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901525
贾平凹题写书名。
儿女情长的爱恨悲欢,与波诡云谲的历史沉浮相纠缠,时代与人互相选择的沧桑感,革命者的传奇经历,尽在其中。
民国时期的湘南汝城,英雄草莽俱混迹于乱世之中,一批有识之士在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湘南起义等血色巨变中苦苦挣扎,为寻找济世救民之路与自我精神救赎而不屈斗争。儿女情长的爱恨悲欢,与波诡云谲的历史沉浮相纠缠,时代与人互相选择的沧桑感,革命者的传奇经历,尽在其中。
引子青山有幸
章短衣帮
第二章伏虎集
第三章搏虎兄弟
第四章叛逆少女
第五章剪纸为兵
第六章粤头楚尾
第七章烟雨锁羊城
第八章两个虔诚的人
第九章潮起珠江
第十章彼岸花
第十一章诚心诚意
第十二章矿硐深处的抗争
第十三章莫斯科的夜晚
第十四章北伐大军
第十五章冇四两的伟大计划
第十六章风雪突变
第十七章迷途
第十八章天涯寻正道
第十九章可怜无数山
第二十章失败未必真非豪杰
自序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说起故乡汝城,席慕蓉的《乡愁》又如明月浮空,升了上来。故乡是人生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是流淌在我的血脉里、融进了我神经里的东西,一生一世她牵引着我。很多时候,乡愁像蜂群,涌来,在我青春的躯体上锥刺,让我的心跌撞在路上:当我招摇、得意时,我会想起她;当我彷徨、迷离时,我也会想起她。
回想十几年前,也就是考研时,在县城工作,无数个在耒水之源的日夜,每天清晨,温书备考,我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每天下班了,打发一天工作的劳累、内心的郁结,还是去烈士陵园。一段时间,烈士陵园,是我这个汝城青年放飞快乐与愁苦的地方。
无数个秋晨与春晚,踯躅于汝城大地。那些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泼洒了自己的一腔热血,牺牲了宝贵生命的家乡烈士们的面影,在我心底由苍黄到葱绿,从模糊到清晰:家乡有五万多英雄儿女参加工农革命,在街上随便遇到一个熟人,他就有可能是革命者的后代;在家乡牺牲流失的红军有两万多名,你站在高处随便指一个山头,都有红军战斗的遗迹,有红军长眠的墓穴。
往事如聚,激励我这个乡村青年,去思索人之为人的意义,去探索人生天地间,到底何为?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
其实一切心系一方黎庶的有志之士,都是“圣人”。
后来,为了追寻壮怀激烈的理想,我走出我魂牵梦萦的小城汝城,开始了从京城到江南的辗转迁徙。十几年间,我独走异乡,心路苍茫、载沉载浮,经历了一些人生成功的月明之夜,也独自体味着一些无以言说的昏昧之午。但无论哪种时候,乡愁都“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故乡是一只巢,我们这些掉了一身毛才飞出巢的鸟儿,在异乡寻找着各自的天空。几度沧桑,终于人间阅尽,世事历遍,遂也倦了、累了,歇下来才发现,故乡已在伸手不及的远方:“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有次回老家,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再次去烈士陵园,再次仔细拜读了碑文,汝城的历史一时间纷至沓来。于是我也有了想做几件事的愿望,对故乡有益的。
能做些什么呢,为故乡?周敦颐老先生在我的故乡写下了一篇香远益清的《爱莲说》。我想我也许可以写一写故乡的英雄儿女们用生命与青春、光荣与梦想浇铸出的那段历史。
随后我与同学东篱在茶馆里聊天,探讨汝城近代多个人物、多个家庭的兴衰成败、历史命运,因为东篱已经是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不知不觉谈及那些神秘悠远的深宅大院,东篱说那些深宅大院是湘军将领的官邸,可惜因为城市化,现在都已经消失了。
湘军将领,这个语词激荡起了我了解故乡历史的强烈欲望。我们讲起汝城的近代史,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彼时茶室里“轻尘不飞,纤萝不动”,只有那炉子上大水壶里的沸水在蒸腾、奔涌,只有茶杯里的片片茶叶在上下沉浮,犹如烟尘中的那段翻飞激荡的岁月,也如我们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陈炯明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家乡贤达们后来追随信仰的共产主义,还有故乡的善男信女笃信的佛家理念,在我们这个江南小县交汇。、朱德曾在这里活动,天地会、太平军、护法军、北伐军、红军曾为她战斗,罗袜生尘的佛子曾在这里奔走。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当初佛陀弃王室而选择深林,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求得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吗?佛陀的本怀并不是为了化灭自己的痛苦、烦恼而离家修行,他是为了他人和万物众生痛苦、烦恼的解脱而修行。近代太虚法师在西方文化传入、列强侵略中国时,倡导救世救国的人间佛教,张扬做入世的事业。有人说,中国佛教观念的根本是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要以一种菩萨的精神担当救世度人的事业。信哉。
百年世事三更梦,人生不是戏文场。
我与东篱将业余时间全用在“著书”里了,于是。从收集资料、爬梳历史、练习小说叙事开始,继之探讨、构想、试写,后竟至于沉迷在康介白、朱仇、何狗生、何如云、何良辉、冇四两、赖飞鸿等等一帮纸上“汝城儿女”的命运遭际间,不能自拔。
