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2082413
序言 / 梅仁毅
前言
第一章 中美人文交流历史回顾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两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从相互认知,到互派人员,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此后不断深入。
第二章 两国领导人与两国人文交流
中美人文交流之所以方兴未艾,正是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支持与推动。而且,两国领导人身体力行,积极践行人文交流,以普通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颇具人文色彩,为中美人文交流起了极佳的表率作用。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
1946年,美国著名参议员富布赖特主导建立了富布赖特教育交流项目,以促进世界各地个人、机构以及未来领导人之间的和平友谊与相互理解,中国是第一个与美国签订富布赖特交流协议的国家。如今,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强劲活力,合作项目不断增多,“教育外交”成为中美交流的重点。
第四章 中美科技交流
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与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双边关系的发展基本同步。中美两国始终本着平等、互利、双赢的精神开展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加快两国科技事业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世界科技进步,造福于全人类。中美科技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支柱之一。
第五章 中美文化交流
文化是联系人们心灵的纽带。文化交流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巩固双边关系,加深两国人民了解,发展各自文化至关重要。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文化交流在中美人文交流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第六章 中美体育交流
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小球推动大球”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以中美“乒乓外交”为起点,体育作为联结中美两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40多年来,体育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第七章 中美青年交流
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青年是未来世界的脊梁。中美两国青年之间加强沟通和对话,增进理解和信任,将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两国青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积极参与者,是中美人文交流的生力军,是人文交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 孔子学院——中美人文交流的综合平台
孔子学院自2004年建立以来,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100多所孔子学院秉持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开展教育交流的使命,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传播,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综合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0多年前,中美两国选择以人文交流作为打破两国关系坚冰的突破口,如今,中美两国各领域的相互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其中,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人文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的桥梁,是中美关系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2010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关系在一个新的领域的深化。
30多年来,中美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人文交往中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成果丰硕。在这一进程中,中美两国政府发布了哪些重要文件、高层领导举行了哪些重要会晤、双方举办了哪些重要活动?在民间交往中,哪些重要活动和事件促进了两国民众的深入了解?在这些官方和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背后,又发生了哪些体现中美友好,推动中美关系向着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方向发展的动人故事呢?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2015年又是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5周年,在这个重要外交事件纪念年,回顾和梳理中美交往历程,展望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美好前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人民出版社联系笔者,希望合作出版一本有关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书籍。经过双方历时一年的努力,最终将《春风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迹》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以中美建交以来的史实为依据,提纲挈领地梳理中美人文交往历程,娓娓讲述中美建交以来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人文交流领域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人与人交往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反映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
本书的内容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本书包括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回顾、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开启中美人民交往的历史至今,以现实状况为重点。同时,本书涵盖中美人文交流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文化、科技、青年、体育等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以教育、文化和青年为重点。此外,本书还全面地讲述了孔子学院这一新生事物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和故事,侧重教育和文化方面。
其次是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本书从中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对双边人文交流的重视及两国领导人的人文交流实践出发,着笔中美普通民众的人文交流。在两国人文交流的每一个方面,都梳理重大事件,同时深入细致地讲述普通人之间引人入胜的人文交流故事,最后又宏观地推出思索与启迪。
第三是资料性与故事性的统一。本书包括中美人文交流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和数据,可以说是中美人文交流方面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同时,本书挖掘出许多中美普通民众之间真实的人文交流故事,感人至深,雅俗共赏。
在整体内容编排上,本书基本遵循时间顺序和重要性顺序。第一章为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回顾,第二章为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及人文交流实践,第三章为中美地方政府交流,以下各章为教育、文化、科技、青年、体育等领域,最后一章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放在最后一章不是因为它最不重要,而是因为孔子学院是21世纪初的新生事物,而且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综合平台的作用,可以作为一个自然的结尾。
具体到各章,除第一章按时间顺序叙述外,其余各章采取令人耳目一新的布局。首先是开篇,用一段话点明该章的主旨。接着是大事纪,梳理该章涉及的重要史实,精选体现交流进程且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概要呈现双方交流的历程,提纲挈领,体现史实的宏观性。然后是引言,以情景再现、概述思考等方式,引入该章的主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接下来是故事,围绕交流重要事件、重点且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挖掘故事,凸显主题,以小见大,反映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再接下来是相关链接,对两国相关人文交流的主要机构、重要项目等做概要介绍。最后是思考与启示,概要总结全章,提出思考及得出启示,同时对未来前景进行展望,力图做一个点睛式收尾。
关于书名,“春风吹又生” 象征着中美人文交流多方面的展开及强大的生命力,逻辑主语野草象征人民之间的交往。以“春风”喻指两国关系正常化,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国政府对的推动就像是春风。期望中美人文交流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推动下,走进更加绚丽美好的春天!
