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31763
1. 全景构建中华英雄史。千年英雄史,通俗新演义。
2.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身为“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 IP时代全国性知名历史作家,符号式引领中国通俗历史风潮。
3. 从秦汉到辛亥革命,完整收录集梅毅历史大散文系列,集十年精华之大成!
4. 以演义笔法说正史,“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备,鲜活诙谐,独辟蹊径。
6. 李国文、蒋子龙、高洪波、阎连科、沈渭滨、王学泰、雷颐、张鸣、杨念群、钱文忠、雷达、白烨、肖复兴、叶延滨、刘鸿儒、朱伟一、曹可凡等各界17位名家激赏推崇。
6. 全新插图 历史年表,精美装帧,雅致典藏。
隋唐时期,中华大地再次迎来大一统。这一次,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万邦,不如说是文明宣威各族。唐帝国以恢宏、自信的气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盛世:诗歌的繁兴、歌舞的风行、书画的臻盛、文明的多样……然而,盛极而衰,唐帝国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之祸推入覆灭的深渊,一个充满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背叛的五代季世来临……
在这三个多世纪里,无上光荣与血雨腥风交错,“英雄”的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交融,成就了这一繁华而复杂的时代。隋文帝文治武功,统一南北;唐太宗励精图治,君临万邦;唐玄宗英武明决,开创盛世;周世宗神武雄略,奠定大宋基础。在统一与分裂的两极之间,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开国元勋,李光弼、郭子仪等中兴大将,安禄山、史思明、黄巢、朱温等乱世之雄,他们在雄心霸业、机变权谋的挟裹下,演绎出一段段有血有肉、令人神往的故事,讲述着千年梦萦、神韵悠扬的英雄历史。
001 -导读 黄金时代的凋零
隋唐的极盛与五代的极衰
001 -那个姓“普六茹”的汉人
隋文帝杨坚隐忍弘博、沉猜刻薄的一生
029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隋炀帝杨广的功业与可悲下场
050 -时来天地皆同力
唐朝的建立
073 -英雄乱世争从龙
光辉大唐的开国元勋
150 -千年灭倭第一战
唐高宗龙朔三年白江之役
161 -嗜血的妇人
女皇武则天的杀戮一生
192 -天潢贵胄 横空出世
李隆基光艳绝伦的青年时代
218 -九重城阙烟尘生
“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帝国将军们
279 -乱世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唐朝“藩镇割据”大戏的上演
288 -被部将狼狈驱逐的“忠臣”
李忠臣
356 -夕阳余晖
元和君臣的削藩大计
401 -宦官与党争
“甘露之变”后的晚唐政治
436 -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之乱”
471 -朱三也天子
唐朝的灭亡及五代季世的肇始
498 -认得胡儿做“父皇”
石敬瑭的悲喜剧
519 -血火总破温柔乡
前蜀末帝王衍与后蜀末帝孟昶
544 -有国有家皆是梦 为龙为虎亦成空
五代后周两代帝王的经营
585 -隋唐史大事记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6年 11月 30日,我作为中国作协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话语入心,感受颇深!
联想到我本人的创作,从 2003年到 2015年,12年时间,正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找回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中国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坐着冷板凳,独立完成了 11卷本、500多万字的《帝国真史》系列丛书。
抚今追昔,纵观历史,如今,我静下心来,俯首思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的民族!
回望中国历史数千年进程,特别是朝代更迭的那些铁血岁月,英雄鹰扬,豪杰虎跳,确确实实让后人无限神往!在每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中,各类英雄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纠葛、交结、争斗,无不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荡溢着历史的波谲云诡,迸发出惊人的感动力!即使在今天,无数中华历史英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肝肠寸断的瞬间,那些汗与泪倾泻而成的故事,依旧晶
莹闪耀
……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
——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我在“以人为本”“以人带史”的独特历史讲述中,总会给大家展示历史洪流中那些血肉英雄的一生传奇。大哉英雄,他们离奇跌宕的命运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义散场,连我这样冷静的写作者都每每为之流泪动容。我希望能够以客观的、现场感的讲述,消除流水账式干巴巴教科书的平铺直叙,一改宫廷史书荒诞不经的星宿下凡式的神化,一改旧时代民间叙事中英雄故事天命巧合的际遇铺陈,泯除昔日怪力乱神的“超现实”力量冲突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重力突破传统中国通史写作那种老旧的格套,从崭新的、完全的、人性义理的角度,去描写、描摹历史中的“人”在乱世之中生存挣扎所遇到的矛盾、痛苦,从而进一步展示出那些伟大时代伟大英雄的反省、发愤、坚忍,展现乱世之中人性的恢宏壮美和平凡生命力的顽强不屈。
在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历史的宏大画幅中,我们面对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有时候,确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波澜壮阔之间,我总会发现那些欢乐或悲伤英雄身上的熠熠闪光,他们高尚的友情、撼天动地的义气、深沉的亲情,以及奋不顾身的勇气
——所有这些,无不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价值观,体现出我们最原始、传统的道德。他们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侠义勇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无不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相契合,故而历久弥新!
