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近年来,电影《绣春刀》系列掀起了一场革新华语武侠动作片类型的大讨论,其主创团队的精耕细作、锐意创新广获业内同行与观众肯定。特别是其独具风格的动作设计,反套路、重写实、强调实战性和凌厉感,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反响极为强烈,因此提名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动作设计奖。本书便是《绣春刀》系列的动作导演桑林对其动作设计理念、方法的全面揭秘,更是其在此领域耕耘二十余年的经验总结。
***
“《电影动作设计》作为动作从业人员的理论性著作,用文字的形式探讨了我自己作品中动作设计的经验。在当下中国电影腾飞而武侠动作片式微的局面下,希望以此与大家交流,也算是填补动作设计领域的学术空白……我知道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和精力著成此书的用意,它比拍两部电影去赚钱来得更加有意义。”——桑林
***
谈创作经验:详解两部《绣春刀》经典动作戏之风格定位、创作思路,如口碑极佳的“锦衣卫三兄弟身陷重围”“鸳鸯双刀战大苗刀”“竹林夜戏一对三”“案牍库刀破流星”。
授导演方法:“武戏文唱”“一横一竖”,从动作设计、镜头拍摄、剪辑节奏、音效制作,细述藏在动作戏中的各项电影制作技术指标,以及武戏与人物、与情节、与电影本体的关系。
道武学理念:溯古追今,分析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武术原理,如戚家刀的渊源、擒拿法的反关节技、不同兵器与空间的关系、群战戏的兵法战术、流星锤绝技“三连发”、阴阳手抽刀法,讲究武侠片打戏的“有理”“可信”“古意”。
诉影人秘史:介绍中外动作行业生态,讲述华语动作影人对世界影坛的贡献,既包括吴宇森、元奎、李连杰、袁和平的“西行故事”,吕克·贝松、杰森·斯坦森早期如何开启动作之路,也涉及鲜为人知的普通武行武师的艰辛过往。
论武林之逝:比较中日武文化之发展异同,梳理传统武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化,探究武学百脉合一、融会贯通的包容性,思考动作电影的未来之路。
本书是作者从事电影动作设计二十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从业者的*一本专业技术论著。全书从《绣春刀》《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创作实践出发,揭秘武打动作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电影的技术指标分析整个动作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依据,如动作设计与镜头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的关系,并深入探索武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武戏中的戏剧性冲突、武戏与文戏的结合、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为读者讲述*毫无保留、真实质朴的心得体会。
书中还介绍了动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回溯了华语动作影人“西行”闯荡好莱坞、欧洲的幕后故事,以及作者与吕克·贝松、杰森·斯坦森等海外影人的合作经历。
序一 影像武者张震
序二 桑林和他的电影武林张家振
序三 缔造者路阳
序四 类型片的开拓王东辉
序五 让动作电影在弘扬中国文化中形成特色乔凤杰
序六 伏久者,飞必高张力
前言
篇
动作设计浅谈
第二篇 动作设计与冷兵器
刀的渊源
历史古刀
第三篇 《绣春刀》动作设计
动作风格流派的建立
用现代动作方式拍武侠片
章过三招
从人物心理活动设计动作
不同视角拍摄的多样性
以守为攻
追逐的长镜头设计
动作设计必须服务整体
镜头带着观众看什么
动作节奏和动作剪辑
动作音效的重要性
第二章雨夜激战
打斗戏前的药引子
打破平衡,创造戏剧冲突
找到群战戏的主线
用合适的镜头表现打斗动作
剪辑群战戏的层次
时长是群战戏的命脉
动作设计里“三”的奥妙
冷兵器的音效设计
第三章 身陷重围
设计三方势力的角力
文武戏设计的互动
音效参与叙事
第四章摸手试探
拆招式的动作设计理念
如何给公公设计武打动作
擒拿法与情节的设计
擒拿法设计与情节的呼应
打斗前氛围的铺垫
第五章盾牌易挡枪难顶
“带心走势”的设计理念
设计打斗的层层危机
根据人物的性情和心态设计打斗
生死打斗的技术营造
第六章欠债还钱
重新认识武侠世界
一个回合较量的设计
兵器的形态决定动作设计
打斗动作中戏的设计
从武学中找到设计的模式
从情节和人物中确定设计方案
了解兵器的使用技法至关重要
就电影技术的发展探讨动作电影的出路
如何剪辑出动作的节奏和力量
第四篇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动作设计
第七章萨尔浒之战
历史背景
动作形态与风格的定位
摆脱动作设计的痕迹
动作剪辑的爆发力
第八章锦衣卫夺命惨斗
用动作语言架构故事结构
拍摄动作戏的视角
让观众在打斗角色中切换
整场打斗动作戏的设计
第九章竹影绰绰藏危机
人物心理带动动作设计
符合剧情是选择场景的标准
找到设计动作的核心点
动与静的反差
第十章刀破流星
流星锤
动作设计前的逻辑设定
细节的动作设计是为了给后面做铺垫
空间对动作设计的影响
有效地把控空间
如何剪辑出动作的速度
第十一章大小苗刀汇神力,天下武功聚修罗
刀 术
地形决定战斗态势
如何设计不同局面的打斗
设计出刀的古法
处理动作戏的戏剧性
镜头下的动作流畅与随机调整拍摄方案
动作剪辑的发展
人算不如天算
第五篇 武侠电影里的武学
第十二章动作影像的横竖
动作设计与拍摄的竖向关系
动作设计与影像的横向关系
用3D的思维拍摄动作
第十三章孙子与宫本武藏一脉相承
武田信玄与宫本武藏
《五轮书》中的武士道精神
宫本武藏剑道中的兵法与禅法
第十四章古今征战随逝去,上下交手论武林
第十五章勇闯好莱坞的影武者
动作部门的人员组成及称谓
导演及动作指导
动作武师
第十六章电影成功密码
匠人初心
《绣春刀》系列的命中之人
后记知行合一
出版后记
部《绣春刀》公映后引起了真武侠、真功夫的公共话题讨论,由此积聚在脑海中关于武打设计的思考越来越想和朋友们分享。《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拍摄正好给我提供了这个交流平台,不管是闲谈还是学术,都想着能借此激发大家去了解动作设计,对真武侠电影产生兴趣!
