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79807
这是巴黎岁月中一段动荡又华美的记忆,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传奇又动人的故事,这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交织,关乎忠诚和使命,关乎信仰和正义。
从北京城到法兰西,对于18世纪的航行者来说,仍是一段路途遥远、危险重重的线路。出生在乾隆年间的混血孤儿海晏,随团出使法国,既是为解开身世之谜,也是为了他所钟爱的圆明园。
若是沿着塞纳河走回圆明园,一路的风景与故事又该是怎样的动人心弦……
乾隆晚年间的大水法,因众多机关年久失修,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着的。海晏几乎每天都在圆明园爬上爬下,维护那些年久失修的设备。
初秋,北京的法兰西先遣团从西什库启程,前往广州。海晏以翻译和随从的身份,随团出访。从圆明园到塞纳河,在命运的牵引下,他们于巴黎相遇,历经法国历史上动荡惊心、摄人魂魄的年月。这一段华丽又悲壮的人生交响曲,正被四个人奏响着。
而我们的故事,则是从一张被烧毁在炭火里的日志开始的……
目录
壮心不已
秋风走马出咸阳
长风几万里
客心何事转凄然
犹如故人归
断肠声里忆平生
山有木兮木有枝
对影成三人
春草明年绿
凌寒独自开
故人还寂寞
此心安处是吾乡
孰云吾道非
杯酒释兵权
循环不可寻
守拙归园田
古来征战几人回
灯火阑珊处
公元1790年2月3日,农历己酉年,腊月二十,立春。此时的北京城尚在一片冰封之中。也许是为了给新年添些喜气,薄冰覆盖的内河急着开化,半冻的土地急着松动,路旁柳枝更急着冒出新芽,湛蓝天空上的骄阳已经爬到制高点,它格外努力地散发着光和热,好让所有造物赶紧醒过来,庆祝春天。
紫禁城外理藩院,两位校正汉文官(翻译)也正急着办一件差事,半点不敢分心。其中一位把去年的日志从档案架上请下来,翻到一页,用一根手指头卡住;另一位把日志右侧的装线剪开,把线抻出来。二人配合极为默契。日志松散后,前一位把那页拽出来,随手扔进旁边火盆里,纸入了炭火立即焦黑化为灰烬。后一位把桌子上另一张写着“今日无事”的纸放到被撤走的位置。然后,他们把书页齐整,缝好装线。这本乾隆五十三年理藩院日志,便似原封不动地又被请回了档案架。
年纪轻些的那位文官,见四下无人,便和年长的同伴说:“大人,咱这差事算是办完了吧?”
年长者赶紧提了口气,挺直上身,扁了下嘴,又吐出那口气,俯下身,把手停在胸前,手掌朝下摁了摁:“千万不能声张,保全脑袋啊。”
我们的故事,就是从那张被烧毁在炭火里的日志开始的。
第一章
壮心不已
乾隆五十三年夏,公元1788年8月的一个黄昏,北京西北方向,圆明园西洋楼,一位七十七岁的老人背南朝北,坐在阴凉处。环绕他的是雕刻着西洋武器——军旗、甲胄、刀剑、枪、炮的五扇石屏风。老人家看着对面的喷泉龙飞凤舞的翻腾,反复思量着。
他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末伏的炎热让人烦躁,幸好傍晚起了风,凉爽从天而降也给人带来了好心情。弘历一时兴起,下令开启大水法,他已经很久没有来这里观水了。于是,这位老人便稳稳地坐在这把被西洋兵器包围的龙椅上,欣赏夕阳下的水流如虹,想着他的家国天下。
“六年半,这把龙椅还能坐六年半。”水流震耳欲聋,但不妨碍他深思熟虑,“既不可越祖父康熙执政六十一年之限期,余下六年半,还有何可让朕之传记再添一笔浓墨重彩呢?”
