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5871
引言…………………………………………………………3
诞生在传统的回民世家,沐浴中华民族文化。从小性格倔犟,三次离家出走寻求救国之路…………………………………………………………………………………………………………11
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家乡发展壮大,革命火种撒遍津南大地。第一次被捕,刘家倾家荡产,哥俩被营救出狱………………………………………………………………………………..23
深入河南国民第二军开展兵运,在天津组织工人武装起义,虽败却是共产党在北方领导武装斗争的早期尝试…………………………………………………………………………….35
农民自卫军奋战失利,张隐韬慷慨就义,激励刘格平排除万难,踏着英烈的血迹前进………………………………………………………………………………………………………………..55
创建中共津南特委,积极迎接北伐;领导穷人借粮、吃大户,百姓称之为“穷党借粮”,当局称之为“赤党作乱”;机智灵活应对镇压………………………………….73
积极发展党的武装力量,占领庆云县城,打响中国共产党在北方武装斗争第一枪;叛徒放军阀部队进城,刘格平化装脱险……………………………………………………….87
第2次被捕入狱,把牢房当作宣传和发展组织的阵地;3年刑满出狱,又投入抗日救亡运动…………………………………………………………………………………………………………98
寻觅真实的刘格平
只身赴晋陕开展兵运,又下麻城寻找红军,取“经”不成,开阔眼界经受了锻炼……………………………………………………………………………………………………………………..108
重返津南领导农运,组织马颊河农民暴动,惨遭镇压血洗,刘格平第3次被捕入狱………………………………………………………………………………………………………………….116
落入虎口,绝不屈服,面对审讯,机智应对,在回族抗日将领吉鸿昌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下,组织狱友进行绝食斗争…………………………………………………………….124
铁窗锤炼志更坚,《反共启事》拒绝签,在弄不清上级指示是否真实的情况下,甘愿把牢底坐穿…………………………………………………………………………………………136
担任中共天津临时工委书记和山东回民协会主任,被新华社誉为回民领袖,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贡献力量………………………………………………………………………………150
担任中共华东局民运部长,指导渤海区鲁中区镇压敌特工作,搞好土地改革,组织动员翻身农民参军支前………………………………………………………………………………160
率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干部渡江,南下组建新政权;筹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5000多名学子奔向各级党政军建设岗位………………………………………………175
被陈毅推荐参加全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被毛泽东称为回民领袖、少数民族首席代表,首届中央人民政府65个委员刘格平位列其中…………………………….186
率中央民族访问团,赴川康云贵开展解放初期民族团结工作,为新中国民族关系的确立和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基础……………………………………………………………………196
全职主持民委工作,协助习仲勋贯彻中央在新疆和藏族地区的民族政策,稳定了祖国西部民族团结大局………………………………………………………………………………….208
认真领会毛泽东思想实质,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接待首次进京的达赖、班禅,并为藏区的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219
上书中央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组织大规模民族语言、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参加党的八大会议,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监察委员会委员…………………………….239
参与中央民族学院的创建,为各地党政军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学子的梦想在这里起航…………………………………………………………………………………………….247
难忘回汉人民的支持和奉献,为自治区的筹备和建设呕心沥血,成绩显著在塞上传为佳话……………………………………………………………………………………………………….254
被诬陷为“地方民族主义反党集团头子”,一大批干部和支宁人员受到牵连,给宁夏回汉人民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271
临危受命被卷入文化大革命漩涡,为稳定山西局势殚精竭虑,终因力不从心难挽狂澜,被诬反军乱军失去为党工作机会…………………………………………………………291
下放唐山陶瓷厂劳动改造,屡遭困厄不失共产党人本色,遇地震妻受伤女儿不幸遇难………………………………………………………………………………………………………………319
党组织审查证实:刘格平“没有任何政治历史问题”,79岁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329
寻觅真实的刘格平
回忆与纪念痛悼我革命的启蒙导师刘格平(王连芳) …………………………………………………353怀念格平同志光明磊落的一生(丁毅民) …………………………………………………360悼念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刘格平(刘树生) ……………………………………………..369刘格平同志是新中国民族工作奠基者之一(底润昆) ……………………………….374缅怀民族工作杰出的领导者刘格平(胡振华) ………………………………………….391忆刘格平同志(江 山)………………………………………………………………………….397悼念坚贞不屈的狱友刘格平同志(韩培义) ……………………………………………..402刘格平豪气永存(李毓堂) ………………………………………………………………………405忆格平往事(丁 磊)……………………………………………………………………………..406纪念格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喻俊民) ………………………………………………………416革命老人刘格平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梁运安) ………………………………………….428
