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07657丛书名: 无
龚鹏程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国学入门》是他数十年学问的集大成之作。他擅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兼以比较文化史的视角,让传统国学、传统史籍、传统文人生活方式在他笔下焕发青春。
自序 / 001
甲 门径篇
第一章 名义 / 003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 / 003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 011
第二章 材料 / 019
一、文献及其保存 / 019
二、文献的整理 / 022
三、文献之学 / 026
第三章 方法 / 037
一、由资料到系统性思维 / 037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 045
第四章 语言 / 058
一、音的演变 / 058
二、词的特点 / 060
三、句的形态 / 065
四、语言与思维 / 071
第五章 文字 / 075
一、真正的文字 / 075
二、表意的体系 / 079
三、构造的原理 / 082
四、发明的历程 / 086
五、思想的历史 / 089
第六章 训诂 / 094
一、因言以明道 / 096
二、语言的分析 / 098
三、理解的迷失 / 103
四、反省的路途 / 108
第七章 经 / 114
一、经典化 / 114
二、圣典崇拜 / 116
三、经学历史 / 120
四、传经体制 / 125
五、经典不死 / 130
第八章 史 / 134
一、文字的书写 / 135
二、史官的传统 / 137
三、个人的著述 / 143
四、官史的发展 / 147
五、民史的现象 / 151
第九章 子 / 155
一、子学之变 / 155
二、先秦诸子 / 157
三、诸子之衰 / 161
四、研究诸子 / 164
五、解释历史 / 168
六、开放阅读 / 176
第十章 集 / 180
一、文集之兴 / 180
二、总集 / 184
三、别集 / 188
四、全集 / 193
五、丛书 / 196
第十一章 儒 / 198
序言
我写这本书,有些缘故。
一是近年北京、南京、武汉、人民诸大学纷纷开办国学院、国学 研究所、国学班、国学营;社会上各类国学讲习机构与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而其实皆乏教材。唯翻印八十年前梁启超、钱穆,或三十年 前台湾杜松柏、朱维焕诸先生之作以应时需而已。旧作不废江河,当 然该重印;但无论语言、材料、观念,现在似乎总应有一本新的作品才好。
其次是我自己对于做学问,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什么都该由国学传统中发展出来。故国学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之土壤。这个道理,本不难懂,也绝不会错。但只要一说,立刻就会有无数不知学问为何物的妄人来乱嚷嚷,说是故步自封啦、文化保守主 义还魂啦、遗老复辟啦、不能与世界接轨啦、西学才能救中国啦,等等。此辈对中国学问根本未尝究心,固然是不懂的;他们对西方学术之发展,又何尝有所了解?试问:西方学术之发展,难道不是由其文化学术传统中生长起来的?难道竟是切断了来搞,或向中国借来的?
还有些人则不断质疑:国学范围如此浩瀚,皓首尚且不能穷经,想把国学都弄通了,再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些东西,怎么可能?
欸!有什么不可能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淹贯四部、博涉九流、 兼综三教。这些话,听起来像是自夸自炫,其实一点也不。以我之鲁钝,做到这一步,也不过就花了三几年工夫。在我大学时期,便已把国学诸领域大抵摸熟了,掌握了中国学问之大纲大本,此后不过渐次 精修,并与西学新学相孚会、相激荡、相印发而已。前辈学者,如康有为、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谁不是这样?皆不过二十许岁,于国学皆已通晓,且亦不妨碍其吸收西学。以后因机触会,赓为发 皇,工力之积,固然远胜少时,但若说国学非皓首不能究知,则天下没这个道理。
其中关键在于:通晓国学,重点在通。淹贯四部三教九流百家, 打通文史哲及社会学科,正是通人之业。通人不是什么都懂,天底 下没这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