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76083
编辑推荐
是什么吸引了阿拉伯人的目光?他们如何解读中国?
千年丝路传递的和平、开放与包容,承载的希望与梦想,在今天如何谱续华章?
本书荣获约旦费城大学图书奖人文社科类**图书奖
千年丝路传递的和平、开放与包容,承载的希望与梦想,在今天如何谱续华章?
本书荣获约旦费城大学图书奖人文社科类**图书奖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对停滞了数十年的阿拉伯复兴事业做出文明的审视。作者认为阿拉伯人以往关注和追随的对象一直是西方,但历史证明西方没有帮助阿拉伯世界实现复兴,反而使其陷入了更大的危机。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阿拉伯人不仅应当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各领域的友好关系,还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努力实现“文明的追随”。
作者在书中回顾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成功的经验,并且认为“非模式化”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精髓,阿拉伯人应积极借鉴。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中阿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认为中、阿两大文明可以相互扶持,从而实现“中国梦”和“阿拉伯梦”。
目 录
绪论:阿拉伯文明危机–西方的阻塞与东方的开放
一、阿拉伯复兴事业的基础
二、欧洲的殖民与阿拉伯人的反应:延缓阿拉伯复兴事业的两个因素
殖民时代的阿拉伯人
思想上的变化
三、西方的阻塞与东方的开放
部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非模式化”崛起
一、”非模式化”–中国崛起的基础
新中国崛起的开端
经历”文化大革命”后重回正轨
走向复兴
“一国两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与调整
中国人与未来
政治改革的步伐
军事与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的”非模式化”发展
二、阿拉伯人对中国”模式化”发展的借鉴
可借鉴的范围
阿拉伯世界”依附发展”的困境
中国经验
借鉴的要素
从”非模式化”发展到”非模式化”崛起
第二部分:文明的追随与阿拉伯人的未来
一、 什么是”文明追随”
二、中国成为阿拉伯”文明追随”对象的可能性
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务实的外交方针
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
“文明追随”于中国的条件
三、阿拉伯人与”文明追随”的要素
阿拉伯世界具备什么
阿拉伯世界、中国与未来
为什么”文明追随”于中国
结语:从”非模式化”发展到”文明追随”
附录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8-2008)
附录2:邓小平南方谈话
附录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一、阿拉伯复兴事业的基础
二、欧洲的殖民与阿拉伯人的反应:延缓阿拉伯复兴事业的两个因素
殖民时代的阿拉伯人
思想上的变化
三、西方的阻塞与东方的开放
部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非模式化”崛起
一、”非模式化”–中国崛起的基础
新中国崛起的开端
经历”文化大革命”后重回正轨
走向复兴
“一国两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与调整
中国人与未来
政治改革的步伐
军事与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的”非模式化”发展
二、阿拉伯人对中国”模式化”发展的借鉴
可借鉴的范围
阿拉伯世界”依附发展”的困境
中国经验
借鉴的要素
从”非模式化”发展到”非模式化”崛起
第二部分:文明的追随与阿拉伯人的未来
一、 什么是”文明追随”
二、中国成为阿拉伯”文明追随”对象的可能性
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务实的外交方针
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
“文明追随”于中国的条件
三、阿拉伯人与”文明追随”的要素
阿拉伯世界具备什么
阿拉伯世界、中国与未来
为什么”文明追随”于中国
结语:从”非模式化”发展到”文明追随”
附录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8-2008)
附录2:邓小平南方谈话
附录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前 言
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会长
艾力更依明巴海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造纸术等就通过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国家。在600多年前的明朝,中国回族航海家郑和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七下西洋,多次访问阿拉伯国家,成为传播友谊的使者。近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经历了沧桑巨变,相似的遭遇和追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使中国与阿拉伯各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情谊。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阿双方正携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阿拉伯梦”而努力奋斗。
2014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中阿双方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因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是中阿友好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阿拉伯国家还很少能够看到反映当代中阿文明互动的书籍,约旦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所著的《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以一个阿拉伯学者的视角对阿拉伯复兴事业进行了文明的审视,同时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经验进行了梳理,对中阿关系的前景做出了展望。该书出版后受到阿拉伯读者的欢迎,已两次再版,对增进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很高兴看到该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翻译成中文,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相信该书可以帮助中国读者了解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加强中阿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与认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会长
艾力更依明巴海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造纸术等就通过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国家。在600多年前的明朝,中国回族航海家郑和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七下西洋,多次访问阿拉伯国家,成为传播友谊的使者。近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经历了沧桑巨变,相似的遭遇和追求发展的共同目标使中国与阿拉伯各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情谊。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阿双方正携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阿拉伯梦”而努力奋斗。
2014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中阿双方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因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是中阿友好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阿拉伯国家还很少能够看到反映当代中阿文明互动的书籍,约旦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所著的《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以一个阿拉伯学者的视角对阿拉伯复兴事业进行了文明的审视,同时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经验进行了梳理,对中阿关系的前景做出了展望。该书出版后受到阿拉伯读者的欢迎,已两次再版,对增进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很高兴看到该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翻译成中文,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相信该书可以帮助中国读者了解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加强中阿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与认同。
媒体评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会长—— 艾力更依明巴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