想着想着,眼前渐渐浮现起早年与洋人郎世宁、蒋友仁一道设计西洋楼图稿的场景,几位洋人都已故去,这让回忆变得更加珍贵和温暖。自康熙年间的“礼仪之争”后,能留在京城的西洋人就不多了,只有那些具备科学、文学、艺术等卓越才华的饱学之士,才会被皇室聘用,以专家、顾问身份效力朝廷。这些西欧的使者们,不比与大清接壤的俄罗斯使者,在京驻扎个十年八年就轮换回乡了,他们大多与明朝万历年间的利玛窦一般,终老于京城,而原因或是最初就立了誓——终身不行婚娶,母国的牵挂少些;或是往来一次的海路实在辛苦难耐,少则两年,多则三年,总之,没有什么退路的西洋人,视东方事业为毕生所求,倾其所有向大清贡献所学。洋人们带来了与东方文明不同的西方技艺,加上他们心直口快、活泼有趣的言行风格,虽然弘历谨记先帝雍正爷对洋人的严苛之律,但也不免赏识这些人。
“大水法机械维护,满朝文武竟无人胜任,蒋友仁那张世界地图,也没再更新。”他心里念叨着,转身对贴身太监说,“明天让钱德明来一趟。”水声太大,太监急忙站到皇帝身旁,“明天让钱德明来一趟。”弘历提了口气使劲喊着,“去谐奇趣,让他带个西洋厨子来,朕和他一起用西餐。”
法国人钱德明,本名让·约瑟夫·阿米奥,法国遣使团团长,年逾古稀,乾隆晚年北京城仅剩不多的西洋人之一,他是弘历的御用西方语言翻译官,在内阁蒙古堂行走;也是法国科学院驻中国通讯记者,而他最重要的身份,则是法国驻华使团精神领袖。这几日钱德明正在西直门新街口巡视这里的西洋建筑。
钱德明和蒋友仁都是法国人,钱德明正是在同乡蒋友仁的引荐下,凭借出色的文学、史学和音律才华,被乾隆爷赏识。
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西欧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各地宣言他们的“现代文明”,葡萄牙、意大利、法国都从17世纪开始向东方输送自己的专职使者。钱德明和前辈们,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物。钱德明所在的使团已有百年历史,到他这一代,即使达官贵族子弟,也得经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进入。怎奈花开花落,十多年前的1774年8月,母国传来遣散驻华使团的消息,蒋友仁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不日便故去了,甩下钱德明独自一人收拾残局,带着剩下的几位法国同乡在北京谋生计。蒋友仁的过世只是祸事之一,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苦心经营百年的学校、医院、孤儿院甚至墓地,都得依律,上交给地处罗马的一个组织。一旦这些地界儿交出去,他们几个法国人是否还能住在西什库,都得再议。一纸遣散令,却更像是这些洋人的夺命符,如何活下去,是钱德明要着手处理的事情。他想起早年法国使团刚到北京时,曾借住在其他使团的居所,那真是受了不少刁难,这次一定得拼尽全力,保住自己和同乡们的容身之地。钱德明思前想后,都觉得要存活,只能更加依附于中国皇室,一可保卫母国的财产,二可为自己留口饭吃。
北京城有东、西、南、北四处西洋人公馆,分别是法兰西购建的西什库北公馆;葡萄牙购建的宣武门南公馆、王府井东公馆;意大利罗马购建的西直门新街口西公馆。葡萄牙和法国使团面临相同的命运,钱德明便联合葡萄牙使者一起在北京斡旋,终得母国王室和大清朝廷护佑,乾隆颁布旨意:各公馆财产依旧归属所在国,这才保住了法国西什库产业的所有权。几位法兰西总算松了口气。但紧接而来的,是管理权必须移交。钱德明所属的团体已经解散,巴黎那边来了新的遣使,所有的管理权都得移交给那些新来的同乡。此时的钱德明已经不敢再做更多争取,他们和同僚们还能有地方住已经不错了,何况可以继续在西什库公馆里生活,便是知足了。
缺少了遣使身份的洋人们,特别是前团长钱德明,更为卖力地为大清做事。七十岁的钱德明,本想弃笔安享晚年,但在此光景下也只能笔耕不辍。书架上早已摆满了著作:《盛京赋》《中国兵法》《孔子传》《中国通史编年摘要》《中国古今乐记》,为了巩固自己在清廷的政治地位,并维持生计,他毛遂自荐,要依据圆明园西洋楼,结合北京城里的西洋建筑,撰写《西洋建筑参考》。获准后,钱德明得到一笔经费,开始巡回东南西北四座公馆,搜集各处建筑资料。近几月他正在西直门新街口西公馆驻扎。