由于本书涵盖面广,笔者能力、视野和经历有限,一人之力难以完成,曾产生过放弃的想法,。是对于本书价值的坚定信念,使笔者最终坚持下来。书中错误和不当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指正,恭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李期铿
2015年5月于夏
——梅仁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李期铿先生曾担任富布赖特学者在美国讲学,见证了许多中美人文交流的感人事迹;近年来,他在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直接工作在中美人文交流第一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积极实践着中国对美公共外交。他的这部新作梳理了中美人文交流的进程,呈现了珍贵的史实资料和当代“大数据”,读来隽永感人而又令人感慨万千,不仅让我们了解和体会到人文交往的强大感染力,也激励我们要不断努力,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孙哲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春风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迹》一书中生动的中美人文交流故事使该书与一般严肃的学术理论著作大异其趣,颇有几分普通百姓接地气的生活味。将深刻的理论渗透于生动的小故事中,虽然平凡,但是深入灵魂,适合不同领域的读者,这对推广和传播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的思想和方法无疑也是一种开拓和创新,实在是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领域不可多得的、值得推而广之的一部佳作。
——孙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是支撑中美关系大厦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1971年,中美两国以人文交流的形式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此后,人文交流在中美两国关系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2009年,在两国元首的倡议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应运而生,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一批人文交流项目在两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今,双方已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文交流格局,越来越多的中美民众从中受益。短短36年间,中美两国由人员隔绝往来转变为人员往来每年超过400万人次,这其中不仅有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的推动,更有人文交流带来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人文交流正如同涓涓细流,中美人文交流对于促进民众相识相知、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为中美关系不断积聚正能量。
中美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交往中,两国人民都对对方怀有较好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历了20多年的敌对之后,两国人民很快就适应了恢复邦交的新常态,并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李期铿先生撰写的《春风吹又生——中美人文交流足迹》从多个层面反映了这种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
该书涉及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回顾、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以现实状况为重点,还包括作者的思索与启迪,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同时,该书涵盖教育、文化、科技、青年、体育等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还包括孔子学院这一新生事物。该书系统梳理了中美人文交流的进程,在两国人文交流的每一个方面,都梳理重大事件,包括中美人文交流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和数据,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另外,该书还讲述了一些人文交流故事,其中有些可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作者挖掘出了一些新内容。更多的故事源于作者的亲历实践、耳闻目睹或阅读、采访,故事平凡而又感人。
阅读此书,让我回想起我个人在这交流大潮中的经历。1982年,作为中国高校第一批富布赖特学者,我去了美国耶鲁大学。在美国进修的这一年,我经历了美国大学师生的好奇、探寻、友好、热情。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作为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我也在我的学校接待过不少美国教授。我经历过的两件事让我至今不忘。一是一位美国教授申请来中心任教,因为他父亲是原齐鲁大学的教授。他父亲回国后,始终挂念中国,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去中国看一看,能够尽力一定要尽力帮助。遵从父命,他来到我们学校。在尽责教学的同时,他访问了他父亲工作和生活过的齐鲁大学旧址,拜访了他父亲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回到美国后,他还利用自己的经历宣传中国。另一个是在美国研究中心任教的富布赖特教授庄岳。他在教学中发现班上一个学习很出色的硕士生来自贫困山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他就自掏腰包,连续两学期进行资助,中国师生都很感动。李期铿先生书中讲述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讲好这些故事是我们从事中美人文交流事业的人的责任和义务。李先生自己生活在这种人文交流之中,因此他的书读起来更情深意切。
