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1794
德军装甲指挥官眼中的“东进”,“巴巴罗萨”行动的透彻分析
本书揭示了有关巴巴罗萨行动的大量经验和分析,而这场战役可能是20世纪重要的军事事件之一。赫尔曼·霍特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的各种决策,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德军侵苏计划的起源、发展和目标,以及面对的问题,决策过程和军方所犯的错误,还从自己的视角探讨了德军应该如何行动,才能终于取得胜利。本书是赫尔曼·霍特对苏德战争的一手分析,对于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朋友来说,都是难得的著作。
章 导言
战术、战役和战略的界线
核战争
核战争对政治和战略的影响
核武器对战场的影响
核武器影响下装甲部队的作战
对军事历史的研究
第二章 背景
战役计划的起源
军事和政治形势
“巴巴罗萨”
注意事项
展开命令
注意事项:高层领导危机?
突破还是包围?
评估1941年苏联红军的实力
德国是否为东线战争做好了准备?
战区地理(地图3、地图4、地图5、地图7和地图11)
第3装甲集群及其友军可能遭遇的敌军兵团
战争爆发之前(地图2、地图3、地图5和地图6)
第三章 歼灭国境地域之敌 1941年6月22日—7月1日
突破至维尔纽斯—利达公路:6月22日的突袭
1941年6月23日,大失所望(地图3)
1941年6月24日,胜利与进一步失望(地图4)
6月24日清晨,第3装甲集群司令部的考虑(地图4、地图5和地图6)
个合围圈:明斯克(地图5和地图6)
第四章 在希特勒的大本营 1941年6月26日—30日
第五章 从明斯克到西德维纳河 1941年7月1日—7日
重启攻势(地图6和地图7)
一名新的指挥官:密切协同
强大苏军的抵抗(地图8)
装甲部队渡河
第六章 斯摩棱斯克战役 1941年7月8日—16日
激战维捷布斯克!(地图10、11和12)
1941年7月10日晚,我对局势的评估(地图9、10和11)
1941年7月4日—7日,在希特勒大本营(地图9)
1941年7月11日—15日,第二个包围圈(地图9和地图11)
1941年7月15日—18日,包围圈上的缺口(地图11、12和13)
第七章 封闭斯摩棱斯克包围圈 1941年7月16日—8月16日
涅韦尔—大卢基(地图12和地图13)
1941年7月18—27日,苏军对第3装甲集群东部及北部战线发起解围反击(地图
12和地图13)
第3装甲集群行动的结束以及截止到7月底整个战线的战局
第八章 莫斯科、基辅还是列宁格勒
1941年7月19日的国防军统帅部“第33号训令”(地图14)
希特勒放弃战役计划
沮丧中的陆军总司令部
1941年7月23日,“第33号训令”的补充命令及其废止(地图14)
1941年7月30日,国防军统帅部“第34号训令”:“重整”(地图14)
战局到1941年8月15日的发展(地图14和地图15)
1941年8月12日 ,“第34号训令”补充命令的下达(地图14和地图15)
关键决定(地图15)
1941年8月18—22日,基辅,而不是莫斯科(地图15)
第九章 维亚济马战役的作战行动
战略背景
1941年9月,第3装甲集群作战态势(地图16)
战役考虑
第三个包围圈
结论
生平 维亚济马战役之后赫尔曼·霍特的军人生涯
本书并不能称为苏德战争军事历史的决定性记述,因为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太少了。苏联的官方资料无法获得,不幸的是,个人研究也很难接触到幸存下来的德国战争记录。所以要将此书作为史料来讲可能并无价值。本书是基于私人留存的《1942年2月10日第3装甲集群在俄作战报告》副本,这份材料由第3装甲集群首席参谋卡尔·瓦格纳(Carl Wagener)少校现场整理。该报告不仅包括很有价值,可以从中追寻战役进程的地图,还有装甲集群司令部斟酌的细节。里面几乎没有关于苏军的情报报告,装甲集群收到并执行的命令的文本,以及下属各军军部提交的报告。这些空白由1948年纽伦堡统帅部审判期间,美国控方提出的一些文件进行部分填补。
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原因促使我们去批判性地分析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装甲兵团的行动。首先,本书有助于在未来的军事科学研究中,指导大家理解第3装甲集群作战行动的动机。其次,纠正此前一些出版物中的谬误。总而言之,希望通过本书能起到一定指导教育的作用,为读者展示一些有关装甲集群作战行动的有益案例,为未来训练坦克兵指挥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苏德战争的初几个月里,第3装甲集群是德军北面那3个装甲集群中中间的那个。战争爆发之初,3个装甲集群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统帅部制定的战役计划。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协同作战的大背景之下,第3装甲集群自然不是孤立的,为纽伦堡法庭审判准备的诸多材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其中一些材料尚未公开出版,也无从评估其价值。对于面临棘手困难的军方领导人来说,本书提供了的内容。虽然如此,从军事历史的角度来看,本书并不会给出终的结论,因为本书所参考的材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但就算是这样,这些材料仍然有指导意义。
