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265504
内容简介
为葛舒斋立传,还原老革命家的本色,教育后人,是葛舒斋传编写组早有的愿望,然而经过多年的酝酿,《葛舒斋传–一位平民县长的革命史》才得以完成,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回忆是痛苦的,不是亲身经历者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滋味的。笔者每当提起笔来想写点文字时,往往是泪水滴湿了稿纸。一想起葛舒斋的一生,笔者就禁不住痛哭流涕,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但笔者不能停止、放弃,于是隔段时间等情绪稳定下来再写。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再写,时间就拉长了。
第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立传应有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材料作基础。关于他的历史及工作业绩,笔者有所了解,但并不全面具体。好在他的很多同学、战友、同事还健在,他们以认真的态度,以饱满的革命情感,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带来的种种困难,伏案笔耕,写下篇篇宝贵、真实、还原真相的回忆,这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另外,笔者还对省、市、县的党史资料进行反复阅读、研究比对,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非易事。
葛舒斋长眠于他热爱着的炎黄大地,为党、国家、人民奉献了宝贵的一生。笔者衷心感谢各个年代、不同时期对葛舒斋提供过无私帮助的知名、不知名的同学、领导、同事、战友、乡亲们,是你们成就了他光荣的一生。
目 录
主要事件
革命足迹
葛舒斋传
章 刻苦读书自强不息
1.生活时代与家庭背景
2.好男儿在困境中奋起
3.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
第二章 如愿以偿教书育人
1.灌输抗日救国的思想
2.因正直险遭牢狱之灾
3.支持学潮被当局解聘
第三章 对敌斗争灵活多变
1.一个白皮红心伪文书
2.破除迷信与抗税抗捐
3.营救地下党员马功臣
第四章 投身抗战打击日伪
1.共产党组建抗日武装
2.与爱国人士并肩作战
3.二十七支队抗战史实
第五章 动员民众深入抗战
1.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2.“动委会”的成立与发展
3.葛舒斋在濮县“动委会”
第六章 隐蔽战线孤胆英雄
1.任著名抗日完小校长
2.粉碎日伪顽会匪进攻
3.日伪再进犯环境险恶
4.隐蔽战线智勇斗敌顽
5.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
6.勇探虎穴英雄扬美名
第七章 困难时期卓越贡献
1.就职县抗日民主政府
2.在极度艰难的日子里
3.呕心沥血办战时教育
4.革命前辈思忆葛舒斋
第八章 修复故堤众志成城
1.粉碎“以水代兵”之毒谋
2.旧堤千疮百孔状堪忧
3.干部带头群众跟着上
4.殚精竭虑严把质量关
5.众志成城旧堤焕新颜
第九章 参军参战战勤支前
1.保家保田全民总动员
2.保障有力前方捷报传
第十章 艰苦奋斗振兴教育
1.临危受命前往寿张县
2.多管齐下改造旧学校
3.一切为了孩子的前途
4.办民校、夜校全面扫盲
5.高瞻远瞩创办县中学
6.建剧团丰富群众生活
7.几份永不忘却的记忆
第十一章 兴利除害普惠人民
1.教育功臣转行担重任
2.兴修水利迎来大丰收
3.种植水稻敢于破天荒
4.多种经营促进大发展
5.人民县长一心为人民
第十二章 高风亮节光照千秋
1.一生清正廉洁拒贪腐
2.凡事以身作则树榜样
3.告诫亲属不搞特殊化
4.长期与群众打成一片
5.做人民公仆心甘情愿
6.扶困济贫到处留口碑
7.马列毛著作指引前行
第十三章 友人追思深切怀念
1.革命诸前辈联名撰文
2.忆舒斋营救地下党员
3.老领导形象永生难忘
第十四章 桑梓情深英名广播
1.立碑故里精神留人间
2.纪念葛舒斋百年诞辰
3.革命的精神薪火相传
附录
1.关于“动委会”的两份材料
2.濮县战时工作记载
后记
革命足迹
葛舒斋传
章 刻苦读书自强不息
1.生活时代与家庭背景
2.好男儿在困境中奋起
3.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
第二章 如愿以偿教书育人
1.灌输抗日救国的思想
2.因正直险遭牢狱之灾
3.支持学潮被当局解聘
第三章 对敌斗争灵活多变
1.一个白皮红心伪文书
2.破除迷信与抗税抗捐
3.营救地下党员马功臣
第四章 投身抗战打击日伪
1.共产党组建抗日武装
2.与爱国人士并肩作战
3.二十七支队抗战史实
第五章 动员民众深入抗战
1.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2.“动委会”的成立与发展
3.葛舒斋在濮县“动委会”
第六章 隐蔽战线孤胆英雄
1.任著名抗日完小校长
