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708598
北京谚语,民谚俚语里的老北京,既是珍贵的方言资料,又是民间口头的老北京生活史。这样的一本《北京谚语集释》当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因为老北京的生活史都在这一条条谚里。
《北京谚语集释》是《北京歌谣熟语集释》的第二分册,主要收入了从民国到当下北京地区的谚语,并对部分谚语及其中的方言词语作了注释和说明,丰富而生动地展现了北京地
区的方言特点和风俗民情,旨在保存北京方言资料,为研究北京历史、文化、语言的人士提供方便。
《北京歌谣熟语集释》总序 /1
关于《北京谚语集释》 /3
条目首字索引 /1
A /1
B /2
C /13
D /26
…………
Z /240
注释词语索引 /252
《北京歌谣熟语集释》总序
我自幼儿生长在涿州。明清时期,涿州属宛平府(所谓卢沟二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涿州划归河北省,与河北省的一些县份来往逐渐增多,语言上也越来越具河北方言的特点,但从语音、语调、语法及词汇形式上看,涿州方言仍属北京方言片的方言,定而不移。我的祖辈一直作为贩夫在北京周围谋生,活动于大兴、顺义、昌平及北京西郊地区。他们对北京话,特别是对北京西郊诸如八里庄、蓝靛厂、海淀镇、田村一带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方言土话等特别熟悉,这也大大影响了我。1964年,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专门化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大学前身)工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直至年老退休。这期间,工作之余一直做着北京话的研究,特别是在北京方言词汇研究方面兴趣浓、用力勤,也取得了些微的成绩。2010年《新编北京方言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使我受到了巨大鼓舞。我在编写《新编北京方言词典》时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再加搜集,编成了此套小书。编写此套小书的目的,与编写《新编北京方言词典》一样,依然是为了保存北京方言资料,为研究北京历史、北京文化的人士提供方便。
本套书共分四个小册子——《北京歌谣集释》《北京谚语集释》《北京惯用语集释》《北京歇后语谜语集释》,内容包括歌谣、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谜语。为了便于称说,总书名取作《北京歌谣孰语集释》。本套书收录的内容有地域性。任何地域文化都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汉语地域方言或地点方言也都是汉语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互相影响和交融,北京方言也不例外。北京方言不但从其他方言传入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熟语成分,也从古籍中特别是启蒙读物《名贤集》中继承了许多富于人生智慧的谚语、格言。对于从其他地区传入或从古籍中继承来的,北京地区的民众又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熟语成分,像“不到黄河不死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也酌情收入。考虑到受地域文化、习俗及时代的限制,一些读者可能有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对一些词语(主要是方言词语)作了注释,对绝大多数条目作了简析,有的解释了意思,有的说明了用法,有的交代了产生与使用的环境背景。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还是对一些年轻朋友或是外国朋友,我想都会是有益的。
北京历史悠久,曾经五代为都,文化积淀丰厚。本套书如果能对研究北京历史、文化、习俗的人士,对热爱北京文化的广大读者有些微的帮助,那将是作者为愉快的事情。
作 者
2015年11月28日于北京语言大学
关于《北京谚语集释》
什么叫谚语?当我还在大学学习《语言学概论》课时,对老师给出的定义即已背得滚瓜烂熟,考到它时绝不会得低分儿的。但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编写《北京谚语集释》时,对什么是谚语的问题却感到难于解答了,像“初一高粱初二谷,初三初四收糜黍;初五六,黄黑豆;初七八,芝麻瓜”“河没头,海没边,牛没上牙狗没肝”“坑人的钱,下水船;老公的钱,一溜烟;庄稼佬儿的钱,万万年”等究竟是谚语还是歌谣,就曾颇费我一番周折,因为有人说它们是谚语,也有人说它们是歌谣。
有的学者说,谚语必须是两段表达式,像“今儿个火烧云,明儿晒死人”“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才是谚语,像“习惯成自然” “火大没湿柴” “没有不透风的墙” 就应该算作俗语,像“旱枣涝梨”“艺不压身”“医不自治”“蒸咸煮淡”
“高灯下亮”等就应该算作成语并在成语范围内研究。是不是凡四字语结构都应该作为成语看待呢?这个问题也是应该深入研究探讨的。谚语、俗语、成语究竟应该从结构上分,还是应该从表现内容的特点来分,这还真有点儿难说。所以,我在编写这几本小册子的时候,遇到一个具体条目究竟应该放在哪里,有时还真颇踌躇。
本书是一本小书,收录谚语条目时只按照一般看法决定取舍,有关谚语的一些不同看法不多涉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百姓日常使用的语汇,不少是从全国各地逐年流入的,谚语也不例外,所以本书适当收入了一些北京人现在常用且其他方言区也常用的谚语。
另外,在本书交稿的时候,听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机构组织编著的《中国谚语集成•北京卷》早已于2014年问世。为了稳妥,曾想找来参考,经多方求索,终未觅得,只得作罢。也好,免去了雷同、抄袭的弊害嫌疑。本书如果能够作为该部鸿篇巨著的一个小小的补充,那将是作者感到十分快慰的事情!
