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博物馆里的传世珠宝
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的篇章
珠宝则是闪耀其中的标点
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来自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自然藏品集
1.不枯燥,很有趣。
科普书文字的枯燥会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却会让你读来趣味盎然,因为藏品背后有趣的故事是这本书的遴选初衷之一。比如,你不会想到首幅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画作是出自一个囚犯之手;你也不会想到首条南极帝企鹅的记录,来自一个年仅18岁的年轻人。
2.不坑爹,很超值
精选昂贵的特种樱花纸,环保油墨,花费不到百元,足不出户即可跟着本书走进世界闻名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尽览传世精选藏品,领略博物馆独特的建筑艺术。
3.不泛泛,很系统。
本书细分6大博物学门类:图书文献、动物、植物、昆虫、古生物以及矿物,分类清晰,按门类选藏品,系统规范。
4.不将就,很严谨。
这本书虽然只有264页,从引进到翻译到出版却足足花费三年时间,从编辑到编审,字斟句酌,从美编到总监,封面版式数易其稿,直至完美呈现。
5.不粗糙,很细致。
精心编选长达15页的图文详情和索引,既可以根据博物美图找文字,还可以根据关键词精准锁定页码,轻松满足读者的多样需求。
博物馆里的传世珠宝
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来自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自然藏品集
博物馆里的传世珠宝
大英博物馆
典藏7000年世界珠宝传奇 001
0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美艺术“大百科” 025
03 Louvre
卢浮宫
法国珍宝库 皇家赞美诗 047
04 The Hermitage Museum
埃米塔什博物馆
珠宝狂的欲望都市 073
05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大不列颠藏宝地 089
06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探秘传奇宝石宫殿 109
07 Schmuckmuseum Pforzheim
普福尔茨海姆首饰博物馆
在这里发现一部珠宝史 129
08 Moscow Kremlin Museums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
皇宫里的神秘珍宝 145
09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欧洲文化发源地的传奇宝贝 163
10 Chaumet Museum
尚美巴黎芳登广场12号博物馆
一座珍藏皇冠的圣殿 179
11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爱丁堡城里的珠宝传奇 203
12 Nordiska Museet
北欧博物馆
珠宝设计北欧风情 219
13 World Jewellery Museum
世界饰品博物馆
打开外交官夫人的珍宝箱 237
14 Museo del Gioiello VICENZA
维琴察珠宝博物馆
意大利珠宝小世界 251
15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美国雅典”的珠宝白花园 271
16 The Palace Museum
故宫博物院
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来自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自然藏品集
图书馆——11
植物——41
古生物——61
昆虫——117
动物——141
矿物——203
详情——240
索引——253
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
关于自然博物馆
刘华杰
伦敦城西偏南一点,有一座优美建筑伦敦自然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虽为哥特式却并不夸张。它正好处在著名的海德公园之南。2010年我到伦敦,住在帕丁顿地铁站附近。从住处南行一百米就是海德公园,在那里随便逛逛、看看鸟,再向南步行到这座自然博物馆看展览,然后换条路向北穿越海德公园返回,一整天下来也不会觉得累。
如何面对一个西方词汇 history ?
