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23474
◆本书讲述了职场的各种规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职场操作指南,作者以个人从搬运工到金牌职业经理人的真实经历,教你成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职场逆袭。
◆本书具有很强的本土性,作者以成功指导万千职场人的实际案例
,讲述了各种职场人走出职场困境,是一本适用于中国职场人的经济学著作。
职场人生是残酷的,也是充满刺激的,未来的职场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竞争的过程、自我蜕变的过程。
你,能不能掌控自己的职场人生?
能不能完美实现从打工者到成功者的职场进阶?
“打工教授”、职业规划导师、就业创业指导专家邹远新,用30年亲身职场经历,总结得出一套适合当下职场人士奋斗的方法论——超级职场经济学。
本书从职业规划、职业学习开始谈起,涵盖择业就业、升职跳槽、职业转型、职场生存、职业能力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首次系统化讲解职场投资、自我营销、职场交友等问题。
作者通过本书打破你对打工、职场、职业的思维禁锢,并以亲身实践告诉职场上的所有人,打工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节从幼儿园开始思考职业
第二节专业不能决定职业
第三节职业规划离不开变化
第四节做内外兼修的职场人
第五节拥抱第二职业
02毕业后三年决定你的未来
节“先就业再择业”不是定律
第二节在大公司打杂还是做小公司全能手
第三节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
第四节创业就要忍受失败
第五节准备两三年再跳槽
第六节低成本尝试转型
03职业高度就是你的高度
节职场人的三大能力
第二节多数人20岁时就“死了”
第三节把习惯当成一种信仰
第四节职场机遇的掌控法则
第五节两大职场密码:合作与契约
04职场成功是熬出来的
节职场生存术:忍受与专注
第二节朝核心业务前进
第三节什么样的因素会促进升职
第四节学会与老板相处
第五节冲出文化制度的“牢笼”
05打破职场中的性别难题
节职场男性的30岁现象
第二节草根、凤凰男与精英男
第三节突破职场歧视
第四节全职太太也是职业
第五节怀孕与事业兼得
06职场营销:让别人认识自己
节无处不在的自我营销
第二节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个人
第三节品牌故事都在细节里
07学会赚钱投资
节职场上如何理性投资
第二节敢于负债,敢于利用杠杆
第三节金钱不是的财富
第四节建立个人金融系统
第五节职场人该做的投资
08在职场中交好朋友
节处理办公室危机
第二节员工与上司的友情
第三节用价值追求连接客户
第四节谁是你的职场导师
第五节职场交友法则:换位思考
第六节职场中的四个隐形朋友
09生活就是职场
节成家立业不分先后
第二节结婚对象对职业影响有多大
第三节职场中的剩男剩女
第四节工作异地,如何经营家庭
第五节家庭工作也有平衡法则
附录:邹远新自述:我的职场蜕变之路
后记
致谢
邹远新是一位勤奋睿智的职业经理人。近30年来,他用勤奋改变了命运,以睿智赢得了人生。他的曲折经历和励志故事感染了许多人。他用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向大家证明了打工需要做好职业规划,需要孜孜以求,在打工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邹远新近30年的职业生涯,经历丰富,有过挫败,更有成功的喜悦。他的宝贵经验,值得更多人借鉴学习。他在职场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自学成才;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变身为职业经理人。他勤奋睿智,几乎以“两年一证”的速度,在近30年间先后拿下了14个国际国内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诸如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从业资格证,上市公司注册独立董事资格证、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CCMC高级职业经理人、注册高级理财规划师、美国项目管理师等。因此,一些媒体称他为“证书哥”“牛打工仔”“打工教授”。邹远新用他的职业规划和实践证明了,打工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堪称为“超级职场经济学”。他把自己的职场感悟、经验,以“超级职场经济学”的范式撰写出版,对职场人很有启迪,并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一直以来,邹远新乐于把他的经验与许多朋友分享,把“超级职场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年轻人。在经营管理公司的同时,他还兼任多所高校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规则”培训,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另外,他还是多个政府单位和企业的职场培训主讲专家,为政府官员、企业家、职场打拼者授业解惑。
我与邹远新相识多年,我们常常互相分享心得,他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邹远新三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精神,令人敬佩。他虽然是一个落榜的高考生,却从来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学习,参加各种考试,成为大众熟知的“文凭哥”“学历哥”。邹远新的知识范围很广,而且学得十分透彻。不管是金融、投资、管理、营销,还是房地产、酒店经营,他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在实践中完善和提升,善于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法,可谓是邹远新的“独门秘籍”。
——邹远新总能干一行爱一行。这对当今的职场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具有借鉴意义。邹远新告诉大家,喜欢哪行做哪行是个伪命题,真正专业的职场人,一定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很多时候,人们一开始不会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但随着对这份职业了解的不断深入,就会产生对职业的依恋和热爱,从而尊重自己的职业,坚持自己的选择,进而做好做精。
