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966147
中医治病、调养身体的时候,讲究的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所以书中将脾胃调养分为多个方面:根据四季养脾胃,根据症状养脾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患者对应着的是不同的调养脾胃的食物,针对性比较强。本书对食材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列出了相应的菜谱,包括汤、羹、粥、菜肴等,美味而营养,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健脾养胃,何乐而不为。
《养好脾胃怎么吃:消化好吸收才更好》本书从介绍脾胃的功能、作用着手,之后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察言观色”辨别出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哪些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脾胃健康,哪些不良的饮食会伤害到脾胃以及吃哪些食物能调理脾胃。
胃病易得却不易治,经常反复发作,而且很多治疗手段都仅仅是缓解胃病表现出的症状而并非根治,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叫:“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说,药物治疗为辅,食物调养为主,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日三餐吃药,但是却能做到一日三餐吃饭,既然每餐都少不了,何不把每餐都制作成有益于脾胃健康的“养胃餐”呢?
中医治病、调养身体的时候,讲究的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所以书中将脾胃调养分为多个方面:根据四季养脾胃,根据症状养脾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患者对应着的是不同的调养脾胃的食物,针对性比较强。
本书对食材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列出了相应的菜谱,包括汤、羹、粥、菜肴等,美味而营养,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健脾养胃,何乐而不为。
章
浅谈脾胃概念,帮你初识脾胃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你的身体“供能”
脾胃,营养物质的供给源
滋养元气,先调摄胃气
养护身体,从健康脾胃着手
脾主肌肉,掌管身材和腿脚
那些和脾胃相关的中医名词
脾胃同治,健康才有保证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盲目用药,当心脾胃受伤
第二章
“察言观色”,辨一辨你的脾胃健康
面色蜡黄无血色,多是脾气不足
眼睛红肿眼袋大,多为脾虚
鼻头异常,很可能是脾胃有问题
牙龈肿痛口气臭,胃内有火
流口水,脾虚的征兆
吞咽困难,可不能小觑
饭后腹胀,多为脾胃不和
泻便气味不同,预示着不同的脾胃疾病
黑便、血便,很可能预示着消化道溃疡
经常胃痛、胃胀别耽误
恶心呕吐,很可能是梗阻和上消化道出血
泛酸烧心,肝气犯胃所致
手脚冰凉,很可能是脾胃虚寒
根据前后阴,辨脾胃健康
屁,反映肠胃健康
吃不胖,脾脏惹的祸
肥胖,也是脾出了问题
第三章
养护脾胃,从合理饮食开始
饮食,要因时因地因人
能吃,说明病得还不严重
食欲太好,当心胃内有火
掌握食物属性,才能更好地养脾
五味平衡,身体健康
水要怎么喝才对脾胃有益
细嚼慢咽,为胃“减负”
主副搭配,脾胃更健康
……
脾胃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从出生之后,我们所进行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以它为基础,可见其重要性。《素问·经脉别论》上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食物里面营养物质的吸收要依赖脾之传输、散精功能。
脾胃二字常常同时出现,这是因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作用,才能将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转化成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全身。《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比喻成粮仓管理员,负责将食物按照酸、甜、苦、辣、咸五味去分类,因为五脏各有所喜: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肺喜辛,肾喜咸。《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说明没有胃,五脏六腑就没有滋养之源了。
后天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脾胃有关系,比如气血不足,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健康受损,就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出现一系列气血不足之证,如乏力、憔悴等。而长期气血不足,五脏就会失养,疾病丛生,因而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可见脾胃调理不仅是为了满足后天机体生命活动所需,更是为了防病治病。
那么如何调养脾胃呢?吃中药吗?中医上有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可见,和药补相比,食补是。
本书从介绍脾胃的功能、作用着手,之后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察言观色”辨别出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哪些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脾胃健康,哪些不良的饮食会伤害到脾胃以及吃哪些食物能调理脾胃。
胃病易得却不易治,经常反复发作,而且很多治疗手段都仅仅是缓解胃病表现出的症状而并非根治,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叫:“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说,药物治疗为辅,食物调养为主,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日三餐吃药,但是却能做到一日三餐吃饭,既然每餐都少不了,何不把每餐都制作成有益于脾胃健康的“养胃餐”呢?
