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31164
1.1 贸易的自然边界及其社会属性
1.2 人类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
1.3 相关概念解析
1.4 绿色贸易的经济学逻辑
1.5 我国绿色贸易政策取向
第2章 绿色贸易理论及厂商绿色发展行为理论分析
2.1 绿色贸易相关理论思想
2.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下的厂商绿色发展利润函数
2.3 排污权交易下的厂商绿色发展行为决策机理
2.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厂商绿色发展行为决策博弈分析
2.5 结论性启示
第3章 贸易大国崛起中的环境治理困境
3.1 渐进式贸易扩张
3.2 贸易大国的崛起
3.3 我国环境治理困境
3.4 我国环境治理困境成因简评
第4章 我国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及其区际差异
4.1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4.2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生成机理
4.3 我国区际工业污染密集度及其出口环境效应测度
4.4 我国工业出口的环境效应区际差异计量分析
4.5 启示性结论
第5章 我国环境规制的出口效应及其行业差异
5.1 环境规制绩效及相关效应研究脉络
5.2 环境规制的出口效应生成机理
5.3 半对数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5.4 计量分析结果
5.5 结论及启示
第6章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出口与碳排放
6.1 贸易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趋势
6.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6.3 对外贸易的碳排放效应模型
6.4 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及其行业差异实证分析
6.5 政策性启示
第7章 欧盟绿色壁垒及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7.1 绿色贸易壁垒研究进展
7.2 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与政策依据
7.3 欧盟动物福利标准对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影响
7.4 欧盟环境规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溢出效应
7.5 建议
第8章 21世纪我国绿色贸易发展框架与政策选择
8.1 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现代意义
8.2 我国绿色贸易总体发展框架设计
8.3 我国绿色贸易政策工具组合
8.4 我国企业绿色贸易发展对策
8.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其理论框架以生态与经济相分离为特征,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外生的不变因素(刘思华,2005)。因此,基于经济学逻辑的贸易本身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绿色与非绿色问题,因为主流经济学分析架构一般注重非自然资本的边界约束与经济效率,忽视自然资本边界的约束与社会公平。简单地说,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对自然资本边界与社会公平这两个维度的关注较少。因此,即便某种贸易存在环境负外部性或有损社会公平,抑或缺乏社会包容性,但如果贸易行为本身对于贸易双方是平等互利、意思自治的,且参与人遵循了相关法律与贸易规则,那么这种贸易也就不应遭受“非绿色”的非议与指控。因此,绿色贸易中的“绿色”是个相对范畴,贸易绿色化的程度受自然价值观、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与生活方式、环境技术水平、环境标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大量历史事实显示,人类在早期的贸易活动中对生态稀缺性、社会公平及制度包容性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伴随人口与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方式与贸易结构的嬗变,贸易的绿色化问题逐渐步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绿色贸易主要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语境下的黑色贸易而言的,其大致暗含着两重含义:一是倡导贸易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二是追求贸易行为与社会和谐发展。发展绿色贸易的关键在于寻求或创建一种新的市场机制,一方面,该机制能在自然资本的边界约束下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该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效率提升,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发展绿色贸易不仅意味着削减或消除贸易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贸易活动的包容性。不过,尽管多数经济学家基本信奉市场有利于“人人独立行动”,但市场本身却是社会的建构(阿罗,2010)。正如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米尔博格认为“经济力量并不足以决定社会变革,要理解经济变革,就必须了解经济所嵌入的社会和道德背景。”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尽管人类总体具备应对自然及社会力量冲击和挑战的巨大潜能,但人的机体本身并非一个持续、高效的运行机制。鉴于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自身供给和需求间经济与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在这一漫长的社会演化与制度变迁进程中,先后创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就绝大多数地球人而言,“褐色”的农业文明早已湮没在工业革命的洪流中,被许多生态经济学家称为“黑色”的工业文明似乎正将走向终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然初露端倪。但值得提及且令人困惑的是,也有些许事实支持人类经济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并非与文明的阶段性存在密切关联,即低生产力文明下的经济同样具有独立性和持续性,而高生产力文明背景下经济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有时同样显得十分脆弱,甚至面对周期性危机的冲击积重难返。因此,洞察绿色贸易问题不能仅仅考虑环境技术与经济成本因素,必须审视社会选择及其相关建构因素,尤其是对自然边界及其社会属性的充分关注。
1.2人类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扩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呈现超越生态阈值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在20世纪短短100年时间,人类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巨额耗费使得地球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00亿t,其中50%被海洋和森林吸收,其余50%几乎都排入大气中,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60年代初以来,全球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导致全球生态足迹在70年代中期开始超越了地球生物承载力,迄今人类生态赤字已经超越地球承载力的20%。目前,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两类挑战:一是小部分高福利水平国家呈现高生态足迹;二是较大部分低生态足迹国家福利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滞。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隐藏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等,较大比例人口处于经济贫困或生态贫困状态,实行包容性发展迫在眉睫。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