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197125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收录了《四部正讹》《庸言录》《文心雕龙》《史通(通释)》《文史通义》《古书疑义举例》《国故论衡》《饮冰室合集》《老子》《论语》《列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新论》《论衡》《潜夫论》《昌言》《柳宗元集》《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知言》《象山全集》《龙川文集》《水心集》《诚意伯文集》《白沙子全集》《王文成公全书》《王氏家藏集》《何心隐集》《李贽集》《顾炎武集》《二曲全集》《唱经堂才子书》《颜李丛书》《戴震集》《雕菰集》《严复集》《万木草堂丛书》《谭嗣同全集》《王安石集》《明夷待访录》《信及录》《龚自珍全集》《盛世危言》《墨子》《公孙龙子》《颜氏家训》《呻吟语》《睡虎地秦墓竹简》《唐律疏议》《佐治药言》《礼记》《直讲李先生文集》《康济录》《洪北江先生遗集》《仪礼》《张文襄幕府纪闻》《盐铁论》《马氏文通》《周髀算经》《张河间集》《梦溪笔谈》《植物名图实考》《古玉图考》《五十二病方》《内经》《营造法式》《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画评》《唐伯虎全集》《陶渊明集》《孟子》《春秋繁露》《韩昌黎集》《朱子语类》《弘明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太平经》《抱朴子》《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欧阳修集》《苏东坡集》《郑板桥集》《鲒埼亭集》《小仓山房诗文集》《江都汪氏丛书》《癸巳类稿》《养知书屋遗集》《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曹操集》《悲愤诗》《曹子建集》《阮籍集》《谢康乐集》《鲍参军集》《谢宣城集》《王勃集》《陈伯玉集》《王维集》《李白集》《杜甫集》《白氏长庆集》《李长吉歌诗》《樊川诗集》《李义山诗集》《浣花集》《漱玉集》《陆放翁全集》《稼轩词》《人境庐诗草》《明诗综》《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徐文长逸稿》《庸盦全集》《元人杂剧选》《汤显祖集》《桃花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红楼梦》《老残游记》《世说新语》《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著作。
《四部正讹》一书,上承宋濂的“诸子辨”,扩大检讨重要的古书,为古书辨伪,是功力极深的一部著作。《文心雕龙》是一部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而虑周”,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老子》一书行文古奥,造句离奇,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食客为他编的书,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字,内容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综合,变成一套拼盘式的学说系统。《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首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朱子语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孙子》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张载集》是张载一生著述的合编,是研究张载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顾炎武集》主张经世致用,重视调查研究,批评君主专制与科举制度,均为炎武学术思想的一部分。《二曲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唱经堂才子书》是金圣叹作品集,他的作品批点文字“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严复集》中包含了严复的《原强》《辟韩》《译天演论自序》《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等文章,为西化与维新,打下了理论基础。