中医治病、调养身体的时候,讲究的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所以书中将脾胃调养分为多个方面:根据四季养脾胃,根据症状养脾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患者对应着的是不同的调养脾胃的食物,针对性比较强。本书对食材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列出了相应的菜谱,包括汤、羹、粥、菜肴等,美味而营养,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健脾养胃,何乐而不为。
第 一 章 浅谈脾胃概念,帮你初识脾胃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脏腑学说将脾胃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的肾相对应。既然称之为“本”,我们应该不难看出其重要性。
中医上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中梓在《医宗》中提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由此可见,脾胃是人体中的重要部位。人体所需的能量都是由脾胃消化的食物转化而来的。脾是五脏之一,属阴,胃是六腑之一,属阳,脾胃护卫表里,所以,虽然脾胃是两个不同的器官,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在人体之中运转。接下来分别介绍一下脾和胃。
胃主受纳和腐熟,腐熟即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半液体物质,即食糜。食物的营养为人体生理活动、气血津液之来源,所以称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胃气充足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营养吸收仅仅靠胃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脾的配合才可以将营养供应到全身各处。脾的主要功能是输送、吸收,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之后,剩下的要依靠脾的输送、运转功能将营养物质上输至肺,向下将营养输送至膀胱,如此即可为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为人体获得充足有效能源、维持正常代谢之关键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身体营养元素的吸收离不开脾胃,脾胃功能旺盛,身体则强健,不容易受病邪侵袭。脾胃居中土,为脏腑之中心,和其他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脾胃患病,其他脏腑功能很容易受影响,根据五行关系,易出现相生相克疾病传变现象。
既然脾胃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对其的悉心调理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能等到脾胃已经出了问题才想到去护理、去保养。
章 浅谈脾胃概念,帮你初识脾胃
脾胃,为你的身体“供能”
脾胃掌管着人体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一旦我们的脾胃功能出现问题,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就会出问题,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降低自身机能,导致代谢速度下降。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脾胃健康了,人体所需的能量充足了,身体才能和谐、高效地运转。
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为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营养加工厂”。脾胃处在人体的中间位置,二者之间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之间分工合作,让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维持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以及废物的排出。脾胃功能和其他脏腑器官组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是寿命,可以说脾胃在人体机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脾胃都为人体的哪些部位供能呢?
1为四肢供能
我们的四肢和身体需要脾胃供输的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全身肌肉会因此而更加有力量。一旦脾胃出现问题,四肢就会营养不良,变得倦怠而无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看起来很结实却手脚无力了。
2影响口味
口味正常与否、食欲好坏都和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脾胃的能量供给不足,就会表现出口淡、口甜、口腻等口味异常现象。
3为身体供气血
一个人若胃气强健,脏腑的整体功能则旺盛,一旦脾胃失健或胃气虚弱,就会导致血液生化不足,造成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失血,可能诱发心血不足等心脾症状。
脾胃作为“仓禀之官”,是人体能量的“加油站”,只有脾胃健康,身体才能更加健康、和谐地运转下去,源源不断地为身体“供能”。
脾胃,营养物质的供给源
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器官的发育和身体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的供给,而这些营养物质就来源于脾胃,可以说脾胃就相当于人体的“粮仓”。
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食物首先进入口腔,经过咀嚼之后会进入胃内,之后胃将食物腐熟变成食糜,此时会发挥“脾主运化”之功,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和空肠。经过一系列的消化之后,食物会在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脾主升,所以此时脾就会将通过分解食物得到的氨基酸、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过气、血、津液输至全身各处,脾胃就相当于人体进行营养消化、吸收的“中转部”。
《素问·经脉别论》之中提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都说明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都依赖脾的转输、散精功能。
