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46923丛书名: 余秋雨学术六卷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观众心理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当代美学的起点是”接受美学”,也就是审美心理美学。本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
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
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余秋雨戏剧学著作全新修订版,中国审美心理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观众心理学》中国首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余秋雨学术六卷:观众心理学》中逐一证明,所有的艺术措施其实都来自观众接受时的心理元素。这样的书,本来应该由心理学家来写,我却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另一个方位,那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立场。“审美”,其实已经属于心理学范畴。因此,在《余秋雨学术六卷:观众心理学》看来,“美学”的更合适的内涵,应该是“审美学”。
目 录
总序 引论 心理美学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学 二 心理美学的立足点 三 对“观众”的误解 四 “正常观众” 五 心理美学的首要范畴 六 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七 悲剧美为何发生转型 八 喜剧美为何不适合情感投入 九 这一对范畴融合了 十 又从心理学通达了哲学 十一 审美心理机制 十二 以“注意”为例 十三 随意注意 十四 屏风之争 十五 心理空间 本论 观众审美心理 章 学理基础 一 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二 接受美学与心理学相遇 三 接受美学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视域 第二章 综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度对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对象化 三 心理定式 第三章 反馈流程 一 反馈的意义 二 集体心理体验 三 剧场内的多角反馈 四 剧场内外的反馈 第四章 观众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强度 二 变异 三 感知真实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观众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续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与故事结构 第六章 观众情感的卷入 一 戏剧情感的特点 二 观众情感的卷入过程 三 负面情感和复杂情感 四 共鸣 第七章 观众的理解和想象 一 观众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层次 三 想象 第八章 心理厌倦 一 适应与厌倦 二 对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剧目
在线试读
一什么是心理美学
心理美学,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门从审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学问。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基本上与心理学关系不大。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说,“美是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理念”为起点。不管他是不是把“理念”解释清楚了,也不管后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理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美学。
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都继承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赞成“理念”,也会首先寻找一个抽象概念,再层层具体化。几乎一切美学著作,包括大学里的美学教材,总是当头提出一个问题:“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定义,定义可长可短,但都因艰辛概括、拼凑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罗了,结果却毫无价值。直到今天,这种“美的定义”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但没有一个能被人们记得。更严重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程序,把人世间大量丰富多彩的美,全都变成了同一源头的概念衍生物,其实是严重脱离了美的存在状态。
试想,要把狂风暴雨中的惊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闪、百岁夫妻的临终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长嚎、宋词格律的平仄调整、歌剧女腔的故意停顿、现代画家的实物引入、万众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将这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个定义、揭示出同一种理念,有可能吗?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学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不美。
当然,也可以用一种聪明的方法来定义:不丑即美。但问题仍然来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间往往只有一点点微妙的界线,这个界线怎么划定?世上有辽阔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与美和丑的界线又怎么划定?……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美学,一开步就会撞墙。
在学术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数哲学家通过形而上的途径继续研究人世间一些终极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社会对美学的要求。普遍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发现美、接受美、享用美、创造美,人们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理论指引。
正是在这样的渴求和这样的困境中,人们发现,如果把问题的重心从“什么是美”转移到“为什么让人感到美”,整个学术框架立即就出现了生机。
“为什么让人感到美”,这个问题,把美的接受者当作了主体。随之而来,“美”也就转化为“美感”。产生“美感”的过程,称作“审美”,因此,这种美学也可以称为“审美学”。
一个人如何产生美感,这是心理学课题。由此,美学也就从哲学的门庭转向了心理学的门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学的门庭中,美学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学的门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学的归结点是美学,而不是心理学。当然,这种美学与传统美学有着根本的差异。
……
心理美学,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门从审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学问。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基本上与心理学关系不大。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说,“美是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理念”为起点。不管他是不是把“理念”解释清楚了,也不管后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理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美学。
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都继承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赞成“理念”,也会首先寻找一个抽象概念,再层层具体化。几乎一切美学著作,包括大学里的美学教材,总是当头提出一个问题:“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定义,定义可长可短,但都因艰辛概括、拼凑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罗了,结果却毫无价值。直到今天,这种“美的定义”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但没有一个能被人们记得。更严重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论程序,把人世间大量丰富多彩的美,全都变成了同一源头的概念衍生物,其实是严重脱离了美的存在状态。
试想,要把狂风暴雨中的惊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闪、百岁夫妻的临终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长嚎、宋词格律的平仄调整、歌剧女腔的故意停顿、现代画家的实物引入、万众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将这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个定义、揭示出同一种理念,有可能吗?有必要吗?有意义吗?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学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不美。
当然,也可以用一种聪明的方法来定义:不丑即美。但问题仍然来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间往往只有一点点微妙的界线,这个界线怎么划定?世上有辽阔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与美和丑的界线又怎么划定?……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美学,一开步就会撞墙。
在学术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数哲学家通过形而上的途径继续研究人世间一些终极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社会对美学的要求。普遍社会时时、处处都在发现美、接受美、享用美、创造美,人们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理论指引。
正是在这样的渴求和这样的困境中,人们发现,如果把问题的重心从“什么是美”转移到“为什么让人感到美”,整个学术框架立即就出现了生机。
“为什么让人感到美”,这个问题,把美的接受者当作了主体。随之而来,“美”也就转化为“美感”。产生“美感”的过程,称作“审美”,因此,这种美学也可以称为“审美学”。
一个人如何产生美感,这是心理学课题。由此,美学也就从哲学的门庭转向了心理学的门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学的门庭中,美学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学的门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学的归结点是美学,而不是心理学。当然,这种美学与传统美学有着根本的差异。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