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443417
书中内容曾发表于北美蒙台梭利协会的教育刊物上,后结辑成册。通过书中经典案例与育儿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结合生活中的亲身实践,真正运用好蒙氏教育法则,全面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希望这套实践手册能为父母和教师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同时对孩子更好地实施教育提供帮助。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作者包括蒙台梭利博士本人,以及西方一些蒙氏教育机构的老师。他们像一位教育顾问一样,与父母深切交流谈心,探讨育儿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书中经典案例与育儿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结合生活中的亲身实践,真正运用好蒙氏教育法则,全面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一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示并保护孩子内在的惊人潜能,希望协助老师和父母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将原来辛劳而无趣的工作变为享受,从压制天性改为顺应自然。
我们的世界需要重建,而重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如果教育仍旧是沿袭旧制——仅仅是灌输知识,我们的问题仍解决不了,这个世界便永无希望。唯有科学地深入探索人性,才可以为我们带来救赎。
教育并不是老师教什么给孩子,教育是人类个体自我实现的自然过程,不是借着说教、听训而获得的,而是在环境中的体验。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美国“蒙氏教育之母”多罗西C费雪向妈妈们讲述真正的蒙氏教育法,一位普通的、由衷希望孩子更好的美*亲写给大家共享的文字。蒙氏教育法改变和影响了全球数代孩子成长,这本《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便是作者对蒙氏教育理念及教具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其教育方法。
《跟孩子一起玩吧:家庭教育中的游戏经典》
“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呢?”孩子们经常爱提这个问题,对于有许多事情要等待处理的大人来讲,想给他们满意的回答,有时似乎太难了。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在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少提一点。
孩子们会发现,无论他们在家还是在学校,在室内还是户外,孤单一人还是和同伴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本书找到回答上述问题的不同答案。书中的这些游戏也足够他们玩了。全书对所有玩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让大人和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想要的东西。父母和老师也可以在书中游戏的基础上,做些适当改编,这当然是好不过的了!
《与父母谈心:蒙台梭利教师给父母的建议》
PART 1 如何对孩子实施积极管教
PART 2 赏与罚的原则
PART 3 家庭中的手足情
PART 4体能训练
PART 5电视与儿童
PART 6饮食问题PART 7孩子的天性
PART 8家居环境
PART 9创造力的培养
PART 10儿童的性教育
《家庭与孩子: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chapter 1儿童是什么
chapter 2新生儿的诞生
chapter 3心理胚胎
chapter 4爱的导师
chapter 5新式教育
chapter 6保护好孩子心灵的火花
chapter 7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chapter 8创设适宜的儿童环境
chapter 9家庭中的儿童教育
chapter 10新时代老师
chapter 11教育的问题应首先针对成人
chapter 12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儿童
chapter 13有吸收性心灵的本质
chapter 14儿童心灵的建构
chapter 15孩子的行为能力
chapter 16教育自出生开始
chapter 17把握儿童语言的奥秘
chapter 18动作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chapter 19模仿与活动周
chapter 20三岁孩子进入意识与记忆阶段
chapter 21人类心灵的发现
chapter 22恼人的纪律问题
chapter 23家庭与学校老师应同一方向改变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chapter 1写给父母的话
chapter 2现代教育的缺陷
chapter 3家庭教育的曙光
chapter 4“儿童之家”的一日活动安排
chapter 5亲历“儿童之家”
chapter 6“儿童之家”的更多见闻
