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5536

一部呈现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纪实之作
展现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创作饱含深情,叙述风格苍茫而细微如沙
《春归库布其》是一部呈现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纪实之作。以库布其治沙赢得国际社会认可为开篇,全景式叙写了黄河河套弓弦之地蒙汉文化融合时空中变沙害为沙利的艰辛历程和丰饶成果,形象地解读了以政府政策性支持、民企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及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性改善的机制样本如何走向国内外的秘笈,为开拓人类生存空间、防治荒漠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修复提供了国际视野的智慧与经验。作品以宽博苍茫而细微如沙的叙述风格,融自然地理、生物科学认知与历史根脉、社会人文、现实及哲思于一体,是一部纪实与文学言意兼得的生态资源读本。
第一章 弓弦
历史的烟云几曾漫卷库布其沙漠,
在自然与文化的基因中交错融合。
第二章 治沙
一代代农牧民依赖于生存的根脉,
在沙进人退的窘境中苦熬着日子。
第三章 头羊
杭锦淖尔一只领头羊从盐场起步,
寻觅碧草青青和开满鲜花的原野。
第四章 筑路
千军万马穿越沙漠腹地死亡之海,
修筑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
第五章 绿风
由黄河锁边林到人进沙退的壮举,
连绵的绿色屏障为大漠披上衣裳。
第六章 沙缘
一棵野生甘草长出了沙漠经济学,
孵化出洁能环保产业的广阔前景。
第七章 深耕
海市蜃楼呈现出七星湖边的风景,
科技创新培育了绿色经济沙产业。
第八章 同富
放骆驼种地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
十万百姓在春风化雨中脱贫致富。
第九章 样本
在实践中形成的库布其治沙经验,
走向北方西部修复荒漠化显成效。
第十章 守望
库布其生态治理模式走进了非洲,
为了人类命运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视野开阔,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涉猎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古往今来的多元信息,贴近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并且以世界荒漠化治理实践为坐标,试图诠释这片沙漠是怎样变为绿洲的秘史,不失为一部言意兼得的绿色写作的新收获。
——贾平凹(著名作家)
《春归库布其》尤其记录并深入揭示了*近30年里库布其发生的巨变,带来的讯息是激动人心的,也有力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该书选材精当,结构严整、叙述沉稳,长于描写,且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开篇富有气势,结尾意味深长,体现出成熟的文学性。
——胡平(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
从库布其到内罗毕,不止是上万公里的空间距离,更是三十度春秋的治沙之旅。
王文彪治沙,始自 1988 年,源起于盐海子。
“海子”在鄂尔多斯的语境里,意指“水泡子”,杭锦旗的“盐海子”,也就成了“盐水泡子”的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锦旗政府在盐海子组建了国营盐场,晒盐产硝,成了杭锦旗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后来,盐海子就呈现了连续多年的亏损状况,各种方法想尽,颓势依然难逆。面对此情此景,杭锦旗委也推出了一个果敢的改革方案—将盐海子承包出去,计划在一批锐意革新的有志者当中,选拔出一位最优秀的人才,担当盐海子的新任厂长,扶大厦于将倾,带盐海子走出困境。很快,盐海子厂长的公开竞选拉开了大幕。
众领导束衣整冠,翘首以待。
令人失望的是,并没什么人有兴趣来迎接这个挑战。
或许人人都已深知那盐海子不过就是个大坑,谁跳谁遭殃。
门庭冷落中,时任杭锦旗办公室副主任秘书的王文彪,找旗长主动请缨来了。
“说心里话,你为什么要去?”
“就是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没准能干一番大事。”
“难道在旗政府里就不能干大事了吗?你可是有前途的苗子。” “我想到生产一线做实业,也尝试一下经商的滋味。”
“盐海子可是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是个老大难企业,积重难返, 你小子有本事能让它起死回生?还是不要一时冲动了,再回去好好想想。”
“我已经想好了,就让我去试一试吧!”
王文彪确实想好了。
作为杭锦旗工业系统的一个大厂,盐海子一直是王文彪负责对接的单位,对其情况较为熟悉。在他看来,这厂子之所以一蹶不振, 根源就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他敏锐地觉察到经营管理的不善、企业目标的缺失等都会导致人心的涣散,效益自然无法产生。那么当体制变了,让生产和每个人的利益严密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就不愁盐海子蹚不出泥潭。何况国家眼下已创造出了这么好的大环境,多适合创业啊,只要认真肯干,没有焕发不出生机的道理。
王文彪要下海的消息,首先在杭锦旗政府所在地的锡尼传扬开了。“锡尼”是蒙古语的音译,为“新镇”之意。活跃在中国历史上的匈奴即始兴于此,发展到秦汉之际,第一代匈奴单于冒顿,就在此建立起强大的草原帝国,囊括了黄河河套及阴山南北的广袤地区。1972 年,考古学家曾在锡尼以东的阿鲁柴登发现了两座匈奴大贵族的茔墓,出土了一顶 1.3 千克的金冠,为匈奴单于参加盛大典礼时所戴,全国仅此一件。锡尼以西的霍洛柴登古城,也是汉代西部地区的重要城池之一,曾发现了大型建筑、铸钱、炼铁、铸造兵器、窑址等多处遗址,分布有古墓葬千座以上。
在这块文脉厚重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了若干年的锡尼人,绝大多数都没看好王文彪的改弦更张,一时间感叹惋惜得闹闹吵吵。核心就是那盐海子累计负债 500 万元,现已到了倒闭边缘,近些日子一些职工甚至都打算卷铺盖走人另谋生路去了,他王文彪竟想扔了铁饭碗去接那烫手山芋, 到底是一介书生啊!嘴狠点的,还会再加一句:他脑子是不是坏掉啦?
随后, 消息散布到了王文彪的老家, 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的杭锦淖尔。
乡亲们大惊:“那娃儿啊,是不是犯了啥错误啊?”
接着也是叹惋:“年轻人哪,犯了错误好好教育就成了呗,哪能把娃儿发配到盐海子去呀?”
再然后,窃窃私语就开始了。
王文彪的父亲王富贵,觉得自己的脊背从没这么不敢挺直过。母亲的心里也像揣进了一只蒙古兔,她盼着儿子回来,又怕他回来。
可他还是回来了,当真回来了,还脱掉了西装革履。
“娃儿啊,咱祖辈就出你这么一个国家干部,为啥又要瞎折腾?” “我想带头致富,也当个‘万元户’,好让您二老和奶奶享享福!”
“咱家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也过惯了,不求你大富大贵,你快给我回去好好上班!”
面对父母的反对,王文彪有过犹豫,因为孝顺孝顺,顺是其一。然而对前程的憧憬,对未来的自信,还是使他紧紧握住了母亲的双手:“就让我历练历练去吧,我还年轻,大不了从头再来!”
望着儿子期待又坚定的眼神, 母亲叹了口气, 摩挲着他的手掌, 轻轻点了点头:“前头的路是黑的,你稳着点走哇。”
挥泪辞别父母,在乡亲们复杂的神色中,王文彪奔向了大漠深处的盐海子。
谁也不承想,王文彪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经从这里开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