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6101694
编辑推荐
一句话点评春秋人物
孔 子:能够洞穿整个世界,唯独没有看清自己。
郑庄公:形式主义我很恼,为了面子也得搞。
晋文公:不敢当国君的国君才是好国君。
勾 践:说我够贱就够贱,*后会让你好看。
曹 刿:肉食者鄙,我要去吃肉。
夏 姬:往后五千年,你还能见到比我更有魅力的女人吗?
易 牙:特级厨师的人才,权力斗争的蠢材。
蔡昭侯:头可断,血可流,不干败楚国誓不休。
百里奚:一个用养牛的经验来管理国家的名相,一个专家型官员。
老 子:叫我老子,是因为我能称得上老子。
伍子胥:报了仇,解了恨;狡免死,走狗炖。
孔 子:能够洞穿整个世界,唯独没有看清自己。
郑庄公:形式主义我很恼,为了面子也得搞。
晋文公:不敢当国君的国君才是好国君。
勾 践:说我够贱就够贱,*后会让你好看。
曹 刿:肉食者鄙,我要去吃肉。
夏 姬:往后五千年,你还能见到比我更有魅力的女人吗?
易 牙:特级厨师的人才,权力斗争的蠢材。
蔡昭侯:头可断,血可流,不干败楚国誓不休。
百里奚:一个用养牛的经验来管理国家的名相,一个专家型官员。
老 子:叫我老子,是因为我能称得上老子。
伍子胥:报了仇,解了恨;狡免死,走狗炖。
内容简介
非礼春秋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春秋历史文化的书,是一本历史文集。全书约10万字。文章篇目基本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思考,重点从人性的角度表达了别样的感悟。众所周知,人们普遍认为,和西周相比,春秋是一个“礼”乱的时代。本书通过对春秋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述评,希望能够理出乱之根源、乱之真假、乱之得失,希望能够以现代人的眼光再次审视那场人们所谓的“礼乱”。本书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春秋的人们(主要是王侯贵族)在多大程度上非礼了周朝礼乐?是好事还是坏事?后来的人们是不是也非礼了春秋? 在文风上,本书力求雅俗共赏,不落俗套。作者的写作追求是:优美的语言,幽默的文风,悠远的思想。 在让读者品味春秋历史文化的同时,能有更美的精神享受和更新的观察视角。
目 录
周幽王后的悔恨
郑庄公掘地见母:形式主义历史悠久
倒霉糊涂的国君息侯
桓公丢冠 管仲济贫
典型性异类: 易牙
典型中国人性格:管仲
卫懿公:一只没有翅膀的鹤
书生意气宋襄公
秦晋之好,持久好难
晋文公的超级智囊团
东周洛阳王妃泪
两千年前山民的素质
百里奚:从乞丐到国相
百里奚的过程和结局
知名国企老总弦高
秦穆公的美人计
单襄公教你如何观察人
为爱私奔的春秋达人
羊舌职治盗方案的真正看点
赵氏孤儿案:一个凄美的谎言
屠岸贾的悲剧真相
赵庄姬绝非等闲女人
韩厥:有立场的晋国人
厚黑学的祖师爷公子挥
马车夫妻子论修养
蔡声子巧妙帮伍举
够阴够狠是庆父
晏子排斥孔子的五大理由
晏子三篇
司马穰苴如何搅翻了权力场?
齐景公:监督真好,落实真难
一件皮裘,让蔡昭侯纠结一生
火烧火燎的伍子胥
伯嚭的灵魂和越国的鱼钩
孔子的敏感与执着
圣人孔丘与美人南子的那场约会
孔子挨骂源于他的大V身份
历时漫长的夺国大“阴谋”
乐羊只是捡了一块更大的金子
《诗经》里的“祝英台”
春秋搞对象,媒人不能忘
士大夫们如何押注未来?