chapter 7蒙氏教具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chapter 8蒙氏教具及读写训练
chapter 9蒙氏教具在家庭中的应用
chapter 10为孩子准备一套教具吧
chapter 11蒙氏教育的核心
chapter 12让蒙氏教育思想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
chapter 13教育中把握好“纪律”的本质
chapter 14与妈妈们再谈纪律问题
chapter 15关于纪律与服从的核心思想
chapter 16运用蒙氏教育法的普遍难点
chapter 17蒙氏教育与一般的幼儿园教育
chapter 18儿童教育中的道德培养
chapter 19我所认识的蒙台梭利与“儿童之家”
chapter 20蒙氏教具的训练目的与方法
chapter 21自然课上的启发式练习
《跟孩子一起玩吧:家庭教育中的游戏经典》
chapter 1聚会中可玩的游戏
chapter 2绘画游戏
chapter 3书写游戏
chapter 4桌面牌类游戏
chapter5需要想、猜和做的游戏
chapter 6雨天游戏
chapter 7女孩玩的户外游戏
chapter 8男孩玩的户外游戏
chapter 9野餐时的游戏
chapter 10出去走走
chapter 11坐车上或候车时玩的游戏
chapter 12独自玩耍或卧床而玩的游戏
chapter 13海滨游戏
chapter 14乡村游戏
chapter 15小家家
chapter 16用纸板和纸张制作小家家和娃娃
chapter 17为其他人制作的玩具屋
chapter 18室内活动以及制作的物件
chapter 19制作糖果
chapter 20园 艺
chapter 21宠 物
管教的本质
管教的内涵当然远不止维持秩序,可以说,它是使孩子朝着令人满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长的过程。大人应该懂得,孩子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他们都需要大人的帮助。
对大部分人来说,“管教”意味着对孩子丰富、欢乐的生活强加钳制。对“管教”这个词,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加符合孩子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新解释。审视一下相关的几个字,或许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管教”所蕴含的意义。在英文中,“管教”叫做“discipline”,还有一个由同一字根衍生出来的词叫“disciple”,意即热心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共同工作者。由此看来,“管教”的真正含义是致力于培育合作氛围的艺术。
大人的职责是为孩子塑造内在纪律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我们在努力为孩子提供环境时,都知道孩子需要有同龄的伙伴,以激励自身的发展、学会解决社交问题,同时还能掌握复杂而微妙的社交艺术。过于粗野和极具攻击性的少年,或者过于害羞和极度沉默寡言的孩子,都不能成功地掌握这种社交艺术。
老师想出一种得体的管教方法时,知道如何替生性崇尚攻击的少年设定有效界限,也知道如何化解害羞孩子的胆怯心理。只要孩子缺乏自信的弱点不变,管教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那些在家中或课堂上无力维持秩序的成年人,和那些不能给胆怯孩子以鼓励的人一样,在维护纪律方面都是不称职的。管教蕴含着一种又微妙又灵活的平衡,不仅要力避放任自流,而且要防止过度控制。
管教的内涵当然远不止维持秩序,可以说,它是使孩子朝着令人满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长的过程。大人应该懂得,孩子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他们都需要大人的帮助。
幼儿行为的自发性与引导
幼儿的行为具有自发性,缺乏内在力量的引导。无论是未来的圣人还是明天的罪犯,在初到人世时都没有自觉意识。幼儿做事会“由着性子来”,例如,他会触摸能碰得到的一切物体,甚至把它塞到嘴里。过了一段时间,积累的经验使他变得越来越聪明,同时也为他进入第二阶段做好了准备:如果妈妈在屋里,并且正在盯着他,他就有所收敛,于是教育初见成效。之后便进入第三阶段:就算屋里没有人盯着,他也不会去拿垂涎已久的糖果。
沿着这一轨迹,教育逐渐培养着孩子的纪律性。孩子后终于接受大人对纪律的要求,即使大人不在现场监督,他也会自动做到有规有矩,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就可以说,孩子形成了一股指引自身行为发展、确立是非善恶观念的内在力量。当然,我们也知道,不少人从未进入这一阶段,只是凭借外在的强制力才得以保证不做错事。
孩子看见诱人的糖果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他单独留在房间里,却没有利用这一“天赐良机”,又该如何解释?他的欲望消失了吗?不是。
从心理学角度看,他并非独自一人,因为妈妈和他“在一起”。如果他们之间在感情上联系紧密,那么在这一阶段,妈妈的命令、定下的规矩,就都融入了他的内心。无论他走到哪里,妈妈的这些教导都会如影随形。即使这些教导有时并不干预他去做不该做的事,也会影响他做这件事时得到的乐趣。
我们把这种由外在约束向内在控制转变的过程,看成孩子正常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的确很重要。孩子经常在各方面调整自己,并严格按照周围爱他的人提出的要求,去塑造内在的自我(简称“内我”)。事实上,他与身边人感情上的紧密联系非常重要,否则,管教便成了毫无人情味的禁令。唯有爱才能让孩子将父母的要求如数牢记在心。