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万木草堂丛书》中,他大胆怀疑古籍,在思想上打破泥古守旧,在学术上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旧说,在政治上反对“恪守相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在当时影响颇大。《谭嗣同全集》中收集了谭嗣同的主要著作《仁学》以及诗词、书信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谭嗣同。《王安石集》收录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全部著作。《信及录》主要汇集了林则徐主持销烟前后的各类文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龚自珍全集》是一本文学类书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了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盛世危言》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刑事法典的重要资料。《佐治药言》是汪辉祖做州县幕友时期的吏治笔记,是了解清朝中期基层司法活动和当时的法律概况的重要史料。《礼记》着重讲述了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关于礼的问题。《马氏文通》是我国首部讲语法的书,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人当然非读不可,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齐民要术》是世界首部农业书,内容包括农艺、园艺、森林、畜牧、渔业、农产品制造各方面的每个细节,对于当今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元人杂剧选》是从现存的可信为元人之作的一百三十多种杂剧中挑选出来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世说新语》写尽了魏晋人物的音容笑貌,每个故事落墨不多,或优美,或洒脱,或惊心,别有风味与情调。《水经注》是郦道元为古代地理书《水经》作的注,他参考古书四百三十种,并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为一千二百多条河,写了三十多万字文笔优美的注。
四部正讹
导读 / 002
引 / 003
卷上 / 004
叙论 / 004
连山易 / 006
归藏易 / 006
子夏易 / 007
乾凿度·乾坤凿度 / 007
谶纬诸书 / 008
三坟 / 011
古文尚书 / 015
元命包 / 016
关朗易传 / 017
麻衣心法 / 018
元经 / 018
仪礼逸经 / 019
卷中 / 020
鬻子 / 020
阴符经 / 021
六韬·三略 / 022
文子 / 023
鬼谷子 / 024
伍子胥 / 025
兵家诸书 / 025
鹖冠子 / 026
关尹子 / 027
黄石公素书 / 029
抱扑子 / 030
亢仓子 / 030
刘子新论 / 031
孙子 / 031
子华子 / 032
李卫公问对 / 033
化书 / 033
广成子 / 034
卷下 / 035
黄帝内传 / 035
穆天子传 / 035
晋史乘·楚梼杌 / 036
山海经 / 037
古岳渎经 / 039
燕丹子 / 040
宋玉子 / 040
神异经·十洲记 / 040
赵飞燕外传 / 041
越绝书 / 041
鲁史记 / 041
西京杂记·述异记 / 042
列仙传 / 042
牟子论 / 043
洞冥记 / 043
汉武内传 / 043
拾遗记·名山记 / 044
梁四公记 / 044
隋遗录 / 044
开元天宝遗事 / 045
广陵妖乱志 / 045
潇湘录 / 045
牛羊日历 / 046
龙城录 / 046
白猿传 / 047
周秦行纪 / 047
碧云騢 / 047
云仙散录 / 048
清异录 / 048
艾子 / 049
钟吕传道集 / 049
香奁集 / 049
诗话诸书 / 050
结论 / 050
庸言录
导读 / 054
古今伪书考
经类 / 056
易传 / 056
子夏易传 / 056
关朗易传 / 057
麻衣正易心法 / 057
焦氏易林 / 058
易乾凿度 / 058
古文尚书 / 059
尚书汉孔氏传 / 059
古三坟书 / 059
诗序 / 059
子贡诗传 / 061
申培诗说 / 061
周礼 / 061
大戴礼 / 062
孝经 / 062
忠经 / 064
孔子家语 / 064
小尔雅 / 065
家礼仪节 / 065
史类 / 066
竹书纪年 / 066
汲冢周书 / 066
穆天子传 / 066
晋史乘 / 068
楚梼杌 / 068
汉武故事 / 068
飞燕外传 / 068
西京杂记 / 068
天禄阁外史 / 069
