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350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布局及其冻土环境耦合作用》以青藏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以青藏工程走廊为研究区域,结合青藏两省区地缘政治特点与实际交通需求,考虑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西藏生产、生活物资保障的交通组织等问题重点解决了青藏高速公路布局问题和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问题。
本书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布局及其冻土环境耦合问题,开展工程容量评价和选线方法研究,提出青藏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型和线位布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特征和综合勘察技;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及结果;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演化规律预测模型及预测方法;基于青藏工程走廊构筑物群的相互热影响和青藏工程走廊工程风险,以及工程容量评价方法;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的分层目标法、基本理论、选择层模型、困难度模型和可靠度模型;青藏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如线形指标、冻土地质、干扰工程和生态环境等;青藏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青藏高速公路的线位布局。
第1章绪论/1
1.1中国多年冻土分布概况/2
1.1.1高纬度多年冻土/2
112高山多年冻土/4
113高海拔多年冻土/5
12青藏工程走廊自然地理环境概述/7
121青藏工程走廊地理位置/7
122青藏工程走廊气候特征/7
13国内外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现状/8
14青藏高速公路功能定位及必要性/18
141功能定位/18
142必要性和迫切性/24
143青藏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技术问题/30
第2章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地质评价与区划/35
21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地质特性/36
211地形地貌/36
212地层岩性/36
213水文地质/38
214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38
215特殊岩土与不良地质作用/39
22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特征/39
221多年冻土分布与发育特征/39
222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42
23青藏工程走廊综合勘察技术/44
231遥感技术在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45
232综合物探方法在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53
23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63
24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地质评价/66
241多年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方法/66
242多年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结果/72
第3章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演化规律与预测分析/87
311957—2012年青藏工程走廊气候变化特征/88
311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88
312年降雨量变化特征/89
313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特征的分析/90
321994—2014年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演化规律/92
321活动层厚度变化趋势/92
322多年冻土地温变化趋势/94
33冻土环境与工程活动的相互影响/96
331地温差异性变化特征分析/96
332上限差异性变化特征分析/101
333青藏公路路基变形特征分析/103
34多年冻土发展趋势与预测分析/107
341多年冻土预测模型及其参数/107
342多年冻土预测结果/112
第4章构筑物群热干扰状况下的公路风险分析与工程容量评价/119
41青藏工程走廊构筑物群相互热干扰/120
411青藏工程走廊已建工程热影响状况分析/120
412青藏公路热影响范围/120
413青藏工程走廊已建工程热影响范围计算模型/124
414满足青藏工程走廊线性道路相互热不干扰的最小安全距离/131
42青藏工程走廊公路风险分析/135
421多年冻土热融蚀敏感性预估模型/135
422多年冻土地温、活动层厚度数值计算/137
423多年冻土热融蚀敏感性分布预测/140
424青藏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区划/141
43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评估评价/148
431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评价方法/148
432已建工程及青藏高速公路相互热影响(一级评价层)/149
433冻土地质、地形地貌、冻融灾害综合评价(二级评价层)/149
434自然环境保护及风沙灾害(三级评价层)/160
第5章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165
51路线选择分层目标法基本理论/166
511理论模型/166
512划分依据/167
513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169
52走廊带选择层模型/170
521走廊带选择层模型技术路线图/170
522影响因素分析/170
523模型构建/171
53基本线位层选线困难度模型/171
531基本线位层选线模型技术路线图/171
532影响因素分析/172
533模型构建/173
54最终线位层可靠度模型/176
541最终线位层选线模型技术路线图/176
542可靠度模型构建/176
543方案优选方法/182
55实例应用/186
551项目背景简介/186
552走廊带选择层路线方案/187
553基本路线方案/188
554最终路线方案/191
第6章基于既有公路建设与运营状况的青藏高速公路建设模式分析/199
61青藏高原既有公路技术状况调查与分析/200
611青藏高原既有公路线形概况/200
612青藏高原既有公路路基、路面概况/203
613青藏高原既有公路构造物概况/209
62青藏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211
621线形指标/212
622冻土地质/213
623干扰工程/214
624生态环境/214
625地形地貌/215
626交通干扰/215
627社会、经济/216
63青藏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216
631建设方案分析比选/216
632建设模式分析比选/226
633建设实施方案分析比选/230
第7章青藏高速公路线位布局基本原则与总体方案设计/233
71青藏高速公路线位布局的控制因素分析/234
711地形、地质/234
712城镇规划/234
713路网规划/236
714多年冻土/236
715干扰工程/237
716环境保护/237
717军事设施/238
72青藏高速公路线位布局的基本原则/238
721走廊带选择原则/238
722基本线位选择原则/239
723最终线位选择原则/242
73青藏高速公路的线位布局/245
731西大滩至不冻泉段线位布局/245
732不冻泉至楚玛尔河段线位布局/249
733楚玛尔河至秀水河段线位布局/249
734秀水河至雅玛尔河段线位布局/251
735雅玛尔河至沱沱河段线位布局/258
736沱沱河至开心岭段线位布局/260
737开心岭至十二工区段线位布局/261
738十二工区至温泉兵站段线位布局/263
739温泉兵站至安多段线位布局/266
参考文献/271
京藏高速公路(G6)作为西藏地区唯一的进藏高速公路,已纳入国家“71118”高速公路网。随着公路建设形式从一般二级公路整治改建到新建高速公路的转变,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的对象也将从关注单一道路工程本身转变为全工程走廊及其内部多线性工程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青藏工程走廊内现有工程分布密集、相互作用影响显著,青藏公路经多次整治改建,路域环境破坏严重,冻土病害也依然存在,已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升级改造的要求。因此,结合青海、西藏两省区地缘政治特点与实际交通需求,考虑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西藏生产、生活物资保障的交通组织等问题,科学规划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青藏高速公路的建设方案,研究合理的路线走廊、合适的建设形式、恰当的建设规模以及适宜的技术标准是青藏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在冻土地区工程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青藏高速公路线位布局问题,应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勘查等方法,开展工程地质评价、选线方法研究和工程容量评价,最终给出了青藏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型和线位布局。本书研究对象为青藏高速公路,研究区域为青藏工程走廊,重点解决了青藏高速公路布局问题和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问题。书中还介绍了以下创新成果:
针对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高速公路的重大技术需求,创新集成多年冻土地区勘察和综合物探技术进行冻土勘察,揭示工程走廊范围内多年冻土时空分布规律;阐释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布局及冻土环境效应,评价高速公路建设后青藏工程走廊工程容量的变化及其对冻土与环境的影响,检验和优化高速公路布局;研究分析高原冻土工程走廊已产生的次生冻融灾害,以及各类冻土结构物的工程病害,确定多年冻土地区青藏高速公路建设模式。本书第1章由汪双杰完成,第2章由彭惠、于晖完成,第3章由牛富俊、林战举、彭惠完成,第4章由彭惠、陈建兵完成,第5章由汪双杰、张驰完成,第6章由王佐、邵广军完成,第7章由汪双杰、王佐完成。全书由汪双杰、王佐审定。本书撰写过程中,金龙博士在资料和文献的整理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路勋教授级高工、于晖博士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青藏走廊地质勘察资料;单永森教授级高工在青藏高速公路布局研究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相关研究为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书同时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