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50699
编辑推荐
他是被历史贴上标签的爱国词人
他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盖世英雄。
他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线装裸脊,版式舒朗。
适合阅读收藏。
? 附:辛弃疾年表。
内容简介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以武起身、终成文业的大诗词家。他生于金宋乱世,拉义军,遭背叛,手刃叛贼人头;他血气方刚,南归宋,献良策,练兵筹款时刻备战;他怀才不遇,起起落落,终用毫笔成英雄。
本书以《宋史》《稼轩词编年笺注》为骨干史料,大量参考宋人笔记、宋代人物专著,以及近当代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整理辛弃疾生平,史料详实、丰满,是一部忠于历史、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作品。书中结合辛弃疾宦海沉浮和感情发展,对其主要词作进行简要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的人物形象。文笔张扬而不轻浮,叙事明晰而不呆板,描写生动而不油滑,人物形象丰满而不累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读者掀开冰冷的签印,用细腻的笔触激活尘封的历史,还原辛弃疾完整而鲜活的多面人生。
在线试读
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辛弃疾报仇雪恨的决心。同海州守将商量后,他和王世隆选中五十位英勇之士前往济州。趁夜色出发,一路快马加鞭,躲过金军营哨,悄没声息地在远离人烟的狂野里疾驰。他们运气不错,竟没有被金军发觉,待第二天中午时分,顺利赶到了济州。一打听才知道,济州居然驻扎着五万人马!硬拼不行,只有智取。辛弃疾、王世隆等率领五十铁骑,大大方方来到济州驻军营寨,让守门军士向张安国通报:辛弃疾求见。张安国正设宴请客,和几位金军将领饮酒作乐,庆祝自己归顺金国,加官封赏,投机成功。听到通报,他脑子盘算着辛弃疾来意。他知道辛弃疾去南宋谒圣,如今应该已经得知起义军叛变的消息。略一思忖,他认定辛弃疾一定是走投无路,前来投奔。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辛弃疾居然敢带领五十人深入千军万马报仇雪恨。于是,张安国毫无防备地接见了辛弃疾。他走出营房,站在门口等待辛弃疾,以表示重视。远远看去,一小队人马疾驰而来,辛弃疾高大、壮实、魁梧的身材映入眼帘,还没有来得及打声招呼,一把剑已经冰冷冷地架在了张安国的脖颈之上。张安国只觉得浑身冷飕飕,从脊背凉到前心。辛弃疾不等他哀号出声,右手持剑,左手一提,将张安国轻轻提起,向身后一扔,冷冷地说:“绑了。”后边骑兵一拥而上,眨眼工夫,张安国已经被缚在马上,成为俘虏。济州的士兵大多是耿京的部下,对辛弃疾毫无防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反应过来,张安国已经束手就擒。辛弃疾大声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杀过来了,大家不可再替金人卖命。如果你们是忠义之人,就赶快散去吧!”一呼百应,一下子数万士兵跟着他往大营外面跑。偌大的军营乱作一团。同张安国一起饮酒的金军将领得到报告,马上提刀上马,往外面追赶辛弃疾。无奈金军和张安国投降带来的士兵,以及现在被辛弃疾鼓动哗变的士兵拥挤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堵塞着金国将领追赶的道路。金军中为首的将领叫徒单思碌,使一对流星锤,力能拔山。着急之中,他抡动大锤,前面的士兵哗啦啦被甩倒一片。其他士兵骇然大惊,齐刷刷闪开一条道路,都怕那一对流星锤将脑袋砸出白浆。此时辛弃疾早已出了大营,随从的五十骑就在不远处接应,三下五除二将张安国捆绑起来,装进麻袋,驮在马背上疾驰而去。从大营中跟随出来的义军多为步兵,自然跟不上队伍,辛弃疾大声吆喝,让大家解散回家,莫要再替金国效力。辛弃疾以五十骑在五万敌军中轻松缚取其主帅,犹如古史中赞叹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传奇。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感叹“追念景物无穷,叹年少胸襟,忒煞英雄”。(《金菊对芙蓉•重阳》)“当年众鸟看孤鹗。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对自己的英雄壮举充满自豪。当然,金军不会眼睁睁看着他押解叛徒而去,更大的考验在等待着辛弃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