——邹远新对公司忠诚,职业道德高尚。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里,邹远新只在4家公司工作过,平均每家公司就职时间在5年以上。一方面,邹远新的职业忠诚度很高;另一方面,他敢于花费时间,深入每个行业的方方面面,从专才到通才,后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他工作过的公司,有的曾经陷入过经营危机,在公司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能坚持下来、想办法让企业渡过难关的人。对于职业人来说,忠诚是重要的职业道德。这一点,在邹远新身上尤其突出。
正因如此,邹远新才会从一个普通的基层员工一路升职跳高,成为一名颇有造诣、被企业家高薪聘用的职业经理人。邹远新的职业生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他的规划、勤奋睿智与励志成就了他的职场奇迹,使他能积累丰富的职场经验。他的职业生涯堪称“超级职场经济学”的践行和典范。
邹远新在职场上打拼近30年,为人谦逊,广交朋友,他用自己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以勤奋与励志影响了许许多多的职场人,帮助不少职场人找到了目标与奋斗路径,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深受同行的高度认同。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受到他的精神鼓舞。他的言行让人相信,生活越是困难,就越是要奋斗,越要通过学习、拼搏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让人感动的是,尽管邹远新是一名职业经理人,但他还一直坚持做慈善公益,从精神和物质上帮助了很多人。多年前,邹远新贷款140万元,把家乡的土路改造成了水泥路,乡亲们出行更方便,种植的农作物能够更快捷地拿到镇上售卖了。邹远新曾说,自己有了一些经济能力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报家乡,为家乡做贡献,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他筹资40万元,挖堰塘,使家乡的粮田旱涝保收。2014年,他捐资10万元给10多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圆了读书梦。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老板,他的这些慈善行为令人敬佩。邹远新经常讲,一个人理应有人文情怀,做人做事要有爱心,要悲天悯人,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做事不要光考虑小我,要从人类和社会的大角度去思考人生格局,不断超越自我。邹远新表示,他将把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不求做大,尽力就好。质朴而真诚的语言,让人感动。
《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这本书,是邹远新的职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凝练,其中有许多的经典案例和引人深思的观点,值得读者感悟、践行和珍藏。愿读者从中受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邹远新的人杰表率、丰硕的职场成果,必将激励后辈职场人不断奋进和创新。期待邹远新在职场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更期待邹远新将自己的职场新经验与新感悟,撰写出版,让更多的职场人受益。
于青城山麓
2016年10月
杨继瑞,经济学博士,教授(国家二级),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四川大学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现任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推荐序二 自学成才的成功典范
在当今时代,高等院校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术训练能为社会培养大批精英,丰富的社会实践与人生阅历亦能使一批打工仔同样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精英。本书作者邹远新的自学经历、职场经历及其在这两个方面所获取的成就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邹远新是一个高考落榜生,但他并没有因高考的落榜而悲观失望,没有因此而丧失进取之心。近30年来,他通过自学和参与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先后考取了多个职业(执业)资格证,并进行了管理学博士课程学习。在其近30年的职场生涯中,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与拼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步一个台阶,逐步上升为某集团公司的常务副总裁以及多所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当今通过自学成才获得成功的典范,成为值得所有职场人学习与尊重的典范。
邹远新的成功都是与他的勤奋、好学、踏实、细致以及始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并努力孜孜以求分不开的。他以其成功的经验总结出“学”是关键,“做”是重点。他从初在四川遂宁东禅镇上修黑白电视机起,一直在不断观察、学习、总结生活中的人和事。终他和合伙人成为乡镇家能修彩色电视机的家电维修商;他也在别人偶然间的“点拨”下,再次萌发了去大城市的想法,并终达成愿望,接着又从一名制衣厂的临时工再次开始新一轮的职业励志生涯。
本书是邹远新对其几十年自学与职场生涯的领悟、总结与提炼,相信它会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如何杜绝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如何设计一个完整、合理的职业规划,如何培养耐心与坚持,做到知行合一,有所帮助。
刘方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前执行院长
2016年10月
推荐序三 职场成功的三驾马车:信念、理性与情怀
如果我们把高考比喻为千军万马借以达到成功彼岸的“独木桥”,那么,邹远新显然并非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由于家境贫穷,他并未顺利通过这座“独木桥”,然而,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人人都得参与的一场“马拉松”,那么又有谁会否认邹远新是这场“马拉松”中的翘楚呢?
