅俗共赏的笔调中得以启迪与深思,倘若可取处一二,也不枉我八九分的愚钝之力。
只是,真实朴素的东西往往是有瑕疵的,拙作亦然:案例收集时间跨度稍长,可能会稍显零散;受真实访谈所限,内容尚未覆盖方方面面;更有个人性情等原因,文字尽兴而来或无章法……总之,路漫,修远,但孩子内心的“隐微世界”,永远是我探索的“秘密花园”,他们的天然烂漫与纯净深邃,让任何的柔软窥见,都变成了一次圣洁的朝圣,这扇窗,权当抛砖引玉的第一道原生风景,以后若有机缘,必将向读者呈上更为完整鲜活的纵深处景致。
窗已推开,那么,拂入的一定是蔼蔼之息,宛如清新的晨风,会不经意间浸润并触动着我们。如果恰巧遇见,那就让我们一起,潜心嗅嗅这原汁原味的斑斓与稚拙吧,事关孩子内心的秘密,或许我们都在迷离与探索的芳草径上—以此同勉,并诚挚地祝福我的朋友们。
——艾琳·威尔金森博士,教育家, 家长
一本正在努力学习如何教育学龄孩子的父母的必备指南,我多希望我的孩子上学时我有这本书。
——芬恩·斯皮纳佐拉,家长
—亲子矛盾,或是双方审视角度的差异
那个六月,爸爸彻骨地寒 。孩子,抽在你脸上的指印是爸爸零落的记忆。如若,多点沟通,多点温柔,也许,我们不会由陌路到更幽闭的陌路……
寂寥深夜,一位性情粗犷的爸爸,破天荒地在空间里,带着懊悔写下了这些自称是“拉拉杂杂”的话语。儿子,因为年少轻狂,与老师发生了顶撞,而这位职场压力颇大的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让儿子百口莫辩,父子关系瞬间疏离。时隔半月,父子俩又因话不投机半句多起了矛盾,爸爸一个巴掌,彻底让儿子畏惧又寒心!父亲带着深深的歉疚,却又不知如何安抚叛逆期的敏感孩子。
俗话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一种祥和喜乐的亲子关系。当然,这仅仅是形容成年了的融洽亲子关系,但是,我们扒开“面子”看“里子”:亲密无间的父子或者母子关系,绝不是孩子成年后自然形成的,这理应是多年情感的浸润,源自孩子童年期的“懂得”与“惜得”,随着岁月历练的彼此感悟与交融,方培育了这一感人肺腑的兄弟般情谊。
然则,亲子关系矛盾丛生,不能走进彼此心海的亲人比比皆是,一方面,家长一路“拼杀”,于熙熙攘攘间尽力为孩子创造着好的生活环境,匆忙间又惊觉孩子的不知父母艰,没有按父母的意图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打开心门,且振振有词:爸妈根本是异类,无法沟通!
任何果皆可溯因,那些亲子沟通不畅的人,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成长历程,大多可以发掘出他们有如此现状之原因。撇开深层次的因素不论,且关照浅表的亲子“误读”与“误解”,即会发现一个个生活化了的鲜活场景:我们可以在一个不善交际的孩子身上发现家庭成员之间鲜少情感的流动,孩子在家庭内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他将模式用在家庭外的世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消极蛮横的孩子,在其家庭中,遭遇着生硬的命令与粗暴的对待,他在逆反的同时内心乏力,极度缺乏安全感……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许,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原本不足挂齿,但是聚沙成塔,积重难返,最终形成了一个家庭的现状!
孩子终究还小,是各种气场的被引领者,那么,在读懂儿童问题上,理应由我们成人来主导与渗透—以温润与理智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地去浸润、影响、带动!
有一位家长谈亲子沟通,借用了王国维先生的“三层境界说”—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这三层境界,均把儿童的视觉协同性与同理协同性放到了主要的位置,颇为有趣。
直击“拧巴”了的亲子情
童心是一汪浅浅的清波,晶亮而透彻;童心是一道明媚的曦光,柔和而纡徐。从襁褓中的软软“甜心”到日渐茁壮的“苗苗”,家长们怀着多少憧憬,精心地浇灌着稚嫩的小生命。然而,育儿又是一项精微而长远的巨大工程,一面是家长希望孩子乖乖长大的夙愿,一面是孩子自身生命力蓬勃的恣意,于是乎,或大或小的冲突与心灵碰撞成了亲子间的常态。
亲子沟通,怕的就是一个误读—既然解读有误,那么接下来的沟通“程序”便不能在“系统运行”中正常开展了:
岳女士是一个典型的职场能人,家里家外,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一对儿女的教育上,也是讲科学,让孩子张弛有度地参与学习生活。不过,她说,自己也有急躁粗暴的时候。
夏日傍晚,岳女士下班回家,看到9岁的女儿带着6岁的儿子在耍水!家里的热水瓶敞着,两大碗白开水被浸在一大盆凉水里,厨房的地上湿漉漉的,两人还乐乐呵呵地玩着塑料小鸭子!岳女士不明就里,心想,这俩“猴孩子”简直太淘气了,玩开水瓶,还弄一大盆水玩鸭子!