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不容易。为此,如同入群山寻宝,我只能对史料细细爬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仔细挖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还原历史,润饰附会,撷取那些细微、深刻而又不经意处的细节,继而细细雕琢,默默推想,最终来张扬我们心目中的历史英雄楷模,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在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力避当下坊间最流行的群氓庸俗搞笑史观,扬沙弃砾,以历史守护者的角度,切入中华大历史活生生的血肉肌体之中,从中发现每个伟大时代各路英雄的英伟、自我突破,甚至是狂狷的人格状态,探究辉煌乱世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英雄”的挣扎过程。
看啊,这些人,有血有泪,有悲伤有欢乐,有飞扬有落魄。看啊,这些历史长河中伟大英雄们短暂而辉煌、悲伤的人生历程,真实而丰沛的情感。今天的人们,肯定能够在谛听和仰视中,深刻感受我们伟大历史嬗变无常的命运,沉浸于历史戏剧性的快感中,体悟那些英雄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成长。
在我们为泪水所溅湿的笑声中,在惊回首的历史探望中,那些具有冰山大漠魂魄的英雄雕像,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会越来越清晰而丰满!
2017年 8月 6日于深圳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视,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
——李国文
著名作家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金融界工作,浸淫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茅盾文学奖”,不亦易乎!
——蒋子龙
著名作家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喜: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
——高洪波
著名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梅毅的作品对我*的印象和*主要的启发,就是他跨文体的写作。其实梅毅的作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随笔,它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梅毅写作自由的程度超出我的想象。……21世纪的时候,我们说要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读了梅毅的作品,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面对21世纪各种“主义”不断的产生,我们的文学*重要的一点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阎连科
著名作家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沈渭滨
复旦大学历史教授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王学泰
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工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
——雷达
著名评论家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
——白烨
著名评论家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肖复兴
《人民文学》副主编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讲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叶延滨
《诗刊》主编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
——刘鸿儒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
——朱伟一
证监会研究员、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曹可凡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千年灭倭第一战
唐高宗龙朔三年白江之役
说起中倭之间的战争,国人均会想起中华民族死伤三千多万人的抗日战争,令人切齿嗟叹、尽丧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十六世纪惨烈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及元朝忽必烈居心叵测想顺带消灭汉人“新附军”、最终功亏一篑的征倭大战。数次战争,说句实话,代价巨大,败多胜少。
其实,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唐朝先人曾在朝鲜半岛的白江(今韩国锦江)干净利索地打过一个漂亮仗,使得倭寇偃旗披靡、一蹶不振。
当时,汉军、新罗联军两万多人(汉军一万多,新罗军不到一万),对倭军、百济联军七万人(倭军五万,百济军两万),以少胜多,重创倭夷,且水陆并胜,焚烧倭军战船四百多艘,四战连捷。倭、百联军纷纷不战即降,余则仓皇遁走。
而且,与明朝抗倭援朝不同,那次战争明朝主将邓子龙与朝鲜主将李舜臣均壮烈战死;白江之战,唐军主将刘仁轨与新罗王金法敏都精神抖擞,完好无损。倭国国内大震,剩下未被屠杀的残兵败将逃返本岛。心胆俱裂之余,倭人在国内凿三重巨堑,以防唐军进攻。
当时当地,如此赫赫战功,《旧唐书•刘仁轨传》中,却只有短短一百二十三个字:“于是(刘)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刘)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今韩国扶安)。(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扶)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基本也是类似的描述,短短数十字。
即使以现代眼光来看,白江之役不可不谓大胜:又是以少胜多,又是水陆并进,又是“借东风”烧敌船,又是友军配合作战破敌联军,该记载该褒功该宣传的地方多的是。
但在唐朝,倭国名气太小,近乎被史臣忽略不计。当时的大将们,以平高丽、灭突厥、却吐蕃、击回鹘等自耀大功,谁都不会把打败倭人的战绩拿出来显摆。时人也没多少知道倭国。
当时的唐朝,乃世界性的泱泱帝国,所以,对白江之战,根本没什么人太当回事,认为不过是一次鸡毛蒜皮的小胜利而已。盛唐对倭国真的不甚了了,道听途说,只作如下记载:
日本,古倭奴也……
国无城郭,联木为栅落,以草茨屋(贫民窟一样的草棚子)。左右小岛五十余,皆自名国,而臣附之(散乱的部落联盟)……
其俗多女少男,有文字,尚浮屠法……
