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221668
剖析秦国重大事件
评说秦国重要人物
展示秦国世态风貌
秦史专家邱二毛谐趣写秦史,告诉你真正的秦国奇人有多猛,秦国历史有多萌
本书助你轻松读秦史——
从一场“举重比赛”写起,以《史记》所记录的基本事实为基础,用奇葩写法、今日眼光和视野讲述从秦国统一天下到大秦帝国灭亡之间的奇葩事儿,呈现那些鲜为人关注的史实,有趣、有料、有味。
第一章 那一场改变历史的举重比赛 /001
第二章 骑黑马的落魄王孙 /007
第三章 天下首富的烦恼 /013
第四章 史上最强的跨国官商合作 /019
第五章 嬴政的身世之谜 /026
第六章 嬴政的悲催童年和少年 /030
第七章 吕不韦的志气和霸气 /035
第八章 太后情缘 /042
第九章 吕不韦的最后时光 /049
第十章 谍影重重的大秦帝国 /054
第十一章 人才济济和阴谋遍地的大秦帝国 /058
第十二章 赵国牛人李牧的崛起 /065
第十三章 屈韩灭赵,打响统一第一枪 /072
第十四章 一场注定失败却要名垂千古的刺杀(上) /078
第十五章 一场注定失败却要名垂千古的刺杀(下) /084
第十六章 用对人,统一就完成了一半 /092
第十七章 真正的统一,从心开始 /099
第十八章 大秦帝国改革总设计师 /104
第十九章 大秦帝国的总工程师 /108
第二十章 帝国那么大,皇帝想去看看 /112
第二十一章 长生路漫漫,始皇上下而求索 /118
第二十二章 从英雄到“寡人” /125
第二十三章 那些年,皇帝遇到的刺客 /129
第二十四章 危机四伏的巡游之路 /135
第二十五章 始皇驾崩,竟与臭鲍鱼“同床共枕” /141
第二十六章 惊天变局,沙丘之谋静悄悄 /149
第二十七章 同流合污,造反三人团形成 /154
第二十八章 造反造反!以皇帝的名义造皇帝的反 /161
第二十九章 后宫之谜,母仪天下的人是谁 /168
第三十章 立储之惑成祸 /177
第三十一章 胡亥即位,杀人立威 /183
第三十二章 蒙氏蒙冤,帝国双璧陨落 /190
第三十三章 李斯落难 /200
第三十四章 李斯的最后自白:如果再回到从前 /211
第三十五章 二世末日:从一部《指鹿为马》的大片开始 /219
第三十六章 阴谋螺母:阴谋家赵高死于“阴谋” 227
第三十七章 大泽乡疑云:一场“骗局”引发的起义 /236
第三十八章 最后一站:少府章邯力挽狂澜 /244
第三十九章 君梦成骸:大秦王朝留下千年背影 /251
第四章 史上最强的跨国官商合作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没有食言。在经济上,吕氏集团成为异人政治活动唯一的赞助商;在策略上,吕不韦是异人的总顾问和总参谋长。多年来,吕不韦在从商时,以金钱为后盾与各国政界要保持密切联系,对政界的操作规则熟稔于心。现在,他的金钱和经验终于都将派上用场。
——《秦朝那些奇葩事儿》
王孙异人和商界大腕吕不韦都在烦恼中等待命运的转机。
不同的是,异人的等待是消极的无望的,而吕不韦却四处活动,伺机而动。
他用自己的金钱作后盾,混迹于邯郸城的上流社会中,派人四处收集信息(尤其是政界的信息),试图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一条能帮助他达成理想的捷径。
这一天,一位下人无意中说起秦国质子异人在邯郸的悲催生活时,吕不韦眼前一亮,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的光荣之路就要开始了。但他此时还没想明白,这个异国的落魄王孙究竟能给他带来什么。
臆想无法激发他的灵感,他决定去见见这位落魄的王孙。
在手下的指引下,吕不韦在邯郸的街边见到了骑着黑马的异人。异人英俊的脸上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老成与憔悴。吕不韦在街角悄悄地打量着他,并从他忧郁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此奇货可居”。吕不韦禁不住暗自赞叹道。
回到家中,一场比拍卖皓镧明珠更大的策划已然在吕不韦心中尘埃落定。但是为求保险,他还是决定征求一下他爹的意见。身为吕氏集团的顾问,老头子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吕不韦一问他家老爷子:耕田的利润有多少?老爷子说,十倍。
吕不韦二问:贩卖珠宝的利润有多少?老爷子说,百倍。
吕不韦三问:立主定国的利润有多少?老爷子说,无数倍。
这三个问题已经充分暴露了吕不韦的野心。老爷子当然明白,与经商和耕田相比,从政获利当然更大,但风险和难度也更大。老爷子知道儿子的理想既不是种田也不是经商,他要做的是立主定国的大事。从他问的几个问题中,老爷子就知道儿子的主意已定,之所以问他,只不过是出于对他的尊重,所以,他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吕不韦见老爷子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心里更踏实了。一切改变就此开始。