刘格平年谱(1904—1992年)
刘格平,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由团转党,是大革命时期的老资格的共产党员,也是回族中最早的觉醒者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刘格平之名少见经传,知道他的人也并不多。但对他关注的人中,则对他褒贬、毁誉不一。
贬毁他的人,说他是“民族宗教上层在党内的代理人”,是“政治野心家”,还给他扣上“反党乱军”的帽子,甚至从个性上诋毁他,说他“隔涩”,脑子“迂腐”。
褒誉他的人,称赞他“气节高千古”,“为民族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是“民族解放的先驱”。渤海解放区的群众还称他为“山东回民领袖”。著名作家张承志曾书赠刘格平一幅墨迹,内容是“红色的革命和绿色的回回都永远怀念您”。
他去世后,经中央批准的悼词对他盖棺定论:“刘格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民族工作领导者之一。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在白色恐怖下,还是在斗争残酷、环境恶劣的战争年代,他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国后,他努力工作,艰苦奋斗,虽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仍顾全大局,勇于奉献,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刘格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a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关注他的人中,不论对他是褒是贬,又都对他有诸多的疑惑。比如:当年在国民党《反共启事》上签字的人,在后来共产党的政权中都很红,可为什么拒绝签写《反共启事》的刘格平却销声匿迹?是否确实是因为他脑子迂腐?有人心存疑问,刘格平虽然资历很老,具有‘回民领袖’的誉称,是开国时首届中央人民政府的65个委员之一,但是从建国以后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来看,充其量不过是省部级,其行政职务最多不应该超过5级,但为什么却能跻身于屈指可数的行政三级高位行列?……
我们也正是带着这些疑惑,循着刘格平一生的足迹,试图去寻觅一个真实的刘格平。
尽管,滋生在这个时代的诸多治史者,受浓厚应时色彩和功利观的驱使,能为我们提供出的有效资料乏善可陈,但我们还是辗转查访了档案馆、图书馆以及与刘格平生平、战斗、事件有关的当事人。好在有刘格平自己留下的回忆,有亲朋对他的访谈录,我们以此为基础,钩沉蛛丝马迹的史料加以佐证,以力求准确并使之条理。
纵观刘格平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他1904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地主家庭,家里的经济来源殷实丰厚,可以说过得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他的家族中不乏当时社会的上层名流,按照父亲的安排,自己的前途应是一片光明,但他却在1922年18岁时,毅然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似锦的前程和舒适的生活,投入了力量弱小又前程未卜的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从此融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洪流之中,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早在大革命时期,刘格平就已经是津南地区回汉群众中广为传颂的“红毛子”,他是中共津南地区党的创始人,并同时创建了第一个回族党支部。从他建立起来的党组织中,走出了刘子芳、胡恒熙、马振华、刘建勋、王俊峰、刘震寰、王连芳、刘树生、贾震等许多党的骨干和共和国的栋梁。他多次受党委派,奔赴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开展对旧军队的兵运工作。他为争取国民二军史可轩及其部队投入革命怀抱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可轩后来成为北方著名共产党人,他的部队成为陕西渭华起义的骨干力量。他多次组织民众暴动,建立了在北方最早的以讨伐军阀为目的、由共产党掌握的民众武装,对中国共产党 在北方建立自己的武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1937年日军大举侵入中国大地之际,刘格平虽然身陷囹圄,但他播撒的革命火种,他为党发展的基本力量如薪火堆砌,抗击日军侵略的烽火遍布津南,尤其是一支支回民抗日武装,谱写出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敌入侵的曲曲壮歌。
1934年,刘格平在领导马颊河民工暴动时被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他同难友们携手与敌顽斗争,以宁把牢底坐穿的气概拒绝签写《反共启事》,留下了共产党人忠诚共产主义事业、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
1944年刘格平出狱后,即刻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接受党的任务,转战冀鲁,先是担任中共天津临时工委书记,后又调任中共华东分局、渤海区党委担任领导,参与和领导了华东解放区的土改、镇反工作。他还积极组编、扩建了鲁中、鲁南、渤海的多支回族武装,使之投入到淮海战役及解放武汉、贵阳等战役中,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