元经 / 069
十六国春秋 / 070
隆平集 / 070
致身录 / 070
子类 / 071
鬻子 / 071
关尹子 / 072
子华子 / 072
亢仓子 / 072
晏子春秋 / 073
鬼谷子 / 073
尹文子 / 074
公孙龙子 / 074
商子 / 075
鹖冠子 / 075
慎子 / 075
于陵子 / 076
孔丛子 / 076
文中子 / 077
六韬 / 078
司马法 / 078
吴子 / 079
黄石公三略 / 079
尉缭子 / 080
李卫公问对 / 080
素书 / 081
心书 / 081
风后握奇经 / 082
周髀算经 / 082
石申星经 / 082
续葬书 / 082
拨沙经 / 082
黄帝素问 / 083
灵枢经 / 083
神农本草 / 084
秦越人难经 / 084
脉决 / 084
神异经 / 085
十洲记 / 085
列仙传 / 085
洞冥记 / 085
博物志 / 086
杜律虞注 / 086
有真书杂以伪者 / 087
三礼考注 / 087
文子 / 087
庄子 / 088
列子 / 089
管子 / 090
贾谊新书 / 091
伤寒论 / 091
金匮玉函经 / 091
有本非伪书而后人妄托其人之名者 / 092
尔雅 / 092
韵书 / 092
山海经 / 093
水经 / 093
阴符经 / 094
越绝书 / 094
有两人共此一书名今传者不知何人作者 / 096
吴越春秋 / 096
有书非伪而书名伪者 / 097
春秋繁露 / 097
东坡志林 / 098
有未足定其著书之人者 / 099
国语 / 099
孙子 / 099
刘子新论 / 100
化书 / 101
四库全书
导读 / 104
进《四库全书》表 / 105
附:掌故二则 / 111
文心雕龙
导读 / 114
译注凡例 / 115
原道 / 117
辨骚 / 128
明诗 / 141
论说 / 156
神思 / 171
体性 / 182
风骨 / 191
养气 / 200
通变 / 208
定势 / 218
情釆 / 229
镕裁 / 238
夸饰 / 247
附会 / 256
物色 / 265
时序 / 276
知音 / 299
序志 / 310
史通
导读 / 002
卷六 / 003
言语 / 003
浮词 / 010
叙事 / 016
卷七 / 033
品藻 / 033
直书 / 039
曲笔 / 042
鉴识 / 048
探赜 / 052
卷八 / 059
摸拟 / 059
书事 / 067
人物 / 074
卷九 / 082
核才 / 082
序传 / 088
烦省 / 093
卷十 / 100
杂述 / 100
辨职 / 108
自叙 / 113
体统 / 122
纰缪 / 122
弛张 / 122
卷十一 / 123
史官建置 / 123
卷十二 / 144
古今正史 / 144
卷十三 / 184
疑古 / 184
卷十四 / 199
惑经 / 199
申左 / 216
卷十五 / 229
点烦 / 229
卷十六 / 244
杂说上 / 244
卷十七 / 268
杂说中 / 268
卷十八 / 291
杂说下 / 291
卷十九 / 314
汉书五行志错误 / 314
五行志杂驳 / 335
卷二十 / 349
暗惑 / 349
忤时 / 365
文史通义
导读 / 374
序 / 375
文史通义
内篇 / 377
易教上 / 377
易教中 / 379
易教下 / 381
书教上 / 383
书教中 / 386
书教下 / 388
诗教上 / 392
诗教下 / 396
经解上 / 400
经解中 / 401
经解下 / 403
原道上 / 405
原道中 / 409
原道下 / 412
原学上 / 415
原学中 / 416
原学下 / 417
博约上 / 418
博约中 / 419
博约下 / 421
言公上 / 422
言公中 / 426
言公下 / 430
史德 / 434
史释 / 437
史注 / 440
传记 / 442
习固 / 445
朱陆 / 446
文德 / 450
文理 / 452
文集 / 455
篇卷 / 458
天喻 / 460
师说 / 461
假年 / 463
感遇 / 465
辨似 / 468
说林 / 471
知难 / 479
释通 / 481
横通 / 487
繁称 / 488
匡谬 / 492
质性 / 497
黠陋 / 500
俗嫌 / 504
针名 / 506
砭异 / 508
砭俗 / 509
申郑 / 512
答客问上 / 513
答客问中 / 515
答客问下 / 518
答问 / 519
古文公式 / 522
古文十弊 / 524
浙东学术 / 530
妇学 / 531
《妇学》篇书后 / 538
诗话 / 539
外篇 / 542
方志立三书议 / 542
州县请立志科议 / 547
… …
叙论
凡赝书之作,情状至繁;约而言之,殆十数种。
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风后之《握奇》,岐伯之《素问》是也。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卜商之《易传》,毛渐之《连山》是也。