以往当武打电影拍完后很少有创作者用文字阐释电影中自己的动作创作理念,此次,作为动作导演的我潜心为电影作注,也犹如重新温故电影《绣春刀》动作探索之路。无论是刀剑武打赏析也好,还是电影动作设计学术也好,或者是电影幕后娱乐八卦也好,总之,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动作设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行业的幕后故事是不为人知的,无论是揭开动作设计这个领域的面纱,还是了解动作这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和生存状态,也算是一本填补专业领域空白的书!
成全一部优秀的动作电影犹如修炼一门禅经和武功,必须经历修炼之三界,即禅修、禅悟、禅空。我把禅武的理念套在拍电影上,看似东扯西扯,其实神韵契合、境界相通。这个过程其实也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过程一脉相承。李小龙对禅有着更深、更透彻的领悟,他将西方哲学思想注入到东方文化中,形成中西贯通的思想。李小龙在《武道释义》部分就进行了“论禅”,他强调万物终有“空”,“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这些都是李小龙对境界“空”的领悟。在五百年前的日本,同样出现了相同的论述观点。宫本武藏在《五轮书》第五卷“空之卷”中是这样论述的:“空!就是意味着无始无终。悟道即非悟道,兵法之道就是自然之道。”这些都是对空的阐释,是禅武的境界!
提笔前,一好友劝说自己:“把创作心得公开就等于把吃饭的饭碗公示出去,三思!”中国武文化博大精深,流派是枝叶,传统是根须,更加广阔的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封建旧社会,一些门派和拳师为了立足自保及维系生计—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保存核心竞争力,以换取别人无法取代的价值—将自门武功闭门雪藏。然而时间是无情的,能让事物产生也能让事物消失。旧社会不把武功绝学散出去,是封建的旧俗。视武学为宝物一般紧攥手里,忌讳传给外人广散民间,或为了自保隐藏武功身份,避隐于市井人烟之中,经年累月,武学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旧社会的师承旧俗到了新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许这就是时代进步后的因果,与旧社会拳师传拳相比,现在的老师父病入膏肓急着收徒传技,反而没人了!
练拳时我们追求所谓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实这就像我们拍摄《绣春刀》系列电影,从心开始发想,通过沟通讨论及训练,然后拍摄,*后呈现给观众,一切都是原汁原味。透过这本书,你会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发想是从何而起,这些效果是由何而来。
——张震,演员
其实我合作过很多非常超卓的动作导演,他们各有所长,但桑林比较年轻,有想法,不怕探索和创新……如今他把创作两部《绣春刀》的思路、理念和设计公诸于世,并加上他表达了对武术及动作设计的一些哲理,令电影同行得益匪浅,也令一般读者对动作电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张家振,资深制片人
桑林指导从小习武,大学念了中文系,之后进入电影行业,师从香港著名动作导演元奎。桑指成熟后先后在香港、好莱坞、宝莱坞参与制作了大量动作电影,经验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毫无“江湖气”,是个真正爱电影的创作人。
——路阳,导演
与桑林的合作,借鉴了他多年来为好莱坞电影工作的经验,以及他对武侠片新的理解,为影片的动作设计带来了丰富的新鲜元素。这也正是后来被广大观众所称赞的“新武侠电影”的动作风格。
——王东辉,制片人
桑林正在为中国的动作电影、为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播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乔凤杰,武术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动作导演”“武术指导”这一行当,乃中国独创,也是中国电影为世界影坛独一无二的贡献……桑林二十多年的实战经验已将我当年为之兴奋的设计理论变成一段段温情可爱、有滋有味的趣人趣事,不但授人以方法,更予人以情怀,这是读者的幸运,也是此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张力,武侠动作电影策划人、研究者,著有《功夫片的秘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