邹远新的人生轨迹以及所取得的各种成绩,各类报道可谓铺天盖地、精彩纷呈,在这里不赘述。有的人能“骐骥一跃”,有的人却长于“功在不舍”,显然,邹远新是属于后者,事实上,古今中外,总有那么一些智者可以在看似密不透风的既有制度框架内,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赢得生机和创造价值。邹远新的方式,在我看来,用精练的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信念、理性与情怀”。
信念
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的,命运不会怜悯向它低头的人,邹远新并未向高考失利低头,他从一个修理工开始,后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经理人,尝尽人间种种磨砺,在不断的蛰伏、忍耐、坚持、学习、思考中,翻越一个一个的高峰,芝麻开花节节高,究其深层的原因,就是信念,那种改变人生命运的理想,汇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倔强地冲破一个又一个的藩篱而走向灿烂的光明。
有人会问,这一艰辛的过程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事实上,他常常面对数以百计的社会名流、高校学子、政府官员组成的听众群,如果你有机会成为聆听他的分享的其中一员,你可以看到他脸上洋溢的快乐,亦能如三月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那一份“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极富感染力,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世界上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是的,信念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人生若没有信念,与咸鱼没什么差别。
理性
个人的人生需要坚持,但如果仅仅只有信念而忽视了人是社会中的一员,那么,个人的坚持往往会与周围的人冲撞,周围的人就会反过来掣肘个人的发展。邹远新的成功,需要前置一个定语,那就是:邹远新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成功。
我们虽然看到邹远新考取了14个职业(执业)资格证、从高考落榜到博士课程学习,涉猎了太多的知识门类,但是,他的人生一直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形成的特定的规则、组织、文化与习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实践、运用、检验和升华。这整个过程,无疑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 “闭环”。在理性的高度上发掘人类社会运作规律的内在逻辑,并在人类社会分工体系中去训练职业和交际技能,应该是职场成功的“不二法门”。
如果说鸟儿飞翔并不意味着鸟儿懂得空气动力学,而且反之亦然,毕竟二者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然而,邹远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贯通了这一充要条件,在理论与实践上架起了一座理性的“桥梁”。
这本《超级职场经济学》,虽然不如经院派著述那样专业与严密,但抛开学理层面的窠臼,那入情入理、娓娓道来的案例与感悟,如同一个个神话给人明示,其理性之光芒,照亮了无数踯躅于职场的青年人的心门。
情怀
人们通常认为,情怀意味着诗与远方,在我看来,邹远新的情怀与这样的浪漫有区别,他未将时间与金钱花费在地中海豪华游轮上,也没有花在夏威夷沙滩的阳光下,甚至就连商界朋友云集的高尔夫球场也几乎没有他的身影。
但是,他的身影却可能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清华的荷塘月色中、西财的图书馆;他的身影可能在给无数中小企业家传经送宝的讲台上、各大电视台的嘉宾席上、企业生产线的车间里;他的身影可能在他捐资修建的家乡公路施工工地、在贫困学生的捐助活动现场、在为下岗待业青年免费辅导的教室里。
在我看来,邹远新出生在一个极度贫穷和闭塞的农村,他的情怀,带着偏远山区泥土的芳香,有着农民双手老茧的质感。事实上,他虽然是个有名气的职业经理人,但还远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他一心想为那些与他有着相似背景的草根、身处迷茫中的青年人、贫穷的家乡父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常说,“挣钱不容易,钱要用在刀刃上”,原来他所指的“刀刃”就是这些他心中的牵挂,难道,你能说这种质朴不是一种情怀?在忙碌的工作中,他总是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追赶知识的前沿,有人问他:“你都取得那么多的证书和文凭了,还那么拼,为啥?”他总是淡淡回答道:“我的起点那么低都能做到,还有哪位年轻人说自己不行?”正所谓“出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来芸芸众生中,也有立己达人的理想,难道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情怀?