异人接到富商吕不韦要前来拜访的帖子时,一开始并不想搭理这个超级商贩。自己虽然穷困潦倒,但好歹是一国王孙,让一个商贩来拜访,传出去似乎很没面子。不过他这个王孙混到如今的地步,面子早就没有多大了,反正也是闲来无事,不如就见见他吧,看他有什么说头。
得到许可后,吕不韦立刻去拜见异人。宾主二人客套一番后进入正题。吕不韦劈头第一句话就说:“我能够光大你的门庭。”
异人听后十分恼怒,自己虽然落魄,但怎么也是一国王孙,岂是你一个商贩所能光大的的?看来这家伙有几个钱便不知自己姓什么了,得教训教训他。于是便毫不客气地对吕不韦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吧!”
吕不韦听出了异人的火气,仍不紧不慢地说:你不知道,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会光大呀。
吕不韦和异人的会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谈判。吕不韦不愧是商场老手,牢牢地把握住了谈判节奏,故意设下包袱,简单的两句话,就把自己的生死和王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上自己的道。
此时,异人不得不对吕不韦刮目相看了。如果说吕不韦的第一句话让他感觉到他的狂妄,那么第二句话就让他感觉到了他的深不可测,非比寻常。他迫切想知道吕不韦的下文,于是放下王孙的架子,拉吕不韦坐在一起深谈。
吕不韦等的就是这一刻。
接下来,吕不韦精辟地分析了秦国的国情和异人面临的形势:秦昭襄王已经年迈了,异人的父亲安国君作为太子,很快就会即位。异人有二十多个兄弟,他既不是长子,又长期在外做质子,如果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秦王,异人肯定比不过天天在安国君面前晃悠的的那些兄弟,因此也就不可能得到太子之位。
听到这里,异人并没有失望,因为他知道吕不韦已成足在胸,肯定有办法。于是便问:“情况确实如你所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接着分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有能力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人。搞定华阳夫人,就基本搞定了太子之位。
接下来,吕不韦讲了他的公关计划。“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
吕不韦的一席话让原本心灰意冷的异人热血沸腾。上天把吕不韦这样的出色的营销策划人送到他身边,等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政治生命。激动之余,他上前叩头拜谢吕不韦:“如果我能如愿以偿,到时候和您分享秦国。”
至此,吕不韦和异人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史上最强的跨国官商合作正式开始。
吕不韦没有食言。在经济上,吕氏集团成为异人政治活动唯一的赞助商;在策略上,吕不韦是异人的总顾问和总参谋长。多年来,吕不韦在从商时,用金钱为后盾与各国政界要人保持密切关系,对政界的操作规则熟稔于心。现在,他的金钱和经验终于都将派上用场。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异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凭借这五百金,异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最让他解气的一个细节是,他在风月场泡妞时再也不需要打白条,再也不用忍受那些老妈子的白眼。总而言之,有了这五百金,异人至少在经济上已经过上了王孙应有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异人有了经济基础,说话底气十足,高调对自己进行自我包装,高调与赵国政要和各国质子交往,并广纳门客,培植自己的亲信,使自己的贤名传回秦国,形成了他在赵国及秦国都举足轻重的形象,提升了自己的“软实力”。
光有经济上的待遇是不够的。吕不韦还要帮助异人在政治上享受王孙的待遇。
吕不韦经过长期的研究,明确了一件事:异人能否被确立为王位的继承人,华阳夫人的作用最为关键。但如何能让远在秦国的华阳夫人替异人说话呢?吕不韦自有办法。
吕不韦带着巨款和一批奇珍异宝来到秦国为异人的政治事业游说。华阳夫人在秦国的地位十分尊贵,吕不韦一个异国商人想贸然去拜访肯定要吃闭门羹。他决定从外围突破。
他首先买通华阳夫人弟弟家和姐姐的管家,得到与此二人见面的机会,进而游说姐弟俩。