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仲尼倾盖而有《子华》,柱史出关而有《尹喜》是也。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伍员著书而有《越绝》,贾谊赋鵩而有《鹖冠》是也。
有传古人之名而伪者,尹负鼎而《汤液》闻,戚饭牛而《相经》著是也。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汲冢发而《师春》补,《梼杌》纪而楚史传是也。
有惮于自名而伪者,魏泰《笔录》之类是也。有耻于自名而伪者,和氏《香奁》之类是也。
有袭取于人而伪者,法盛《晋书》之类是也。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子瞻《杜解》之类是也。
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僧孺《行纪》之类是也。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圣俞《碧云》之类是也。
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阴符》不言三皇而李筌称黄帝之类是也。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乾坤凿度》及诸纬书之类是也。
又有伪而非伪者,《洞灵真经》本王士元所补而以伪亢仓,《西京杂记》本葛稚川所传而以伪刘歆之类是也。又有非伪而曰伪者,《文子》载于刘歆《七略》,历梁隋皆有其目,而黄东发以为徐灵府;《抱朴》纪于勾漏本传,历唐宋皆志其书,而黄东发以非葛稚川之类是也。又有非伪而实伪者;《化书》本谭峭所著而宋齐丘窃而序传之,《庄注》本向秀所作而郭子玄取而点定之之类是也。(二说尚难信:谭事仅羽流所述;向子期与嵇、阮诸文士友而绝不为言;姑据前人载此。)
又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刘炫《鲁史》之类是也。又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司马《潜虚》之类是也。(《潜虚》,司马公属草未成,后人赝补行世,见朱紫阳《语录》,黄东发《日钞》。世以数学,无辩其非是者。)
又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山海》称大禹之类是也。又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正训》称陆机之类是也。
右诸伪书外,又有此十余种,世或以非伪而信之,或概以伪而疑之,皆弗深考故也。余故详为别白,俾撰者弗湮其实,非撰者弗蒙其声,于经籍或有补云。
连山易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案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闻。隋牛弘购求宇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玄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伪造《连山》及《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耳。郑渔仲谓此书当时不存,则宋世已无可考;今亦未能必其炫也。(《归藏》今亦不传,故二书惟论其大概,不能致详。)
归藏易
《归藏易》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唐司马膺各有注。案《七略》无《归藏》;晋《中经簿》始有此书;《隋志》因之;至宋,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郑渔仲以为“其文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连山》所以亡者,要当复过于此。”噫,《连山》,夏易也;《归藏》,商易也。《禹贡》之文,千古叙事宗焉,《商书》简洁而明肃,或有过于周者:孰谓夏殷之文不郁郁也!《隋志》称此书惟载卜筮,不类圣人之旨;盖唐世固疑其伪。若郑以晚出为辩,则马端临之说尽之矣。(薛贞,晋人,载于《隋志》;郑以为隋人,亦误。五经,《易》最多依托,以卜筮易于传讹也。)
子夏易
《子夏易》十卷:陈振孙云:“《汉志》无卜氏易;至《隋志》始有《子夏易》二卷,其为依托甚明。且隋唐时已残缺,宋安得有十卷,其经文、彖、象、爻辞,俱用王弼本;又陆德明所引隋《子夏易》语,今本十卷中皆无之:岂直非汉世书,并非隋唐之旧矣。”余案,《子夏易》载《通考》者今亦不传。据陈氏所论推之,当是汉末人依托,至隋残缺,唐宋人复因隋目,取王氏本伪撰此书;正犹《乾坤凿度》本汉世伪撰,至隋唐亡逸,宋人复伪撰以行,伪之中又有伪者也。(晁景迂以此书张弧撰。案,弧唐大理评事,今有《素履子》传于世,晁岂误记此耶?)