一团糟的情形让这位妈妈怒了,她不由分说冲上去给姐弟俩的屁股一人一巴掌。弟弟噙着眼泪,嗫嚅着:“妈妈,我和姐姐给你泡了白糖水喝,怕烫着你,拿凉水降温呢!……”
这位妈妈事后十分后悔,她说:“发生这个事情后,我很愧疚,孩子一片好心,就这么被粗暴地对待!其实想想,孩子玩水玩小鸭子,是童真,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简单粗暴,真是不明智。看着孩子们偶尔有点急躁的性子,我想根源就是在自己身上。”无独有偶,身为毕业班班主任的何老师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下班都5点多了,没想到班上的蕾蕾还在学校附近徘徊,闷闷不乐的样子。我心想,这个孩子按说是比较听话的,现在不回家,该不是碰到什么困难了吧。
我立马叫住了蕾蕾,询问她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始,蕾蕾表现出为难的样子,嘴唇嚅动了几下,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后来在我一再询问下,她扭扭捏捏地说:“刘老师,前几天我生日,几个要好的同学给我送礼物了,我爸妈生怕有男生送东西给我,死活要看,的确有一个礼物是一位男生送的,我们有很好的交情。可是,那天晚上,正好那个男生有一道题要问我,电话就打到家里来了,我父母很生气,让我写检讨……”哦,我松了口气,到五六年级,担心这些问题的家长太多了,我们老师已经司空见惯了!
不过,我十分熟悉班上这两个孩子,他们的确也只是正常地来往,或者说,即使有一点点微妙,也在正常范围内,父母草木皆兵,倒把问题搅得尴尬复杂了。
这天晚上,批改完作业我就给蕾蕾的父母打了个电话,一场“风暴”就这样暂时平息下来了。
何老师感言,现在一部分家长,在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上,不够巧妙,直接拿早恋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扣在孩子头上。就蕾蕾而言,本是一个乖巧上进的孩子,但父母处理问题的粗线条,让这孩子的心门似乎慢慢对家长关闭了。而接下来的关于小桦的问题,则是长期缺乏家庭安全感而产生的:
小桦在成都一所有名的私立寄宿学校上小学,生活老师说这孩子有点怪,都三年级了,一来学校就抱着一个旧旧的布娃娃。这布娃娃,从一年级抱到了三年级,周日抱着来,周五又抱回家。考虑到寝室用品的整齐划一,生活老师跟家长提过,但是小桦立马就哇哇大哭起来,一副惊恐伤心甚至绝望的表情,所以,大家就作罢了。
为了这旧娃娃,小桦也没少遭家人的奚落,爸爸有时候嫌麻烦,觉得儿子婆婆妈妈的样子真是讨打,就嚷嚷:“你小子赶紧把那破玩意儿给我扔了,没出息!”妈妈也觉得窝火:儿子不像男子汉,悲悲戚戚的小性子,一到晚上,不抱这布娃娃就睡不着!
熟悉这家人的一位心理老师坦言:“问题真的在家长身上,这孩子缺乏安全感,小时候父母几乎不在身边,来回换保姆,这布娃娃,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了。那么小,又送寄宿学校,他不让布娃娃陪着寻求点慰藉,又能如何呢?”