鲁迅先生在回答怎样写小说时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拼凑起来。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却在山西,完全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所说的拼凑起来,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这本小说也是这样合成、虚构人物的,所以并不可以指认书中的某某就是汝城历史上或者中国革命史上的某某。
小说创作历时七载,前后四易其稿,有时为了商量小说的构思、情节,甚至为了安妥一句话,我们都要电话中往来数回。无数本可以去游历、去陪伴家人的美丽的夜晚就是这样度过的。
当然,由于对中国革命史、对故乡历史解读得还不是特别深入,加上对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是初次尝试,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与遗憾,有待再版时再修改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爱着的故乡汝城,献给当年我在烈士陵园中学习、思考所迸发灵感的那每一个花朝与雨夕。
特别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感谢支持本书付梓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栾梅健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梅纾,以及我的同学、本书的合作者东篱先生,也感谢参与校对的邢若琼小姐,后郑重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杨莉女士。
南杉
2014年12月9日于上海寓所
正众说纷纭,老伍和老邓来了,他们是武汉派来的领袖,非常有斗争经验。
老邓说道:“介白同志说得对。各种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防范是很有必要的。”
老伍则关切地问:“介白同志,你学的是军事,又有实战经验,你谈谈具体看法和策略。”
见总算有人也察觉出了简有志的叛变苗头,康介白正声道:“据情报反映,进驻上海的将是北洋军阀投降部队,他们痛恨工人,如果简有志利用他们来叛变,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研究怎么对付叛变。”
大家忙问康介白有何计划,康介白答道:“从人数上,我们占优势,但缺乏训练,并且不集中,既不便于防守,更难以进攻。敌人虽然人少,却是训练有素的军人,战斗力强,便于进攻。从地理上来说,届时双方都在城内,敌人如不进攻,我们不可能先发制人,因此首先要确定他们进攻的点。这些进攻点可以是我们的指挥机关总工会和主要纠察队驻地、临时政府。这些地方一旦被他们攻破了,我们的纠察队便失去指挥,数万人顿时瓦解。”
“那又怎么办?”大家觉得他说得甚有道理。
康介白多次征战,经验丰富,首推防御之道:“有四条是必须的,一要在现在的总工会之外再设一个秘密指挥中心,以防不测之需;二要加强纠察队集中,随时应变;三要加强中央机关周围的纠察队力量;四要加强纪律,不让生人混进纠察队和总工会,以防敌人里应外合,此条为重要。”
“这不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吗?也太看得起简有志的能力了!”有人觉得小题大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介白同志的思路是对的,有备无患,我们要做万一的准备。”老伍倒是赞同。
此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遂研究了具体的部署,分头执行。
是夜,康介白在总工会的院子里踱步。他无法接受昔日一同作战的兄弟竟然带头叛变。
正想着,一国民革命军军官鬼鬼祟祟摸了过来,康介白不予理睬。果不其然,那人上前说道:“有故人务必相见!”
康介白想:“莫非又是朱仇来,我倒要责问他,如何能做出种种反革命行径!”遂与那军官前往。
走了一刻钟,到了黄埔江畔,见一人在江边站着,其随从远远地候着。康介白走近,却是简有志。
“介白弟!”简有志迎上来喊道。
“简有志,你我不必以兄弟相称,我康介白高攀不起。”康介白见状欲走。
简有志拉着他到江边,说道:“介白弟,你我相交多年,不能一时意气而断交。想当日,我们指点江山,何等快事。”原来,他见朱仇办事不利,完全打乱了自己的计划,事关重大,因此便亲自出马,希望他回心转意。
“道不同不相为谋,往事休再提。你叛变革命的种种行径,必定成为历史的罪人。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现在收手还来得及。”康介白厉声道。
简有志说道:“你我什么都可以谈。时至今日,我也是被逼无奈。武汉对我不信任,说我是新军阀。种种谣言中伤我,我走投无路。”
“东山有枭,不祥其名。恶木是息,恶声是鸣。食不弃腐,饮不择清。宜飞求伏,以晦为明。凶残满志,嗜欲惟撄。想必这首诗就是写你的,你走投无路?真是笑话,你想的是自己的称王称霸,而不是中国的命运,百姓的苦难!”康介白反责。
“封侯拜相,谁不爱!”简有志倒也痛快,不掩饰。
“名利当取之有道,你不知道吗?你的行径将毁掉中国的革命前途。”
“介白弟,恕我直言,你也太迂腐了。”简有志还想劝他,“朱仇就想通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我们兄弟三人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图大业。”
康介白说道:“我已经对你们无话可说。”说罢又回了句,“请从此别,各自谋生。”说完挥袖而去。
简有志不能说服康介白,只得望江叹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