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因为有姐姐作后台,过得十分滋润。但吕不韦抓住了阳泉君的软肋。他对阳泉君说道,“因为你姐姐备受安国君宠爱,所以你也跟着享福,既富且贵,家中珠宝,厩中骏马,房中美女多得数不胜数,现在连安国君的财富都不如你。但是,秦王年迈,一旦有不测,安国君即位后,你那无子的姐姐年老色衰,一旦失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到那时,你的处境会怎样呢?阳泉君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忙向吕不韦问计。
吕不韦以大好人的姿态给阳泉君开了一个妙方:王孙异人本是一贤才,却被弃在赵国做人质。如果华阳夫人此时拉他一把,立他为嫡嗣,“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岂不是各取所需,双方共赢?经吕不韦这样一说,阳泉君顿时开窍,决定去游说姐姐,帮助异人成为嫡嗣。
仅仅一道砝码还不够,吕不韦决定为异人上双保险。他用同样的手段摆平了华阳夫人的姐姐。他对华阳夫人的姐姐说:“以美色赢得宠爱的人,年老色衰之后往往就会被冷落,如果现在不趁自己宠爱未消之时推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嫡嗣,等到色衰被冷落的之时,想立一个忠于自己的嫡嗣就不可能了。异人在兄弟中排行居中,没有可能立为嫡嗣,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安国君的宠爱;如果此时夫人能够拉他一把,立他为嫡嗣,他一定会感激涕零,夫人也有了自己的嫡嗣。安国君百年之后,夫人有自己的养子为王,所以终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说一句话而可得万世之利’啊!”
因为对王室权势更迭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吕不韦的游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除了这套说辞之外,吕不韦还为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送上了厚礼。既能得到好处费又对自己的前途有益,姐弟俩没有不为异人说情的道理。
于是乎,姐妹二人先后来找华阳夫人共叙亲情,顺便将吕不韦的话传递到华阳夫人的耳朵里。由于姐姐和弟弟轮流吹风,加上吕不韦说的确实有道理,华阳夫人不知不觉中动心了。
面临的形势华阳夫人已经明白了。此时万事俱备,只差最后一阵风:异人的态度。旁人在那里说三道四猛侃一通,异人自己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姐妹二人的引荐之下,吕不韦终于和华阳夫人见了面。在把自己带来的奇珍异宝全部奉上之后,吕不韦便以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谈及异人的聪明贤能,说他在诸侯宾客中拥有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海外有很强的号召力,极好地维护了秦国的形象。
但他的贤能与华阳夫人有什么关系呢?吕不韦转述了异人的一句话,使两人搭上了关系。他忽悠华阳夫人说,因为我和异人是好友,异人常常对我说他的心里话。他说,“我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
这个谎言显然有些夸张,华阳夫人此时还不是异人的“母亲”,之前也和这个小辈不熟,异人竟然想念她想得痛苦流涕。华阳夫人并非不知这些说法不靠谱,但是她现在需要的只是异人的一个态度:是否敬重并倚重她。换句话说就是是否把她放在眼里,是否知道她在这场王位继承人争夺战中的影响和能力。很显然,吕不韦向她传递的信号是:异人是个明白人,很想依靠她。有了这个态度,就够了。
为了自己和姐姐弟弟荣华富贵的稳固,同时看在那批奇珍异宝的份上,华阳夫人决定向太子安国君吹吹枕边风。他选准一个时机,不慌不忙却又很郑重地对安国君说:“听说异人在赵国貌似非常贤能哦,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交口称誉。”两人正在甜蜜之时,华阳夫人突然甩出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安国君真是哭笑不得。正当他惊诧于华阳夫人的话题转换能力之时,华阳夫人使出了女人的杀手锏——哭。这哭也很讲究,先是慢慢流泪,再缓缓出声,最后放声大哭。这一放,安国君可就招架不住了。忙问:夫人,这是肿么啦?华阳夫人看火候正好,便边哭边说:我很幸运,得到了太子您的宠幸,但我也非常不幸地始终未能生育。我希望立异人为嫡嗣,让我晚年有个依靠。
这些话哭着说出来貌似很有道理,很温婉动听。但是如果用嬉笑怒骂的语言说出来则是别有一番风味:老娘伺候了你这么久,没有留下一子一女,等你驾鹤西去,老娘一个人靠谁去啊?