2.粉碎日伪顽会匪进攻
3.日伪再进犯环境险恶
4.隐蔽战线智勇斗敌顽
5.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
6.勇探虎穴英雄扬美名
第七章 困难时期卓越贡献
1.就职县抗日民主政府
2.在极度艰难的日子里
3.呕心沥血办战时教育
4.革命前辈思忆葛舒斋
第八章 修复故堤众志成城
1.粉碎“以水代兵”之毒谋
2.旧堤千疮百孔状堪忧
3.干部带头群众跟着上
4.殚精竭虑严把质量关
5.众志成城旧堤焕新颜
第九章 参军参战战勤支前
1.保家保田全民总动员
2.保障有力前方捷报传
第十章 艰苦奋斗振兴教育
1.临危受命前往寿张县
2.多管齐下改造旧学校
3.一切为了孩子的前途
4.办民校、夜校全面扫盲
5.高瞻远瞩创办县中学
6.建剧团丰富群众生活
7.几份永不忘却的记忆
第十一章 兴利除害普惠人民
1.教育功臣转行担重任
2.兴修水利迎来大丰收
3.种植水稻敢于破天荒
4.多种经营促进大发展
5.人民县长一心为人民
第十二章 高风亮节光照千秋
1.一生清正廉洁拒贪腐
2.凡事以身作则树榜样
3.告诫亲属不搞特殊化
4.长期与群众打成一片
5.做人民公仆心甘情愿
6.扶困济贫到处留口碑
7.马列毛著作指引前行
第十三章 友人追思深切怀念
1.革命诸前辈联名撰文
2.忆舒斋营救地下党员
3.老领导形象永生难忘
第十四章 桑梓情深英名广播
1.立碑故里精神留人间
2.纪念葛舒斋百年诞辰
3.革命的精神薪火相传
附录
1.关于“动委会”的两份材料
2.濮县战时工作记载
后记
在线试读
章刻苦读书自强不息 葛舒斋于1905年9月25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山东省濮县城北二里葛楼村(现河南省范县濮城镇葛楼村)一个世代贫穷的农民家庭,学名葛运太,字舒斋,参加革命工作后以字为名。
1.生活时代与家庭背景 葛舒斋的少年、青年时代,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的10月10 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未实现全国统一,出现了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广大人民依然生活在分裂、动荡、混乱的局势下,过着贫困落后的不安生活。
葛舒斋的故乡是濮县,地处中原,鲁西黄河下游。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但20世纪初的濮县及临近地区又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水、旱、涝、虫、雹等天灾连年不断袭扰,军阀混战、匪患肆虐又加剧了该地区农村的困境。军阀、官僚、地主们大肆盘剥、霸占民田,国家政权腐败软弱,增捐加税,拉夫派款,不顾农民的疾苦与死活。广大农民日益贫困,生计艰难,朝不保夕,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葛舒斋家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穷落后而封闭的生活。舒斋的父亲和叔叔在幼年时期即失去了父母,由他们的叔父母抚养长大,备尝人世艰辛困苦。他们目不识丁,但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不向苦难的命运低头。舒斋的父亲在父母遗留的几亩薄地上辛勤耕作,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并不甘心于此。于是,他寻求改变命运之路,如拜师学艺当泥瓦匠、当长工、打短工等,还时常去固始和西山一带,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起早睡晚,推着独轮车贩卖核桃、柿饼及榨油等维持生计。凭着拼死拼活的劲头、勤劳节俭的生活,他逐渐改变了贫穷的状态,甚至自给有余。舒斋的父亲勤劳善良,为人朴实,是当时当地闻名的种田好手、能工巧匠,也是十里八乡乐于助人的好人。
对于葛舒斋的父亲,曾有人将他凭空捏造为“恶霸”,说他“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出身于敌对阶级家庭”,借以说明他出身不好,这纯属可耻的造谣,百分之百的诬陷,不符合历史真实。1972年,舒斋的后人针对这些谣言,曾专门问过时任葛楼村村支书的葛运善(当时村里年龄长)。他说:“舒斋的父亲在1947年‘土改’复查前已去世多年。他活着的时候,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辛苦劳动一生,肯帮助人,是大好人。舒斋家的祖祖辈辈没有出过恶霸,咱村的葛家也没有,咱村也从未有过。说舒斋的父亲是恶霸,完全是胡编乱造。”还有人把葛舒斋的父亲说成是葛瞎子,村支书葛运善也做了澄清。他说:“传说在黄河以南,古时候有一个叫葛瞎子的,出生时就是肉包眼。不知是哪朝哪代,何州何府,何县何乡何村人,是个大地主、大恶霸。他跟咱这个家族没有直接关系。传说中的葛瞎子胡作非为,不干好事,别人不敢教训他,只有他亲舅常常教训他。他就对他舅不满,时常想除掉他舅,但一直没想出好的办法。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一个妙招,用钱买通县官,叫县官帮他除掉他舅。