乾凿度·乾坤凿度
《周易·乾凿度》二卷,又《乾坤凿度》二卷,今合为一,实二书也。《乾坤凿度》称黄帝撰,而《乾凿度》皆假孔子为言,其伪固无容辩说;然亦匪《凿度》本书也。案诸纬,《汉艺文志》绝不经见,《隋志》始备详之。盖哀、平末其端已兆;光武《赤伏》定基,魏晋以还,禅受亡不援藉符命。自隋文禁绝,其目犹数十家。宋世但七纬,传说者咸以好事掇拾类书补缀而成,非汉魏之旧。今七纬又仅《凿度》传,余读之信矣。王子充《丛录》所见正同,则元末已亡久也。(是书余尚疑为近人掇拾者;《读黄氏日钞》,详载其言,政与今传本合,乃信其为宋世书。)
《乾凿度》曰:“求卦主岁术,常以太岁为岁纪。岁七十六为一纪,二十纪为一蔀首。即置积蔀首岁数,加所入纪岁数,以三十二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数二卦而得一岁末算,即主岁之卦也。”案此条见《后汉·黄琼传》注中,盖非宋人伪撰者;要之,亦魏晋之文也。
又《乾坤凿度》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曰易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右俱《凿度》中孔子所云,实全写《列子·天瑞》一节,稍增损数字,遂不成语言。又《列子》“重浊者下为地”之后,有“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三语,意乃完足;今刬去后三语,而以“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书成《乾》”接之,文义顿断缺,可笑。盖《元包》《洞极》之类,犹是稍能文者所为;此特荒陋俚儒伪撰耳。然《三坟》又出此下矣。
谶纬诸书
谶纬之说,盖起于河洛图书。当西汉末,符命盛行,俗儒增益,舛讹日繁。其学自隋文二主禁绝,世不复传。稍可见者,惟类书一二援引及诸家书目具名而已,而往往纪载不一。因参考异同,尽录以资博雅。且俾知书亡已久,即好事家藏,秘本间见,皆伪中之伪,无万一足征也。《易》则《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乾坤凿度》《京房易钞》《乾元叙制》。《书》则《尚书纬》《尚书中候》《璇玑钤》《考灵曜》《帝命验》《运期授》。《诗》则《含神雾》《推度灾》《纪历枢》。《礼》则《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礼记默房》。《乐》则《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春秋》则《元命包》《演孔图》《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论语》则《论语摘辅象》《撰考谶》。《孝经》则《孝经纬》《孝经杂纬》《孝经内事》《古秘援神》《句命决》《援神契》《元命包》《左右握》《左右契》《雌雄图》《分野图》《弟子图》《口授图》《应瑞图》。《太平御览》又有《书·帝验期》《礼·稽命曜》《春秋·命历序》《孝经·威嬉拒》等。然隋世所存仅十之三。马氏《通考》止《易纬》数种,晁陈俱斥为伪书;今惟《乾坤凿度》行世:盖《易纬》又几尽矣。
纬书,《太平御览》又有《易卦·统通图》《尚书·钩命决》《礼记·稽命曜》《春秋·命历序》,又《河图·括地象》《河图·稽命曜》《河图·挺辅佐》《河图·帝通纪》《河图·录运法》《河图·真钩》《河图·著命》《河图·矩起》《河图·天灵》《河图·秘征》《河图·玉版》《洛书·录运法》《洛书·稽命曜》等。寻其命名,亦《易纬》之类。第《御览》所引用亦甚希,而诸史艺文志,马郑《经籍》略,并其名皆无之。盖自唐已亡;高士廉等编《文思博要》,或缀拾于宋齐诸类书中;《御览》又得之《博要》诸书中;决非宋初所有也。
《乾坤凿度》所载《纬书太古文目》,有《元皇介》,次《垂皇策》,次《万形经》,次《乾文纬》,次《乾凿度》,《坤凿度》,次《考灵经》,次《制灵图》,次《河图八文》,次《希夷名》,次《含文嘉》,次《稽命图》,次《坟文》,次《八文》,次《元命包》,共一十四纬。今见于类书者,惟《含文嘉》《元命包》《乾坤二凿度》而已。《垂皇策》《乾文纬》《乾坤二凿度》,说《易》者也。《含文嘉》则《礼》。而《元命包》,《春秋》《孝经》皆有之,不知何者在先;而卫元嵩《易元包》,则又因是命名者也。今《乾坤凿度》全书存,其理欲深而甚浅,其文欲怪而甚庸。其他杂见类书者往往不相远也。
《坤凿度》又有《地灵母经》《含灵孕》(见注。)《易灵纬经》。又《洛书》有《灵准听》,又《地形经》,又《制灵经》。甚矣其名之众也!盖此又宋世伪撰《乾坤凿度》者依仿《御览》所存诸目创立新题,故尤可笑。近关中胡氏《野谈》首集诸纬书名仅十三二,乌伤王氏《丛录》直据《隋志》及《通考》亦不能详:余故备录之以资好事,噫,昔之伪撰者,彼既已滥用其心,而余又穷搜其目,得无以五十步笑百步哉!曾巩氏曰:“欲使天下之毋惑其说,莫如大明其说之非而放之。”余之意其亦犹是已矣!