1949年2月,刘格平遵照中共中央决定,率领大批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并组建起为新中国培养干部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后来,刘格平还亲自领导了培养新中国少数民族干部的中央民族学院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时,刘格平被确定为少数民族首席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成为共和国开国者中的一员。在发言中,他发自内心的喊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呼吁。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都面临重重困难,刘格平受命跋山涉水奔赴祖国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中共中央、毛主席的关怀和希望,沟通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成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新中国成立后,刘格平担任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领导职务,他多次受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派遣,解决和处理新疆危机、甘孜民族纠纷、民族识别等棘手的问题,奉命接待和陪同首次进京的十四世达赖喇嘛,还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刘格平积极参与筹建广西、新疆、西藏自治区,并亲身投入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之中,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刘格平被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政府主席。
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刘格平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懈地探索,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理论和认识。早在建国之初,他就积极参与了《共同纲领》的讨论和制定。作为少数民族首席代表,他不赞成在中国实行联邦制,为确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不尊重不热爱自己民族的干部,就不可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他提出,民族问题的实质既是阶级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他主张,民族工作应该提倡和形成以汉族同志为主,少数民族同志为辅的格局。
1967年,刘格平受命于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委托,投入“文革”漩涡之中,做出无私奉献,身体力行地争取山西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正常。在1967年底,刘格平就向中央提出“文化大革命应该收尾,‘三支两军’工作可以结束”的建议,他对“四人帮”用极左思潮、打击老干部的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对林彪集团利用军队支左削弱党的领导、乱党乱政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纵观刘格平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又是近乎悲剧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屈指可数的少数民族老资格共产党员,但他经受的磨难也同样是屈指可数的。
在刘格平70年的革命生涯中,战争年代曾被捕三次,他始终维护组织的崇高形象,对党忠贞不渝而遭敌人囚禁达13年之久。然而,在革命胜利后,他却两度被扣上“反党”的帽子,前后经受了19年的审查和批判,先是受到了降职的处理,后则被彻底剥夺了工作权利。
在解放以后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刘格平都莫名其妙地受到打击和迫害。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及“文化大革命”后,刘格平先是成为“四人帮”、林彪两个集团的打击对象,继而又被有关人士视为异己加以排斥,受尽了精神上的摧残。一个坚定地跟着共产党浴血奋斗了大半生的共产党员,在自己的晚年,朝思暮盼的竟是他视为母亲的党组织的政治结论。
1970年,刘格平被“发配”到唐山边劳动边接受审查,期间行动没有自由,看病还须向组织请示,1976年险些蒙难于唐山大地震。
唐山地震后,刘格平心爱的女儿被地震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夫人丁磊差点遇难,刘格平也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家。一个为建立新中国而背叛自己的阶级和家庭,做出毕生奉献的老革命,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年无家可归,成为无家、无户口、无单位的“三无”人员,刘格平觉得自己像在大海波涛中漂泊的一叶小舟,难以预料今后的命运。她的夫人丁磊,在长期处于压抑、委屈的绝境中,发出悲愤的质疑和呐喊:“为什么一个建党初期就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被敌人关押监狱13年而拒不屈服,跟着共产党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革命,最后却背着‘反党、乱军’的罪名被审查达19年!”
