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4444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其实并未就此灭亡。关于这段历史,一般历史书上没告诉你的事。
小学老师成了日本骑兵之父,近代日本骑兵的发展与其在日俄战争里的表现。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的一场战争。
一步一步讲解如何还原绘制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唐刀。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特拉布宗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之一在1453年后又坚持了数年之久。它是何时出现,又是怎样消亡的呢?在日俄战争中首次登场,这个存续时间不长却又经历颇丰的兵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他们在日俄战争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唐刀作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其真容如何?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的平定准噶尔之役,是怎么个经过?
且看《战争事典032》。
前言
最后的拜占庭帝国——1461年奥斯曼征服特拉布宗始末
争夺辽东的铁蹄——秋山好古与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骑兵部队
龙与狼的最后较量——17到18世纪的清朝准噶尔战争简史
唐刀的真容——从复刻绘制窦皦墓出土唐代环首刀说起
几乎所有的世界通史书都记载着这样一句话:1453年5月29日,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攻破,千年帝国拜占庭就此灭亡。但实际上,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就此消亡。《最后的拜占庭帝国——1461年奥斯曼征服特拉布宗始末》一文就将描写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兵锋,所进行的最后抗争和复国努力。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袭旅顺的沙俄舰队,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围绕着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沙皇俄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列强遭到日本这个新兴列强的挑战,甚至连哥萨克骑兵都受到了日本新式骑兵的强力挑战。这也就是《争夺辽东的铁蹄——秋山好古与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骑兵部队》一文将向大家讲述的。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间的交锋与较量一直持续了数千年。就连“长于夷狄”的清王朝,竟然也上演过“胡马度阴山”的“危机时刻”——清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6月,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博硕克图汗”绰罗斯·噶尔丹挥师3万南下,进逼清朝直接统治下的漠南蒙古。《龙与狼的最后较量——17到18世纪的清朝准噶尔战争简史》将再现那场长达68年的拉锯血战。
近年来,“唐刀”一直是古代军事爱好者经常讨论的一种武器。“唐刀”与“山文甲”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古典武备的代表。那么,到底什么是唐刀?或者说唐刀应该是什么样?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金銀鈿荘唐大刀”又跟唐刀有什么渊源?这一切都将在《唐刀的真容——从复刻绘制窦皦墓出土唐代环首刀说起》中进行解答。
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人,源自建州女真部,并一向以两宋之际建立金朝的女真后裔自居;但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建州女真实际上最早是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原始部落“斡里朵部”。金朝灭辽和北宋之后,占领中原广大地区,大批女真人离开他们的东北故地,他们在原居住地留下的真空地带很快被通古斯人占据。到了元朝,如同进入中原的女真人高度汉化一样,东北的各个通古斯族群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涌入东北的蒙古人所同化,语言服饰等方面都烙上了深深的蒙古痕迹,以至于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谈及满人和蒙古人的关系时,用了一个极显亲密的词汇——“满蒙一家”。不过,这个词汇里的“蒙”仅指漠南蒙古各部。即使是征服漠南蒙古,也耗费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四十余年的时间。