自然博物馆的出现与演化与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有直接联系。时下,经常有人将自然博物馆译成自然历史博物馆或自然史博物馆,其实是不正确的。这件小事,我已经在不同场合说过许多次了。
在自然探索、博物领域,history(对应的拉丁词是historia
)经常不是“历史”的意思,而是描写、记录、展示、探究、研究的意思。于是,naturalhistory
museum这一词组字面意思是“自然探究博物馆”,简称“自然博物馆”,此名称跟自然的“历史”
压根没关系。年纪大一些的业内人士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可以去看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对应的英文名。也有人不服气,争辩说这类博物馆确实与大自然的演化有关系,即与自然的历史有关,居维叶和欧文的化石研究、赖尔的地层研究、达尔文的演化论不是恰好讨论大自然的演化吗?博物学不是也密切联系着大自然的演化吗?展出的鸟化石、鱼化石、矿物晶体不正好涉及物种演化吗?没错,它们确实与地球的演化、生命的演化有重要关系,即与历史有关。但为什么不能译作历史(相当地不能把natural
history译成自然史)呢?因为history这个词有许多义项,在与博物相关的许多情形中,它应当取探究、志、描述之义,而不是历史之义。这没有任何难理解之处,就像英文词coach有许多义项一样,要在上下文中弄清它取四轮大马车、公共汽车、私人教师、教练员等含义中的哪一个,不能见了就喊教练。对于有上千年之久的古老词组natural
history,要尊重它的辞源,即使这个词组的外延后来有拓展。用后来的扩增意思解释原有词组的意思,是对历史不尊重的表现,也不合理。就像不能讲“先秦佛教”(田松博士为了调侃而故意编造出来的一具词组)一般,因为佛教是外来文化,先秦时中土并无佛教。
布丰之前的西方博物学不大关注时间演化问题,而是关心记录、描述,而且很早就形成了
一个传统,一直传到现在,意思也没大的变化。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其大弟子的《植物研究》、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以及格斯纳的《动物志》直接看出来。读者可以翻翻看,他们这些伟大作品确实根本不讨论历史演化问题,时下它们在一些作品中被译成《动物史》《植物史》《自然史》等,十分不合适。美国自然博物馆出版的Natural
Histoires
一书被译成《自然的历史》,显然是错误的。拜恩编的这本书根本没讲历史,讲的是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一些馆藏珍稀博物类图书及其对大自然的描写、绘画。稍加思考就能避免将复数的histories误译成历史。实际上原书名的意思是博物学家对大自然的艺术展示,其中histories取的仍然是古义:记录、描写、绘画、探究。
自然博物馆及其藏品
伦敦自然博物馆是世界上*好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有巨量的成体系的收藏:7000万件藏品、
100万本图书和50万件艺术品。我当时对贝壳正着迷,参观时希望多看些奇特的贝壳,结果却颇失望,只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几盒,数量不过几百种,大多见过。当然,馆藏*不是这个样子,恰好是因这馆藏太丰富,一时间不可能让各类藏品都抛头露面,所以每类只拿出一点点,而且未必是*好的。真想看库房存贮的更丰富的贝类标本,需要提前申请,业余爱好者的一般申请通常不容易被接受,因为这类馆藏通常是供专业博物学家研究使用的。其中有些是分类好的,也有一些根本来不及分类。鱼类、鸟类、蝴蝶等藏品也一样,绝大部分百姓没有机会一睹芳容。《纳博科夫的蝴蝶》一书中有一部分就是讲述各国蝴蝶专家如何到伦敦自然博物馆看标本、做*有挑战性研究工作的。
伦敦自然博物馆展厅中*占空间、在我看来意义也不很大的是恐龙骨架,世界各地同类博物
馆恐怕也差不多。这里有个矛盾,专业博物馆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取悦于大众和某些委员会,一定意义上把博物馆变成了“游乐场”。近些年在国内各级各类自然博物馆(包括一些保护区的小型博物馆)也参观过一些,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它们非常在乎外在宣传、教育,比较忽视系统性收藏和对藏品的专业研究。声光电武装起来的宣传板占了展厅的绝大部分空间,涉及藏品实质内容的却不多。人们到这里来固然可以看3D或4D电影、读教科书式的大自然演化宣传板,但更重要的是看特色藏品本身。
本书只有两百多页,介绍了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图书、植物、动物、古生物、矿物等各类藏品
两百多件。这跟7000万件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不过,它们都是精选出来的,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亲自到伦敦自然博物馆,一次两次也未必都能遍历这上面列出的项目,因为它们不可能时时都在展出。也就是说,此书对于一般性了解伦敦自然博物馆,还是非常必要的。联系到国内,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春地质宫、吉林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山东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等也应当出版介绍自然藏品的图书。参观博物馆之前和之后,读读这类书,能使参观更完整,收获更大。此外,国内自然博物馆目前还不太重视相关艺术品的收藏,在这一点上真应当向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伦敦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博物馆学习。
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另一部很有趣的书《自然图像:中国艺术与里夫斯收藏》( Images of
Nature: Chinese Art and the Reeves
Collection ),与本书性质相似,只是题材更聚焦。当年我的学生李猛从英国回来送了我一部,我也曾推荐译出此书。而当一家出版社购买版权时得知,早已有国内的其他出版社先期购买了中译本版权。不过,多年过去了,还未见译本的踪影。
自然艺术品
随着博物学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复兴,各类户外观察、记录、旅行蓬勃开展,以图书的形式对
历史上有趣的博物考察、博物馆自然藏品进行展示也变得时尚。比较典型的如早期的《发现之旅》,*近的《探险家的传奇植物标本薄》,它们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读者怎么会对这类东西感兴趣?