我们试图寻找这其中的原因。
对刘格平种下最大祸根的一点,就是他1936年拒绝签写《反共启事》。曾操持党内审干生杀大权的康生,勾结“四人帮”,把当年签写《反共启事》的一批人打成叛徒,从而形成了格格不入的两大集团。但在刘格平的问题上,这两大集团却高度的一致。康生说:刘格平拒签《反共启事》,因为他是回民,他信奉的是古兰经。而一些签了《反共启事》的人,则给刘格平扣上民族宗教代理人的帽子,指责他迂腐、隔涩,也说什么:当时只有刘格平一人没有签字,因为他是回教徒。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民族和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刘格平是回族,但与信奉古兰经完全是两码事。再者,没有签字的也不仅仅是刘格平一人,而是一批人,这一批人紧紧团结在刘格平周围,在狱中继续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有的牺牲在狱中,有的出狱后又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而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刘格平去世时尚活着的,有一机部韩培义,他撰写《悼格平同志》长诗一首:“……坚信共产主义胜,为了革命不觉冤。战士自有战士愿,愿捐身躯为明天。铁窗十年出牢狱,昂首挺胸气凛然。惊闻大哥突然去,悲痛欲绝顿失颜……”其情其义,苍天可鉴。而那些堂堂的所谓“共产党人”,竟然对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生命所坚守、所捍卫的气节和党性,进行如此践踏和亵渎,难道不令人蹊跷且耐人寻味吗?今天,我们即使退一万步,设定刘格平在“文革”中犯有错误,也不能说他在草岚子时期是“立场或者思维有问题”,否则那才真是迂腐透顶。有人曾这样认为:即使其他人都是叛徒,只有刘格平坚守了忠诚,但他却永远是“少数”、“异类”。最为蹊跷的是,那些签写《反共启事》的人,进入“后文革”时代的政治纠错之后,却多数成为实权派,成为历史的书写者。他们可以施展整人的本领,什么污泥浊水,都向已经失势者的头上倒,这恰恰是刘格平的悲剧所在,这一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有人在刘格平个性上对他进行诋毁,说他“隔涩”和“迂腐”,这实在是难以站得住脚。在性格方面,刘格平的确如有些人所说,缺少圆通。但凭心而论,难道去签写《反共启事》,难道任由康生等人的利用去对他人落井下石,难道舍弃那些与自己并肩战斗甚至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和同志们,去追求自己的自由、权力和名利,就不“隔涩”,不“迂腐”了吗?实际上,刘格平在许多时候都完全可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只要在敌人拟好的自首书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获得自由;——只要听从权势者的安排,对一些本来就将自己视为“异类”的人去落井下石,就能权倾一时;就会在名和利上获得双收……。但刘格平的一次次抉择,却都是将自己陷入绝境。
今天,只要我们的思维正常,只要我们不“隔涩”或者“迂腐”,就都不会认定刘格平的抉择是错误的。问题是,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让一部分人的性格发生了扭曲、对一些人判断是非的标准进行了颠覆,从而出现了另外一种结局——刘格平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被人加害,刘格平没同意在《反共启事》上签名、捺手印,却成了问题和错误,不但受到同僚们的奚落,而且被一次次以反对组织,不服从组织的罪名,去接受着那些当年对组织动摇、失去气节人的审查。
纵观刘格平的一生,很值得我们反思。
刘格平胸怀坦荡,为人正直清白。他1944年出狱后,在陈毅、康生的领导下工作。解放后与李维汉、乌兰夫、习仲勋、赛福鼎等人共事,都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但他们的交往都是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刘格平所选择的信仰,造就了他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了他把信念和理想作为第一生命的历史唯物观,也给了他生活的力量。他在性格上坚韧不拔,绝不随波逐流。他淡泊权势,重名节而轻利益。作为一个回族士绅家庭的“三少爷”,他原本可享荣华富贵,但却背叛家庭投入革命事业。他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党内唯一没有担任过国家领导人的行政三级干部,但他为了党的事业,顾全大局,毫无