邹远新比我年龄大,机缘巧合,我却有幸成为他的老师。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的一个大学教授,我在讲台上为一批一批对未知有着好奇心、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莘莘学子授课,也有机会聆听不少经济学大师的报告,也曾在芝加哥大学、苏黎世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做过演讲,也给不少企业家做过培训。但是,与这位企业家的交往,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悟。多次交流沟通,他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实在和贴心,随着交往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邹远新的人生就像一本书,虽然并未公开发表,但徐徐展开、细细品味,每一页都如此引人入胜,甚至大巧若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知。
读完这本书,如受到启迪,将是一大幸事,这也是我欣然提笔作序的主要原因。
雷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16年10月20日
——四川省工商联原副主席钱卫东
生命就是一本书,职场也是一本书,我们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学会生存、奋斗,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在忍耐中一步步前行。
——遂宁市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舒天忠
我们如何改变命运?一是要有坚定的人生职业目标;二是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邹远新学以致用,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遂宁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旭辉
在职场中,邹远新是一个行动派,他随时都在实践中学习,总是行动快的一个;可贵的是,他还会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处理问题更好的办法,然后并在下一次实践中完美应用。读这本书,希望能学到邹远新的思想真谛。
——荣兴元集团总裁文程
别人是知行合一,邹远新是行知合一,他将三十年的职场经历写成《超级职场经济学:打工改变命运》一书,非常珍贵,对于大家来说,这本书是一笔共享的财富。
——双发集团董事长翟双华
和很多愁眉苦脸的人谈话,年轻人、中年人都有,他们当中有的人很迷茫,有的人很焦虑。他们向我大倒苦水之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
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问,我不知道从事哪个行业,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不知道去哪个城市,对于未来的一切,都是迷茫的。
在职场上打拼了几年的人,对择业和就业等问题也是毫无头绪,要么好高骛远,要么畏手畏脚。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有人20岁时做什么工作,40岁时还在那个位置上,一点也没有改变,有的人升升沉沉,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的努力和职业规划没有统一起来。职业规划很重要,蛮打蛮干是不行的,吃力不讨好不说,还把自己的前程耽误了。
在中国,大多数人是在16岁前后开始思考职业方向的,青少年要为未来工作选择一个专业,或者进入职业学院,或者进入大学,有的人则直接进入社会,从学徒做起。
然而,在经历了高考后,孩子和家长发现比高考更让人头疼的是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题。因为,在考试分数公布之前,他们很少关心专业选择。
也就是说,他们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本应该在10多年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并且做出终决定。
问题出在哪?答案是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和思考。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职业思考。这是因为,职业的内涵很深,其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铺垫,具备大量的知识。在明确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从事哪种职业之前,人们都是在进行库存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
当然,长大成人之前,父母在孩子职业规划的路上起着关键作用。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职场素质,一方面是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一个人的情商和胆商。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绊倒在地上,父母要不要拉他起来?我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他已经有意识了,就要培养他的独立精神。
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而言,职业这个概念是模糊朦胧的。他们有可能在某一天天真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比如当老师,开飞机,当亿万富翁,或者是当个卖爆米花的商人。这些有关职业的梦想往往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十分远大,但很空洞,甚至是虚无缥缈的。
在我小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读书,我的回答是“为了以后当官发财”。老师批评说,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而,那个时候我太小,思想上根本达不到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境界,又因为家里穷,就单纯地想要过上有钱的好日子。其实,那时的我只有朦胧的概念,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职业。
在职业规划的朦胧时期,一个人的想法是不成熟的,它掺杂了幻想成分,甚至是错误的,但就是在不经意间,职业的种子就埋下了。
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你所从事的职业与你的童年经历有着关联。人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你所热爱的一切都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
股神巴菲特在4岁的时候,就做了人生笔生意——卖口香糖。每天放学后,巴菲特就先到爷爷的杂货店里以每包3美分的批发价格买一批口香糖,摆放整齐后就挨家挨户去推销。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不像现在到处都是便利店,当时出门购物要走一大段路,不太方便。因此很少有人会为了买一包5美分的口香糖,大老远地跑一趟杂货铺。