幸亏安国君没有听出这另一番风味(或许太宠她听出来了没有计较),面对华阳夫人的眼泪,安国君答应了她的请求,并与她“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刻玉符约定立异人为嫡嗣。此后,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为异人送去了丰厚的财物,并聘请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异人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为巩固自己的低位,取悦华阳夫人,异人在第一次回国拜见华阳夫人时,耍了一个小聪明:身着楚服前去拜见。因为华阳夫人是楚人,喜欢楚服,所以这一招深得华阳夫人的欢心。她心里想着,“这娃戏演得真好,孺子可教呀”,于是当即为异人改名为“子楚”。
至此,吕不韦和子楚的合作目标初步实现。
第十一章 人才济济和阴谋遍地的大秦帝国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秦国网络的人才可以说包罗了各种奇葩,既有雄才大略的“阳谋家”,也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秦国的智库,是阳谋与阴谋的集大成者。因此,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同时也是阴谋遍地的大秦帝国。
——《秦朝那些奇葩事儿》
搞清楚当时间谍活动的整体行情后,我们再回头来看郑国间谍门事件给秦国带来的人才危机。
发现郑国的间谍行为后,鉴于其修建的水利工程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强大,秦国最终没有处理郑国。但这并不代表着秦国不重视“锄奸扫雷”,任由各国间谍在秦国干不利于秦国的事。善于利用间谍的秦国,深知敌国间谍的危害。因此,在郑国“间谍门”事件之后,秦王嬴政本人及秦国宗室大臣们都认为有必要对潜伏在秦国的间谍进行一次清理。那么,谁的间谍嫌疑大?当然是那些底细不清的外来者。为了清理得更彻底,这些大臣们建议,干脆把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全部赶走一了百了。秦王嬴政颇以为然,于是下达逐客令,大肆搜捕驱逐外国人。
客卿出身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在行将离开秦国之前,李斯实在是不甘心,抱着一线希望,写下了文采斐然、声情并茂的《谏逐客书》,请人转呈秦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总结了秦国历代贤君不分国籍招纳贤才使秦国逐步强大的历史,回顾了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外籍贤才对秦国的巨大贡献。说历史的目的在于引出现实。李斯认为,如果此时驱逐这些外籍人才,让他们去为其他国家建功立业,好比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强盗,最终损失的是秦国自己。秦王看了李斯的上书后,大为所动,深以为然,立即派人飞马追回了李斯,恢复他的职位。李斯这篇为了保住自己地位的谏书不仅当时打动了秦王,后来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的散文代表作。鲁迅先生评价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谏逐客书》大意是这么说的:
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jiǎn,减)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友。这五个人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们愿意为国家效力,其它国家也诚心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功取了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国家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功取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范睢(suī,尿),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渐吞并诸侯的土地,终于使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大业的基础。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别国客卿的力量。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受他们,疏远士人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
现在皇上您罗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以上这些宝物,并没有一样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您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若是一定要秦国所产然后才使用的话,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为您所赏玩,郑国、卫国的美女也不能列于您的后宫之中,(jué
tí,决提)良马也不能填满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也不该用,西蜀的丹青也不应用来当颜料。您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赏心乐意、怡目悦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用的话,那么,用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玑珠镶嵌的耳坠,东阿白绢缝制的衣服、刺绣华美的装饰品,就不能进献在您的面前,那时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静的赵国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边。而那些敲打瓦坛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叫喊以满足欣赏要求的,这才是正宗的秦国音乐。象《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这些乐曲,则是其他国家的音乐。现在您抛弃敲打瓦坛瓦罐这一套秦国音乐而听《郑》、《卫》之声,不去听弹筝而欣赏《昭》、《虞》之曲,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穿了,只不过是图眼前快乐,以满足耳目观赏需求而已。而现在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问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一律辞退,只要是客卿一律驱逐。这样看来,陛下所看重的是美女、音乐、珍珠、宝玉,所轻视的是人才了。这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我听说过土地广阔所产粮食就丰富,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积得那样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溪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而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广大民众,才能显出他的盛德。所以地无论东南西北,民众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现在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非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很多;非秦国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的也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以帮助仇人,在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诸侯结下怨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并拆平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没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儿子、兄弟为王,更不把功臣封为诸侯,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