纬书名义率不可通晓。今据《乾坤凿度》,录其一二有注释者于左;自余可以例推。昔人云:“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说。”但观其名,无事开卷矣。(有撰人者并附。)
《乾坤凿度》(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也。庖牺者。)
《钩命决》(天地失序,必有沮泄,用阴阳钩治之也。女娲著。)
《乾凿度》(圣人顺乾道浩大,以天门为名也。)
《坤凿度》(太古变乾之后,次凿坤度,作为是书。)
《地灵母经》(女娲著。)
《易经纬》(炎帝皇帝著。又黄帝作《易八坟》。)
世率以“谶”“纬”并论。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纬”之名所以配“经”,故自《六经》《语》《孝》而外无复别出;《河图》《洛书》等纬皆《易》也。谶之依附《六经》者,但《论语》有谶八卷,余不概见。以为仅此一种;偶阅隋《经籍志》注附见十余家,乃知凡谶皆托古圣贤以名其书,与纬体制迥别。盖其说尤诞妄,故隋禁之,后永绝,类书亦无从援引,而唐宋诸藏书家绝口不谈。以世所少知;附其目于此:
《孔老谶》十二卷。
《老子洛河谶》一卷。
《尹公谶》四卷。
《刘向谶》一卷。
《杂谶书》二十九卷。
《尧戒舜禹》一卷。
《孔子王明镜》一卷。
《郭文金雄记》一卷。
《王子年歌》一卷。
《嵩山道士歌》一卷。
又有以纬候并称者,今惟《尚书·中候》见目中,他不可考云。
《茅山志》引《河图·要元篇》云:“句金之坛,其间有陵;兵病不起,洪波不登。”又曰,“乃有地脉,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可以度世,上升曲成。”《要元篇》盖汉世谶书,《后汉书志注》不载其目,仅见此焉。在杨氏《谈苑醍醐》所记。以用修语,余未敢深信。然他无可考,姑录此以广异闻。
天喻
夫天浑然而无名者也。三垣、七曜、二十八宿、一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黄道、赤道,历家强名之以纪数尔。古今以来,合之为文质损益,分之为学业、事功、文章、性命。当其始也,但有见于当然,而为乎其所不得不为,浑然无定名也。其分条别类,而名文、名质,名为学业、事功、文章、性命,而不可合并者,皆因偏救弊,有所举而诏示于人,不得已而强为之名,定趋向尔。后人不察其故而徇于其名,以谓是可自命其流品,而纷纷有入主出奴之势焉。汉学宋学之交讥,训诂辞章之互诋,德性学问之纷争,是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学业将以经世也,如治历者尽人功以求合于天行而已矣!初不自为意必也。其前人所略而后人详之,前人所无而后人创之,前人所习而后人更之。譬若《月令》中星不可同于《尧典》,太初历法不可同于《月令》,要于适当其宜而可矣。周公承文、武之后,而身为冢宰,故制作礼乐,为一代成宪;孔子生于衰世,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以明先王之大道;孟子当处士横议之时,故力距杨、墨以尊孔子之传述;韩子当佛老炽盛之时,故推明圣道以正天下之学术;程、朱当末学忘本之会,故辨明性理以挽流俗之人心。其事与功皆不相袭,而皆以言乎经世也。故学业者,所以辟风气也。风气未开,学业有以开之;风气既弊,学业有以挽之。人心风俗不能历久而无弊,犹羲和、保章之法不能历久而不差也。因其弊而施补救,犹历家之因其差而议更改也。历法之差,非过则不及;风气之弊,非偏重则偏轻也。重轻过不及之偏,非因其极而反之,不能得中正之宜也。好名之士,方且趋风气而为学业,是以火救火而水救水也。
天定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二十八宿,十二次舍,以环天度数尽春秋中国都邑。夫中国在大地中,东南之一隅耳。而周天之星度属之,占验未尝不应,此殆不可以理推测,盖人定之胜于天也。且如子平之推人生年月日时,皆以六十甲子分配五行生克。夫年月与时,并不以甲子为纪,古人未尝有是言也。而后人既定其法,则亦推衍休咎而无不应,岂非人定之胜天乎?《易》曰:“先天而天弗违”,盖以此也。学问亦有人定胜天之理,理分无极太极,数分先天后天,图有《河图》《洛书》,性分义理气质,圣人之意,后贤以意测之,遂若圣人不妨如是解也。率由其说,亦可以希圣,亦可以希天,岂非人定之胜天乎?尊信太过,以谓真得圣人之意固非,即辨驳太过,以为诸儒诟詈,亦岂有当哉?