小巴菲特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以同样的零售价向别人推销口香糖,他个人则每包净赚2美分的差价,相当于是他的“跑路费”。
就这样,还是小男孩的巴菲特就展现出了商业天赋。他5岁时,销售可口可乐,11岁时,就开始购买股票。在幼年时期,巴菲特送过报纸,做过弹球生意,都赚得了不少钱。
有人会说,巴菲特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是个商业天才,天生具有经商天赋。但平凡人没有他天生灵光的头脑,不会那么早显露出职业潜力。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展现对某一事物的偏爱,只是有的人较早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则没有意识到。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叫小佳,从小就喜欢看各种童话书,作文成绩一直不错。小姑娘读小学的时候报兴趣班,选择了演讲班,这个班里的学生既要写作文,又要朗诵文章,好多小孩都觉得辛苦,而她却会因为写了一篇好作文受到老师表扬而高兴不已。
小佳上初高中之后,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就慢慢丢掉了对作文的兴趣,没有继续坚持写作训练。高考后,小佳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女孩子常读的英语专业。
直到大三的时候,小佳才意识到,她对英语专业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都不感兴趣,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写作工作。
于是,小佳重新确立了目标,立志要当一名写文章的记者,并且努力实现了职业目标。工作多年后,小佳回忆说:“原来我在小学时就萌发了写作的想法,遗憾的是没有坚持,当时也不知道写作文能当饭吃,不过兜兜转转还是找回来了。也许是童年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写作职业让我觉得很安稳舒心。”
在小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她初中起,直到大三确立职业目标之前,在这段时期内,她对职业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想法,她的目标就是学习。
有很多人的情况和小佳一样,对职业没有想法,不知道自己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尽管曾经喜欢写作,但那时候的小佳并不知道什么职业能让她通过写作赚钱养活自己。
按常规来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段时期,属于职业规划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业规划占了很大份额。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不是位,培养人格魅力和与人相处能力是重点。
初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提高学习成绩,还要培养个人品德,比如领导能力、个人修养、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
在这一时期,多数学生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未来会做什么,所以他们感到迷茫,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实际上,在职业规划的初级阶段,学习就是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属于正常现象。这一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就是一种库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未来能做好什么职业。
也就是说,只有前期积累足够了,人们才有可能挖掘出自身的职业潜能,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当一个人进入大学,成人以后,职业规划就进入发展期了。在这个时期,职业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加上各种课外工作实践,能够了解更多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信息。可以说,这是学生接触职业信息的爆发时期。
我的一个学生罗琳,她原本学的是英语专业,成绩还不错,大学时期她当过兼职英语老师,做过导游,还开过淘宝店。这些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让她在毕业时顺利应聘进入一家国际酒店,她从基层员工做起,一直做到了经理职位。
罗琳曾感叹说:“还好在大学时期做了那些兼职,后来才很快地适应了工作,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
当然,罗琳只是个案,她确定职业目标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成长经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路径,并且通过不断地尝试,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
目前,大学校园基本都会为学生提供职业辅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此外,一些职业测评机构也在积极加入,通过对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兴趣爱好、能力等多方位的测评,进行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分析总结,并提供较为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建议。
不过,尽管各种职业测评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测评结果。真正做出职业决定,设定职业目标的,还是自己。一个整天只会唉声叹气、不会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人,实在不可能找到目标。
不得不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早已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了。的确,在古代,人们谋生的技能几乎很早就确定了,而且很少变动,农民就是种一辈子庄稼,铁匠就是打一辈子铁。
但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就业环境的波动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多数人会从事两种或以上的职业。曾经人们认为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就是指这个职业很稳定,能够作为一个终生职业。然而,如今也有很多公务员跳槽,选择了别的职业。
这些变化就意味着,一个人大学毕业顺利找到了份工作,那很有可能只是一份工作,算不上职业。在找到份工作之后,这个人可能会更换工作,终才会确立职业目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好在进入职场后3年到5年内确定。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份工作还是职业呢?