停留在较幼稚层次的孩子,只会任由外力来决定自身行为;长此以往,他将要面对不幸的人生。当然,正常而健康的孩子偶尔也会违拗大人的意愿,但总体上看,他们多半还是会遵从而不是执拗。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和共同生活的大人没有感情,那么便会在一种双重不利的环境中成长:他不仅失去了爱,缺少被人接受和被人需要的安全感;并且由于年轻和不成熟,他还觉得不应对接近自己的大人怀有对抗情绪和厌恶心理。在这种双重心理的折磨下,
他会深感罪恶。这种感觉将成为孩子日后人生旅途的障碍,因为能全心全意将爱回馈给百般呵护自己的大人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
孩子当然爱父母(或者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肯定也强烈希望被父母爱,还希望长大后像他们那样。“喜欢”某人并希望“像”他那样,其潜台词是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父母没有爱心,即便能对孩子横加限制,也永远不能“教育”他,因为孩子绝不会以他为榜样。惩罚见效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大人和孩子之间有情感交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联系和交流,顺从和服帖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工作者能从对心理分析的思考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益观念。其中有一种观念是,人的情感由各种互不相同、或相互冲突或和谐一致的冲动和兴趣组合而成。人的内心会潜藏着欲望、希望和惧怕之情,这些情感难免相互冲突。我们在戏剧中经常能清楚地感觉到:主人公在经历某个戏剧性的冲突时,他性格里的某两种要素会激烈地斗争,令他左右为难。如今我们知道,内心的挣扎不仅会发生在每个大人身上,也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这些力量的排列组合,以及大人在孩子人生中帮他们组合这些力量的方式,将决定年幼的孩子日后是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还是成长为一个精神病人甚至犯罪分子。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取代父母位置的人)的作用在于为孩子提供种种标准,让孩子能根据这些标准塑造“社会的自己”(即“本我”)。这种作用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一样重要。但遗憾的是,相比之下,这种作用太不可捉摸,也太不明显。试图建立这些标准时,父母经常会走进两个误区:其一,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立能力;其二,假如他们面对错误行为带来的结果感到后怕,从而导致没有真正自我决策的
余地,那么会继续完全依赖父母,而无法培养出任何自我引导能力。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性格反复无常,不能恪守规定;有些父母可能在童年尝过家长严加管束的滋味,因此决心不在自己的后代身上犯同样错误,结果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被相反的想法所左右,根本不为孩子制定行为准则,也完全不限制孩子的本能冲动。这类家长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比比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种过分纵容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过于宽松的控制和过于严格的控制都会产生破坏性后果,因为这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行为准则的
概念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今后可能由于存在许多性格缺陷而痛苦不堪。
引导和权威是孩子希望在父母身上看到的东西,没有这两样,孩子就无法生活下去。然而,父母重要的作用是爱孩子,给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家庭的正式成员,甚至须臾不可或缺。这是管教真正的坚实基础,否则,管教便依然停留在仰仗外界压力。倘若孩子因行为不当而受罚,那确实会暂时破坏和谐的氛围,但千万不可使孩子产生“我做错了事,所以他们不要我了”的感觉。一个3 岁大的孩子表面上会说:“别那么瞧不上我,我再也不做那种事还不行吗。”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不要板起这样一副严肃的面孔。”
大人的赞许对任何孩子非常重要,所以在孩子受罚之后,父母或老师应该尽快和他“冰释前嫌”——千万不要让惩罚留下后遗症,更不能回过头再次责骂或批评孩子。应该让他觉得你还打算和他做朋友,同时也不会再翻旧账。对那些已经失去父母的孩子(无论永久还是短暂失去)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部分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强调他的确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爱着、包容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