没有崩坏的敬老大礼
春秋,有这样两位传奇女人
春秋的“微生物”
一句话点评春秋人物
春秋箴言
《老子》篇
《论语》篇
《诗经》篇
《左传》篇
《国语》篇
《大学》篇
《中庸》篇
《管子》篇
郑庄公掘地见母:形式主义历史悠久
倒霉糊涂的国君息侯
桓公丢冠 管仲济贫
典型性异类: 易牙
典型中国人性格:管仲
卫懿公:一只没有翅膀的鹤
书生意气宋襄公
秦晋之好,持久好难
晋文公的超级智囊团
东周洛阳王妃泪
两千年前山民的素质
百里奚:从乞丐到国相
百里奚的过程和结局
知名国企老总弦高
秦穆公的美人计
单襄公教你如何观察人
为爱私奔的春秋达人
羊舌职治盗方案的真正看点
赵氏孤儿案:一个凄美的谎言
屠岸贾的悲剧真相
赵庄姬绝非等闲女人
韩厥:有立场的晋国人
厚黑学的祖师爷公子挥
马车夫妻子论修养
蔡声子巧妙帮伍举
够阴够狠是庆父
晏子排斥孔子的五大理由
晏子三篇
司马穰苴如何搅翻了权力场?
齐景公:监督真好,落实真难
一件皮裘,让蔡昭侯纠结一生
火烧火燎的伍子胥
伯嚭的灵魂和越国的鱼钩
孔子的敏感与执着
圣人孔丘与美人南子的那场约会
孔子挨骂源于他的大V身份
历时漫长的夺国大“阴谋”
乐羊只是捡了一块更大的金子
《诗经》里的“祝英台”
春秋搞对象,媒人不能忘
士大夫们如何押注未来?
没有崩坏的敬老大礼
春秋,有这样两位传奇女人
春秋的“微生物”
一句话点评春秋人物
春秋箴言
《老子》篇
《论语》篇
《诗经》篇
《左传》篇
《国语》篇
《大学》篇
《中庸》篇
《管子》篇
前 言
东周洛阳王妃泪
季札:我心已许,岂可失信
单襄公教你如何观察人
赵氏孤儿案:一个凄美的谎言
哭泣的晏子
司马穰苴如何搅翻了权力场?
季札:我心已许,岂可失信
单襄公教你如何观察人
赵氏孤儿案:一个凄美的谎言
哭泣的晏子
司马穰苴如何搅翻了权力场?
媒体评论
1、前有“水煮三国”后有“非礼春秋”。
2、50幅精美的插图和50个经典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春秋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别样春秋,因非礼而放纵,因非礼而迷茫,因非礼而自由,因非礼而辉煌。
2、50幅精美的插图和50个经典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春秋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3、别样春秋,因非礼而放纵,因非礼而迷茫,因非礼而自由,因非礼而辉煌。
在线试读
周幽王后的悔恨
当初,周幽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至高无上的、强大的一国之君会死于乱兵之下。周宣王把王位传给他时,周朝是何等强大?“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海之内没有对手,各路诸侯俯首听命,一丁点儿的威胁都找不到,社会是一片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却因掌握着权力而过分自信,而惨败出局。他不是个,也远不是后一个。到临死时,才对向他多次进谏的大夫郑伯友哀叹“不听叔父之言,以至于此”又有何用?其实,真正可悲的是他死也不明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哪。
周幽王的性格品德根本不适合做国家领导人,《东周列国志》上说他“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上任后就“耽于声色,不理朝政”。这样的领导自然让谗诌阿谀之辈、贪位慕禄之人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在那样的家族体制下,领导人必须是他。他只要不是一个傻瓜,甚至只要不是一头猪,就顺理成章的能领导国家。当然,这也注定了悲剧的产生。古人说天意,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人人都能看得出后结局来。但是,因为体制问题,没有人能提意见,谁提谁有麻烦、谁有危险。叔带要提,他说:“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伯阳父就接着说:“但恐言而无益。”果然,叔带还没劝说幽王几句就被免去一切职务,打回到老家,估计连退休金也没有了。
可见, 一种错误的政治体制是多么可怕,可以说是害人害已,祸国殃民。一个人一句话,几个人一商量,便可以确定国家的领导人。而之后,又没有人能对他说“不”。万众人民,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儿。的制度,就为不幸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周幽王沉溺于女色,迷恋褒姒,责任不能全归咎于他,更不在褒姒身上。他爹周宣王能没有责任?周宣王在位多年,后来已经相当昏庸,后宫事也不少,只不过他的正宫能压得住,所以表面才显得风平浪静。想一想,靠能压得住来压问题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局面吗?有这样的爹在前,儿子不过是做的更过分一点点,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吧。那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城倾国之貌。”在这样的人面前如果周幽王还能保持淡定,那可能说明他性方面不正常了。况且,在王宫里长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爱江山更爱美人实属自然。 不过让褒姒这样道德修养不佳的美女来干涉国政,是周幽王的问题。但归根结蒂,还是因为他就不适合当领导人,他已过惯了皇家大院的奢华生活,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爹非让他干,不是害他又是干嘛?说来说去,还是错误的政治体制惹的祸。——决定国家领导人这种等大事,在这里表面看似十分认真,相当严肃,实则非常简单,荒谬。大多决策者的根本动机只是为了一已之利,为了那些诸侯大夫之类的亲朋好友等少数人能站稳位置,继续捞好处,根本没有想过黎民百姓。呜呼!大厦根基就没有建正,怎么会不倾覆?