鉴于本书以教育指导为核心,德国军队和杰出指挥官的表现被淡化了。我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如果没有在战斗中无私奉献的德军士兵,与完全陌生且满是敌意的敌人、国家的奋战,那么德国任何领导层的努力都不可能成功。
在此,本人感谢哥廷根大学国际法学院,特别是泽拉菲姆(Seraphim)博士,他帮我搜集了证明材料。感谢退役将领奥托·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奥托·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卡尔·瓦格纳和约阿希姆·冯·舍恩–安格雷尔(Joachim von Schön-Angerer),为我提供了和他们有关的作战相关材料。同样的,感谢退役将领弗里德里希·范戈尔(Friedrich Fangohr)和恩斯特·冯·莱泽(Ernst von Leyser)为我提供的信息。
激战维捷布斯克!(地图10、11和12)
7月7日下午,第20装甲师在第8航空军支援下,肃清乌拉附近西德维纳河右岸之敌,因敌军虚弱,损失甚微,当晚开始架设渡桥。7月8日拂晓,装甲团经由该桥前往河右岸。敌军夜间得到加强,现在实施猛烈抵抗。到7月9日,第20装甲师才得以以坦克为先导,开始向维捷布斯克进军。该师沿公路前进,一路俘获不少溃兵,抵达维捷布斯克时,发现城市西郊燃起大火,城中有人正在纵火焚毁公共建筑物,西德维纳河的大桥也被部分炸毁。但城中的抵抗微乎其微,7月10日即被肃清。敌军从北方和东南方向对城市的进攻均被击退,损失惨重。从北面进攻的是一个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师,刚抵达涅韦尔和戈罗多克。
第39装甲军军长施密特将军命令位于别什科维奇的第20摩托化步兵师渡过西德维纳河,前往维捷布斯克,施密特希望将突破的重点放在这里。紧跟第20装甲师的第20摩托化步兵师及时赶到,顶住了乌克兰师的进攻。
第18摩托化步兵师奉命脱离同波洛茨克之敌的交战,向南进发。7月9日该师在乌拉渡过西德维纳河,将从戈罗多克向维捷布斯克进发,打击推进之敌的后方。
第7装甲师当面的抵抗渐渐减弱。相反,从7月8日开始,第2装甲集群在第聂伯河以北设防的部队频频警告第39装甲军,强大的敌装甲力量可能达成“突破”。尽管这些报告被证明是夸大其词,但苏军在奥尔沙附近的进攻活动仍然引发了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的担忧,并使其在7月8日命令第2装甲集群延缓渡过第聂伯河推进,寻求与第3装甲集群建立联系,后者正持续从南面进攻维捷布斯克。1 然而,古德里安7月9日的急切主张——跨过第聂伯河的进攻将“决定今年这场战役的结果”——压过了更正确的判断。2 同日,克卢格批准渡过第聂伯河发起进攻。第3装甲集群被命令不要立即动用终于7月8日从明斯克脱身的第12装甲师,配合攻击维捷布斯克的第7装甲师,而是让该师经过先诺,以便掩护第2装甲集群攻势的北翼。因此,第3装甲集群向斯摩棱斯克北部的包抄,削弱了第2装甲集群正面进攻的优势。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的一系列调整,有可能促使博克7月10日向布劳希奇报告说,向装甲集群颁布命令时,陆军总司令部的介入只会使作战行动更加复杂。3
敌军态势越发明了。一名苏联高射炮兵军官供称,根据7月8日的命令,来自俄国南部的苏联第19集团军及其6个师将会赶到,并前往维捷布斯克以东,保卫奥尔沙—维捷布斯克地域。第39装甲军将歼灭该军团。空中侦察报告说,从东面通往斯摩棱斯克和涅韦尔的火车站拥堵情况有增无减,因为很多列车无法及时卸载。4 涅韦尔有个大型收容点,收容散兵然后将其送往前线。
7月10日,隶属第3装甲集群的第23军开始接替季斯纳桥头堡阵地的第57装甲军。
1941年7月10日晚我对局势的评估(地图9、10和11)
第39装甲军的3个师(包括第18摩托化步兵师)在别什科维奇和乌拉之间渡过西德维纳河,夺取维捷布斯克的行动是决定性的。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战线,苏军据守的战线出现了一个宽大的缺口。德军必然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利用这一情况实施有利的战役机动,但是究竟在哪个方向采取行动呢?
比较有吸引力的方案是第39装甲军以一部朝西北方向越过西德维纳沿线向波洛茨克进攻,并且为第57装甲军、第6军和第28军渡河铺平道路。哈尔德比较支持这个计划,然而如果按照该方案行动,势必要将装甲集群分散使用,削弱向主要方向即东方实施攻击的兵力。第4装甲集团军将别列斯涅沃(位于斯摩棱斯克东北60公里)、韦利日和涅韦尔设置为第3装甲集群的主要攻击目标。但是在这条几乎呈90度的战线上到底哪里才是攻击重点?如果将主攻方向放在北边,经由涅韦尔进攻从后方打击苏军,该敌可能赶在北方集团军群南翼抵达之前撤退,或者是在奥波奇卡以南坚守。但是第3装甲集群会因此跟在第4装甲集群(从奥斯特罗夫向列宁格勒进攻)的后边,进入大卢基以北、伊尔门湖以南无法通行的地域。由于第2装甲集群要在奥尔沙以南第聂伯河沿岸发动猛攻,第4装甲集团军因此要一分为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