师说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然则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谨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虽学问文章,亦末艺耳。其所取法,无异梓人之惎琢雕,红女之传絺绣,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偶坐,爱敬有加可也。必欲严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义,则责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亦当生则服勤而没则尸祝者也。古人饮食,必祭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况成我道德术艺,而我固无从他受者乎?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则观所得为何如耳。所争在道,则技曲艺业之长,又何沾沾而较如不如哉!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而或者乃谓古人行事,不尽可法,不必以是为尸祝也。夫禹必祭鲧,尊所出也;兵祭蚩尤,宗创制也。若必选人而宗之,周、孔乃无遗憾矣!人子事其亲,固有论功德而祧祢以奉大父者耶!
假年
客有论学者,以谓书籍至后世而繁,人寿不能增加于前古,是以人才不古若也。今所有书,如能五百年生,学者可无遗憾矣。计千年后,书必数倍于今,则亦当以千年之寿副之。或传以为名言也。余谓此愚不知学之言也。必若所言,造物虽假之以五千年,而犹不达者也。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不以饱暖慊其终身,而欲假年以穷天下之衣食,非愚则罔也。传曰:“至诚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人之异于物者,仁义道德之粹,明物察伦之具,参天赞地之能,非物所得而全耳。若夫知觉运动,心知血气之禀于天者,与物岂有殊哉!夫质大者所用不得小,质小者所资不待大;物各有极也,人亦一物也。鲲鹏之寿十亿,虽千年其犹稚也;蟪蛄不知春秋,期月其大耋也。人于天地之间,百年为期之物也;心知血气,足以周百年之给欲,而不可强致者也。
夫子十五志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人道之极也。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其不能至于圣也,质之所限也,非年之所促也。颜子三十而夭,夫子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盖痛其不足尽百年之究竟也,又曰:“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人生固有八十九十至百年者,今不待终其天年,而于四十五十谓其不足畏者,亦约之以百年之生,度其心知血气之用,固可意计而得也。五十无闻,虽使更千百年,亦犹是也。
神仙长生之说,诚渺茫矣。同类殊能,则亦理之所有,故列仙洞灵之说,或有千百中之十一,不尽诬也。然而千岁之神仙,不闻有能胜于百岁之通儒,则假年不足懋学之明征也。禹惜分阴,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又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盖惧不足尽百年之能事,以谓人力可至者,而吾有不至焉,则负吾生也。蟪蛄纵得鲲鹏之寿,其能止于啾啾之鸣也;盖年可假而质性不可变。是以圣贤爱日力,而不能憾百年之期蹙,所以谓之尽性也。
世有童年早慧,诵读兼人之倍蓰,而犹不止焉者,宜大异于常人矣!及其成也,较量愚柔百倍之加功,不能遽胜也。则敏钝虽殊,要皆画于百年之能事,而心知血气,可以理约之明征也。今不知为己,而骛博以炫人,天下闻见不可尽,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尽之生而逐无穷之闻见,以一人之身而逐无端之好尚,尧、舜有所不能也。孟子曰:“尧、舜之智,而不遍物,尧、舜之仁,不遍爱人。”今以凡猥之资而欲穷尧、舜之所不遍,且欲假天年于五百焉;幸而不可能也,如其能之,是妖孽而已矣!
