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1716
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在日益强调精准诊疗的今天,冠心病已从单纯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转向借助于冠状动脉内影像、冠状动脉狭窄生理评估指导介入治疗。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缺血、是否合并微循环功能障碍对治疗策略的选择起关键作用。
《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生理学评价》详述了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生理评价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首先在介绍冠状动脉循环生理、病理,以及不同疾病状态下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与微循环的变化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狭窄与微循环的常用诊断方法与技术,不仅包括国际指南推荐但仍未被许多心血管医师重视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评价的FFR、近年大型临床试验中显示不劣于FFR的新一代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评价方法——iFR,也对日益得到关注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充血微血管阻力(HMR)等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冠状动脉血管整体生理功能等指标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本书还介绍了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的评价以及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循环指标的计算分析技术。
本书为希望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生理与微循环及其如何对介入治疗进行指导的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详细、丰富、新颖的内容。为心血管医生、研究生、介入医生以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可以方便阅读的资源。
随着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冠状动脉狭窄和微循环生理学评价日益凸显出其对诊疗决策影响的重要性。
本书由国际著名专家Javier Escaned与Justin Davies主编,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和姚道阔教授主译,详述了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生理评价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本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首先,在详细介绍冠状动脉循环生理、病理,以及不同疾病状态下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与微循环变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狭窄与微循环的常用诊断方法与技术,不仅包括国际指南推荐但仍未被许多心血管医师重视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评价的FFR、近年大型临床试验中显示不劣于FFR的新一代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评价方法—iFR,也包括日益受到关注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充血微血管阻力(HMR)等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冠状动脉血管整体生理功能等指标的应用及进展。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的评价以及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循环指标的计算分析技术。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新颖,是心血管内外科临床医师、研究生,以及从事冠心病介入诊疗的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第 1 章 冠状动脉循环生理学 1
1 心外膜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2
第 2 章 冠状动脉循环病理学改变 19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稳定与不稳定斑块的进展 20
3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37
4 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重塑 52
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61
第 3 章 不同病理状态下心外膜血管和冠状动脉微循环 73
6 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74
7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冠状动脉微循环 93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慢性血管效应 105
9 心肌病及移植心脏的冠状动脉循环 112
10 冠状动脉内压力和血流测量的实际环节 128
第 4 章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47
11 导管室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 148
第 5 章 冠状动脉阻力指标 159
12 根据压力—血流关系评估狭窄阻力 160
13 微循环阻力测定 169
第 6 章 血流储备分数(FFR) 177
14 理解血流储备分数 178
15 FFR的临床应用 192
第 7 章 瞬时无波形比值(iFR) 205
16 iFR验证:临床注册试验研究 206
17 iFR在临床中的应用 213
第 8 章 冠状动脉循环的多种方法评估 227
18 使用压力和血流指标综合评估冠状动脉循环 228
第 9 章 波强度分析 239
19 健康与疾病的冠状动脉血流波强度模式 240
第10章 内皮细胞功能不全的评估 251
20 乙酰胆碱诱导冠状动脉收缩反应 252
第11章 研究模型 257
21 冠状动脉循环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比较 258
22 多层CT血管造影计算分析 266
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在日益强调精准诊疗的今天,冠心病已从单纯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转向借助于冠状动脉内影像、冠状动脉狭窄生理评估指导介入治疗。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缺血、是否合并微循环功能障碍,对治疗策略的选择起关键作用。目前,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狭窄的生理学意义,已成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缺血的金标准,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近期研究采用瞬时无波形比率(iFR)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评估,得出其与FFR一致性很高的结论。除了心外膜血管狭窄的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也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脏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随着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其对临床治疗策略的影响。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正式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列为冠心病临床类型之一,并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建议。2017年《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研究。然而,此领域缺乏内容详尽丰富、能够反映当前研究进展的参考书。
《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生理学评价》详述了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生理评价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首先,在介绍冠状动脉循环生理、病理,以及不同疾病状态下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与微循环变化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心外膜血管狭窄与微循环的常用评估方法与技术,不仅包括国际指南推荐但仍未被许多心血管医师重视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评价的FFR、近年大型临床试验中显示不劣于FFR的新一代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评价方法iFR,也对日益受到关注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充血微血管阻力(HMR)等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冠状动脉血管整体生理功能的指标的应用及相关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本书还介绍了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的评价方法,以及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循环指标的计算分析技术。
本书为希望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生理与微循环以及相关评估方法如何对介入治疗进行指导的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详细、丰富、新颖的内容,为心血管医生、研究生、介入医生以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
参与本书翻译的译者均是长期从事冠心病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医生,对冠状动脉狭窄与微循环相关内容熟悉,经验丰富。鉴于本书内容广泛、深入,而译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望广大读者给予谅解和指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
陈晖 姚道阔
评论
还没有评论。