当你只是为了赚钱生存的时候,你做的是工作;当你更注重个人在岗位上的经验积累时,你做的是职业;当你不知道自己1个月或者1年后在干什么时,你做的是一份工作;当你每天都有目标,追求新进步,有年度工作计划,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规划时,你从事的就是一份职业。
从时间上来区分,一份工作干了3到5年后,才说得上是一份职业。有的人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很有热情,表现也不错,但却无法坚持,一份工作做了不到2年就厌烦了,甚至干了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了。这样短暂的工作激情,也无法将一份工作做成职业。
不过要指明的是,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个公司工作3年,这个工作才算职业。职业的判断标准与公司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你所做的具体事务、发挥的职能相关联。比如,你是一个会计,无论你在政府财务机构上班还是为哪家公司服务,会计都可以是你的职业。
除了职能以外,所处的行业也对职业有所影响。再以会计为例,从专业来说,大家从课本上学到的会计知识都是一样的,具备相同的职能。
但工作之后,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有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人只有在某个行业工作了3年以上,才有可能比较了解自己的职能在这个行业发挥的真正作用。一个酒店的会计和一个医院的会计,他们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人们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往往会加入关于其所从事的行业的描述。由于多种变动因素的存在,建议大家在份工作后的3年到5年内确立职业规划。
从工作的天你就要告诉自己,走出过去的懵懂迷茫,启动你的职业马达,去搜索、去挖掘、去确认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份规划的时间跨度不用太长,但至少要有3年到5年。
而这段日子,就是你的职业确定期,你会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你会知道你适合什么职业,能够做好什么,不擅长什么,又或者能够获得哪些进步。
在你之后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你可能会再次经历职业确定期,因为你可能会换岗位、换行业、换公司。但那时候你会发现,对于制定一份职业规划,你越来越顺手,目标设定越来越清晰,执行力越来越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 E.Super)曾提出了“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在职业规划领域深受认可。
舒伯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成长阶段,又分为空想期(4岁—10岁)、兴趣期(11岁—12岁)、能力期(13岁—14岁)。在这一阶段,一个孩童需要培养责任感、自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活动。
当一个人进入青少年中后期之后,也就是在15岁到24岁期间,他会经历职业生涯探索期。舒伯认为,15岁到17岁是暂定期,18岁到21岁是转移期,22岁到24岁是试行期。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时间段,人们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会集中学习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25岁到44岁期间,人们会处于职业生涯建立阶段。其中,25岁到30岁是职业修正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内,你可能会更换工作,调整职业方向。而31岁到44岁期间,则进入职业安定期,你将逐渐稳定于一项工作,按照职业规划发展。
外界普遍认为,25岁到44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重要的阶段,职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会集中在这个阶段爆发。而当一个人迈入中年,进入45岁到65岁这个阶段后,他的职业生涯就会趋于稳定,维持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等到65岁之后,按照自然发展,人类生命进入老年阶段,其职业生涯也步入衰退阶段。这时候,很多人选择退休,不再关注职业的进一步发展,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兴趣上,安享晚年生活。
以上便是舒伯在1974年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划分的职业阶段。4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之后,舒伯的理论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了。
整体来看,如今在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两种趋势:一是起点越来越早;二是衰退期越来越靠后。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尽早的敲定职业目标,而且延迟职业衰退期的到来。
在中国的创业大军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他们研发产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早早地进入了职业生涯。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热衷于讨论所谓“韩寒现象”。当时的韩寒是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各门功课都不好,因为期末成绩7科不及格,以致高一留级两次。
但他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0年,高一学生韩寒退学,随即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者。
就是因为个人经历比较特殊,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好学生形象,使得“问题少年”韩寒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拥护,也有人批判。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16年后,我们再看韩寒退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当时争论的关于“好学生,差学生”的种种话题,其实都是多余的。韩寒辍学之后,当了赛车手、导演,还开公司当了企业家,不过他的职业仍然是作家。也就是说,韩寒在18岁那年就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而相比现今一些青年创业者,韩寒在18岁确立职业目标,还不算早的。不过,以韩寒为代表的职业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青年仍然遵循着读完大学再进入职场的轨迹。我们并不特别支持某一种职业路径,只是期望每个人能够尽早地找到奋斗目标。
…..