于是,他走到县衙找到县官,说:‘买死个舅,得花多少钱?’葛瞎子的传说还有很多,流传也很广,无有考证。如果有人借用这些传说张冠李戴,那纯粹是诬蔑葛舒斋的父亲,同时也是诬蔑咱们村。” 在农村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阶级成分。葛舒斋是富农出身,本人成分是革命职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团体,都是人民的敌人。”这段论述说明,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仅仅是富农家庭出身,不能说就必定是敌对阶级,所以说他“出身于敌对阶级家庭”,既不符合我国历史实际,没有理论依据,也违背党的相关政策。
再说家庭出身和个人表现的关系,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是被许多人误解或有意搞乱的一个社会问题,不知埋没、毁灭了多少英才,破坏了多少家庭,使多少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以致含恨终生。其实政府的政策一向是明确的:既看出身,又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彻底地解决了,不再填写家庭出身,这是根本的进步。
周恩来总理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见时有一段对话,能很精彩地说明家庭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表现的好坏。赫对周说:“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无产阶级出身,你是资产阶级出身。”周答:“我和你有一点是相同的,咱俩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伟大的周总理回答得十分精辟,是对血统论、唯成分论的有力的批判和否定。
如果说葛舒斋是富农家庭出身的话,而富农在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下,不仅不是反动阶级,反而是农村的先进生产关系,是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
1942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来自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第28页)第三条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富农的生产方式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富农,不但有抗日要求,而且有民主要求。故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但富农有其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为中农、贫农所不满,故在农村中实行减租减息时,对富农的租息也须照减。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P6- 8
1.生活时代与家庭背景 葛舒斋的少年、青年时代,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的10月10 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未实现全国统一,出现了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广大人民依然生活在分裂、动荡、混乱的局势下,过着贫困落后的不安生活。
葛舒斋的故乡是濮县,地处中原,鲁西黄河下游。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但20世纪初的濮县及临近地区又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水、旱、涝、虫、雹等天灾连年不断袭扰,军阀混战、匪患肆虐又加剧了该地区农村的困境。军阀、官僚、地主们大肆盘剥、霸占民田,国家政权腐败软弱,增捐加税,拉夫派款,不顾农民的疾苦与死活。广大农民日益贫困,生计艰难,朝不保夕,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葛舒斋家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穷落后而封闭的生活。舒斋的父亲和叔叔在幼年时期即失去了父母,由他们的叔父母抚养长大,备尝人世艰辛困苦。他们目不识丁,但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不向苦难的命运低头。舒斋的父亲在父母遗留的几亩薄地上辛勤耕作,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并不甘心于此。于是,他寻求改变命运之路,如拜师学艺当泥瓦匠、当长工、打短工等,还时常去固始和西山一带,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起早睡晚,推着独轮车贩卖核桃、柿饼及榨油等维持生计。凭着拼死拼活的劲头、勤劳节俭的生活,他逐渐改变了贫穷的状态,甚至自给有余。舒斋的父亲勤劳善良,为人朴实,是当时当地闻名的种田好手、能工巧匠,也是十里八乡乐于助人的好人。
