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23951
人生自有诗意,“诗话”助你提升诗词鉴赏力。
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词)人和诗(词)篇的著作。诗话往往是随笔偶感,信手拈来,只言片语,简练亲切。写作诗话之风,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
如果你是一位古典文学发烧友,你一定喜欢这套丛书。“中华经典诗话”丛书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诗话、词话作品进行注释、评析,让你更深入地读懂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领略古典文学的韵味和魅力。
如果你想培养诗词审美趣味、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你一定不能错过这套丛书。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的提高审美品位之作,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经典之作。
本次推出的是第二辑。包括《诗品》《二十四诗品 续诗品》《东坡诗话》《词品》《李笠翁曲话》《本事词》。
本套丛书装帧精美。插图典雅有韵味,和内容文字相得益彰。
东坡诗话/中华经典诗话
1.苏东坡本人的人格魅力。苏东坡是一位博学有趣的人,他论诗也一定很有趣。
2.苏东坡的超逸旷达、幽默机智在诗话中也有淋漓尽致地体现,如他戏谑黄庭坚“澜浪”,调侃杜甫“书生习气”,说韩愈“倔强”,字里行间也能体现出苏东坡本人的人格操守。
3.《东坡诗话》没有完整的理论系统,抛掉一本正经的呆板解说,大都是率性而作,任意挥洒,这样反而更真实更接地气,更接近苏东坡本来的样子。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东坡诗话》是后人摘取苏轼文章中与诗有关的内容辑录而成,所论内容绝大部分与诗相关,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则谈到了词或其他文体。内容方面,既有苏轼诗歌理论、诗学主张的具体阐发,也有其处世为人态度、读书治学方法的形象体现,还不乏一些多少与诗有些关联的逸闻掌故乃至街谈巷议。
《东坡诗话》所体现出的苏轼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艺术风貌。这是苏轼在诗歌美学方面的一贯追求,是他评价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2.强调创作中的“写物之功”。苏轼指出不能只关注事物的一般化的外在形貌,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对象身上*能表现本质特征的部分着力刻画,借此传达其内在的神韵。
3.主张创作、欣赏活动中的切身体验。从创作者、鉴赏者两个方面指出了切身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胸襟直接决定着情感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体验的深入程度。
题孟郊诗
书渊明《饮酒》诗后
题渊明诗
题渊明《饮酒》诗后
题鲍明远诗
记退之抛青春句
书子美云安诗
书子美《骢马行》
书子美黄四娘诗
评子美诗
书子美《忆昔》诗
题柳子厚诗
评韩柳诗
书子厚诗
书乐天香山寺诗
书韩李诗
书渊明诗
书薛能茶诗
书郑谷诗
书王梵志诗
书黄鲁直诗后
又
自记吴兴诗
书曹希蕴诗
书赠陈季常诗
书参寥论杜诗
记关右壁间诗
书彭城观月诗
题《秧马歌》后
跋黔安居士渔父词
记西邸诗
……
补遗
子美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①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②,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注释】
①“黄四娘”四句:杜甫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第六首。
②“昔齐鲁”二句:语出扬雄《法言》卷八:“昔者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日:‘何如其大也?’日:‘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征先生于齐、鲁,所不能致者二人。’”
【评析】
本则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东坡认为杜甫“黄四娘”一诗“不甚佳”,但是“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言其“不甚佳”,或许是因为此诗并未直接体现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的深沉思想与忧患意识,且与其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也相距较远。尽管有此不足,但苏轼仍“喜书之”,是因为诗篇中“留连戏蝶”“自在娇莺”等极富感情色彩的描写,创造出了格外愉悦欢畅的气氛,从中能够见到杜甫的“清狂野逸之态”。众所周知,杜甫的生平遭遇极度坎坷,而其忧国忧民情怀却并未因此而稍减,反倒老而弥坚、至死不渝,只要一提到他,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恐怕都是一副眉头深蹙、老成沉稳却又分明能够见出倔强与刚直的状貌。就苏轼而言,不论是出于同病相怜还是惺惺相惜,在情感上他显然都不希望看到老杜(也包括其他类似命运的人)之困顿沧桑,但这终究是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于历史毫无意义可言,因此,老杜难得一见的“清狂野逸”就值得倍加珍视了。苏轼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虽然说其“不甚佳”,但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若换一个角度去看,作者对自己不置一词,却能够通过诗中的意象,将自身形象成功地在文字之外呈现出来,以“象外之象”而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极高妙的境界吗?
其二,黄四娘托此诗以不朽。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但有些僻处乡间山野,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生平与此三者均无关涉,却凭借他人之“立言”也做到了“不朽”,甚而为某些志在“立德”“立功”之人所不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如李白卷中五松山下的荀媪、桃花潭边的汪伦等也属此类。据说苏轼曾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足迹遍天下,朋友也遍天下的他,笔下此类人物更是所在多有。即以惠州为例,就有翟秀才,道士邓守安、何宗一,推官黄焘等,其中更有一位林氏媪,直接被苏轼比为黄四娘。其诗前题序云:“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祜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诗日:“缥带缃枝出绛房,绿阴青子送春忙。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诗之末句几乎可以视为在借杜甫之笔为林媪传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