当你只是为了赚钱生存的时候,你做的是工作;当你更注重个人在岗位上的经验积累时,你做的是职业;当你不知道自己1个月或者1年后在干什么时,你做的是一份工作;当你每天都有目标,追求新进步,有年度工作计划,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规划时,你从事的就是一份职业。
从时间上来区分,一份工作干了3到5年后,才说得上是一份职业。有的人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很有热情,表现也不错,但却无法坚持,一份工作做了不到2年就厌烦了,甚至干了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了。这样短暂的工作激情,也无法将一份工作做成职业。
不过要指明的是,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个公司工作3年,这个工作才算职业。职业的判断标准与公司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你所做的具体事务、发挥的职能相关联。比如,你是一个会计,无论你在政府财务机构上班还是为哪家公司服务,会计都可以是你的职业。
除了职能以外,所处的行业也对职业有所影响。再以会计为例,从专业来说,大家从课本上学到的会计知识都是一样的,具备相同的职能。
但工作之后,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有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人只有在某个行业工作了3年以上,才有可能比较了解自己的职能在这个行业发挥的真正作用。一个酒店的会计和一个医院的会计,他们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人们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往往会加入关于其所从事的行业的描述。由于多种变动因素的存在,建议大家在份工作后的3年到5年内确立职业规划。
从工作的天你就要告诉自己,走出过去的懵懂迷茫,启动你的职业马达,去搜索、去挖掘、去确认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份规划的时间跨度不用太长,但至少要有3年到5年。
而这段日子,就是你的职业确定期,你会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你会知道你适合什么职业,能够做好什么,不擅长什么,又或者能够获得哪些进步。
在你之后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你可能会再次经历职业确定期,因为你可能会换岗位、换行业、换公司。但那时候你会发现,对于制定一份职业规划,你越来越顺手,目标设定越来越清晰,执行力越来越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 E.Super)曾提出了“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在职业规划领域深受认可。
舒伯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成长阶段,又分为空想期(4岁—10岁)、兴趣期(11岁—12岁)、能力期(13岁—14岁)。在这一阶段,一个孩童需要培养责任感、自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活动。
当一个人进入青少年中后期之后,也就是在15岁到24岁期间,他会经历职业生涯探索期。舒伯认为,15岁到17岁是暂定期,18岁到21岁是转移期,22岁到24岁是试行期。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时间段,人们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会集中学习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25岁到44岁期间,人们会处于职业生涯建立阶段。其中,25岁到30岁是职业修正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内,你可能会更换工作,调整职业方向。而31岁到44岁期间,则进入职业安定期,你将逐渐稳定于一项工作,按照职业规划发展。
外界普遍认为,25岁到44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重要的阶段,职场的所有喜怒哀乐都会集中在这个阶段爆发。而当一个人迈入中年,进入45岁到65岁这个阶段后,他的职业生涯就会趋于稳定,维持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
等到65岁之后,按照自然发展,人类生命进入老年阶段,其职业生涯也步入衰退阶段。这时候,很多人选择退休,不再关注职业的进一步发展,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兴趣上,安享晚年生活。
以上便是舒伯在1974年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划分的职业阶段。4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之后,舒伯的理论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了。
整体来看,如今在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两种趋势:一是起点越来越早;二是衰退期越来越靠后。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尽早的敲定职业目标,而且延迟职业衰退期的到来。
在中国的创业大军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他们研发产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团队,早早地进入了职业生涯。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热衷于讨论所谓“韩寒现象”。当时的韩寒是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各门功课都不好,因为期末成绩7科不及格,以致高一留级两次。
但他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0年,高一学生韩寒退学,随即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者。
就是因为个人经历比较特殊,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好学生形象,使得“问题少年”韩寒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拥护,也有人批判。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16年后,我们再看韩寒退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当时争论的关于“好学生,差学生”的种种话题,其实都是多余的。韩寒辍学之后,当了赛车手、导演,还开公司当了企业家,不过他的职业仍然是作家。也就是说,韩寒在18岁那年就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而相比现今一些青年创业者,韩寒在18岁确立职业目标,还不算早的。不过,以韩寒为代表的职业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青年仍然遵循着读完大学再进入职场的轨迹。我们并不特别支持某一种职业路径,只是期望每个人能够尽早地找到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如今老年人(60岁之后)仍然工作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比如,医院的老专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行业资深人士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很有可能在60岁之后还会继续工作,因为这类职业需要的是长久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立足,成为业内不可缺少的人才。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当代职场人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超过50年,甚至在60年以上。如此,职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就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既然如此,不管是初入职场的人,还是想要转型的人,确立职业目标就成了要务。职场规则:
职业的内涵很深,前期定位需要大量的铺垫,具备大量的知识。在明确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从事哪种职业之前,人们都是在进行库存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有职业思考,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胆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