西直门新街口西公馆是四座公馆里最小巧的,属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资料和图纸简单易整理,原本早早即可结束,但他发现这里也正是极好的僻静之处:前厅狭长,钟楼微小,紧密的空间给人安全感。自使团被解散后,为了国家和同僚们,他可谓心力交瘁。近日,法国又传来财政困难,政局动荡的消息,这让早已疲惫不堪的钱德明,更多了几分苦楚,“巴黎要重新召开三级会议,这,这真是前途未卜啊。”已来大清三十八载春秋的钱德明越想越焦灼。
创建西直门新街口西公馆的德里格是意大利人,建筑资料都是意大利语。钱德明以文件乃意大利语,翻译耗费精力大为由,延长了在这儿的驻扎时间。意大利文资料,他交给了自己的一位女学生负责整理。这位女学生是洋人们路过澳门时顺带来北京的厨娘的女儿。
厨娘在澳门时就以为当地的西洋人做面包和糕点为生,她的手艺极好,特别是烤面包,酥软浓香,足够外来者借此怀念故乡。厨娘父母过世得早,兄嫂又极尽刻薄,便早早离了家,专职在洋人们的厨房服务。后来听说他们要带一位厨子到北京,她自愿随团北上。
入京后,洋人们的面包都由厨娘负责烘烤。钱德明与喜欢物理的六阿哥永瑢、时任理藩院尚书和坤都有频密交往,为巩固使团地位,浓香酥软的面包被钱德明奉为西洋礼物,呈献给这几位显贵。后来,和珅府上干脆聘厨娘为西点辅导师傅。一来二去,厨娘与和府的管家日久生情,成了婚,生下一个女儿,就是钱德明的那位女学生。原本他们一家三口应过着风调雨顺的日子,但厨娘生产时落了病,三年后都未能再生产。急于有后的管家想纳妾,厨娘不情愿,但也不忍夫家断后,便自愿被出。而后厨娘就带着年幼女儿回到西什库钱德明那里。
母女最初挤住在公馆后院女校的房间,随着各地来京学习拉丁文的人越来越少,女校就慢慢解散了,所有房间便为这对母女专有,卧房、书房、钢琴室、储藏间……厨娘给达官显贵们烤面包,是有额外收入的,她把大部分收入拿来换了食材,放在储藏间里,专为洋人们烹饪西式美食;厨娘的面包笼络了大量贵族家眷,这些都让使团非常欣慰。作为回报,洋人们允许厨娘的女儿在各公馆随意出入,小姑娘由此跟着这些饱学之士学习各国语言,以致自小就精通了法语、英语、拉丁语,再加上对文学、史学、科学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师出名门的小姑娘长成了使团的得力助手。厨娘的女儿,叫易远瀛,取自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远瀛此时刚满十六岁。钱德明来西直门公馆,带着远瀛,让她整理意大利语的文案。
北京夏日的午后,让所有人困乏不已,远瀛也瞌睡地点着头,手里的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文稿已经混乱到一起了,她原本是要将它们分开的。她使劲眨着眼睛,希望能提提神,可是再怎么努力,还是昏昏欲睡。低垂着的头快要磕在书桌上时,公馆的大门“吱呦吱呦”地响起,这响声总算惊醒了她,让她马上来了精神。远瀛心里暗自笑起来,她最喜欢跟着洋大人们接待来访的客人,这个时点来访的,除了宫里人也没有别人了。不一会儿,楼下有人上来,说宫里的公公来传话了。远瀛脸上挂着收不住的笑容,急忙起身,搀扶钱德明下楼。
“钱大人,皇上请您明天进圆明园,一起用午膳,还请您带上咱公馆里的厨子。那就麻烦您走一趟啦。”公公站在门口笑嘻嘻地说道。
“有劳公公,还请进屋喝杯茶。”钱德明拱手道。
“不了不了,您忙着,我还得赶紧回圆明园伺候着。”公公继续笑着说。
远瀛急忙从身上取出一小块银子,递到公公手里,说请公公用茶。远瀛是心甘情愿拿这块银子来感谢公公的,平日里,她的活动范围不外乎就是家里、学校、西什库、西直门,未免无趣。北上圆明园,是她最期待的事。
“你母亲的身体肯定是去不了了,你能行吗?”钱德明送走公公,转身对远瀛说。
“可以,面包,沙拉,香肠,南瓜汤,这些都不难。”远瀛低着头掰着手指头说,她不敢造次,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但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那好,去西什库和你母亲请教请教,把要点记住了,晚上先演练一下。”钱德明看她欢喜的样子,也跟着笑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