其俗椎髻,无冠带,跣以行,幅巾蔽后,贵者冒锦(倭国自古就穷);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跟高丽学的)。至(隋)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日本在炀帝之前连衣冠都没有,更甭想“衣冠人物”和“道德文章”)……
恶倭名,更号日本……
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直到“遣唐使”一批批来大唐跪拜求学打秋风,中华才对日本稍加留意。其中一批贡使来唐,副使仲满(阿倍仲麻吕)“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朝衡就是晁衡,他在天宝十三年忽起思乡之情,想搭乘遣唐使藤原清河的便船“衣锦还乡”,中途遇风,差点儿被淹死。诗仙李白以为和自己一块吃过倭瓜并收受过对方一件日本裘皮大衣的晁衡死了,有《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肯定也不是真哭。三天之后,李白就把这位“死人”忘了。过了数月,忽然惊见晁衡现身于长安一个王公的酒席间,李白实实吓了一大跳。
不过,诗也没白写,此诗后来被人称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半岛也三国
高丽、百济、新罗与唐朝的关系
今天的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
隋炀帝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高丽“遣使称臣”并不感冒,他对臣下说:“高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温彦博谏劝:“辽东本箕子封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尊。”
这话听上去虽有些“沙文主义”味道,但确实有道理。当时的高丽国王,是隋炀帝时一直和帝国叫板的国王高元的异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国的虚实,于是遣使臣献上封域图,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辽东旧战场,收埋战死的隋朝将士尸骨,平毁高丽人夸功耀武的京观。
高建武害怕,下令国人修建千里长城,准备抵抗大唐。
后来,高丽内部政变,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入宫把高丽王高建武也宰掉,转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傀儡王,自为莫离支。
此人属通古斯人,“貌魁秀,美顺髯,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泉盖苏文每次上下马,国内贵人大臣都争抢伏地,趴在那里给他当“脚垫”。
高丽内变,臣下劝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因丧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诏拜高藏为辽东郡王。不久,高丽、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乞援。众臣商议,最后李力劝征辽。不巧的是,适值辽水泛滥,唐军无功而返。
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率陆军六万,水军四万,又发契丹、奚、新罗等国兵,进击高丽。
唐军初进克捷,攻克盖牟城(今辽宁盖平)、沙卑城(今辽宁复县),并克陷辽东(今辽宁辽阳)坚城。不久,唐军攻陷白崖城(今辽阳东),向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进发。
高丽大将高延寿等人率高丽及靺鞨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设计大破。高延寿势屈,率众投降,膝行匍匐入辕门求请饶命。太宗怒喝:“以后还敢和天子交战吗!”高延寿叩头,惶惧不敢回答。
高丽举国震恐,坚壁清野,向后方收缩战线。黄城、银城一带,顿时空无一人。
唐军进至安市,此城地险众悍,城上高丽兵将见太宗旌旗仪征,竟敢登城鼓噪示威。
太宗大怒。李在一旁也很气愤,劝太宗说,城下之日,尽屠守战男丁。安市城内守兵闻知此讯,拼死拒守。
胶着数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气,太宗爱惜将士性命,只得下令班师。其实,安市城是高丽国内一方诸侯,泉盖苏文执政后也曾派兵攻打,竟然也不能攻下,就做个人情表示安抚。
此城地险,人死战,又遇酷寒,唐军人再多兵再强也无可施展。
唐军临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虽然没有被攻屠,高丽守军也知晓了唐军的勇武。太宗认为城主勇敢,临行赐绢百匹。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想一举击灭高丽。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丽又逃过一劫。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
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显庆五年(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当时,唐朝刚刚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又分西突厥为两部,设昆陵、濛池督护府。北方突厥问题解决,唐朝自然要“料理”在朝鲜半岛上蹿下跳的高丽和百济。
围魏救赵,断其一方。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丽的帮凶百济。百济同高丽一样,乃扶余别种。当时的国王是扶余义慈。
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攻拔其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仓皇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唐军团团包围。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
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翻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
无奈,扶余泰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很快,唐军逮捕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长安。此战,唐军平灭百济,收其王都、三十七郡、三百城、七十六万户。
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高宗诏释不诛。
扶余义慈也是倒霉蛋,本来此人上孝下亲,很有荣名,有“海东曾子”的美誉。战前,唐高宗还下诏劝谕,让他自新。百济王总以为唐兵不会轻出,继续当高丽的帮凶。
殊不料,苏定方诸将一出,百济立时破灭,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数千里地归罪长安。
不久,扶余义慈病死,唐廷施恩,赠卫尉卿,并允许其被俘旧臣临丧,准许他葬于孙皓、陈叔宝墓左——此举意味深长,同为降臣,下场也一样,终免横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