心理老师跟家长交流,家长千万不能只顾着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陪伴和成长,否则“儿子和老子”,各揣着各的心思,罅隙越来越大,父母根本就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而这看似玄乎的心理世界,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舍本逐末,这是某些家长的偏误。
上述3个小故事,3个鲜活的场景,给予我们的思考却是深邃的,辐射面涉及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形形色色的故事情节,无不演绎着拧巴了的亲情。其实,父母爱子,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姿态,方式更加智慧巧妙一些,学习和运用一点心理学知识和儿童教育学知识,也许,彼此间的融洽,会离我们更近一些。
透视矛盾下的“暗流”
就上面谈到的拧巴的亲子情,我同几位均已为人父母且在各自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著成绩的专家做了一些交流,我们交流了一些观点,最后发现:不论哪种观点,聚焦到核心,都是家长缺乏躬身交流的能力,只有姿态和心态到位,方能彼此亲密靠近。
视角不对位引发的同理不到位
岳女士和儿女的矛盾,堪称是典型的视角不对位矛盾。案例谈到了这个妈妈家里家外是能人,也尽量以科学的模式育儿,那么发生这一打屁股事件,显然只是偶然的。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两方的视角有差异。就孩子来说,显然是这样想的:天热,妈妈下班了,给妈妈一个惊喜!没准心里还回荡着儿歌呢:“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工作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所以,接下来他们就倒开水,放白糖,还想方设法给水降温。
在他们的心里,期盼的是妈妈的笑和表扬。但是,妈妈的视角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太顽皮了,一片狼藉!烫伤了怎么办!地上那么湿,滑到了摔断骨头怎么办……一系列消极的想象,已然让劳累或有些许焦虑的妈妈动怒了。两代人思维不在一个轨道上,所以各有各的理。因此,动手打屁股之前,先搞清楚个大概,这可是家长们的必修课。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孩子小还好说,等孩子长大了,亲子间积怨越来越多,也就不好收场了。所以,防微杜渐,一开始就蹲下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且也能恰当地把自己的隐忧以形象的方式告知孩子,这可不是多余的事。
沟通无能症,家长缺乏的是能力、技巧与格调
一个花季少女,竟然因为收了一份男生送来的生日礼物,就需要写检讨,吓得不敢回家,这个有点小题大做。并且,家长的做法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或者说,本来孩子之间交往是很正常的,家长这一挑起的暗示,极有可能让事情进一步雾里看花。所以,这不是关心女儿的举动,家长是费力不讨好,推远了女儿,降低了亲子间的信任度。
要说家长,绝对是好心:“自家的孩子,怎么也不能让早恋毁了啊。”但是,他们缺乏的却是亲子沟通的常识和技巧,也就是说,能力缺乏,格调俗套了一点。让孩子接纳父母的观点,滋润到孩子的心田,让孩子舒缓地疏通心思,远比大棒打压来得智慧。至于如何疏导子女的形形色色问题,不得不说,有父母本身的原生家庭环境影响,也牵涉到他们后天的环境和素养形成方面,命题太大,但是培养沟通能力,永远是有必要的。
社会压力下的顾此失彼
在很多场合下,都有小桦那样的孩子,以恋物来取代对人的依恋。说来也值得人思考,这类孩子,贫寒出身的占少数,大多数是出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比如小桦,读贵族学校,豪车接送,可谓“锦衣玉食”,但是,他的内心又是极其不安全的。一个布娃娃,搂搂抱抱近10年,说来也辛酸。
那么,背后是什么呢?背后是他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父母是社会的精英,并且是那种打着“飞的”,基本难在家里落脚的精英。所以,孩子的一切,他们都用钱来打理。要说这一类父母,应该知识文化水准也不差,多少也知道缺位陪伴的代价,但是,他们却无法停下来,他们生活的社会场景,就如同一根鞭子在驱逐着,一路向前。在社会竞争下,父母的心绪也难免焦灼和不安,他们的不安与浮躁,最先就会隐射到孩子的身上,在沟通亲子关系时,就一定会打上这一烙印。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诗歌《孩子》中充满智慧地表示:“你的孩子并不是属于你的,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所以,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诗人呼吁父母应该“怀着快乐的心情,让箭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因为孩子们“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诚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生土壤,若要苗儿茁壮成长,第一要素当推家庭教育土壤的适宜,家庭关系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家庭教育环境迥异,孩子秉性天赋差别巨大,而学校步伐基本统一的教育模式,是没有多大空间来修正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烙上的印记的。
那么,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亲子关系,如何让孩子有一个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大环境的当下,实则成了一个关键的枢纽,这个枢纽实际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构筑一个平衡且有韧性的内心世界,有无强大的心力来延续蜕变于原生家庭后的成年生活,能否以感恩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俗世的纷纷攘攘……父母当弓,那么首推的要件务必是坚韧与端庄有度,给孩子一个稳定祥和的氛围,如汩汩细流一样润泽着灵性的“稚雏”,与子相伴、与子成长。子女当箭,始发于沃土方能日后崭露头角,他们注定要驶向遥远且新奇的远方,任何捆绑和驾驭,都将束缚他们性灵的翅膀!爱子要深,若如爱,一定是理性且智慧之大爱,如同弓与箭的隐喻一般,在深厚与睿智的家庭土壤里厚积薄发,温柔敦厚的弓,蓄势待发的箭,彼此有自己的道路与担当,但彼此间又融会着拳拳深情与厚望!这才是苍穹天地间的大爱;这才是纪伯伦诗中弓与箭之美好承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