怨言,表现了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情操。他曾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从不向强权低头。1981年,他给中央上书,坚持认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受到不耻的对敌变节行为,在今天竟被颠倒黑白,这岂不是自取其辱?这些年来,每想至此,总感对不起那些维护党的尊严,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而宁死不屈的无数牺牲的同志和战友,从这一点上说,我的申诉更是为了他们。至于我个人,如今已近80高龄,能够仍然享受着无数同志和战友用生命及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已感足矣!唯想唯愿无愧党性无愧良心。”
1983年2月9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的王鹤寿到北京医院北楼,探视了正在生病住院的刘格平。王鹤寿告诉刘格平,中央已经决定撤销对刘格平的专案审查。习仲勋对刘格平说:“格平同志,你和马骏a都是回族中最早的觉醒者,马骏同志牺牲了,你活了下来。咱们都经过了那么多磨难,能活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呀!”这话刘格平在解放初期曾听周总理说过,感觉无比亲切。如今落难之后再次听到,更觉心潮汹涌。
刘格平的最大贡献,就是努力去实践自己的诺言——对党忠诚和服从,坚守党的原则和信仰。他走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但他坚信这是一条光明的路。
这种坚定的信念,是这一代人的特征,从他在青少年时期背叛自己的家庭开始,就日日的在升华,从而改变着他的一生。他说:“我们既然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即或不能遂愿,也要竭尽所能去为之奋斗,不能为私心私利而违背自己神圣的誓言而求得苟活!如果这样,岂能对得起自己的革命引路人!又如何去面对那些被自己吸收进组织、仍在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志?倘此,阴影和黑暗将永远笼罩在自己的心间?倘此,马骏、吉鸿昌岂不是白白牺牲?”他的话,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情操。正是这个信仰,让他面对诱惑却视之为粪土;面对苦难而毫无惧怕;受尽刑辱 也决不向邪恶屈服。
令刘格平胸中永远不能释怀的,是对战友和同志的一腔情感,这也是他那一代人的特征。回族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刘格平永生难忘。对故去的战友和同志,刘格平常怀感念之情。他在无权无势时仍四处奔波,最终为革命先烈、自己革命的引路人张隐韬昭雪。
纵观刘格平的一生,必然提出一个尖锐的、不可以回避的问题——刘格平对组织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是否值得?对于这个问题,刘格平本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我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从跨出的第一步起,每前行一步都充满了暗道险阻,荆棘丛生,这是必然的。在这条路上,每前行一步都是战友和同志用鲜血甚至生命铺垫的,没有再回头的路。至于这条路上拥挤着许多的政治过客和既得利益者,即是在所难免又是和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我怎么可能因为他们而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刘格平对他自己一生的评论,既不同意“悲剧”说,也不认可“愚忠”说。他说:“如果说我受一些委屈和坎坷,就说是悲剧,那么无数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和同志又算什么?如果想一想浴血奋斗到胜利前夜而牺牲的同志,说我‘愚忠’我感到欣慰。我能活到今天,能够看到胜利,享受到胜利成果,已经足矣。”这个回答所展现的,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气度和胸襟,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固执的挚守者又何止刘格平一人,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都是这样艰难前行但矢志不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格平一生所经过的革命岁月,与党的历程一脉相承,他的生命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寻觅真实的刘格平,不正是寻觅更真实的历史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