周幽王是老大,王朝是它家的。所以法律法规他可以自由调整,他可以不接受监督。法律法规可能只对他的手下和老百姓起作用。为了让妃子笑一笑,他可以下令点烽火台。当郑伯友劝他注意失去信用的危险时,看他多么自信:“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他眼里烽火台现在就只是玩具了。 他可以自由监管他的属下,随意处理他的手下,而没有人能监督他。别人多只能够象哈吧狗一样给他提提建议,他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听。他过的好自在,好威风,好体面!有一句广告说得好:不要太潇洒。终于,他的厄运到了:“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⑴
这样的周幽王在位能撑了十多年,说明中原之国民已经够好的了。要是在西戎,人们也许早就把他给拿下了。怪不得西戎那么瞧不起周王的那些诸侯亲戚。
秦晋之好,持久好难
为了和强大的邻居晋国搞好关系,秦穆公刚刚即位就向晋国求婚了。当时不很自信的穆公很想通过婚姻关系赢得晋国政治上的支持和帮助。晋献公正有此意,两家可谓一拍即合,献公很快安排一个豪华车队把女儿送给了秦穆公。至此,以婚姻为手段的秦晋之好拉开了序幕。
但好景不长,不久晋国出了个知恩不报、出尔反尔的国君晋惠公。姻缘关系织就的情感纽带终没有能把两只蚂蚱拴到一根绳上,双方大打出手。占据天理道义的秦穆公治服了晋惠公,两国之后虽相安无事但再也没有了卿卿我我的迷离恋情。晋惠公让公子圉以人质身份住在秦国,又勾起了秦穆公的浪漫幻想。他想笼络住公子圉,就又以婚姻为手段,把女儿怀嬴嫁给了他。不过秦穆公也有条件,独一无二的权力让他妻妾成群。他又能生产,孩子就生了四十个,不愁材料供应短缺。是不是有理想的政治效果他可能也不很在乎。不料公子圉真的没有领情,有一天偷偷就扔下公主溜回晋国接替君位去了。秦晋婚姻之好再受挫败,这让秦穆公多少还是有些伤感。
所幸这时在外流浪十多年的重耳赶了过来,接下这桩不伦不类的政治姻缘,娶走了侄子弃下的媳妇。遇上讲究信义、又能感恩戴德的重耳,秦晋之好表面上风风光光地延续了几年。但是重耳的统治还没结束,秦晋之间又出现了裂缝。这可是秦晋关系铁的一段日子,秦穆公甘当晋文公的小兄弟配合晋国去打郑国,但后却还是悄然溜号了。这让两国关系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终究,婚姻并没有真正能铸就秦晋友好。
其实古人早已看到,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或以道德,或以党友,或以财货,或以采色。所谓婚姻之好,只不过是国与国之间以采色相结交的一种方式,婚姻在此时实则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在有的时候,这样的婚姻可能就是色诱。当婚姻作为一种工具时,它本就只该起到工具的作用。它就象一个鱼竿,做得能够钓鱼就已经行了。做得再精巧,也只是为了到水里钓鱼。至于能不能钓到鱼,则是另外的问题。此时婚姻讲究的是人的身份等级而非关乎幸福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得也容易,弃也简单,所以并没有人真正把它当作一回事。两国关系好时,它象锦上之花,还可以被人描绘成七彩的虹、美丽的梦。但只要有利益上的冲突,大家都会把它象扔垃圾一样抛到九霄云外。
真正的秦晋之好,也许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爱好,甚至共同的追求。但秦国和晋国之间好象难有这些共同前提。它们两个都是大国,都有称霸的条件和野心(这一点是共同的),谁也不会甘当老二。所以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可以合作但注定成不了长远的朋友。在晋国的邀请下攻打郑国时,秦国中途偷偷把军队撤走,表面看来是郑国的烛之武进行了成功离间,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这场战争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开溜时,连个虚假理由糊弄晋国一下都懒得找。后来晋文公死了,秦国连哀悼都不去,可见因为一次被愚弄,那曾经似乎弥足珍贵的友情在秦国心中又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晋国呢,一开始就是利用人家,明知秦国只是瞎跟着灌水,还用拉着周王的名义发帖做掩饰。秦国把脸皮撕破后,晋国居然还好意思心怀怨恨。