作 者
2017年3月21日
A
☆挨着勤的,没有懒的;挨着花①的,没有攒②的。
【注释】①花:此处指大手大脚地胡乱花钱。②攒:积攒 (钱财)。
【简析】此该语是说长久和勤快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勤快起来;长久和不会过日子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不会过日子。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孟母为了儿子的顺利成长所以三迁的缘由。
☆爱叫的家雀儿①不长肉。
【注释】①家雀儿(jiāqiǎor):北京方言。麻雀。
【简析】比喻虚张声势的人没有真本事或实力。
☆爱叫的猫捉不住老鼠,好吹的人办不成大事。(满)
【简析】办成大事不是靠吹嘘,而是靠苦干和实干。
B
☆八月不打场①,九月捂山黄②。
【注释】①打场:将从地里收割下来的谷子、黍子、高粱、豆类等放在场上用碌碡进行脱粒。②捂山黄:天气渐凉,连日阴天,树木的叶子变黄了。
【简析】八月经常是蓝天白云、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应该抓紧时间打场;一进入九月,天气就要经常阴霾笼 罩,收割下来的庄稼就不容易晒干,再打场就不方便了。
☆八月不打雷,打雷遍地都是贼①。
【注释】①贼:偷东西的人;贼寇。
【简析】此谚语说的是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进入八月,一般就听不到雷声了,只有个别年份八月才会偶然听到雷声。
☆八月不刨①葱,九月就要空。
【注释】①刨:挖掘。
【简析】八月,应该把大葱从栽种的地里刨出来;如果进 入九月再刨葱,葱白就会变空。
☆八月秋高蟹正肥。
【简析】在北京地区,八月秋高气爽、蓝天湛湛,正是蟹黄肥大的时候,是吃螃蟹的好时节。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简析】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是人们赏月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晚上阴天(云遮月),那么在来年正月十五灯节晚上赏灯的时候就要下雪(雪打灯)。当然,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把式①,把式,全凭架势②。
【注释】①把式:武把式(练武者)。此处指练武。②架势:姿势,姿态。
【简析】练武的时候姿势很重要。
☆白菜豆腐保平安。
【简析】旧时,白菜是北京人过冬的当家菜,豆腐是人们的日常食品,两种食物都价廉而富于营养。
☆白得的钱无价值。(满)
【简析】财富应该通过劳动获得。
☆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
【简析】比喻事实终归是事实,不容歪曲,早晚都能弄清楚。
☆白露①钢②嘴儿,寒露③伸腿儿④。
【注释】①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日、8日或9 日。②钢(gàng):简单地磨或蹭。③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10月8日或9日。④伸腿儿:此处指死亡。
【简析】在北京地区,到白露节气蚊子咬人就不那么可怕 了,到寒露节气蚊子就要死了。
☆白露早,寒露迟①,秋分②种麦正当时。
【注释】①迟:晚。②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22 日、23日或24日。
【简析】在北京地区种冬小麦,白露节气略显得早,寒露节气显得晚(小麦分蘖少,影响产量),唯独秋分节气为适宜。
☆百病可治,相思难医。
【简析】此谚语强调青年男女得的相思病难于医治。
☆百闻不如一见,百问不如一做。
【简析】听别人说很多次,不如自己亲眼看到一次;问别人很多次,不如自己亲手试着做一下。
☆半大小子①,吃死老子。
【注释】①小子(xiǎozi):男孩子。
【简析】此谚语是说十几岁的男孩子饭量大、吃得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