这类图书围绕大自然的精致与美展开,或者直接展示自然物,或者展示植物画、动物画等。
它们在当下中国的面世确实代表着一部分国人对大自然的重新发现。原因包含许多方面,如工业化迅猛推进带来对大自然的疏远与破坏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令人们回想起美好的大自然,也包括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对象的扩展。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的。其实,欣赏自然物、收藏自然物,在中国可是有传统的,久远得很、也普遍得很,虽然与西方的做法不大一样。对自然物的绘画、雕刻、拍摄等可以成就艺术品,此外自然物直接就可以是艺术品。前者是人造艺术品,后者是天成艺术品,即上帝的作品。但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西方,突出的是人的创作,人们不讨论自然物作为艺术品的问题,隐喻地讨论不算。但是,*近十几年以自然美为核心问题的环境美学兴起,特别是卡尔松提出了“自然全美”有趣命题,导致审美和艺术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现象背后更大的背景是,人类重新确认自己从属于大自然,以及某种意义上的非人类中心论浮出水面。当然,石头、动植物标本并未与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鸟飞来了》、高更的《万福马丽亚》等作品同等性质以及与之市场价格相当。
自然物可以作为艺术品。一旦跨出这一步,就不好再用传统的以作品为中心的观念来评论一
切。更准确地说,艺术品的价格主要由审美过程来判定。作品“本身”已经隐去或者只作为审美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出现。推到极致,就没有作品“本身”这回事,不被欣赏的作品根本上就不是作品,审美决定了作品及其价格。这种视角也有一个好处,藉此可以看清艺术品领域谁更在乎艺术,谁更在乎交易或潜在交易的价格。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但严格讲并非都能当作艺术品,更不都能搬到建筑物内展示。多数要在
原地展示,新的博物馆、博物学理念也都鼓励原地展示,而非租借给别人,满世界转悠。将艺术品与原产地的地理、文化背景剥离(比如罗马的石雕、中国的佛头),异地单独存放和展出,是西方人发明的,虽然早已扩展到了世界各地,但终究难逃指责。
保护大自然的杰作,*好在地保护。欣赏大自然,*好到当地欣赏。
2017年9月15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2号楼234室
博物馆里的传世珠宝
芭莎珠宝主编 敬静
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
这本书,介绍了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图书、植物、动物、古生物、矿物等各类藏品两百多件。它们都是精选出来的,即使亲自到伦敦自然博物馆,也未必都能遍历这些项目,因为它们不可能时时都在展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刘华杰
你可能没有机会去伦敦自然博物馆,浏览这本书,将可以弥补你的这一遗憾。
你可能已经去过伦敦自然博物馆,但仍觉意犹未尽,阅读这本书,将让你对其中的珍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
你如果想破解伦敦自然博物馆的秘密,研读这本书,将获得鲜为人知的奇珍异宝。
—— 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苏 青
达寇塔·约翰逊(Dakota Johnson)走过奥斯卡红毯,这次她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穿得暴露而性感,但我
依然被她迷倒了。她的曳地礼服保守到不仅袖长及腕,甚至衣领也是高高竖起,但是她胸前的一串卡地
亚古董项链是那么夺人眼球,也许没有最新的高级珠宝的犀利亮度,但那历经岁月的美妙设计,温润的
美钻华彩让她无需提高露肤度也能瞬间艳压群芳!
这就是古董珠宝的魅力,它的美轻松穿越时光,更别说什么东西方。
我常想,到哪里才能欣赏到更多的古董珠宝,在哪儿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珠宝历史和文化呢?
