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26692
跟随作者的脚步重回宋词诞生地及描写地,探秘宋词诞生的故事,体验一番独特的立体阅读。
作者亲临宋词诞生地,带我们回顾当年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探寻宋词写作时的具体过程及相关逸事。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千年之后这里所发生的变化,及他们来到这里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们用相机拍摄下这里的真实场景,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名诗佳句就诞生于这里,宋词描写的意境来源于此。作者与宋代词人进行精神的对接,并作出作为一个当代人的解读。本书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深度理解宋词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序言
我们夫妻自小就非常喜欢唐诗宋词,并坚信唐诗宋词是人类永不失效的精神食粮。自唐宋以来,历朝历代出版的唐诗宋词版本数不胜数,带译文的,带插图的,不一而足。但是,在这所有的版本中,对诗词的诞生地、诗词中的描写地,都是客观的简述或想象中的绘图,一般读者会认为诗词中所描述只是虚无缥缈的想象,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于是,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到唐诗宋词的诞生地及描写地去,看一看那里的真实场景,探秘诗词诞生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唐诗和宋词,体验一番独特的立体阅读。为此,我们精选了一百首唐诗和一百首宋词。2015 年7 月,我们一起驾车从山东鲁酱酒业有限公司大院出发,沿着古代文人骚客的足迹,踏上了“寻访唐诗宋词之旅”。历时半年,我们顶风冒雨行驶两万三千多公里,走过十九个省、两个直辖市,
完整地探访了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的诞生地。我们回顾当年诗人写作相关诗词的历史背景,探寻写作的具体过程及相关逸事,更为重要的是,
要用简短的文字记录千年之后这里所发生的变化,及我们来到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用相机拍下这里的真实场景,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名诗佳句就诞生于此,唐诗宋词描绘的意境来源于此。
在唐诗宋词的释读方面,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在过去面世的所有唐诗宋词释读版本中前所未有。
一路上,我们遭遇了许多艰难,也邂逅了无数感动。
忘不了,遇到被雨水冲垮的道路,我们只能在风雨中彻夜等待;忘不了,为了寻找拍摄的最佳角度,我们冒险爬到高山上的悬崖拍摄;忘不了,
在我们寻找有关遗址时,总会有当地好心人带路;忘不了,当我们对有关史实产生困惑或疑问时,总会有当地专家学者为我们解疑释惑。书法作为一门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本书能够与读者见面,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在此一并致谢!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②。
① 羽扇纶巾: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② 一樽还酹江月:这里指将酒浇在地上酬月。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湖北黄冈)时所写,那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有两年了,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法表达。有一天,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这里壮丽的风景触动了他的心,尤其是他在这里追忆起当年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东吴统帅周瑜的英姿潇洒,感慨不已,写下这首词。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人人皆知。它通过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追念,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具有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千古绝唱”。
苏轼,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赋都有极高的成就,并且善于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但他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在诗文中有所流露而被治罪,差点被砍了头,最后被发配黄州。
出黄冈古城汉川门,北面有一座小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人称赤壁,现在这里被称为东坡赤壁风景区。远远望去,那大小不等、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亭阁楼榭半隐在翠绿丛中。
走进景区大门,苏轼的塑像正义凛然地挺立在面前,衣髯飘逸,凝神伫立。
在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一是苏轼来黄州时叫苏轼,因他在这里的东坡上躬耕垄亩,便自号东坡。从此,人们就叫响了这个名字。二是现在人们认为真正的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在湖北赤壁,因此便称这里的赤壁为东坡赤壁。
与苏轼“打过招呼”,继续向前,一条红褐砂石的石阶小道顺山势蜿蜒而上,每级石阶的中部都被磨得向下凹陷,显得和岁月一样沧桑。小道的右侧是红褐色的峭壁,左侧是用白玉条石砌成的护栏,护栏下面是片片竹林。一阵轻风吹过,竹叶簌簌作响,像是在向我们热情致意。
坡仙亭坐落在赤壁矶头,亭内三面墙壁上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其中苏轼的书画碑刻最为世人注重。正是由于这些珍贵的书画碑刻,使得坡仙亭成为东坡赤壁最重要的亭阁之一。它的旁边是酹江亭,取苏轼这首词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山上的栖霞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位于赤壁最高处,因为这座楼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映照楼身,就像霞光跑到楼里栖息,故名栖霞楼。
在宋时,赤壁矶的绝壁下就是浩浩长江,苏轼就是站在这里唱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如今,长江已改道向后退去两三千米远,赤壁矶下是一泓清波。
站在赤壁矶上,敞开胸怀,迎着对面吹来的江风,放声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心中立时激情豪迈,仿佛看到苏轼与好友在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下,仿佛看到他与好友举樽把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斗转星移,虽然长江已向后退去,但是这里仍充盈着苏轼留下的浩然之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②。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 漏断:指深夜。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② 省:理解,明白。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刚来黄州时,住在定慧院,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俗流而又徘徊不定的心境。
“乌台诗案”是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劫案。乌台,即御史台,是朝廷官
署名。古时,御史台中有柏树,有大批乌鸦栖居在这里,所以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步入仕途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时期。朝中革新派和守旧派两派对峙,斗争非常激烈。苏轼是站在守旧派立场上的,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请求停止变法。这当然没有结果。后来,他想离开这个政治斗争的旋涡,就请求到地方任职。苏轼的请求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这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后来,他们搜集了苏轼的大量诗文,曲解附会、无限上纲,指控苏轼以诗文的形式散布反动言论,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从重处置苏轼。
此时苏轼在湖州(浙江)任职,宋神宗接受了这些大臣们对苏轼的指控,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赴湖州逮捕了苏轼,押解至京城,投入御史台的监狱。
经过严刑审理,苏轼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反动行径”,多亏有众多大臣替他求情,皇上才饶他不死,发配到黄州。
那一年,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苏轼和他的儿子正月初一就凄凉上路,在路上整整走了一个月,二月初一到达黄州。那时,定慧院是一座小寺,苏轼就先住在了这里,在一个个难眠的长夜里,多少次,苏轼悄悄走出定慧院,来到江边举目远眺。有一次,他看到一树梧桐叶遮挡着一钩残月,一只惊鸿从远处的丛林中飞来,绕树三匝,却不肯栖下,哀鸣一声,飞落在江里清冷的沙洲上。苏轼心中一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写了这首词。
刚刚经过一场劫难的苏轼,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地方,孤独痛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词表达了他缥缈凄冷的境遇。
关于这首词,有的资料还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惠州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年方十六,不肯嫁人。有一天,她听说苏轼来到惠州,心中大
喜,便每天夜间都来到苏轼的窗前,徘徊不定。那天夜里,苏轼发现窗外有人,便推开窗户,而那姑娘却赶紧逃走。后来苏轼离开了惠州,那姑娘因思念他而去世,葬于沙滩旁边。等到苏轼再回到惠州,知道了这事,心中极度悲伤,便写下了这首词。
应该说,这只是故事而已,不过却很凄美。
定慧院故址在现在的黄冈市自来水公司院内。现在来到这里,已看不到古时的任何痕迹,四周都是林立的高楼。
站在定慧院故址前,遥想苏轼当年,他与一只孤鸿何其相似:仕途上刚刚受到致命打击,惊慌失措,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寂寞、孤独、彷徨,但永远也不改那高洁的品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