族子廷枫曰:叔父每见学者,自言苦无记性,书卷过目辄忘,因自解其不学。叔父辄曰:“君自不善学耳。果其善学,记性断无不足用之理。书卷浩如烟海,虽圣人犹不能尽。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宇宙名物,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如此用心,虽极钝之资,未有不能记也。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此篇盖有为而发,是亦为夸多斗靡者下一针砭。故其辞亦庄亦谐,令人自发深省,与向来所语学者,足相证也。
感遇
古者官师政教出于一,秀民不艺其百亩,则饩于庠序,不有恒业,谓学业。必有恒产,无旷置也。周衰官失,道行私习于师儒,于是始有失职之士。孟子所谓尚志者也。士与公卿大夫皆谓爵秩,未有不农不秀之间,可称尚志者也。孟子所言,正指为官失师分,方有此等品目。进不得禄享其恒业,退不得耕获其恒产,处世孤危所由来也。圣贤有志斯世,则有际可公养之仕,三就三去之道,遇合之际,盖难言也。夫子将至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孟子去齐,时子致矜式之言,有客进留行之说。相需之殷而相遇之疏,则有介绍旁通,维持调护,时势之出于不得不然者也。圣贤进也以礼,退也以义,无所撄于外,故自得者全也。士无恒产,学也禄在其中,非畏其耕之馁,势有不暇及也。虽然,三月无君,则死无庙祭。生无宴乐,霜露恒心,凄凉相吊,圣贤岂必远于人情哉?君子固穷,枉尺直寻,羞同诡御,非争礼节,盖恐不能全其所自得耳。
古之不遇时者,隐居下位;后世下位,不可以幸致也。古之不为仕者,躬耕乐道;后世耕地,不可以幸求也。古人廉退之境,后世竭贪幸之术而求之,犹不得也。故责古之君子,但欲其明进退之节,不苟慕夫荣利而已。责后之君子,必具志士沟壑,勇士丧元之守而后可!圣人处遇,固无所谓难易也。大贤以下,必尽责,其丧元沟壑而后可!亦人情之难者也。商鞅浮尝以帝道,贾生详对于鬼神,或致隐几之倦,或逢前席之迎,意各有所为也。然而或有遇不遇者,商因孝公之所欲,而贾操文帝之所难也。韩非致慨于《说难》,曼倩托言于谐隐,盖知非学之难,而所以申其学者难也。然而韩非卒死于说,而曼倩尚畜于俳,何也?一则露锷而遭忌,一则韬锋而幸全也。故君子不难以学术用天下,而难于所以用其学术之学术,古今时异势殊,不可不辨也。古之学术简而易,问其当否而已矣!后之学术曲而难,学术虽当,犹未能用,必有用其学术之学术,而其中又有工拙焉。身世之遭遇,未责其当否,先责其工拙。学术当而趋避不工,见摈于当时;工于遇而执持不当,见讥于后世。沟壑之患逼于前,而工拙之效驱于后,呜呼!士之修明学术,欲求寡过,而能全其所自得,岂不难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