有一天,田翊把这本书放到了我桌上。
她说这本书她准备了5年,刚开始是四海八荒地把这些有珠宝藏品的博物馆翻出来,翻遍网络,搜关键
词查官网,有了目标就一家家打电话、发邮件去联系,去采访博物馆珠宝部门的负责人,请他们讲解镇
馆之宝以及重点藏品的幕后故事。如果身边有珠宝专家去过哪一家,就诚恳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而她自己更是无论出差、旅行,只要有机会就去发现当地的博物馆,记录下自己的亲历感受……5年下来,
她竟然积攒了20多家珠宝博物馆,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大英、卢浮宫、大都会、故宫……还有一些不主流
但极有特点的博物馆。说实话,我能够想象这中间的不易和坚持,但从她的眼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
份简单的快乐,还有即将能和那些热爱珠宝的人一同分享的小小激动。
我也很替她开心,但我不禁问她,为什么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在网络已经让一切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的时代,要出版这样一本厚重的图书,而不是一个轻松的公众号?田翊告诉我,这本书里的每一家博物
馆都由爱珠宝、懂珠宝的“珠宝迷”亲自“踩点儿”,真实、专业地分享和点评博物馆里那些最有特点、
最有意义的珠宝珍藏,每一家博物馆的珠宝藏品图都是正规版权或协议提供的高清大图,虽然历经艰难、
虽然花费不菲,但她必须要这样苛刻、“奢侈”地制作这本书,因为她希望它能给那些喜爱珠宝的人洗
洗眼睛,希望它能成为中国珠宝设计师们的灵感宝藏……
这些年一起走过的路
敬静序
9年前的11月,在北京光华路时尚大厦23层的临时办公室,我和田翊以及另外三个刚
刚入职的新同事挤在不大的空间里热烈地讨论着:一本只讲珠宝的时尚杂志应该有哪些
内容呢?我们能给予读者什么帮助呢?在全世界都没有参考样本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
出一本又高级、又有文化、又有艺术气质的珠宝杂志?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
获得全世界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那是个激情洋溢的冬天,是《芭莎珠宝》正
式创刊的时光。
因为团队很小,大家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内容栏目的分配完全出于各自的兴趣和随机。
在整本杂志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杂志的灵魂栏目——“珠宝文化”,就
是将珠宝背后的文化历史、人物故事、风格艺术进行梳理和编辑,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呈
现出来。这个重要的栏目一定要有一个肯钻研、有热情、特别耐得住寂寞的人来负责,
已经在时尚集团工作多年、自我要求完美的处女座田翊就成了这个栏目的不二人选。我
还记得当时开玩笑地说:“这个内容做起来虽然辛苦,但是过些年你就可以成为‘珠宝
界的马未都’了。”
要知道近10年前,珠宝在时尚界只是一个配角,更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查到。来自国际
的信息,除了几个大品牌几乎都是空白的。怎么才能实现我们将珠宝“看得见与看不见
的价值”充分了解,再编辑成有意思的选题传播出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笨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每一次出差几乎所有的编辑都从欧洲往回背原版书,有
英文的,有法文的,甚至还有德文的。看得懂的自己看,看不懂的语言找出重点篇幅让
别人翻译了看。杂志上那么多精彩的独家内容,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和耕耘出来的。
要想了解珠宝的文化和历史,亲身前往各大博物馆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于是“珠宝博
物馆”栏目应运而生。9年来,我们用一切机会走访了全世界数不清的知名的、不知名的
博物馆,不管是普通游客不太知道的珠宝专属博物馆,还是著名博物馆里的珠宝馆,或
是只有业内人士才听说过的一些藏家的私人博物馆,《芭莎珠宝》的脚步踏遍法国、英国、
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瑞典、美国、日本、韩国……只要有看点的,我们都想尽一切
办法亲身前往。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是来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权威珠宝杂志,所以我
们有很多珍贵的机会可以采访到博物馆的重要人物,获得最直接的资料,得到最生动的
解读。
这么优质难得的内容,这样本着最纯真的初心做出来的文字和采访,在这样一个互联网
碎片化阅读、二手资料互相抄袭借鉴的浮躁时代尤为难得。为了这本书的诞生,田翊将
多年的珍贵内容重新编辑整理,和每个博物馆一一重新联系,取得图片的合法授权,补
充更多翔实资料,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时间。但这一切都很值得,这本书不仅会成
为众多珠宝迷行走世界的“博物馆圣经”,更是为珠宝业界做出弥补空白的贡献。
这9年就像修行,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