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0459
美国小学 国际初中 美国高中 康奈尔大学
作者通过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你分享双重文化式的成长体验
接受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方式
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找到平衡点才能收获幸福人生
作者从七岁开始,到美国读小学,她的父母一直坚持中美文化并重的教育方式,并在她初中的时候,让她转学到北京的国际中学,加强中文的学习,直到高中才返回美国就读。二十多年在美国、中国以及“两地之间”求学,使得作者体验了“美式”“中式”乃至“双重文化式”的成长经历,*终那些文化的碰撞成了她前行的动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现在,赴美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美国社会,便懵懂地开始留学生涯。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这些年轻人,了解美国人从小建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进一步理解美国文化,以及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也为远在家乡的父母们提供一份从“孩子”视野看到和体会到的美国留学经历。
个人空间和隐私
表现自我
与人相处的要点
面子和礼貌的差别
社会参与规则
第二章 优点还是缺点?
(小学一美国)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7~8岁,1989~1990年):费城
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9~10岁,1990~1991年):长岛
六年级至七年级(11~12岁,1992—1993年):南本德
第三章 在北京的“美国人”
(中学一中国)
第四章 “大”与“多”的挑战
(高中和报考大学一美国)
高中(15~18岁,1996~1999年):莫里斯敦
向梦想中的大学发起冲击!
第五章 情商(EQ)比智商(IQ)重要
(大学一美国)
挑战之一:拓展视野
挑战之二:不怕失败
挑战之三:脱离“世界围着我转”
大学实习和毕业求职
第六章 建立个人品牌和事业目标
(十年工作经历总结一美国)
“关系”在美国也很重要:纽约
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就齐头并进:波士顿
拓展“软硬技能”,开阔视野:芝加哥
我们这一代的挑战之一是掌握平衡
新的工作领悟:西雅图至上海
致谢
前 言 关于这本书
据2011年底的统计,有大约2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就读,包括高中、大学和研究生。这个数字在过去的十年间每年增长幅度为10%~20%,并在继续加快上升。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让孩子接受美国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未来投资,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近些年来,送子女赴美读书的又一轮热潮正在兴起。与以往不同的是,赴美读书的孩子呈现低龄化趋势,他们不仅就读于大学或研究生院,读中学的也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在来美国上学之前,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美国社会,往往只是通过媒体了解,要么是和家人度假或参加夏令营时来过美国走马观花,所以到了入学时,对即将面对的文化冲击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近年来不时有报道反映中国学生在美国适应新生活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固然有成功,更多的是挫折和困难。许多中国学生怀着最初的新奇与兴奋,希望能结交朋友,完善英语能力,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却终因不能克服文化和生活中的实际障碍,使得种种期待落空。这种处境和感受直接影响到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我曾经接触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知道他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抑,甚至可能经历自闭和抑郁。在初始调整时期,很多学生都独自忍耐心中的难过,努力克服困难,不愿让国内的家人担忧。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并不知道这些挑战的存在,或者知道却爱莫能助,除了提供经济资助,没有别的办法帮助孩子。
每当我看到或接触来自中国的年轻朋友,倾听他们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和遇到的挫折,总是感同身受,心中难以平静,因为这些路我自己曾经都走过。我想,如果有机会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提供我的切身体验以供参考,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这本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总结了我从七岁开始,二十多年在美国、中国以及“两地之间”,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至入职以后的生活经历,与大家分享美式、中式和“双重文化式”的成长体验,希望能够帮助年轻的朋友们通过了解美国人从小建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进一步理解美国文化。中美两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同,所以孩子会建立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学生初接触美国文化必然会遇到门槛。我希望这本书里的小故事能够为即将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中国年轻人提供“有备而来”的参考,也为远在家乡的父母提供一份从“孩子”的视野所看到和体会到的美国留学经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