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484237
本书是汉语上古音构拟领域郑张-潘体系的代表作,在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
章 绪论
节 研究上古音系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上古音系的根据和方法
第三节 上古音系的研究范围和音系性质
第四节 亲属语与方言在古音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上古音研究小史
节 上古音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上古音内部的分期问题
第三节 音节类型研究
第四节 声母系统研究
第五节 韵母系统与“声调”研究
第六节 上古拟音的应用
第三章 上古、中古声韵母表
节 上古声母表
第二节 上古韵母表
第三节 中古音系声韵调表
第四章 上古声母系统
节 概说
第二节 基本声母
第三节 复声母结构
第四节 后垫式复声母
第五节 前冠式复声母
第六节 前冠后垫式复声母
第五章 上古韵母系统
节 韵母与韵部的分别
第二节 元音系统及韵母组合
第三节 “介音”问题
第四节 元音长短与“等”
第五节 不同收尾的韵部和韵母系统
第六节 六元音的异部通变
第七节 后置韵尾和声调的形成
第八节 古音演变小结
音表
表 郑、高、王、李四家上古声韵母对照表
第二表 郑、高、王、李、邵五家中古声韵母对照表
第三表 汉字谐声声符分部表
第四表 古音字表
第五表 藏缅柬泰文字字母转写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古喉冠l声母的腭化
附录二 上古韵类与分韵字表
附录三上古诗歌标音示例——《关雎》
后记
再版后叙
后记(节选)
学习和研究古音五十年了,终于写出这本小书,算是一个初步的小结。而这一成果不但包含了自己多年的汗水,也包含了许多前辈的关爱和期望,同辈、晚辈的支持和帮助。
我1933年8月9日生于浙江温州市东郊永中镇(当时称永嘉县永强区寺前街),原名郑祥芳,温州话祥尚同音,故笔名尚芳;解放初上高中,方改依父母姓,双姓郑张。由于我的母语温州话中保留了很多的古音韵特点,例如韵母方面鱼虞有别,鍾与东冬、支与之脂有别,效摄四等皆有别,歌韵字很多读ai,上声读紧喉等等,为了理解它们的来因,我很早就对古音韵感兴趣。幸亏温州图书馆前身是有名的籀园图书馆,新旧藏书都非常丰富,像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和王力先生的《中国音韵学》(1957年改名《汉语音韵学》),高中时我就在那里读到了,这令我心醉神驰于语言学的天地里。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1954年我未能如愿考上语言学科,只好借去北京学地球物理勘探的机会,拜访求教于慕名已久的袁家骅、王力、李荣等先生,请先生们为我的自学指迷答疑。幸而先生们觉得我的自学已有一定的基础,也愿意花费时间施以栽培。
1955年我在东安市场旧书店买到张世禄先生1937年译的高本汉《汉语词类》(Word Families in
Chinese,“词类”宜译为词族)。高氏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汉语音韵研究上取得这么高的学术成就,不但对汉语古音做了构拟,而且还研究字的词族关系,并且准备以此作为进行汉藏语言比较的基础。又说有许多结果只能等将来汉藏语的研究成果来确定。读了这本书,我很激动,这又使身为中国人的我涌起一种奋发的冲动。我们对自己母语的研究,对汉语史的研究不应落后于国外,在古音研究上,我们不能只是消极等待外国人的汉藏语言比较成果出来后再来推进,而应当从现在做起,自己动手开展比较研究。于是我开始就当时所能见到的各兄弟语言材料进行摘录,做比较的准备,1960年还写了评罗常培独龙语研究的4万多字的《读〈贡山俅语初探〉》,
寄给民族语言研究所王辅世、金鹏、罗季光等先生,受到他们的好评和鼓励。
1957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上册出版了,我非常兴奋地投入学习。学习时也产生不少疑问,尤其是王先生在正文和注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的52条“不规则变化”,经重新排比,我觉得好像四分之三是可以归为规则变化的,比如只要在之职蒸三部加设二等,就可把“埋、怪、骸、革麦、戒、宏”6条规则化,把重纽三等字另外自列成等,就可把“龟、丕、悲、备、器”5条规则化,把元部分出仙部,则“间、产、遣、辨”等条也就规则化了。
由于这时我已离开地质部,在家乡办一所公社民办中学,教务繁忙,只有在深夜抽空搞这块“自留地”,时间很少。经再三排比上古各元音在每韵部里等和韵的分布,三年才形成一个七元音的拟音系统。于是试图从系统性出发,对《汉语史稿》上古拟音中一些空当和不规则音变提出修改建议,从1960年底开始写,原计划涉及较广,四易其稿,终于集中要点,写了一篇八九千字的《〈汉语史稿〉语音部分商榷书》致王力先生。
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在困难的情况下进行自学和研究时,吕叔湘先生不但资助我研究温州方言,也支持我的古音研究。他不仅把自己藏的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长期借我使用(悟云夫妇还抄录了此书),又把珍藏的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四川李庄石印原版,只印百本)赠送给我;并且还不辞辛劳抽空去旧书店搜寻高氏的《中日汉字形声论》(即《汉文典》)、《中文分析字典》等书,买到后一一题字陆续寄赠给我,鼓励我的研究。就在他和李荣先生的支持勉励下,我方于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王辅世先生不但长期勉励我专心研究,又为我提供民族语言比较的材料。在“文革”的艰难日子里,他还一直和我交流语言研究的资料和心得,给我有力的支持,有一次的来信竟写了19页,这要耗费他多少宝贵时间啊!
现在这些深切关怀我的前辈都已作古,不能看到此书的出版了。我谨以此献上,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在“文革”十年中,我从设于杭州大学的浙江省方言调查组被赶到温州渔业机械厂当工人。后来两派工人陷入武斗,工厂长时间停工,几位同好乘此空闲聚在一起随我学习方言音韵,其中就有潘悟云、金升荣两位先生。他们都帮我做了不少工作,抄写了不少文献资料。
本书的基础是1981年《上古音系表解》,1982年~1984年《上古音构拟小议》,1987年《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1991年《上古声母系统及演变规律》,1995年《上古声母系统》这些论文。1996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学院任兼职教授时,把它们初步整理成《上古音系纲要》,打印为讲义。又承法国沙加尔教授花费心力把这一讲义译成英文: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2000年作为CLAO专刊5号在巴黎出版,向西方同行介绍了我的新说。2002年我在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时打印过这一讲义的修订本,现在这本书则是在这一修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而成的。
郑张尚芳 2003年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