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69728
《世界汽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发展研究》一书一改之前相关书籍的撰写思路,既聚焦车身研发的轻量化共性关键技术,又瞄准不同车企业车身轻量化开发差异化和品牌化的特点;既重视不同血统车型车身轻量化开发技术特征的深入论述,又强调不同级别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用材和制造工艺不同轻量化技术路线的特殊选择,力争从不同的视角系统剖视车身轻量化开发的技术关键,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具体和翔实的技术参考。
我国汽车车身的开发已经从逆向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到如今的自主正向设计开发阶段,书中详细论述了国外有代表性车企汽车车身的平台化、模块化正向开发的共性特征和独有特点,以及不同车型特有的环状结构车身、BF牢笼式车身、GOA车身、Zone Body车身、3H结构高刚性安全车身、新环状力骨构造车身、HEEAB高强度吸能构架式车身、G-CON车身等差异化结构设计方法;随着新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铝车身、复合材料车身、多材料车身等用材理念也在国内外中高端汽车车身上得到了探索和应用,为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新型铝合金材料及制造技术,如PFHT工艺、AlNbB细化铸造铝合金工艺技术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以及高延迟断裂热成形钢的应用技术等,并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具体的应用案例。
第1章 汽车产业发展及平台化技术概述 1
1.1 汽车技术发展历史跟踪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1.2 各国汽车发展历史曲线分析及中国汽车发展 1
1.3 平台化、模块化及正向开发 13
1.4 车身技术分析的脉络 24
1.5 小结 26
第2章 车身共性技术及差异化车身技术 27
2.1 车身共性技术的发展 27
2.2 典型主机厂的差异性车身设计技术 76
2.3 小结 89
第3章 日系及韩系乘用车车身轻量化技术 90
3.1 日系乘用车轻量化技术概况 90
3.2 韩系乘用车的开发历史及特点 99
3.3 小结 103
第4章 欧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 104
4.1 欧系乘用车轻量化技术概况 104
4.2 平台化、模块化策略与轻量化技术 107
4.3 奥迪车身轻量化技术 113
4.4 沃尔沃典型车身技术革新 114
4.5 德国宝马典型车身技术革新 121
4.6 小结 133
第5章 美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发展 134
5.1 美系乘用车的开发历史及特点 134
5.2 典型美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演变 137
5.3 美系乘用车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44
5.4 小结 145
第6章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发展 146
6.1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开发历史及特点 146
6.2 典型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演变 153
6.3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车身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71
第7章 A级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发展 173
7.1 A级车概述 173
7.2 A级车车身设计技术 174
7.3 A级车车身轻量化技术 179
7.4 小结 183
第8章 B级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 184
8.1 B级轿车发展历史及定义 184
8.2 B级轿车整车性能的演变 186
8.3 B级轿车典型车身设计技术 188
8.4 B级轿车典型车身的轻量化技术 195
8.5 B级轿车制造技术 215
8.6 未来B级轿车车身技术以及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 217
第9章 C级及豪华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 220
9.1 C级轿车发展历史及定义 220
9.2 C级轿车整车性能演变 223
9.3 C级轿车典型车身设计技术 227
9.4 C级轿车典型车身的轻量化技术 231
9.5 C级轿车车身制造技术 236
9.6 未来C级轿车车身技术以及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 238
第10章 SUV车型的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 240
10.1 SUV车型的发展 240
10.2 SUV车身设计技术 242
10.3 SUV车身轻量化技术 250
10.4 小结 262
第11章 新能源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发展 264
11.1 新能源乘用车发展历史及定义 264
11.2 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及整车性能的演变 267
11.3 新能源乘用车典型车身设计技术 273
11.4 新能源乘用车典型车身的轻量化技术 275
11.5 未来新能源乘用车车身技术以及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 277
第12章 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车型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 283