中美人文交流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润滑剂。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有利于消弭隔阂与误解,增进理解与共识。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人文交流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中美两国要做不同国家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典范,离不开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离不开人文交流的有力支撑。当然,中美人文交流是一个大题目,一本书难以覆盖各个方面。但愿此书的出版是一个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经历者写下他们的经历与体会,让人文交流这个故事越讲越好。
梅仁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5月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
大事记
1978年10月 中美两国正式宣布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1978年12月 新中国首批50名留学人员到达美国,美国也派遣8名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开启了两国当地教育交流的先河。
1979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美国研究中心,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美国研究中心。
……
2014年3月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华,可谓”教育之旅“,有力地推动了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引言
2014年5月10日,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万豪酒店,第七届全美中文大会现场
2014年全美中文大会举行第五场全会,主题是“人文交流经历:全球化学生,全球化技能”。四位曾在中国沉浸式学习的美国青年担任论坛嘉宾,包括知名互联网博主、“OMG!美语”和“疯狂新鲜汉语”创始人白洁(Jessica Beinecke),著有《美丽的国家》的哈佛大学学生约翰兰多夫桑顿,“十万强”计划学生大使、华盛顿大学学生成吉汉(Philmon Haile),曾参加2012年“汉语桥”并获得预赛亚军、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生马麟(Zachary Marin)。主持人为美国“十万强基金”主席卡罗拉。四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吉汉表示,“随着我们迈入公民外交的新时代,出国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世界公民’的重要手段,是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白洁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她的行列中,继续促进中美教育文化交流。
故事
学生使者:李雅图与成吉汉
李雅图,一个有点美国色彩的名字;成吉汉,一个有点中国味儿的名字。前者是中国人,后者是美国人,目前都在上大学。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分别与美国和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
李雅图的名字取自美国西海岸的美丽城市西雅图,似乎一出生就与美国连在一起,他也从小就梦想留学美国。而他的梦想也来得很快。2006年月不到11岁的雅图随父母来到美国,在北卡罗来纳州吉尔福德县的杰弗逊小学上五年级。这个活泼可爱的中国男孩是学校唯一的中国籍学生,他的到来给学校增加了中国元素。雅图突出的数学成绩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了解到一些中国小学的教育状况。很快,他就与班上许多同学交上了朋友,应邀到同学家参加同学生日聚会,有时还入乡随乡,在同学家过夜(sleepover)。他还加入学校的跳绳队,并几次在社区重要场合参加跳绳表演。他各方面的表现得到老师们的一致称赞。2007年新年到来前,学校特意用中文在墙上刷上了“新年快乐”,这是该校第一次出现中文。在美国几个月之后,雅图就学到很多关于美国的知识,能够按照顺序说出美国各任总统,能说出美国50个州的名字,能说出30支NBA球队的名字等,让熟悉他的美国人惊奇,称赞他是个小美国通。2007年5月,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鲸鱼中心(New England Whale Center)观鲸,看到这些鲸鱼不时浮出海面的壮观景象,他与大家一样兴奋不已。观鲸船返回港口的途中,听到讲解员说鲸鱼中心致力于保护鲸鱼,希望有人“收养”鲸鱼时,雅图立即决定收养一头。从2007年到2012年,为了收养这头名叫伊登(Eden)的座头鲸,他每年都向新英格兰鲸鱼中心捐出40美元的零花钱,鲸鱼中心每年都给他发来感谢信,还寄上伊登的照片和音频资料。2008年,在北京海淀区举办的社区“爱心”征文比赛中,李雅图以他收养鲸鱼的经历“收写的“收养鲸鱼、收获快乐”一文,获得”北京市海淀区爱心人士“称号。雅图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美国的这种公益活动,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公益事业。
2010年,在北京读完三年初中之后,李雅图再次来到美国,这次是到夏威夷州檀香山读高中。第一年10年级他在罗斯福高中就读。这所高中有很多新近从中国福建移民过来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忙于工作,孩子们各方面表现不近如人意,造成学校师生对中国学生的一些负面看法。李雅图的到来,他们认为又是一个“中国来的?”,语气中有一种不屑的感觉。很快,雅图就用行动和成绩向全校证明,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是片面的。按照规定,此前在非英语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必须选语言课,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他的英语语言老师就报告学校,李雅图可以免修。他尽可能选难度高的课程,并取得了好成绩,包括最具挑战的英语(相当于中国学生在国内学的语文课),令美国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此外,他参加游泳队,代表学校参加校际比赛,表现了来自中国高中生的水平和素质。
1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