对于葛舒斋的父亲,曾有人将他凭空捏造为“恶霸”,说他“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出身于敌对阶级家庭”,借以说明他出身不好,这纯属可耻的造谣,百分之百的诬陷,不符合历史真实。1972年,舒斋的后人针对这些谣言,曾专门问过时任葛楼村村支书的葛运善(当时村里年龄长)。他说:“舒斋的父亲在1947年‘土改’复查前已去世多年。他活着的时候,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辛苦劳动一生,肯帮助人,是大好人。舒斋家的祖祖辈辈没有出过恶霸,咱村的葛家也没有,咱村也从未有过。说舒斋的父亲是恶霸,完全是胡编乱造。”还有人把葛舒斋的父亲说成是葛瞎子,村支书葛运善也做了澄清。他说:“传说在黄河以南,古时候有一个叫葛瞎子的,出生时就是肉包眼。不知是哪朝哪代,何州何府,何县何乡何村人,是个大地主、大恶霸。他跟咱这个家族没有直接关系。传说中的葛瞎子胡作非为,不干好事,别人不敢教训他,只有他亲舅常常教训他。他就对他舅不满,时常想除掉他舅,但一直没想出好的办法。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一个妙招,用钱买通县官,叫县官帮他除掉他舅。于是,他走到县衙找到县官,说:‘买死个舅,得花多少钱?’葛瞎子的传说还有很多,流传也很广,无有考证。如果有人借用这些传说张冠李戴,那纯粹是诬蔑葛舒斋的父亲,同时也是诬蔑咱们村。” 在农村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阶级成分。葛舒斋是富农出身,本人成分是革命职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团体,都是人民的敌人。”这段论述说明,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仅仅是富农家庭出身,不能说就必定是敌对阶级,所以说他“出身于敌对阶级家庭”,既不符合我国历史实际,没有理论依据,也违背党的相关政策。
再说家庭出身和个人表现的关系,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是被许多人误解或有意搞乱的一个社会问题,不知埋没、毁灭了多少英才,破坏了多少家庭,使多少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以致含恨终生。其实政府的政策一向是明确的:既看出身,又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彻底地解决了,不再填写家庭出身,这是根本的进步。
周恩来总理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见时有一段对话,能很精彩地说明家庭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表现的好坏。赫对周说:“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无产阶级出身,你是资产阶级出身。”周答:“我和你有一点是相同的,咱俩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伟大的周总理回答得十分精辟,是对血统论、唯成分论的有力的批判和否定。
如果说葛舒斋是富农家庭出身的话,而富农在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下,不仅不是反动阶级,反而是农村的先进生产关系,是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
1942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来自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第28页)第三条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富农的生产方式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富农,不但有抗日要求,而且有民主要求。故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但富农有其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为中农、贫农所不满,故在农村中实行减租减息时,对富农的租息也须照减。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P6- 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