把婚姻作工具求得的男女之合不可能是真正的天作之合,有时候可能就只是一种苟合。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真正好的姻缘,不该幻想此种交易下会有什么忠贞美好的爱情,它并不是美好爱情里结出的果实。
秦晋之好一直就只是一个披着美丽爱情外衣的畸形婚配。当你的亲戚朋友因爱而结合时,建议不说他们结成了“秦晋之好”,因为它很假,它会污染真正的爱情。
当初,周幽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至高无上的、强大的一国之君会死于乱兵之下。周宣王把王位传给他时,周朝是何等强大?“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海之内没有对手,各路诸侯俯首听命,一丁点儿的威胁都找不到,社会是一片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却因掌握着权力而过分自信,而惨败出局。他不是个,也远不是后一个。到临死时,才对向他多次进谏的大夫郑伯友哀叹“不听叔父之言,以至于此”又有何用?其实,真正可悲的是他死也不明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哪。
周幽王的性格品德根本不适合做国家领导人,《东周列国志》上说他“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上任后就“耽于声色,不理朝政”。这样的领导自然让谗诌阿谀之辈、贪位慕禄之人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在那样的家族体制下,领导人必须是他。他只要不是一个傻瓜,甚至只要不是一头猪,就顺理成章的能领导国家。当然,这也注定了悲剧的产生。古人说天意,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人人都能看得出后结局来。但是,因为体制问题,没有人能提意见,谁提谁有麻烦、谁有危险。叔带要提,他说:“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伯阳父就接着说:“但恐言而无益。”果然,叔带还没劝说幽王几句就被免去一切职务,打回到老家,估计连退休金也没有了。
可见, 一种错误的政治体制是多么可怕,可以说是害人害已,祸国殃民。一个人一句话,几个人一商量,便可以确定国家的领导人。而之后,又没有人能对他说“不”。万众人民,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儿。的制度,就为不幸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周幽王沉溺于女色,迷恋褒姒,责任不能全归咎于他,更不在褒姒身上。他爹周宣王能没有责任?周宣王在位多年,后来已经相当昏庸,后宫事也不少,只不过他的正宫能压得住,所以表面才显得风平浪静。想一想,靠能压得住来压问题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局面吗?有这样的爹在前,儿子不过是做的更过分一点点,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吧。那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城倾国之貌。”在这样的人面前如果周幽王还能保持淡定,那可能说明他性方面不正常了。况且,在王宫里长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爱江山更爱美人实属自然。 不过让褒姒这样道德修养不佳的美女来干涉国政,是周幽王的问题。但归根结蒂,还是因为他就不适合当领导人,他已过惯了皇家大院的奢华生活,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爹非让他干,不是害他又是干嘛?说来说去,还是错误的政治体制惹的祸。——决定国家领导人这种等大事,在这里表面看似十分认真,相当严肃,实则非常简单,荒谬。大多决策者的根本动机只是为了一已之利,为了那些诸侯大夫之类的亲朋好友等少数人能站稳位置,继续捞好处,根本没有想过黎民百姓。呜呼!大厦根基就没有建正,怎么会不倾覆?
