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07057
本书综合考量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梳理中国农村信用制度变迁历史,探析制度变迁规律和发展趋势,总结制度变迁中的经验教训和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总体框架与重点问题,并从农村信用制度发展与创新的层面上,积极探索我国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章农村信用制度的理论概说
一、信用的多维解读
二、农村信用制度的结构
三、农村信用制度的功能
四、中国农村信用的文化环境及其影响
第二章中国农村信用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当下背景
一、中国农村信用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中国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当下背景:统筹城乡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四、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信用制度变革的方法与路径
第三章中国农村信用供给的政府推进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再考辨——政府推进农村信用供给的逻辑前提
二、政府推进农村信用供给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信用供给的政府推进——资源供给与整合
四、农村信用供给的政府推进——制度供给
第四章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农户征信法律制度概述
二、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现状检讨
四、国外征信法律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五、完善我国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五章农村授信主体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农村授信主体制度的框架与检讨
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第六章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现状透视
三、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七章主要结论
一、农村信用制度的结构
二、农村信用制度的功能
三、中国农村信用制度的演变
四、统筹城乡与农村信用制度建设
五、中国农村信用供给的政府推进
六、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创新
七、农村授信主体制度的创新
八、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创新
九、农村信用制度设计的统与分
参考文献
信用问题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赋予了信用广泛而深刻的含义,而乡土社会中隐含了更多文化意蕴的农村信用问题在农村社会转型进程中又被嵌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属性,亦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经济使命。基于此,在中央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旨在为建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首先,农村信用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货币化的规模和程度逐年提高;但是,农村信用及其信用供给在我国却长期处于一种量小和零散的状态,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合乎以追求规模经济与利润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需要,从而造成农村资金持续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信用是当前农村地区亟待开发的稀缺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体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农村信用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预防金融风险积聚与扩散的客观要求。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蔓延趋势,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是不可扭转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所在。然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金融的全球化,致使其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滋生了深层次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用关系不佳,不仅增加了对外开放的成本,而且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正常贷款风险预测。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制度体系,有利于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实现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后,农村信用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认识并论证了农村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可见,农村信用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建构农村信用制度体系,对于规范当前的市场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与改革,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农村信用问题的研究,并就推进我国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方法与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对农村反经济信用行为的揭露批判较多,结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进行系统与深入的理论探讨较少;对正式信用制度的探讨较多,对非正式信用制度的研究较少。其次,在研究思路上,或侧重于评介各地农村信用制度的创新实践,缺乏对这些变革措施背后的历史文化、政策动机、时代背景以及与相关制度的联动关系的全面解析;或局限于把信用作为一种交易方式来论述,缺乏从一般的法制机理来论证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应对措施。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偏重于宏观层面的规范研究,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后,在研究成果上,现有的大多成果都只是一般性的对策研究,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更缺乏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全面、系统和较深入地论述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著作。因此,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用全新的视野、思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证与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
本书得到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两江学者”团队资助。一直以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与经济法学科不遗余力地对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科研创作与学术研究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经费、政策、配套措施等方面不吝给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青年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后顾之忧。为此,作者特别向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与经济法学科致以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王怀勇负责全书的规划、论证、统稿及撰写、三、五、七章,郑若瀚撰写第二、七章,杨秀清撰写第四章,罗诚撰写第六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