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可以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养料,才可以让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确保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失常,表现出腹胀、便溏、食欲下降,甚至出现倦怠、消瘦、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由此可见,胃气之盛衰关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想要让脾胃限度地帮助消化,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物质,就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果蔬、肉类、谷物搭配食用,一味地吃肥甘厚味之品只会加重胃肠负担,进而影响到消化吸收的过程。想要让肠胃吸收得好,应当注意规范自己的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千万不能饥一顿饱一顿,否则对肠胃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可暴饮暴食,因为没有节制地吃食物对胃肠的刺激是非常大的,每餐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此外,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尽量少吃路边摊,自己在家做低盐少油的饮食,对脾胃和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不要过食寒凉之品,也不宜食用过烫的食物,因为这些都会刺激胃肠,对健康不利。
脾胃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其保健是非常重要的,脾胃功能健全,营养吸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人体所需的营养供给充足,各个脏腑器官才能正常运转,对脾胃负责,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滋养元气,先调摄胃气
元气,又叫精气,是由精血化生而成的,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元气,将其视为生命的根本、气化的原动力。但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需求出现,以及与病邪对抗,都会消耗体内的元气。
人体的元气因为脾胃而滋生,脾胃功能正常,人体的元气才能生长、充实。五谷杂粮、鱼肉蛋奶等进入胃内,各个器官所需营养物质都从胃而来。著名的中医李东垣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胃气的重要性。想要保养脾胃,调摄胃气,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全面性。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居无定所,饥饱不定,所以易生脾胃疾病;如今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有了规律,脾胃病的发生也减少了。饥饿和过饱都会损伤脾胃,想要维护脾胃健康,一定要做到饮食适度,饮食不过饱,也不要饿着自己,定时定量才是根本。
中医上有云:“食助药力,药不防食。”意思就是说,食物和药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患者服药期间需要配合适当的食物来滋养脾胃,如此才可将药物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人体元气虚的时候,会表现出众多的内伤虚证:有人进补时会脘腹胀满、头晕不适、舌苔厚腻、纳食不馨,特别是肝肾不足者,投以滋腻填精、成寒增液,或滋阴降火之品,就会表现出脘腹胀满、纳呆便溏。上述现象说明虚不受补、虚补受纳。虚不受补,说明身体太虚,进补不能吸收,壅滞在体内;虚补受纳,说明脾胃本就虚弱,再患虚证,要进补药、补品,由于脾胃虚弱,无法受纳吸入,特别是在清补、凉补,或是用滋腻之品进补的时候,这样现象会更加明显。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脾胃虚馁,无力运化,无法载药所致。
只有脾胃健运,才可生化元气。可通过食疗之法强化脾和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胃气,让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为人体补益元气。
脾胃能让水谷不断滋补元气,强壮元气;脾气升清,胃气降浊,气机升降有序,枢机活泼,生气盎然,脏腑都能得到这份滋补,利于内伤虚证至康复;正气充实,则有力抵抗外邪,运载药力,帮助药力抗邪。
养护身体,从健康脾胃着手
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知道找食物,小眼睛还没睁开,嘴就开始四处搜寻奶头,吃是一种本能,也是人体营养和能量的来源。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如果按一天吃三顿饭,活到80岁来算,我们大概要吃87600顿饭。由此可见,我们的脾胃负担有多大,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其实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细算一下就会是个巨大的数目,没有哪一台机器可以像我们的脾胃一样运行那么多次。脾胃虽然劳碌,但很少诉苦,只有当你不爱惜它的时候它才会发些“牢骚”——泛酸、胃痛、呕吐、烧心、恶心等,其实这个时候脾胃就好像在问你:是不是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了?是不是吃黏腻、坚硬的食物了?是不是没按时按顿吃饭啊?是不是心情不好影响进食了?是不是吃得过快不消化了……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要靠脾胃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之后将全部的精华输送到全身各处。中医称脾胃为“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其实就是在强调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当我们受凉腹痛或吃东西没注意,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时,即为脾胃虚寒。脾主肌肉,所以如果身材过于肥胖或瘦小也和脾胃有关,这是脾胃运化功能不好,自身代谢功能变差所致;胃能接纳食物,可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无法将养分运送到该去的地方而是堆积在某处,就会表现出肥胖;有的人光吃饭不长肉,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过强,吃下去的食物没有足够的养分让脾运转,因此偏瘦。女性的经量过多或过少也和脾虚有关,脾健康,统血功能才正常,才可以有效控制经量,有原料产生血液,避免经量过多或过少;脾虚不运,则气血不足,面部、唇色暗淡无色。不自觉流口水也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只有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
可见,一旦脾胃出了问题,我们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随着养生热潮的掀起,各种养生方法接踵而生,究竟哪一种才是适合自己的呢?其实,养生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养护脾胃,而养护脾胃的捷径就是合理饮食,只有合理饮食,机体的生理功能才得正常,身体才能强劲而有力地运转,才能活力十足地运转下去。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