周幽王是老大,王朝是它家的。所以法律法规他可以自由调整,他可以不接受监督。法律法规可能只对他的手下和老百姓起作用。为了让妃子笑一笑,他可以下令点烽火台。当郑伯友劝他注意失去信用的危险时,看他多么自信:“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他眼里烽火台现在就只是玩具了。 他可以自由监管他的属下,随意处理他的手下,而没有人能监督他。别人多只能够象哈吧狗一样给他提提建议,他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听。他过的好自在,好威风,好体面!有一句广告说得好:不要太潇洒。终于,他的厄运到了:“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⑴
这样的周幽王在位能撑了十多年,说明中原之国民已经够好的了。要是在西戎,人们也许早就把他给拿下了。怪不得西戎那么瞧不起周王的那些诸侯亲戚。
秦晋之好,持久好难
为了和强大的邻居晋国搞好关系,秦穆公刚刚即位就向晋国求婚了。当时不很自信的穆公很想通过婚姻关系赢得晋国政治上的支持和帮助。晋献公正有此意,两家可谓一拍即合,献公很快安排一个豪华车队把女儿送给了秦穆公。至此,以婚姻为手段的秦晋之好拉开了序幕。
但好景不长,不久晋国出了个知恩不报、出尔反尔的国君晋惠公。姻缘关系织就的情感纽带终没有能把两只蚂蚱拴到一根绳上,双方大打出手。占据天理道义的秦穆公治服了晋惠公,两国之后虽相安无事但再也没有了卿卿我我的迷离恋情。晋惠公让公子圉以人质身份住在秦国,又勾起了秦穆公的浪漫幻想。他想笼络住公子圉,就又以婚姻为手段,把女儿怀嬴嫁给了他。不过秦穆公也有条件,独一无二的权力让他妻妾成群。他又能生产,孩子就生了四十个,不愁材料供应短缺。是不是有理想的政治效果他可能也不很在乎。不料公子圉真的没有领情,有一天偷偷就扔下公主溜回晋国接替君位去了。秦晋婚姻之好再受挫败,这让秦穆公多少还是有些伤感。
所幸这时在外流浪十多年的重耳赶了过来,接下这桩不伦不类的政治姻缘,娶走了侄子弃下的媳妇。遇上讲究信义、又能感恩戴德的重耳,秦晋之好表面上风风光光地延续了几年。但是重耳的统治还没结束,秦晋之间又出现了裂缝。这可是秦晋关系铁的一段日子,秦穆公甘当晋文公的小兄弟配合晋国去打郑国,但后却还是悄然溜号了。这让两国关系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终究,婚姻并没有真正能铸就秦晋友好。
其实古人早已看到,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或以道德,或以党友,或以财货,或以采色。所谓婚姻之好,只不过是国与国之间以采色相结交的一种方式,婚姻在此时实则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在有的时候,这样的婚姻可能就是色诱。当婚姻作为一种工具时,它本就只该起到工具的作用。它就象一个鱼竿,做得能够钓鱼就已经行了。做得再精巧,也只是为了到水里钓鱼。至于能不能钓到鱼,则是另外的问题。此时婚姻讲究的是人的身份等级而非关乎幸福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得也容易,弃也简单,所以并没有人真正把它当作一回事。两国关系好时,它象锦上之花,还可以被人描绘成七彩的虹、美丽的梦。但只要有利益上的冲突,大家都会把它象扔垃圾一样抛到九霄云外。
真正的秦晋之好,也许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爱好,甚至共同的追求。但秦国和晋国之间好象难有这些共同前提。它们两个都是大国,都有称霸的条件和野心(这一点是共同的),谁也不会甘当老二。所以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可以合作但注定成不了长远的朋友。在晋国的邀请下攻打郑国时,秦国中途偷偷把军队撤走,表面看来是郑国的烛之武进行了成功离间,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这场战争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开溜时,连个虚假理由糊弄晋国一下都懒得找。后来晋文公死了,秦国连哀悼都不去,可见因为一次被愚弄,那曾经似乎弥足珍贵的友情在秦国心中又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晋国呢,一开始就是利用人家,明知秦国只是瞎跟着灌水,还用拉着周王的名义发帖做掩饰。秦国把脸皮撕破后,晋国居然还好意思心怀怨恨。
把婚姻作工具求得的男女之合不可能是真正的天作之合,有时候可能就只是一种苟合。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真正好的姻缘,不该幻想此种交易下会有什么忠贞美好的爱情,它并不是美好爱情里结出的果实。
秦晋之好一直就只是一个披着美丽爱情外衣的畸形婚配。当你的亲戚朋友因爱而结合时,建议不说他们结成了“秦晋之好”,因为它很假,它会污染真正的爱情。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