1593年12月,明朝辽东边外古勒山,建州女真一万多士卒在其“聪睿贝勒”佟·努尔哈赤的指挥下,依仗有利地势,与三万人多势众但却一盘散沙的海西女真等部组成的“九部联军”展开激战。战事的结果是,努尔哈赤取得了最后胜利,“九部联军”被建州军轻易击溃:阵亡四千余人,叶赫部贝勒布寨被杀,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俘;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海西女真各部的头目或死或伤,三千多匹战马和千余副甲胄成了建州军的战利品。此役之后,战败的海西女真受到重创,而获胜的努尔哈赤则是威名更盛,加快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这“九部联军”之中,除了叶赫、乌拉、哈达、瓜儿察、辉发、纳殷、锡伯、朱舍里等八个女真部落外,还有蒙古科尔沁部的加盟。科尔沁部是一个颇有来历的蒙古部落,姓博尔济吉特,属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旁系。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蒙古东部四千户牧民分封给其二弟哈撒儿,因为哈撒儿曾担任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弓箭手分队“科尔沁”的指挥官,所以他的后裔部众也被泛称为“科尔沁”,这就是科尔沁部的由来。
科尔沁部原本主要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鄂嫩河上游的广大地区。1433年,被权臣阿鲁台太师拥立为蒙古大汗的哈撒儿第八世孙阿鲁克帖木儿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翻过大兴安岭东迁至嫩江一带。随后,哈撒儿第十一世孙锡古苏台的部众也于1438年进入嫩江流域。到1524年,哈撒儿第十四世孙奎猛克塔斯哈拉又率部分科尔沁人移牧嫩江流域,并征服了当地的扎赉特、郭尔罗斯等部;其西南与乌齐叶特、扎鲁特、巴林、翁吉剌等组成的内喀尔喀五部为邻,北接黑龙江索伦各部,东联海西女真,形成了著名的“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少数仍留居呼伦贝尔故地的科尔沁部属则由奎猛克的弟弟布尔海和巴衮统领,后来发展为茂明安部和阿鲁①科尔沁部。
此外,由成吉思汗另外两个兄弟的后裔统领的部落——帖木格系的四子部、翁牛特部、喀喇沁部,以及别勒古台系的阿巴嘎部、阿巴哈纳尔部也在科尔沁部附近游牧。这些部族在明朝初期曾经属于朵颜兀良哈三卫,只是这些曾以强悍军力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天下的蒙古雇佣兵,此时的势力已经不足以和科尔沁部相抗。由此,科尔沁部得以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起初,科尔沁一度直入明朝辽东的开原、铁岭西北边外,和明朝直接接触。但到16世纪后期,蒙古大汗直辖的察哈尔部为土默特部俺答汗所迫,自元上都故地金莲川移牧辽河、潢河一带。后来,察哈尔部联手内喀尔喀五部将科尔沁部从明朝边境驱回嫩江流域,这使一度还算忠于蒙古大汗的科尔沁开始疏远汗庭。其时,科尔沁万户的交椅传到了奎猛克曾孙翁果岱手里。为了抗衡察哈尔部和辽西的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积极寻求打通经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到达明朝辽东的贸易通道,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海西女真各部的联系开始紧密起来。散居于松嫩平原的海西女真锡伯、萨哈尔察和瓜儿察等部均被纳入了科尔沁的势力范围。同在这一过程中,海西女真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科尔沁部,后者在今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筑起了一座格勒珠尔根城,以供首领居住。之后,毗邻海西女真的科尔沁很快就主动卷入女真人的内部争斗。当时面对建州女真崛起的势头,翁果岱选择了站在海西女真一边,与子侄奥巴、莽古斯、明安等人率科尔沁兵近万人,加入海西女真攻打建州女真的军事行动。九部联军大败后,明安狼狈逃窜,翁果岱、莽古斯、奥巴及大批科尔沁士兵都被建州女真俘虏。
科尔沁加入海西女真反努尔哈赤同盟的原因,无非是害怕建州女真强大起来吞并海西女真各部后,会掐断科尔沁通往明朝的贸易要道。对于这一点,努尔哈赤想必是洞若观火的。按照此前的惯例,建州女真每次作战所获俘虏,上层人物一般是直接处死,待遇稍好的能获得囚徒式的“恩养”,而下层军民则会被强制迁入建州境内重新编组,以充实人力。但古勒山之战后,努尔哈赤却极为罕见地将翁果岱等人释放,并赠以布帛。努尔哈赤这么做,仅仅是想通过这种“远交近攻”的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建州女真扩张的障碍,进一步孤立海西女真。所以他对和建州女真没有太大宿怨、地理位置又相对偏远的科尔沁部,摆出了一副和平友好的姿态。当科尔沁部众悻悻地离开建州之时,当事者谁也没想到,建州、后金乃至清朝对支离破碎的蒙古各部的征服之路,也从此开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