12.1 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车型发展历史及定义 283
12.2 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整车性能的演变 284
12.3 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车型车身轻量化技术 285
12.4 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典型车型车身制造技术 291
12.5 国内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车型车身技术现状 298
12.6 未来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车型车身技术及其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 307
第13章 车身轻量化工程的科学实施 310
13.1 汽车轻量化对汽车工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 310
13.2 汽车轻量化的科学开展 311
13.3 原材料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应重视EVI 315
13.4 轻量化解决方案体系、车身正向选材体系以及轻量化评价体系的建设 316
13.5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轻量化 318
13.6 小结 321
参考文献 322
部分作者简介 327
本书分为13章,以地区国别、汽车分级以及动力系统差异来作为大章节分类,尽管上述分类研究可能出现内容部分重复,但这个以过去15年左右的热点、看点作为具体研究分析内容的脉络,其可读性无疑对业内不同专业技术人员是最佳的。
第1章由中信金属路洪洲撰写,主要通过研究过去若干年世界各国的汽车需求规律来研究中国未来十年的汽车需求量,并以此为契机探讨了平台化、模块化以及正向设计开发;
第2章由中信金属路洪洲、长城汽车李贺、上善科技肖锋、中信金属郭爱民等撰写,总结了车身设计制造的共性技术以及典型主机厂的差异性技术。
第3章由江淮汽车鲁后国、原一汽轿车王彦(现任职唐钢)以及原一汽轿车徐勇(现任职福特汽车)、江淮汽车阚洪贵和欧阳俊珩、一汽锻造徐长林和唐钢刁可山等联合撰写,总结了日系乘用车的轻量化策略,详述了丰田汽车以及马自达的车身及轻量化技术特点。研究了韩系乘用车特点以及典型韩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技术演变。
第4章由大乘汽车金建伟、华晨汽车李红和李瑞生、前途汽车熊飞、北汽赵鹏云、威马汽车黎林撰写,总结了欧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尤其对大众及奥迪、沃尔沃和宝马等整车企业的车身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5章由长安汽车刘波、刘鹏撰写,总结了北美系乘用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从北美系典型车型的车身技术分析入手,尤其对美系的车身技术和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第6章由奇瑞汽车李军、北汽孙垒撰写,总结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历史以及国产乘用车整车性能的变化,对自主品牌车身技术及轻量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出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车身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
第7章由奇瑞汽车陈云霞和吴量撰写,总结了广义A级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尤其对A级汽车平台化的车身技术和车身轻量化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8章由中国汽研的李阳、周佳、万鑫铭等撰写,总结了B级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尤其对各主机厂的富有特征的典型车身结构设计、安全技术和轻量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了未来B级轿车车身技术以及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9章由中国汽研的赵岩、张钧萍、马鸣图等撰写,总结了C级及豪华轿车车身技术及轻量化,作为轿车中的高级产品,C级轿车及豪华轿车的空间性、
舒适性和安全性能均高于其他级别车型,着重分析了典型的C级轿车的车身技术和轻量化进行了研究,并预测了发展趋势。
第10章由中信金属路洪洲撰写,从通过性设计、车身刚度设计以及轻量化设计方面,探讨了SUV的车身技术和轻量化。
第11章由北汽王智文、曹伟,中信金属路洪洲撰写,从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及对新能源整车性能要求的演变、新能源乘用车典型车身设计技术与传统燃油车的差异,以及未来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趋势的维度,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车身技术和轻量化技术。
第12章由东风汽车杨冰、周全、康洁、宋景良等撰写,从小批量车型的特点出发,系统阐述了概念车或小批量量产的设计、制造和选材和成本控制,并探讨了3D打印等新技术在未来小批量量产车型中的应用。
第13章由中信金属路洪洲、王文军和梁江涛等执笔,由本书作者联合撰写,探讨了汽车车身轻量化工程的科学实施。
本书引用了国内外行业专家的论文、报告、论述、著述等参考文献,在此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错漏缺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向我国汽车行业著名专家陈一龙先生致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