其实,秦王能迅速被李斯说服,除了李斯的文章确实写得漂亮外,还与李斯之前打下的基础有关。李斯曾经是楚国的一个小小公务员,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好歹也有个铁饭碗端着,吃喝不愁,与普通老百姓相比,还是幸福的。他原以为就这样一辈子在基层当个小干部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就行了,但没想到一个偶然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小心灵,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次,他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从老鼠的身上得到启发后,李斯毅然决定放弃现在的铁饭碗学习深造,师从当时的学霸荀子,而研究方向也很高大上——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我们后面还会提到和他一起跟随荀子研习这门课的一个厉害角色——韩非。
李斯学成毕业之时,六国国势都已衰弱。作为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很快看清当时的形势,觉得唯有去秦国才能让他那套治理天下的理论学以致用。应该说,李斯在老师面前还算是比较耿直和直率的。在去秦国之前,李斯对荀子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现在各国都在争取人才,但秦国的实力最强,志气也最大,号称要统一天下,这正是我们这些平民出身的屌丝学者和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真正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就应该积极把握,那些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不知道用实际行动去改变,成天只会非难社会、假装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的屌丝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也很想捞取功名,只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面对现实才假装清高,是极其虚伪和无聊的。
李斯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子楚去世,李斯适时投到相国吕不韦的门下。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李斯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就对秦王抛出了他那套“实用机会主义”的理论。他充分把握住当下局势,狠狠地给秦王嬴政上了一课。“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因为诸侯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但现如今,局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诸侯唯秦国马首是瞻。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简单。如果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推进统一大业,等到诸侯再强盛联合起来,就难以吞并它们了。
李斯这堂分析透彻的时政课发挥出了应有的效应,秦王被说动,任命李斯为长史,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建言献策。李斯向秦王献的第一条计策就是:派出能说会道的间谍,重金收买各国的名流权臣,不肯接受收买的,就派间谍前去暗杀。与此同时,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内部瓦解各国的防卫力量之后,再派精兵良将前去攻打。
李斯的计策很是奏效,秦王嬴政对他自然高看一眼。因此,当接到李斯的《谏逐客书》时,嬴政颇有耐心地看完,并最终被他说服,废除逐客令。换做是别人的谏书,嬴政或许根本不会看。不管怎样,李斯挽救了秦国的整个外籍专家群体。
不仅如此,一些外国名流听说秦王废除了逐客令也来到秦国寻求发展。尉缭就是其中一个。他来到秦国向秦王献计。当然,献计之前一般都要先给领导上一堂形势课,好让领导觉得只有你的计谋才能扭转不利局面,提高采用率。尉缭当然也不例外。他对秦王说,秦国现在貌似很强大,但若山东各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结局十分难料。给秦王上完课,尉缭适时抛出了他的计策:用重金买通各国权臣,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拆散他们的联盟。秦王果断采用了尉缭的计策: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对于秦国来说,那都不是事儿。用了尉缭的计策后,效果也是出奇地好。
收买、离间、拆散,看看这些关键词,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李斯的计策里也有这几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么简单的下三滥的阴谋却让东方六国的君臣们屡屡中招,是不是很奇怪?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还是那句话:别笑他人看不穿,只是他们太爱权(当然也包括钱)。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君王们更加害怕丢失自己的权力,大臣们更加贪图享乐,他们看不到希望和明天,爽一天算一天,趁机捞一把再说。
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秦国网络的人才可以说包罗了各种奇葩,既有雄才大略的“阳谋家”,也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秦国的智库,是阳谋与阴谋的集大成者。因此,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同时也是阴谋遍地的大秦帝国。
秦国之所以能招揽这么多的人才,与秦国的强大相关,也与秦王嬴政的重视有关。一个比较夸张但却真实的历史细节是,尉缭献计之后,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他时与他平起平坐以礼相待,甚至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
有时候,领导突然对你太好,是一件让人警惕的事。你可能会想,领导这么干是有什么企图,是不是要派你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是干趟有去无回的差事。很不幸,两千多年前的尉缭大约也是这么想的。他私下里念叨,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想来想去,还是跑路比较安全。秦王发觉后,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他的计谋。尉缭自己叨叨的这些话,既然都能流传下来被写入《史记》中,想必秦王当时也是都知道的,但他没有半点怪罪,还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安心在秦国工作。
从这个细节看以看出,秦王在知人善任、用人御人方面不仅独具慧眼,而且宽容大度。这也是他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各种人才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